陶渊明不折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4:38:42
陶渊明不折腰
xuX[rJ]+; 1a 0lSƼ !me[U2A\'OVEѪnY[2}_Xn}IXQbMSh,LԹͭp1eFc@OYܿ4ӴBMX@JT챒_.K\E BXߒBc4WgXQ`yU.6U_t}mhIT*gPFz!Yy #Y\b¼E;uC:dqlPAu \E'H>*{v A`#!r"#9vtb 9 "'P`8*Ax9 WaS-ĚHUzW\ܼՃ3[& 3I+.+.A Qː6*.nreGmNNP"fdXL4n p0@ LX&KN1c~ θQD8Z$6Uk\+VDRUqT4LyTs8>Z a SVNT*؉TFAļu0im'_Y37VHx vfD??MG[ёb"#Q0%-!z+He P`rXU4w4Z3+ >FyLJC^S /k1~vq}E56,2! uNvpc @)_rfYg!hWYr= 4GxBN:;=?`j,l'~)r؊twNzU Ὴp^Ѷ..b+_VXa5u< Ba=w6|kD,^ m*Y:ECA<~qG$S)t<̓9O%zZE-nj*VJ+X 7PCMdr!u&SҞw͏BXѬ% P/-L6hcQ';LTT!daۑV1=*Gh>;KjD&fEq$kԯN]UoZmx>UP L"tS׍3η nL|D*˿5Xభ

陶渊明不折腰
陶渊明不折腰

陶渊明不折腰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