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河成语 比喻界限分明是什么 形容太平盛世是什么 跳进黄河洗不清本意?比喻是什么 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 比喻 近几十年黄河面临的问题 广告词 赤地变青山之时,下句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1:27:02
有关黄河成语 比喻界限分明是什么 形容太平盛世是什么 跳进黄河洗不清本意?比喻是什么 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 比喻 近几十年黄河面临的问题 广告词 赤地变青山之时,下句是什么
x}N+KJ]-eao$jd06`3{GlXi V[CUٟg*z{EJӼ>.8.UgjV*7o-*Ai9Q\W^ῤU[R=iˆZʕe *9*yr15{~r9g{~_nBdnn{ijONڡ}]zu}Uhsn o\`ggI?^!ڟѻGQFSOt5gyE>Mlg{Vu7ìܫaͭŹfzG.qϬN^#vG^8icAJ!fLU w:Y'^M*[r'?%LN ?'[[?CCH ;[=^Tk{| (߾D>-GIp;b߂s1<,\y7 &h٫Dܭ?Uvr~j\N?\}ku}Y%/2-n||@D*Х<9nxS<<|BZP:]N^Ao[? P;usN3}1ֹSr򪸧:P `LmtTL^ ]t U;VT [ ),˛;/?ǣͭ'saGHEiFT6びZxX^ T۟>Bss&->19[.:SOu){/{\{t՘JTh9:ì@Pz47/$"sd@KL%T!%'M)t'sxQ(Lx])qɠc$hZtXb9XG""5ƙ$38=AWSk ~ $>Y [〤#rVpoI~A{IQ?g*6Ů&`|$s4Vr$4Y^罽Q~lM:ҐUSa7"A+z~l8'E1v4xW6@!]l@,1 / m3W2 0?1=;yѷPM*NM_ h=p]ugN o11!r4NznC]+Ye"N^%е:uJo`4~0}@I|˽5Q(wzY%-ɂIz$ms*ɧ4Esi⻮` !<poAi-Tp`סZu}LVtVv`"@Zxsϖ *\ɑ!r`>Nc Y1eA 08mg. rr(Xƨԉ*f̪}7g{M? herDACZ/8O*wz?"[<в ?|Mn[Vʡ.tݷpT]/bMT/1ќ0|8N6bMֆYg'm@l>5~8+ӷ P1>}fZKr!V(}օ%>kMwfCl)riH./15G bG}C5V]>揢 }r3{䖝HDQ;eKt*߁T&Ł[O8,m`? \OB9'~hb^.b=&p,7UCwތX|4U@hZ餞URxϯ8պwf- &{phd8 n"~l>@ o`ӳ7yBo+0[(h_ӻqj$ΎUI9h3Z@gCA >{T9 H`K la`Ӂ֩}\i Y@-z`}/IUHQy%J# 6WWweҝ$E`/mRF@(MsTܺ S l88-D?nB_ㅕf?s>8BI@0z!۰&0&P[gf@ NPR1o7FGjYi~1tm ERU m@',_:= j*LFrJzA<=Dpw,eoT LvdR+aDٙ`QGWdީ~|1?Rf&`_ҕ=+;,ˀf}Rr!Il.w˄@ "Pi3lE.5 {F<:Q/cwaa{Br(9qNL+/+GaK$Cb$Cb!;IdްLuK!aѨb-ﰳ@r>)F:X;v-dw6>~"'1% 67@U+~04oz0v/YwkQ1W0vIbhXHVUY6C雨Q?CP}|x`Ъ" .S Z^u^hQFjr׽.CE:b02LBK4N'MFe.4G"2>IbL?㹂I^=vV^@dazD恉 B  NS4FdG;ccD2͔>|aHHDOV3K7FۧEZ":: $g$A 2Kiگ0 O]StCrO}izzA#;pɣ{\V׋ub)# I\l8Mg_{||OrKPٰ|a'"ހE?O[.#▗3 #"JV;0҇67M اX7WuLg|w a9p-TP(} BwQU*M>C3̈́惮꼈8JR̋S~M@Q>(PxnNf4ZNR^*%1n )LF|gI̩8蚋/sR=聃9C~Bqx&t6kL w[sq Q">}*Asߥ,b!pFjj k2-jNL_?VGmGѵs ߸Khg^NA!zuF|y&C#ic\n԰6{ 8_Smu°i TFo ؁.I#`Gʜ2~l800L_ w/+ۇ?p՛~mX/(G;k#kNt%:ʀۡ;yc @nlm`&Eu;oVJw(/Xxp+G KOb^?@ku1~M^ m8wc5 g[fw`u' r0'rP>c(&~!pTBbskw4xuKI6@A'O9HU.?2𷾤eU1$6 >e oQ::i5s/4)ā_P"ڨ]Dx:gPJʌܿH{P!PY[QB!d;RP /$8ŀ;E엛yؠh*p]|?1x*z*R,ki*Yax%3I Wg񢙼5C7f]#m WTgL$HpԒWzvF&1~Xp#əHDJiҐ&J4Xċ[!Ǩ%[^$n~'gDW\Z[Ŗ_K=n6DqծR[l'xt0K1x]fSa+?Ka4gpT NfkeGqu8Z…w:f-rݳw}e ґ2CU w齩9-nr>xq;af!U6?UٓŸ26H\B~;U+R$"1dL\K#GY?LQ'cNڬI-02Ne.~I($&T~ T,ҥ}cxy- ll bl<&I&&$ ާ/9Zx=zͳȺn7*sIZy{,RqPZmp]njCRP` ,U]/:wgX9'~1)Z5Z.z? O:}9ԃ!vhro1q ܇ui tId1kRc#da'c%(5Cyj*r6j uTmC^9'nneMٳd+C"[?aJ"oq@qX9Z` YPir S L=4EIK-X*s"_*O6޵Ţ0Cn!`X?U2]HBSǦX*4X_ځ94>s<%jrʐelwPW!`ƮC@kyr+cn OlvOdt!|'B7]zI& w2$WcfRUz}a0ۤMfe1j aaE rfbQέ%P'01t$^%O +&oo ~_ ̘lڍ@_)7P`*:u,φ;M0@)-adr CdaAL! v5L3BDn?GFE)q QOOۗGZ+cVsIAC#d4[Qʈ/o JHI>w68C *.L^k$b<,Z21 SouHch\J#isX2XId*<ҚR;`[v-$okn)a5yϙ5`5%U o$*~I&pԑ /X!b05[XI: n`gR^{27=3V4ՙ."*!Umof,Hn0Ek">./qK%*>!{0Stۂ>n PL` a->>ZyenDlkk!XLHyqS(=mȵvkNXz"j̻|OȠ/J(YLXx%k$Ex*"ʖlnVeOJ$Iq#5Uȑ^I7̼֗)OFfX,SnAq*>dIajH$ٌk&F~jQ_[/e'~ ?z|Cĭ8arr}7A%@cBUwfuj^Uk_q1%)eB3'ĩN#òs4L|8W`)3a`1MΡ6DNDdt+E1K6:ń8 9+"oV83x&5+g':/A6sg3`oeP5K0PID6?̺ӄ R[q 8Z6#_t?1>:};1z>L!!I^o+!P&e,h&LSjtǺt̩G?zmIВ}1Ys23=!eXr\tz\/Vɫq8]ŷ65؏m*: ݒc'|IM0J5xtlm&80K KzϒFpDƢR8&72SOR: 1vWNᨭ10TsI_7Ao0ԏs /&'8oA; bꞕXͧp54[77Ób~ugt32%_%r$ +dP8bj`Y9Hk𲘸NL e%xGXbR o̱l6vor^. c+fEMgc:O>E6mA:;dR[#W՝x7/}{;\Vd사8TK2(=ތ|g[*dffиTGu- sB/EO~GϟoE> Ͷl؎l~lEڮH)W4DzڐcFoe{ 0c20\L% n֭{3 yF=7]k,Ak)dŀs #=7wb20+s!?1opzc87:tf62}0N*{>ir1PO7^mURksp9Sb#,CL< SKĺ@C=02*Ro,ZG8쳼nRvӲqNG[#! 7m,tY;/G P9^(oeJbʃ%oZeJЌ(oY] yZ1:$ BgXp+c@3T19\9 $6VRP0h͕~=A]SJesюdFP90jb]i&_2,_7}Oi^p ˠ f8߷9 31?IĽd2Ibrk֧֡1rӏM;+%2o/, J*{B7ń(񴅸X@БО -Yq~gCdj,"Ph&#;>:o|SgEh΍reo 0nHL N. g/pA[Ms>(Gq&JGtxWB|࡜݆*fAj:/dS>v}<7dM AaCs/ } Ôꩢ f*>pa{@35vMS4MfC%ÛLʃS-b{ig.C^$` sK.g~)ffޠ'oͼt"F ^6yBwII^AkEo9f/IȻ1LyzTz1ɻGoPrN}gWyM s{z6) 1#l<M<xĻWEU1CS[VWg,𚾺rD`* dAy= &-$ Phw@݋#$NufY5H]V#9a9ɍ"1efuē? CTŚ99|bb: +'DhGsJN n"]pX`;{"/ LC?բ,aqQ-/[}5@ Fwꏮ‡V1%i *^#g3=ՓZx&@JF삱9I+;9wt -H#1gks+f?U[pHȧQ^HfDqk@nx+(y<8=>EO)d)^kOQL`n*3|^5 mCJz<UP?s^ &]y2a or7=Eo_loAaf6#`--xgC{rUb937]s þs"bDH7yc%KC%mx ؟/N؃Da$$Ns;xxUk Uxi8_Ǜk,Ƀkkܙ#u4ȼ:r e",d<:viڴ߹l<Ƴ~:'z9.\?L wbs=5;Ls7-%Y4j{qغ=թ9BcKì(iSYN0  hB>n-GGeۦ2$u r KшJĵ*<++VoERN `0W]xC%O*Mvd=^ clf]s &/xj]bV_x3쫿s#OZ{_?rT2\yFήP%wبMp}Ȥpݳ.nlpW5d^v$BRIlpimU9)cyɐN$hYށ\ybd?a^#+)^)CSaіPz GZ(?{c{ďߘy5fF+y^|jr]?+0^suʈrp!fΉcx9z#`9'bbڇW#rؕ⣷(Sܙ 8g傥7CnErx6b+RZ3A+Ę&X*ʟg6Rc+U༌0s/y:h0;W7 gIiˡ9M3Nd<z. 0W{b: 78~.xՀࢉ.\s+\\Ob7[MX~W.x$P;]ɼ_'~%`SXj.lEtN:0>,:xuG}ҴE*>TMc|JXc?hH R-Bk=Jh sqb3h⁹$׿!4nҦG67BzP7<ʕ=o;Ew50X9xK@EXYê,c˿sk7şQ4Mr4OzX4ђ{=nFv㚮<z`~Sx_NvѓJV(i)Ѓ9Sb4 &7 N30]m 0)%,'jZʚcs/nm0!кpNk&Zn׋Q'R{L:0q`p/#}ғӬ?Wh)Qqt3~{u[@WF3(l U{ըM3,wZ6٭ Nֵ{҄qKms]?["T,ڬkMa)\Kͭ-NL#~!峺3ӳsYIڍ9 oUnɆ[0w%_Z LXл`!Ǜ+sKBUG 7Yj k"/r޽ :ܜ6 UBBLFf)G{epφCj uϊ|L7@&Mxu7m͜{1rWӟ%`^D%꫉~w~Ϲlmj߶uzqkWe"VGc0K{ňd> ; IASg٢}s%7ڴis @4$8_}s$/;z@A`/4UyAͺF]_dT.c>#> 3byzQO;<uFYH(C/|!Y 9vvJ= G~c

有关黄河成语 比喻界限分明是什么 形容太平盛世是什么 跳进黄河洗不清本意?比喻是什么 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 比喻 近几十年黄河面临的问题 广告词 赤地变青山之时,下句是什么
有关黄河
成语 比喻界限分明是什么 形容太平盛世是什么 跳进黄河洗不清本意?比喻是什么 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 比喻 近几十年黄河面临的问题 广告词 赤地变青山之时,下句是什么?

有关黄河成语 比喻界限分明是什么 形容太平盛世是什么 跳进黄河洗不清本意?比喻是什么 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 比喻 近几十年黄河面临的问题 广告词 赤地变青山之时,下句是什么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就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趋势.黄河流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将近752443平方公里,与上千条支流和溪川相连,犹如无数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有所争议.但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定玛曲为河源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近年,黄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坏,鱼类现已不到百种.为使黄河水域生态得到修复及养护生物资源,甘肃省农牧厅渔业处从二000年开始,针对黄河甘肃段实行“增殖放流”计划.据渔业处负责人介绍,投放数量从去年的七百余万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万尾,以黄河土著鱼种——黄河鲤鱼、鲶鱼、草鱼、鳙鱼为主要投放对象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⑤ 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⑥ 16世纪中叶~1854年(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清前期经大筑堤防.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月堤、遥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咸丰五年)~20世纪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运;一股经长垣县,流到东明县雷家庄,这里就分成了两股,都东北流到张秋镇;三股河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其后的20年内,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水势分散,正溜无定.直至1876年全线河堤告成,现今黄河下游河道始基本形成.下游河道中自铜瓦厢至陶城埠一段,决口经常发生,故有“豆腐腰”之称.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用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这次决口,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成灾严重,史所罕见.这也是黄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最近因为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正是黄河频繁泛滥成灾的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华文明也是从大禹治水、导河入海的艰难奋斗中开始的,以至于许多朝代都设有治河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有“黄河水利委员会”这样的机构,这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黄河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引导中华文明走向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编辑本段黄河治理
  中科院泥沙专家钱宁提出了黄河粗沙和细沙之分.在黄河上,粗沙指直径0.05毫米以上的沙粒,直径0.025~0.05毫米的为中沙,直径0.025毫米以下的为细沙.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主要是由于4亿多吨的粗沙造成的.对此,人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人工扰沙和调水调沙.人工扰沙指利用机械手段将黄河河底的粗沙搅起,喷射到黄河主河道中,从而流入海洋.调水调沙在小浪底水库中应用较多,已有12次. 近50年黄河的治理有了很大发展: 1、黄河流域已修建了3千多座水库,总库容已相当黄河的年径流总量,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已达60%;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小浪底工程已于1998年按期截流. 2、黄河下游1300公里的大堤普遍加高加固三次. 3、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五分之二得到治理.在1950-1997年的48年内,黄河流域8省(区)共完成梯田、坝地、其他基本农田和造林、种草等五项主要水土保持措施2. 71亿亩,折合18.08万平方公里,占8省(区)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方公里的41.1%.按48年平均,年均进度0.83%.上述治理面积中,有梯田(包括塬面条田、埝地)4617.17万亩,坝地537.8万亩,其他基本农田3381.33万亩,造林15094.46万亩,种草3491.67万亩.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歌词选至《黄河大合唱》) 2.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县,是洛阳人民政府与国家旅游管理局联合开发的一个大型工程.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风景区内的小浪底大坝、进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筑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壮举,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柏崖山、黄鹿山、红崖山、始祖山、荆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观荟萃,八里胡同峡、龙凤峡、孤山峡峡谷幽深,号称“黄河三峡”,29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纵横、岛屿半岛星罗棋布、豪华游船穿梭如织,有“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誉,是黄河上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河洛文化是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15公里处.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景点组成.王铎故居收藏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帖》石刻90帧,综合展示了王铎书法艺术.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祖. 郑州黄河游览区 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黄土高原每年流失表土22亿吨,其中大部分进入了黄河河道.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七、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鸟鸣嘤嘤.” 八、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编辑本段文化相关
  诗句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李商隐 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
  俗语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2、黄河清,圣人出. 3、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 4、跳进黄河洗不清. 5、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6、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7、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8、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9、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 10、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
  希望能帮上忙
这样可以么?

赤地变青山之日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