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洒脱 读后感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5:38:27
孔子的洒脱 读后感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
xXnXXz~@! B%I \~_qi4BkwFe/gr|([2{D^a$>x[md͒k-hyvZUX FC'kc'F!/xvB4Nbjl`n"dIcuZB&͹SĜY[dJױ`s$= A(o\ j\{-)tNpګwVo2mzaC m  1m@_BIp쑠ce%C 6P%<^od̒z]aKM1=́%Z4A9/l~f~x6ԑӼ+p_NoWP)G9?6݅W0=tQ* yuo6|o^<7nv5!|dwjpIˆar%Ci>[,29hbBV2`ትn#vz+﮽eݳ):v0q/xv=D ]|>|rr"OdbAߦ8'U⌚}5UGBl aO `1 .*id-s&kuz,zc Ȇѷg`L)nH=Ul(W;"vPcq*ZjS @hɇIpqloSE{8\6a2}1\H"-`[ a ؎+r\B{,츀8n1)E d(gz%\`0[0 VZpb:0AfJ#D"B;ۯcVp4I0yoa ^#Vآ踠f'xE0FtL=Ë6U*ŀF( yʦ){LN)^xɌ#Cf9]1'6 fp|6jP\#*(R@K&~cVFb %x [LƸqJ3لfN/kx/ݾy1VzBf1㩞Q~TPܶOPe`5KYj^1$u6ċ8OӺӻNlhDbU5mC^+DNm 6KgqM/C<Ua"oub+ZIWP̶ubB~x/A5_Fkd6v MDžAc;~in7iaCF-';G;9;hn."C;*?DS/)X%)D9C^"_Fe./?ãb8{NN0IeQJJU Qs.ϩy}⥇f~@/[9ކ뿮QsnMZIAR۬g&jO7#T5КbQ^7{ -~yf>﹜7

孔子的洒脱 读后感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
孔子的洒脱 读后感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
"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 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阅读全文,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400字,

孔子的洒脱 读后感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
在我们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那就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个读书人,对于读书他有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他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需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在《论语》中至少重复四次.孔子原本就是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混个稳定职业.孔子曾经坦然的说过,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君子不器”).因此也确实有人讥笑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不生气反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车马为专长罢.这话不但是他的治学观,实际上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观.有例是,有一回,他和他的四个弟子聊天,让他们谈自己的理想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家.孔子听罢说“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灵性,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然改名金“圣叹”.以资纪念.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何必成什么器,成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