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创建人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24:14
《相对论》创建人是谁
x}Yokٕ_yFwWCH = nwS@U(FJA$+j$&(8} {o {'_lF'weLhzQ4f'!?OG_S<|곟77?D~18)O9S mLS?e*^)+&_beocL>m6n~cN/"kz'nBocXrKrhvd ΃ŁIwx˯.x 0xMmͤxE8ldd|[m9>o?b0/^q|ć먝6Ws>|0ܼWJο+\dh m?`f$84Fm4joQĪ0Ѩ]Vhj34¨S=N 6[?~w~7/# _d%n0⹹[-[~Sme~st)57uV0S]6 P+p矑Jo@XGce;2ûw>w^yQ{o{qXɏ{9< 3cg,zYK PpFT:yF 'H{o3iBef~c_; GوU8e!6E{O`:Q'Q _+?xXœV9ՔE U'>~ b*F3JTtѹDOk?s̓ rnV,kЕd8Sl4L^ɔdf0 szA|//Oy`:ӴL;Ӽn{殗KspAÂr$& oH?,^*!(#֥95my5oj?zp_ŁCOG&O[{xQo=b` ՛3friof;FL>T1flZ:0(mO/dX thVMu0_ &}rB#1 5=ڨ}ɝ-?ǻK[&5cgIԬfMycӈ*\1} z]*dsB-wH3(jި]$/xV6`?jȳ/IWq58ZYO݋qcQ'WڐqݵBL{;㕜RNGCBкi7;1Nۿ4FǬ,syO=?x+Ea4ΝÈm^M棷pGQ{e|qm9-!H0K FhKhXVJ l}/lsD >DS/3 ngt2u_uF&pmi@KķsI~  iOvF + "pt йfyFVjd}ܿ~WdS>^R?xSqzBx/3._@MD/_ Tzx[ t3TF)MB;t'CrmtAw1DtAk pm`) K@|J*3a,fjqi"m/_O;0 yEP YWϏh{1)D=wYS]usG0'Qęڹ`R78f!*9 |xG7 ׉OP"xHgߜq9"M<ނF)Ejbt7~Vq75BwtAbQT8s@YRk!|@| ?`M"E@<߄'rtm( k9 4rbWu ;JHUʢUP&۶>I?8ު4AL~Gyv[S܇9n9 - X(4 ,-i4%@--ȳofڴ= a&(hs޿4ba FxȘ  N8ڬDs4)Q_~+xZ4#pSZ{沒ɹ9h7MryFns;o_}~7Oկ~_G|_|g_ok@ܛw&(EaD?% >؟6|;=?yb+Ϟي9O`O.4R:ŷ:#!+{UWDԷ <\淽QosY}pbrҭ郮/XwOlyT w'3"=x/zY ÜNMЅ_Wʡ.?PCgW_`W_ݷۆ{%~f_J UzW:3 VKw8a^,oG +0Jn :og!fW?7ߩ= MW{zEbꫴՆ//o7qS@8+6K8Avkp5~oٯ$NJ!wI2H~=8:g`* gpx Ӻ4 PeKph%`XG mIifY^<6.'I2<)ܸQ|EcN`p藜٨ R1ݯls0D, WFc4:ޮ+Hd جmx?,!Y+J@ CxS  }aueBQ c"L4⤺:Å8rYbx%` n4O7qbZj] MW.}\%-Ġ]$ЅG-d|"fP6&A5+ΨRޡzʌnqìupj['06l-:GKMho'GYB QLL-7&@GP7cH sUl_Z1e*}n#]s2\.PNa#w4O 8- AVH`9LR~ǔ,=mXp]C{<]xSu$u$P4uf87PA\Z_FQ2` uʌNS3V A)S1sJEG(@<_RIROUF:d  FgMT8SO6ح{mqmsyb0}]`6FUGWƃdT x5cHڬ-{? b ?F'9K+bZ=.ޅĘD$Uc v-{0\77 k!?G (p/{04ùUkpv5Gnyۇ`rbӚi.9fFYKj$qB08tØ>hkIeӈ|ݗ/ X,4>O Pm\<d}/uHA4#ቛ2C| ,<ғ|eIeN?jZKfۼֽpSC0!_ԃ1Oߪt60En Z 9x$4n%G'WZMhm4XdXNI`R-żf$~FS]|A{-(7[&P\^pQ֝V!4]?T} ¨e A}$=IC`>.@1ĎX8|{y6 t %RHr=zeՄvGmUnؘz]!xW>VDy^vn{` G,}{~DjZg\\!MW3vܭt ^$QzuH?@ڇLƿw`WDDQ;.2~T{ɃtݨPg1 I{I8 *vVza; s˔GɉH4xyψ k-u uoL\5.C~* 46.ct|qčɠQuЊA%h,S۬%!8yXA3T(|B +i r9,8Npߒңkj8VR]wsɥ]d߇1M7Y9fX-i@r,pE] nT.f5e2ȊZ/ubb5$SBŶ]89zƜ^c7PֲeJ;a^-7YņR]}s8 k߻aM(a]~'y}fEb Q,cѸoI'220aaK΍ 7vx֞-hDO~ N=*mءf2^:ǶE2ipG*uh23&$9Jd_|}t=9&3jstVNBrvi=/LK]E%"|ÉRS1~X#C25qi۷͇Q)ƁZ)cJRUfAP?΃ؙeoSkK*\s_ -C>q[$8>sA\7:*=Gw~;ZZ5vF: YbԵd~X A/6l ,pM͹uI(#Ugyx,+>&:o| #l`>V4v`>:̲O؇S9G7U7 8[fys#_x&8TjYZG8gsdS6$q mSչBbgYIAQ]ʴf1~4eby#;ڧh1ŬT\y `ÈR Ff)R=IOA}'X7)ɸ=פj#1IeY ~ trRoyF֧XJB?VntQlPQQfQ R,{) tk)~`تG4*z?YFGagq!.Hb^Xu/q4,g!nX12ϼ 3 OoC;Hac]@A'ցUkD^U}U]G$$X0 nz ,A= mM*k M8/ّru"perjOr%P ڵit\Jʼnr}>>򷄀6w헜<θVMk i֡>W{m3/E:*ՖmkhX6٫q-Ϛ I|,?nBaG/=\oD0׷cN΁w{RA;,|`tDaIof|srnӜ`uީCZ(C]k!SH}2 Z52nɆQBfk*2lxԭ26ğ" 0)<ŧ'g5#r$+Y.y ؐMf0, cGn~o䤒~xj+̉)0X sSF#=R&W4#!nf崠x(t#Bi?q&R1W; NfeٜPYzګmg?ȺʖyzyW%^9'pr6㵏@sxM"yrAB!6hL3Vk5 56uR&gNID[PS˰N\μ}ɰCDu$I<*Ҝ^]û'LKJpN8 Z)Y]q=8WLB?WiKsoGQcs/<6㠱b[0Q-VR[$ _eSSl(82(J^j5f}zt }ir.a_W:BN2N: -deV@ .~ l:X3vLݥmP sCWͫ#xȤxZ*QtFA} _׃ja[,buq.Hwn5Nz9SG:;bq1A|![$>rk+0Q]rk-6349Nn82]%-Y4 wOE[20~m+jRfB(8j)_t`^[λ. ,9 Y4 6,1[p!uxMI[ .b1=N"Gߊv4`V_2sĢɚ-L829y$`o> aeci$:CiQ8 IDS&]6iMjCy)@#G%ԋy0ٛDr{ .ƣ|.IL b>֢P>͵OTbI%K"iZ7F%'i50H$x)2C>c4a10  {m橦 EAHȻߐ Q9և.ܱ"3؈8-#5I ;Wur^#oNK@_W:ӣ튘%)H=ڪ5'E8Njh/U[10XM5NE㌤ux3 [ ӼQ)n !UĿJMQ;X %XUdwj,$l@" ʦ ?7wdh( N сHBD\>RLyh^:Ω;֓ #_3 U?Sh0_+X|/;@7wY$`"kR>Qh56 E-ڳĠP'6$xi븓?FM3?U krKaS:S36$ƱCy@Zx-8..oӄ]|a6;7.at%D_e# >jY˞ɨ[yV  {N%jV2Al,i̤쾗[Gv:"7nPW 8" GݩH]C"K#!RjX+xG|velO_aSЦʖ6Y Y-xĻ)Da mW^Cv [ӻt%|Ϛ-4}=pSPViJ^0KsBI!j>-W{}$QeJy3M A#koH^,f, Z=sa(zδmw`z*VoDr,[H/HJ{{({ ]H,K%ٟğF-@8mm+aB$UaZjhTL| =ZouyVcmL]4$f" K-#s|q6NcIuEgVi 91 )/sjaFc /h34DC+p2HY9z^;Pnߊd^˧,C*] ,܍NoJRO Oi͹sS@˔D PmF2wJꞆ1 4/R*¬U8J^Sf'0,O0/iz`k,? c:xic3ʖ)wMTۭ?6jζ=9 QB;9#HC/zpgp @tt b]ۀDY<.⇏#ëh¥)TZwɤxgϿoo~w_~Ϙ}l?n4zx-L]c@ZYmޞYNM"EISV lOqɱELzar۫z;*FBZW*ښ?:@28!wz;?LƱEzuƐkN'x;tbamW_aXQ.H/y!3>KeybOh+$"\$ljxwI!ceawކ *A2<ӻvmx5ì}5jOsMѼ\E+1]F<ⱫUvlz+J27&&+5/mf^Xs|er{kE ޤS,,n%}HjFxi˦4⊬H^e];Om_OO,һP; 2kp- U 'X Bm'胣鳷ĸca]]dU2 =*&J^bdBM%)5iѣȶli멢-x/yv|9ԓle<_|Nfv, dGU jfx2m]<'biQ@B씦4/E;wm^m̑̅u0[{[x FMÄ'㹞[VSˉ˭0 _:{$)@q)T3gjKTRE]A/Ym9AoTT$cՏSԅ&Z-pRx6 ɕ]rSӻuLl ea+ޢОrWjwFJrw}+ΊNJ)AJHٖثX11*:FOzr-#|6X31Ak 5{ߠo,(ۿw#V[ual8de:Ǚ96]0Lܽ[Op{e$D>'cSx%Vz~Wnx; {h$R=!(`Ps:{^.OxPUdNPu[p7L2XOCPz_Lj&Q(-ߔ.ʰl `h62ʼu뗳˰IzَW[$w-|DW-T6*vT#cls\LKW/8N ڿg녳`=W1>ۊF&#kZTl /lA]=\;ghmܪ)!Z=t,uwHu&guh zzqH"(E^xFћk ϬGgP),HYII!PVAPk0ENI4: I<3PO} xcNTqmdʙ#+Ω>#-n},p ]DĶ“o[xDYShtU[%HSz>%<9aȖ1#U.s~wr± ^hΐD^>[]GLKpl؀kY2Xw), aB3pi%UAA[`yL:9m-IGߵ0w6:u,G0[H-{C$ZŤ?DpvjL̨&Bv XvN unRLJG,2p"{3ۖg.SmO 4pHk l%Uli[!f`.R4+w|M}F Ho†&/wᕪ s<3;h?N͔h'~aI{0!̘ѳV6Ή.%4'aQ UZ%PaEZw%/mF4.*!o#m/Qp) #K0ɓ!tK(V]%}t] =/{Ю]k֍kuOR0(YnS^-P<r{ESҝ8bSo(wgloHR+L;ՠqC\J?dDK;8u}z>Bl9`#:Ucڧ^(l7ӄQ.1Dްgg].jg5d,iomVA;kPl1=av% 5)r{Zxw +|ןO 3\PWɸF_'#Ie_'k_UV a#QkZ(xpЫL:"0ohYX$gC-??MRh0˗v@g ~Y=h o"H0Ry;\2a&nh n#ɲɋnb.LEgQ©?mK Ȃf eJH̿G3jWؑ &ZV™(+c8_ <wgkgQsTƝD+ƙ4&pUpEz %4ǫ'q W ~GQ$}Ff2âL[gM4pdɽ(#Bg!߃b'XE⑭2Bٗ朥 ؎_#A۟/w.^?:ްYy(K&XO^ oa7"ڜqA9-NJsVq)[,:cMC, ֩?6%?]J3UV;jU -;v*_Var柰kY9KMoft}C=2iı)=(\\!s^& uKί6ɁVUi+܃ zcidlS br

《相对论》创建人是谁
《相对论》创建人是谁

《相对论》创建人是谁
B 爱因斯坦 7

爱因斯坦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中文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外文名: Albert Einstein
国籍: 美国、瑞士双重国籍

全部展开

爱因斯坦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中文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外文名: Albert Einstein
国籍: 美国、瑞士双重国籍
民族: 犹太族
出生地: 德国乌尔姆市
出生日期: 1879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 1955年4月18日
毕业院校: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 提出相对论及质能方程
解释光电效应
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
代表作品: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爱因斯坦的照片(20张)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他的思想和行动,使他险遭杀身之祸:一个抱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俄国贵族女刺客把枪口偷偷对准了他;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爱因斯坦的照片(20张)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共存下去。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5年第5-6期《爱因斯坦的反省》)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大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重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广义相对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坚守着“上帝不掷骰子”的量子论诠释(微粒子振动与平动的矢量和)的决定论阵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 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水星近日点的进动[这是牛顿引力理论无法解释的,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其他两位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79年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
编辑本段2.成长履历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Ulm, Kingdom of Württemberg, German Empire)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玻琳。 1881年11月18日,爱因斯坦的妹妹玛娅在慕尼黑出生。 1884年,爱因斯坦对袖珍罗盘着迷。 1885年,爱因斯坦开始学小提琴。 1886年,爱因斯 5岁的爱因斯坦和3岁的妹妹
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Council School)读书;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教规。 1888年,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889年,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1年,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爱因斯坦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 1892年,开始读康德(Immanuel Kant)的著作。 1894年,爱因斯坦一家移居意大利。 1895年,自学完微积分(calculus)。 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学院(德文首字母缩写词ETH)的入学考试失败。 1896年,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10月29日,爱因斯坦迁居苏黎世并在瑞士理工学院就读。 爱因斯坦
1899年10月19日,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1900年8月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并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1902年6月16日,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 1904年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 1905年3月,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6年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生活中的爱因斯坦(8张) 1907年,专利局二级技术员 1908年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爱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 1911,从瑞士迁居到布拉格。 1912年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1913年他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 8月 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9月 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 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爱因斯坦
1916年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并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21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1月访问布拉格和维也纳。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几何学和经验》的报告。 2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工联会议。 4月5日—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在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在访问芝加哥、波士顿和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 6月访问英国,拜谒了牛顿墓地。 1922年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3—4月访问法国,努力促使法德关系正常化。发表批判马赫哲学的谈话。 4月参加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 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 10月8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马赛乘轮船赴日本。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 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上海,爱因斯坦通过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1月17日—12月29日,访问日本。 1923年2月2日,从日本返回途中,到巴勒斯坦访问,逗留12天。 2月8日,成为特拉维夫市的第一个名誉公民。 从巴勒斯坦返回德国途中,访问了西班牙。 3月,爱因斯坦对国联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国联提出辞职。6—7月,帮助创建“新俄朋友协会”,并成为其执行委员会委员。 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并讲演相对论,作为对得到诺贝尔奖金的感谢。 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解决了光子概念中长期存在的矛盾。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1924年加入柏林的犹太组织,并成为缴纳会费的会员。 6月,重新考虑加入国联。 12月,取得最后一个重大发现,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论证。此时,还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 1925年受聘为德苏合作团体“东方文化技术协会”理事。 5—6月,去南美洲访问。 与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接受科普列奖章。为希伯莱大学的董事会工作。发表《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 1926年春,同海森伯讨论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接受“皇家天文学家”的金质奖章。接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27年2月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签名。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被选为名誉主席。 10月参加第五届布鲁塞尔索尔维物理讨论会,开始同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进行激烈论战。发表《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1928年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春,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健康欠佳,到瑞士达伏斯疗养,并为疗养青年讲学。发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变化》。 4月海伦·杜卡斯开始到爱因斯坦家担任终生的私人秘书。 1929年2月发表《统一场论》。 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第一次访问比利时皇室,与伊丽莎白女皇结下友谊,直到去世之前一直与比利时女皇通信。 6月28日获普朗克奖章。 9月以后同法国数学家阿达马进行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争论,坚持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 1930年不满国际联盟在改善国际关系上的无所作为,提出辞职。5月,在“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的世界裁军声明上签字。 7月同泰戈尔争论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国访问,主要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讲学。 12月13日,沃克市长向爱因斯坦赠送纽约市的金钥匙。 12月19日—20日,访问古巴。发表《我的世界观》、《宗教和科学》等文章。 1931年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访问英国,在牛津讲学。 11月号召各国对日本经济封锁,以制止其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12月再度去加利福尼亚讲学。 为参加1932年国际裁军会议,特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 发表《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观念发展的影响》。1932年2月,对于德国和平主义者奥西茨基被定为叛国罪,在帕莎第纳提出抗议。 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去剑桥和牛津讲学,后赶到日内瓦列席裁军会议,感到极端失望。 6月同墨菲作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谈话。 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 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12月10日,和妻子离开德国去美国。原来打算访问美国,然而,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德国的领土。 1933年1月30日,纳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次日启程回欧洲。 3月20日,纳粹搜查他的房屋,他发表抗议。后他在德国的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 3月28日从美国到达比利时,避居海边农村。 4月21日宣布辞去普鲁士科学院职务。 5月26日给劳厄的信中指出科学家对重大政治问题不应当默不作声。 6月到牛津讲学后即回比利时。 7月改变绝对和平主义态度,号召各国青年武装起来准备同纳粹德国作殊死斗争。 9月初纳粹以2万马克悬赏杀死他。 9月9日,渡海前往英国,永远离开欧洲。 10月3日在伦敦发表演讲《文明和科学》。 10月10日离开英国,10月17到达美国,定居于普林斯顿,应聘为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 1934年文集《我的世界观》由其继女婿鲁道夫·凯泽尔编辑出版。1935年5月到百慕大作短期旅行。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 获富兰克林奖章。 同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合作,发表向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的论文,宣称量子力学对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为使诺贝尔奖金(和平奖)赠予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奔走。 1936年开始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研究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 12月20日妻艾尔莎病故。 发表《物理学和实在》、《论教育》。 1937年3—9月参加由英费尔德执笔的通俗册子《物理学的进化》的编写工作。 3月声援中国“七君子”。 6月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论文《引力方程和运动问题》,从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 1938年同柏格曼合写论文《卡鲁查电学理论的推广》。 9月给五千年后的子孙写信,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表示不满。[1] 1939年8月2日在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 妹妹玛雅从欧洲来美,在爱因斯坦家长期住下来。1940年5月15日发表《关于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考查》。 5月22日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 1941年发表《科学和宗教》等文章。 1942年10月在犹太人援苏集会上热烈赞扬苏联各方面的成就。 1943年5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1944年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发表对罗素的认识论的评论。 12月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听从玻尔劝告,暂时保持沉默。 1945年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 4月从高等学术研究院退休(事实上依然继续照常工作)。9月以后连续发表一系列关于原子战争和世界政府的言论。1946年5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担任主席。5月接受黑人林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写长篇《自述》,回顾一生在科学上探索的道路。 5月妹妹玛雅因中风而瘫痪,以后每夜念书给她听。 10月,给联合国大会写公开信,敦促建立世界政府。 1947年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 9月发表公开信,建议把联合国改组为世界政府。1948年4—6月同天文学家夏普林利合作,全力反对美国准备对苏联进行“预防性战争”。 抗议美国进行普遍军事训练。 发表《量子力学和实在》。 前妻米列娃在苏黎世病故。 12月,作剖腹手术,在腹部主动脉里发现一个大动脉瘤。 1949年1月13日,爱因斯坦出院。 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 月发表《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11月“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停止活动。 1950年2月13日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 4月发表《关于广义引力论》。 集《晚年集》出版。 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内森博士被指名为唯一的遗嘱执行人。遗产由内森博士和杜卡斯共同托管。信件和手稿的最终贮藏所是希伯莱大学。其他条款当中还有:小提琴赠给孙子伯恩哈德·凯撒。 1951年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 6月妹妹玛娅在长期瘫痪后去世。 9月“原子能科学家非常委员会”解散。 1952年发表《相对论和空间问题》、《关于一些基本概论的绪论》。11月以色列第1任总统魏斯曼死后,以色列政府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 1953年4月3日给伯尔尼时代的旧友写《奥林匹亚科学院颂词》,缅怀青年时代的生活。 5月16日给受迫害的教师弗劳恩格拉斯写回信,号召美国知识分子起来坚决抵抗法西斯迫害,引起巨大反响。为经念玻恩退休,发表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论文,由此引起两人之间的激烈争论。 发表《〈空间概念〉序》。 1954年3月,75岁生日,通过“争取公民自由非常委员会”,号召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势力作斗争。 3月被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 5月发表声明,抗议对奥本海默的政治迫害。 秋因患溶血性贫血症卧床数日。 11月18日,在《记者》杂志上发表声明,不愿在美国做科学家,而宁愿做一个工匠或小贩。 完成《非对称的相对论性理论》。 1955年2—4月同罗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问题,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 3月写《自述片断》,回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 3月15日挚友贝索逝世。 4月3日同科恩谈论关于科学史等问题。 4月5日驳斥美国法西斯分子给他扣上“颠覆分子”帽子。4月13日在草拟一篇电视讲话稿时发生严重腹痛,后诊断为动脉出血。 4月15日进普林斯顿医院。 4月18日1时25分在医院逝世。
编辑本段3.爱因斯坦的家庭
爱因斯坦与前妻米列娃有一个未婚私生女丽瑟尔(1902—1903?),不过在1903年到1919年爱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后来米列娃为爱因斯坦生了两个儿子汉斯·爱因斯坦和爱德华·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罕见童年旧照
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是他的堂姐和表姐,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 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
他们的曾祖父都是鲁普特·爱因斯坦。这个婚姻从1919年到1936年爱尔莎逝世。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受米列娃家庭遗传的影响患精神分裂,一生未娶。大儿子汉斯?阿尔伯特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水利工程教授,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是一名物理学家,二儿子Klaus Martin (1932–1938),以及养女。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有五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医生。 但是爱因斯坦私生活很不检点,他对妻子不忠。他与表妹有着暧昧的关系,并且希望一直保持下去。并且他与十几个情人有染。
编辑本段4.爱因斯坦的轶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爱因斯坦罕见青年旧照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轻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成功的秘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一样有用。” 爱因斯坦性格类型:intp-智多星类型
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一样。他能胜任,但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而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不拘小节的大师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猛的从梯子上摔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便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收起

爱因斯坦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9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所根据的是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他坚信相对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阐明过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给出过明确的定义。牛顿建立力学体系时也...

全部展开

爱因斯坦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9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所根据的是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他坚信相对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阐明过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给出过明确的定义。牛顿建立力学体系时也讲了相对性思想,但又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矛盾的。而爱因斯坦大大发展了相对性原理,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严格地说是狭义的相对性原理。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没有多讨论将光速不变作为基本原理的根据,他提出光速不变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从电磁理论和相对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这篇文章是爱因斯坦多年来思考以太与电动力学问题的结果,他从同时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上给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先后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在这四篇论文中,他提出了新的看法,证明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并给出了正确的引力场方程。至此,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了,广义相对论诞生了。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首先将以前适用于惯性系的相对论称为狭义相对论,将只对于惯性系物理规律同样成立的原理称为狭义相对性原理,并进一步表述了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学的定律必须对于无论哪种方式运动着的参照系都成立。

收起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