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哪?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3:37:50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哪?什么意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哪?什么意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哪?什么意思?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注释]
1、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此处仍予保留.[引语]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他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因而,这一章是七十四章、七十五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