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年俗 作文要写过年地风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27 13:11:18
我家年俗 作文要写过年地风情
x}Yosۖ_*J<z7%xMܷI84nҹKĽ=^y1\q9 B+E{ٌ1+v3facii3K[Ӛ%7/k7__kf|_t~owͤoL&URntxO1}{pO~q~vJm?zO{6q3tm5t\2Ӻ!#[PqW%?s[`c+Si;<\Ǖ;2Y4aFWɔ37WAu[? sI1'~l3nbx~}.:0~3,AļRkz4Ǚ>Г7iO0qfG:rPVeҙݫdMͽ~9_0r_8ylkw?5lti' 39nݷ 3qUfbN~wk=Ǎ 3}6t8-^E~41'w%{ {m0To0co4S>7o]|XnjG|p;7/r-㙙l3N 6C%me%C&uty 1?ǽ`!&3Tmd4P. QJ[S~F;E߽ᡟ1.g-fM݃2 b _zl$!~ >z/X՜[ޡ`un~L#j{(嚗\d>KH>^bU'{<٢fz>h ĭ55݅׆tr[lP}Y&п]yZ7 G )vۂ_b4HbP;X#VRBښ5žx/E&worox"& @Ůx{Vf0'Srl-d>_%;dh iׁp25Ё$Rd0 r3vnwu`*fqkogbdfvA!-sRĹ b#oH=-}4$>Rwz^x;oueᰣi,Cr-L jnnqIa=M,w PY̫_::/*7(h䗆49tQdzwx`~|ًσMUQJTkH9ρv]*NKMɇo=ϥ+ޖ0uAojԹE?3;rtpa"P/idbV|/=rWtYK?ZL/hi$a, GxSrk#l34`t[/=@ke ̜x}~5`CiqX>8Ho".'=M <|w-%,%tGv\m:j)OS^lM>:9iB֋a|B0Փ &&)uK0UEaŤd[edo||vc@nUqs b/8@h@nϏ'h)z36t/^h O|॰!:Vu_0<7[EKk+3qnl^Vf̫XōG~̺{%t+A͞?[81=wvm[S8p pmS +bK!wƻ-Q䒕 @D ]2 %!'bwa}G 4o΋~B{vrl_\9?O珻V!㘄R sr_.[-Xm-/SAX9&l*vuVLԣd@H>sQ͈*KhvISI%T1e*B)4%7BmmӐk3ɤ z) Φ2@EΪnNv8n4~D_ zƯ|sk{?> OR* )j$ {*b{cѭ?8nQcfȜ mc3`H0 㣂8Lz biCh^FHĆld (To!kޯ D 9@7 *mw[ybr~SװY'NjaƣAoBgh84i쒫jh^ݵȾ5@UdUTם7rm'0yD%vLr02u0^Z-c?W+H_"CLtMFPx$B\sz+R~Jg"}BPZ#+H~Ma&= 4{;/GjOIäqeVq}O%1Bu A!RZΆveu l^L% '8xzpL)qb *nkx5DDV\t!@pL bLbfA*VYyFoT5L+3J[Z8~R2iDBMX{$'R V?,Ö=rʗ@n jW' . #qZM%5cН&?ϸG07qA)3`[C`6h,r*$ڼ"+&vbA3 >͒ttZ/بgf֙&,QJy'B -ES WrBr T'p5BH:e Ʈ /:5"/_(80K_ B[s}rks6339z? L+`zڻ?W^瞽oEH -hc]xb;C`FDhnw͎\1DJck fO>L1n+`jt*@ ]mӲϞрiN]zEۖ J-9.l,]f1ZX\a8`;z2f$-b;y i l$ S ^>)G*,b8`[[PЏ> &ag+{bf2蠐ѯ`^bnMF z͗_5Hes LeCݝV0< ^osrI 6b&D>v6Kj!vaÁ47&-rꂱ ;Ri`St?&.JO}fB􍱀-$ENՆ%12B|/f]_MgCV̖˙#X3g2 [no $1hOUMb3w3>3G\ƥcm`5pԋ|POā f]ƿ~]sJd)&Vsm Ä3%`ʤfgb>abi(9= +? 2\J!ѻW %N>",CO[Pl^\3Rn,Uq 3S39C8L`CF$u=)^>fC/}Ϳ`> kX>Y  9k]g2K!XZ4_@ǛN:@MZίh#oi«zHʃKnBjƼ~/@CUMV'a cvatlyjLBז}3sj!HT]9Mw776fdܖsF-2TsJ!n3r2sƏ.X 4VzRJfH f3{3 4SIZm=hOUIsy U 5؈m6]f@.zTI`HgY,bs}%/%J3t>B">Sue70w ղWfVT-_80\Rѡ0.M-3Dܔ5aK)ΤҜMOV}^|o&?yVtB1Y Ha pX@BZ;Y͞HlO䉬A֠:t;?28b])ҥ ,>t%nײYV%k5j4a!Byik6w__]lQ-SPbKf$$91*^z+9: y/t|ۯlp+ܚ’0vH|mM 60I S \@»Y'ϴ9FIYWe!9yрu0%. Մ"L:^V4WQKoYkHᔼU[~??=Ln ؛ [nC謃;/m ;"l*;Unuafy| Tyb9p 7C,"^%3a\4m \S:{Ͻ0FO6 N  wH8 vϖJHXeDk&.[DGMAaűk0??lȨdo-(dLԎ:(Iذ/ ,js:RO?ZT.2 I6;AiudTB}kltJ|`euj[,`Ӥ޽% >̈ `.@c NϨyQkup+S&mhEw hV>6Eиguyy aJ},L;z6篼z15n[3!oIZUqF `hi 0|w#Y&4N& 3zv=~jiPO aPؿ1%h;ү hS?Eszhld٤]N, "Q7VR+0oZ"B+.hO;,ʄY_F+P5ݥ>W|x-}]-^y]Do$?|ŰZ1MVMsI\QTֱ۲w#5jG8a_RV j8 K+elTRRfY-En~h:O+72QJ >-V<K_d-dc0…3mTwJ4gFA<9y%sHp`=&KbFFECUTI)}cť(PaIuqa$Hu[?Gm}U#g e?ޭsڪOJ2 !rW2Hn%bcZVx;Tm\[܄ \@.בhWa+v\c@:od |L&-潭Y%S}mi%Pajz'*ZJF5@z}de$,c+U?VW!{Rc{fޖ;M7! r]V.Ygyֱ0 k'~qmxbz-;: jVǡ>|h 9g PoHXTQZZKbx`R) ъ;eeLڈ*39/.^&Pg}E`uk܅_<3 >-CiހTS[/o3as~SQ&_4ʬ:\POK:/.\Z΅ȵ sŠQaEn, NkԔvk{9tq_^MF 9y%}ɬؠJ]>$ "e e饣,PvSJubW_#ѹ ơA;&R ->΍Y 2$Y;}߉XWXfxl By9|GRcJk/k650:^g zREQPx;\( =BKG=B+#%rWf\'6, ÅJzwFw~ĨI2.uTwاO;Yh简y~V; [> SG& n ^wMd.:r%S([^V2cΜ5X.4'~$\Ϻ%ĽxDѥpl\.Ɵ{An OYW(h$RP< w C8+r>TA! F1RowW-%d/FMSpomhi,Sƕ+2U\fz~0B ,hZzV֎]ntٷԀk e Q ǦzQ1>h KXMN<ʗ_ fQQ$'B3g3+GBԷN3ӌ)u~೓[0-z;`Q#ߡS|oU 'sl؛i{ͺ2 !mz>$RfYH${H`aU62Įk0/,+RtU`ᴄNcAR`C _ƞIro$_ hv,ƵhT^$J*mzo\nK[ȹ=W)VNWq^3VQQ)DTr&%}f-0ȗ uݰ5N| ZǁρBj cÚ{ҁcXp4x(|oW2iiLM[wR=~QVb;ٯ550nS+q6_-(NcLL=7eü/Pır'?yQE2"6x>3 #DcwT%I#vI 5Sy d=Ht7ttJtvEfyy3MyН'.9i(L{4Fv dRk"'H_oh"6ۘ#h\ @aѺb<̢R)+޿t\2&Pcp# 9 ; eUqp3I 2 NͰD./h'"HR".Wk UETŴU:}J0i1*e.2z0ZM]`Xf`.gIф$EhB_د`s3hD%6C+ο,={ [Iwq;7:a\A( Vjޙ 5QwvdL= Aoiҷ7$;lqQr9f3dmѮk^3kAD¼\/.P0O}^^DavMY[m K iz/:/p ^sa L d$@"Oe_n~3t@"O*“O-ԓ,<~q%.Y⩴h'\K<\Ͽ7%dP8_(\%\"ij-a`HT  Gs)2zx ԯlׁYzOQ&toCXO J'eC R2B/Aq%f1fxQ;Doޱ*93Yc;jnĴF& T-eo&z>P%3aWąHTz<+q&>>:6#)ގb(|#ǼVv&P_ݔ"_!]uM煼uBbq|Tj6ϗhN7~e2dcEϊRjTބ# J~[ݙemn\S{ywwon)a;b\k--`JxkHZ.k8{缜 k,_c@1:-I̓X|X`T[-7FM9,yG !cNeYI"ҕ D~(Nc+5 C ٪ >:UZvV8)Sf~$dO:Ҩp’p196z4WYXrXh< GlrD`S4H#='`^”g;!WۍXoA2V}?)D@) }@=-q-kq a{d [j#&z\%vEҝ}P PF@z.D;zbd)EH4?CY19pbBmLls Gj)ZLQn(Avt|_ ׂxk4:@{~wkHIoUޯ?ӹcct+&I`d--ģiی0C=ѣ$EYMs&>OXkm۷\@o摽WJ`?$R:z Vڋw!,)o" "VuG݋;kB^XO"p6wQVYïԌjg|ǽ;^.iX6erI nDL~;rdlI'ë%g/9?O)D2=&޳LLZg͉Z/|Ȳ c!Y-\ar([y&jY"FnAr2WOd/09x~5V HQ儶C<$x1H]0jV%KjSvfl,"2)` 0~}Xޜ Ɏ7[kɕ=m9`W?yگWtly>hvije{bw#3㰱F1M48$UGhW)%ԇQh^w0REeVc߰xnuX,¤J![_g(r|`tzA?dsD $!*,Sǀc,ԩ8,gb WfƄ R۽?LKY 3y;z)5`[-qARR^x?x /gχ1 -DqHݺ69^b";,˚%_RsZ3gmOyKI$ߠ*&`dݻnS~ ҧ@jyFQ]%a-Z " fdnZG IT{S:c.֭ˢLx0E/\"`,bbi(%DKN1|o^E3z[aKڊoOk٠/h,>_͝옷z:rr/eܯ"Yb]cP#?$2+c$vjgv,;9]|GIʮ0mk|F7VQ+n>ɟ*"5lؾ; a%ñP++GM4N;܅RP

我家年俗 作文要写过年地风情
我家年俗 作文
要写过年地风情

我家年俗 作文要写过年地风情
过年的兴奋寡了许多,也便多几分理性,突然注意起习俗来,玩味一番,撰成文字,大家把玩一下吧:
东北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的,这一天是小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灶君既是长驻民家的“官”,又专管“闲事”,自然家家户户都很怕他.相传,此君可以直上天庭面见玉皇大帝,报告一家“私事”.玉皇大帝就根据灶君的奏闻,安排各家过年的吉凶祸福.于是人们,不得不临时抱佛脚,拍马屁,想办法封灶君的“嘴”.所以,送灶之日,恭送灶君夫妇上天庭.而奉祀的供品,除酒肴外,“糖茶”更是绝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是“甜”他的嘴,让他晕头转向,在玉皇大帝跟前说尽“甜密密的话”.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腊月二十四写大字,以前叫“书春”、“借纸学书”、“结翰墨缘”、“点缀年华”等.其实就是写对联和福字,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现在不用了,都是现成的印刷品.我们村上有个老秀才,字写得好,大家每年都这天开始夹着大红纸去找他,他忙不过来了,我的爸爸还算村上有文化的人,行草字也不错,就代写了许多,后来爸爸做不过来,就让我代劳了.记得我写了几年后,就感到文字的内容太古了,就自已编了起来,我把这事后来写到作文中,说“就是纸好字新,可惜内容太古,满脑子守旧“,被我的老师批了一通,作文不合格重写!
腊月二十五扫尘土,扫尘的意义,不外是除旧迎新,祓除不祥.旧式家庭一般绝少彻底清理,经常把一些家具、杂物,以及不需要的东西,任由积叠堆置.日积月累,层边墙壁布满蜘蛛网,角角落落地也都成了虫、鼠、蚁盘居的好地方.如果没有这一年一次的彻底“扫尘”,这许许多多杂物、垃圾以及阴暗地方将永远不会受到整理和清扫.扫尘这一天,妈妈通常先把房里的床铺和厅堂的桌椅遮罩,又用布巾把头包好,然后以竹竿绑牢扫帚,通屋上下扫将起来.扫屋以后,洗抹桌椅、台凳,连冲洗地面,我有洁癖,这事通常最乐意去做.
腊月二十六杀猪肉,腊月二十七杀小鸡,腊月二十八炸麻花,这几天说白了,就是准备年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这里说的馒头可主要不单单是为了年食了,馒头的另一个用处就是用来拜神祭祖,不论说现在时代发展怎么样,但每个人思想里的族亲观念,还是很大的,基本每个家族都有在其中一家供有家堂,馒头就是供品之一.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
大年三十坐半宿,也就是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燃烛,敲锣打鼓;夜里,通宵守夜;十二点开始,放烟花爆竹,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代,我们祖先曾经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名字叫“年”,而“年”最怕响声和火,于是放烟花爆竹是为了吓跑“年”这种猛兽的,我们小时都很喜欢放的,现在我家的爆竹除了除夕夜能想起放,其它时间早经常记不起放了.然后就是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必吃饺子,因各家习惯不一样,有晕素之分.然后长辈分发“压岁钱”,父母发给儿女,嫂嫂塞给小姑,叔伯递给子侄,互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大年初一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E-MAIL等网上拜年.还值得提的拜年磕头,就是跪在地上磕头.一队队、一排排,行过来、走过去,大姑娘小伙子跟在长辈身后,挨家挨户地串门拜年.天大亮了,只是干干净净的衣服,棉裤膝盖处全都沾满了尘土,这是跪拜磕头的结果.现在岁数大一点的成人就免去了,不过我每年还得给祖先、奶奶和父母磕头,反正是长辈也没理会什么封建等帽子.
初三出嫁女儿要回家拜年了,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这一天起早就要把祖先谱和家堂等收起来,门神也要在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说不能让出嫁的女儿女婿看到,因为她们是外姓人.出嫁女儿回家在带礼品来的,娘家亲戚都要走到,以示其孝.
初五,叫破五,一家团圆了一个年,这天后就要各自到各自的岗位工作去了,各店铺也要开始开张忙计了.”《燕京岁时记》云:“初五日谓之破五……新嫁女子,亦于是归宁,……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最最紧张的是初五晚上开市之前那顿酒席了.这是一顿使人提心吊胆的“便宴”,这顿便宴行话叫“说官话”,俗名“吃滚蛋包子”.这顿晚宴,是比较丰盛的,有菜有酒,酒后吃饭时,照例是吃包子.上席时,东家、掌柜,大小伙友各就坐位,小伙计依次把酒斟满,当家的举杯祝贺,然后吃上几口酒菜之后,便要开腔了.如果生意好,便当众宣布人事照旧,大家开怀畅饮,如果生意不好,要辞退人,按老年规矩,也十分注意礼貌.在席上当家的叹完“苦经”之后,等到包子端上来,便亲自夹一只包子放在某人碗中,此人便明白了,饭后自己就收拾行李带着辛酸和热泪告辞走了.“吃滚蛋包子”由此得名.不过现在好像没有这种说法了,“吃离家包子”倒还很对,当然,新的一年,每人会有新的想法,重新计划未来,选择职业和单位倒是不少.
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东北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龙灯会是东北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话还很多,以前还有年秧歌,家家去扭,每家都要给谢钱的.二月二也值得提,要剃龙头,吃猪头肉.
民俗是人们心底的文化,是延续一个民族发展的文化的象征,过年是中华民族各种民俗最集中的体现;崇红、尚新、团圆、吉祥这四个观念是中国人年俗的深刻内涵.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wo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旳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le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渡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接着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全部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怎么オ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ㄦ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好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但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另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诸位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所有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每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当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ZF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哪位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计划.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概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假如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