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3:47:31
马说中的虚词
x}YocG_a QUr9 ]@z==y4~H۲+)Of EHjDR(ڹiNa͈{S˻0 3y'wNݗk_qj̽YOrIfh*ycLlW9˿n.Z3)fܬWַ6/Y}u2nwE9%'UQ;@GNQX[eGUqNKw7TϜpw8MHT,Cs;ƝU>8áݐε\`\&boC'#=](̓Ð7ؿ͕'xnXV{F/Zdڏ}JXi,fXP-AhAd͋My]{;bĦ V3E&!]EJ,Y푕=[oq7-wʖZT )1* Ita;̻;[}8~HVr"?@?ҽ9G`s;r.(PMnPQszS2{} +R! ,(/x(pwfIO*5 tdNI 9/p_ز\]1]}Il%iݔQJ]G֑Lm3I6yxbŝ]V(e+M|W`BŸ.MYkCzB5'^G=@mŽ1  8H5K%WpKh§,GH"(M(Csԧ6bHE*B6V\s>CQڇݠ;MZbƠKA"PyDs[E2:a7eخh=&7=LR1{݌fQ(v* !--ƅغ~E'=eVfG^ŮOlVI`9vWFd>Y!M>q(1%3ll.ќia4 GCQͪ4HQ7VͣK4{ -BQ$ck"cX%,3h<Z Y^[{DƸqV1jsqJ╁VgюMIJΖ Zhw?eDu,v]ubKs߮l쨷Á)4r2C2gef b01iوp5Mhw` .dr5!q:~;:DZzհѫB)Ľ ]fZd*Fh,EPσć+#r*]w*VnϺvrD CF"hD{_W {B(hK#=%ml 2;>EP+2)CjcPѲG- 03+P-R6hvt gLA9bE%=I32m!R5;-=&6k c{o<ڽvړH͐,nK{i[NSգ2Jdvu،S6 IiН>VС=z (REROE@So+RMj{t7?$ ةj\ƀD!PHՅJamj|Ji\ѻƦ3: 3`fZm]YA!"G>GѷqSJPO|&0a[ĜF`=s6iDY+z&wϙR2pH&^oj(y6.8''wҁW)cǪɞI T\҈5)Xad qKlWFu;ż8qiBNIJ7}@r[I+2DM唂8lMB4+c5@bXWuFiI<%㬫.H,ehB-@GdͶ%f1ixcg*1$Td"Z$ChnX3p9*WTpE.v<,D#cM5=.K[|1iDj^Pa< ia01P` 9ߢҥ٦3IO)B~&1(ءyaƯG'4؝- هZU*-ޏ';f3ڙb2eOcyc&Ŝ8/m1C>;h%`Y_ h:>?% : VNL%߮,kp%6p-`OSd@Ms6 .CxPʼǣRP)zeWX,x:١{ݲ{ܹWJ<so~`Zv ʟMgռhѡX+qTJ꭛gd%̷wNю\jۦxѹ6?"9m~}bSL~rʪ.O5d-_ᴹ᪄4]jum8M WSyIp.3Vd`RvC-ͬ m{ߒJ^]+\fFxIюsi=i]qwssbM43V@,eWhtu>ԁU" >4E#,*.Y :}m\_"@5|l`ìel˲E .ʦ^;mMw;+άSۂrݎX6OԙyP?Dc7#+ٽ"he!/&y5 }Nnd# xS(,O WW@,#kQl,A""uC0! 95 V5Gyz&&7o/YE 'VcS8-.hcHw(U y˘u㾦VI.DCya܍^W_Z&+tΦj}wBˆu~/ / uUoջ޵Jw㬭Ϳg/? ӳ7KW 6 ?9D0~gԗO8͔;&]HqY'9êO/GE@_ ?hfTH`ܥ.[EЕsy/6qъ5FhNC(!3u&W_y1:b˳?FP?B6?ߒGdf_pMG*:N}&y :lJL圓<=W+ޓ>7g/^/k <x&?~1>xY/ll5:ThCiwmE/en2eo&ڼHu r]L/-F-[o2O^[gpތ0}~͡qO_̓.Nes壀&s:u )ސg=eo\Cxׁ矽BLYaq2b9Mc40fuEI]\$㱾m`hέg[nD~*| l!Gq-p,nD|;ƝC.M^ 3eM瓗/0!t@ud'w[{exk@P.梧ֵg͝ó/4e9jpnG"{kzd/R*5mUT g)?Nݬw (X-27fe]~zU @Ft3G yc]$r\ 3?Zʩ㊼Vբ0SXJ90>$\Vљf$cl_TۋԺ,VRO˃#,G}A#сs5'23*_ b[čZJʠ&' o Ւ'nBJT#B645ewNhZl?'b'0J!{,:UxXXM]]-PVخ|eqH6af'FBDkгSt{:JGG*OL໥xK8k.$G<U_ ǼLvM.gvp;=whev1)R#9>uQ˩¤,@-~XmSFDs}z!Wqa|;B_ n11Ҥ5sof b7,Mv.ܜVHN"a>',2zruu6?_mYN=z{'hIoNg7یeu 8ɾU<'܎χ2Գx0:`~s{Nb g>xo~?Q=λϛ8>|o~_>§Sgݿ{drUW&ozĺ&UTaQs65W\Hn) {t{@}@l_q<"+ʙx7(,RUέz'+q'*\+DwّK?;>@_Zڻ2Rw Y0 SuqtYkN2eq"Ⅷ'R*Z9uTJGpxWyM~HS ;vg*%Zަr\^G2lP=Wi1cylrTFG;LcLz \λ [:Ze}먙xP˽!+@;Uy$"0mTG9/&pYJQ\-#,q.cޥٖHEwW 8J eN)=z]as|Xһ.>B+Ye[._/ލH+;˗"%pf>-zy0ƸsC*Z!C*P-Yy}|`]ڶF{ι˾Iq7jf͝o/gWEZv-_̣dz0r|AB> A{ߙe2a2Y1—S1YEihŏzzoVnb\ɦWʳO!F~ț6`ֆF&AI?☷8dY7n]%AީBлF#]÷%gъ뎎gH2?B*Z0׳>8(ec晍 '$|/Ɩq^>nナN #zWw 5D:-c% q#zB5"Y;_4DQ;%Y4*GMԾ` [D9U^UL'`cCӒ**A#D| GHJ`| Hv!є7*ȅVUnum2o[HBUyѝ&,-@U4!p3pۤޖ Z(6Q:F"ҙn?P&{5#!C>%JI |ս<4t36*m>έzLewwvEP8gf{ĸ8ɛ*#5y Yrjuy5ŧ$zVd^ڋ>=+F$D9v "Vrj[B8qڽڜW4أG~gjDޤP )Ԏ"ݦtΆQlQ&74s᢫3""n;LێM@TbGQ#FD(Wy[h0 צw,y,TUp1({V:[nPʛ>F̆ڊZF.OoզQ9Xuu)lT&EO%l~}%cu-ee6/|~=3MKV>lJ^/ʆ".ַ, ͒).pֹ;bֆOS:r+wN|_/iGn#ɫ#}7({Wi M5%t(2?_ӥສ=X96.&Q ;bAoӂZl1u0'h;JJSӜݳm 5fYM8"*wA[v׬uv\s SAUZMN]Ujl]#TUXsxsBSRL8B̼ƖTݺXQK.: <[``9ZayeCf z9VJj # ]#&";nX/S(N>|-HSfFWE0#Ϙ[%~Cc+Pv֓+9j&͌b"Bs ckl (¸{=cɀ؟":>;D}YW"U6C_1\Awt\>[. =ô~< NɆB)s%vz&[M8"([N#u ^Jȴl}Hfb`q^hql 4TRD[3[]ni`aXPde8x/? ,8`-fk_nFp;oϹ+:Rhs' /_?tU뀳$=l7ȸ[􌊇X,#UC]CL*bEΎ.E톷5qZ! j& ,8=3hd!`Ӕ(e:d@d^8HBY%Ef'E? ]rgݙalMfQ(WoU)xrY"ax#Vl{'_}|f <,>%gѢ5Kh|Ckw]#2?^ꙏl@5(؝$AmQͻ9w7Tq ; HD,$1# WK b{u"/ )Ï 4@ڝ*O{i^ L6O>Yx鳗͟0l` ?$xsi<%3ks=ͳ:!W$U w6NXč[hX1%NݛVC .OpeyYMC[uhGѺJzg66mb4R@_-E'_8W1k16bMG6*ɲ ]2^q蝲Jֆs,<]hG'P@X,~k/qFPO.wrGT3&#TqbJ2X5[qUQX(QcVx$tsw{9F?iF\<A} 4w-c3M ~QO5IX]r&~n jH \ &zTҸ}Ur+Ώ4-Zhu# b\B`u  !owB~Y5NV &e#L<u΁ׂ:Rݳ"K85iipE($"LiZ{I#Yr?& b.Y#~|JZdR3*:dJpcbܖ.aHA(,Ϩ*q!3ocӏ?yP%S:6ury{!e tj-K9H^t񚋒Gq]TΚZ(ި}@maD߶TL(s̴ z*FiFm ıi~tGNyEȦoVXUnrZ-TSw͵~S0i3PkB[k~(mVng&cYᆟnxJ#)SЊ-3Ma UijW{K*;`Ygs㶎sN LW^Q1gK#j A4 e~Nti'}N-7Ԃtp39ogܢa~i$~R}<~g/waڗ

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
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

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
【之】的用法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邻人之父亦云(“之”是助词) (意思:的)
人皆贺之(“之”是人称代词 ) (意思:他(她) )
学而时习之 (“之”是人称代词) (它)
使之冲烟而飞鸣(“之”是人称代词 ) (它)
作人称代词时,根据语境才行
【而】的用法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er】

and that; moreover;
而1
ér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ér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ér
(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ér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呜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2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郑码:GL,U:800C,GBK:B6F8
笔画数:6,部首:而,笔顺编号:132522
and that;moreover;
【以】的用法
以 拼音:yǐ
部首:人,部外笔画:2,总笔画:4 ; 繁体部首:人,部外笔画:3,总笔画:5
五笔86&98:NYWY 仓颉:VIO
笔顺编号:5434 四角号码:287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E5
五笔拆成C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高级汉语词典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词性变化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吴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记》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常用词组
以暴易暴
yǐbào-yìbào
[substitute one tyrant with another] 用残暴者代替残暴者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史记·伯夷列传》
以便
yǐb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