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经常在长安的什么地方折柳送亲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3:48:33
古代人们经常在长安的什么地方折柳送亲友?
xUmrH0ĉTg=k6F#̇ 6@$ %;b7U7=~B[.dS(S_i*'rC1_|V4N2P!o?tȾVg'-U3 ү 5x&5l~΢rVe7j!w'kYQufJguj0ԛZ-g|R*8tD8մP}6zK"LYɤs\~xGQ?`)!} Yύ罷v?} tj544 4U:ף>& ]Ű[)SZCܱp4u0Wu`:%][ž&d؎Sꋵ (\pci2xC*l|J|]y~,.=AHq4?դhpA6mW pʉ;Kܢ'.u!x>Y*gadΚo4(jsQէTEC??L˜{.rq{TPw9' =ÌTR6|58/| K<2<.b!_e qoöLڄB_(1_m܉)h3Fil]c[ɅOW љҘo!2=K8-QɐC\0FmuxFzK_i

古代人们经常在长安的什么地方折柳送亲友?
古代人们经常在长安的什么地方折柳送亲友?

古代人们经常在长安的什么地方折柳送亲友?
灞桥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灞柳风雪”是西安的“长安八景”之一,灞桥两岸,河滩宽阔,长桥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蓝天,一望无限.暮春时节,风吹柳絮,漫天飞舞,宛如雪花.因“柳”与“留”同音,表留恋不舍之情,久而久之,灞桥与灞柳成为乡思与离愁的代名词.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灞河是发源于秦岭蓝谷的一条河,横贯西安东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唐时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的风气,为文人骚客所乐道.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 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被喻为“关中八景”之一.此后,以“风雪”作为比喻,成为诗人们“咏柳”的一种常用手法.

十里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