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文帝在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23:25:44
明朝的建文帝在哪?
x[n+u~30FوTJg$}l&A/w"!_q!-NQmT 왜)\V;r~B )zxz(?5T t{r:l\iT ^ʎ࿸>VCQTi8XX ,;i .'6; Z 3\)& &$ɹPtΪWK`n]tqTU/M(W +# Ccp8+\dI gxnDjuJrULXu=Y Yɭ 90c? Dp}޹iGUQ P%KS})"!4#X\%^s5@S Y9<&tNfߥO}xWh[tap/mlŋѰ>a7-$>Pc5{VT_L8؂)srNC߂miŁW#KkkIC0 Š1~zCi>ޡl3.[Ox gLguI&HnWjףr$VSf,-Ѓm5 ĨfS4?{PA֗^ ѩtZ-_`QC}UCM'7ϟP[ۡD\,*a&%DW#[x=zC ) 6D:j3>K;T^r/iBؖE I6(%$Br[UB$EƄڊvd AK<!'gA :ڇ20lǠA9߻A>: !&|w%_hg ozB`{-$!MR3" `KeE><=2F&͊q/Inkab+-*kbU5]( QUȑ'uYH1M!GOJXh#kv7y5yl'^jOπ>/S|^)XKo*\0U>ͻ= F (R h _:E_tC^aA/_><8g<#/LR.NM@)R :i~j!mMZW9ۿ|eѬ #Sl"sw2DFt@ _T!KC ,BLV̪nhuR2&H$S|~y6ɧ _evW*SS3~dz5>d;k/*e*9%݂<6-L-σ*wtڂ0>U~V{>f ;Hʯy? tYi1@!sSOYSwA~L lmRFw*yt:ؓzzB wy>RziԱS[äa^JG}:6:/*Xk߃jzX1:FC1{Ijropm [7a W$`pS(g љC͢IEzBhzE\$:L8 ,Z_:v Ln-k͎RX,T+¢mX<*Hf"ќ^ $}$& Xlͽ ez8gTզcQc,GdxJ `˔>!o1R5M~Ha`O3 F?7aU<3$" 6,aVCrkDwgu $!LÓobTܲEJհ5wd&xƠ?`kqj܏jqa 04XpEP։El{pY/LQrnj_~(#j$PX͖ٕA.Ijp)Wt I-!3nW ;@<[+PPq=+ժt0)ޭȋH hb+"aS&NHXo[i5uC!619l%`T>08';nt ՠKdėo*,ᛶX\ V2swb)v`!GMrZ$|zr=2UILfK(@']ʆoKF J%eOP)AfޤV]V2!wIn<-{8܎*V ]ϊk97e{[O ŒBnh:[xN0M^Ig 1oIF[ƙٲ3UEF#J%1ɜ2: ̢}t8O&Z6"+(šrjz2ʀ6[ɹT@[bZ3.OO잸vβ~!UU)6udn5Yzo/z=RӮ:/Pcf:^LuWuPŰUH/ Ԩ "37$6~6E& S Mܫ nT`4F-duɒ/[s(HHҖӤ<*.sYׯ&ޫ i@mo۳"w~ȝʴՉ~QG Lz@2n&0| nGֈ|P"IhYzw3͵ AkГ1@ի̪͠ TjA:R4z2)H̙ܳ&e!s1?`,`Y! ?$΃]m.jFb|19󎞬tQ hoSbvoYDLjk_ ;%ֱkӉ"ak1# :u(0:c8垗%WyfIoD~#9oNGoZT  6n*`a֏ќ)n{jbܱ+e,e@αb^T .n9@7SA-m2HF+~5eDT8PlD?2嶺ȏD 7cF09*P%g}ֿ!ssyLaD PdrfmeSR%\ÁI,#BfS\,oˬx/%C_,7l^O"ǽ,x ̢jcnvLJ.U{ÜoA=/̧)=u e8@P1ml_]9N¤PECeF5ټ|EIp2:<ԶA.Kͺu*R:~QZ34ě=hi"PYN+Lѹo U+U$BqBm*: IԴHQ~Aשu]Hb.2Ro4"_ v]S_2wá[rf$X[*ر? :_KU)ЊAG `pL^PoBckuuWnG cs$EQy@*'c'o4E/rBP uHeaRIP,h&WW&,mP,yݜr?E`+NճLGj1 D 5Ĕ.3H]^5gDdUQC"p/Yu#TSʬyisE:q0Gb7[:6b19 9ۀThԩi Nɼ8r>ao̫;$QX^&yy􄟢AEi%t+z[I#aKU)rHt'; ?64HFQvS^0 1F܃@K#Ԛwĸ? s+ n26*"V(g$i O*q"G@e2SBNo xwncJ/dAʰU9C1e4, h6G_&ϐ3KN{n8|g*ަ_0g P

明朝的建文帝在哪?
明朝的建文帝在哪?

明朝的建文帝在哪?
有多种说法.
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说.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据说朱棣攻破南京时,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自焚,还有说法是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明成祖当年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就现在来说,不知道
据说朱棣时期访到了建文帝下落,但是具体情况没有记载。这个说法只是一种推测

出家了

明成祖朱棣找了他很多年都找不到,不是死了就是跑到哪个深山老林里躲起来了,历史记载不明。

有一说是逃亡海外......郑和下西洋时曾见过建文帝....但是不是真的就不详了....

自焚,出家为僧

听说建文帝躲到东南亚

据说朱棣攻破南京时,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自焚,还有说法是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明成祖当年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还有的说法是隐居民间,改姓氏为让

最大可能是跑到西域了,那个地方容易与朱棣相抗衡。
但是如果他真的在靖难之役死了!

下落不明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焚说: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有何面目相见也!”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
另一种是出亡说:张居正回答说“国史不记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

全部展开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焚说: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有何面目相见也!”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
另一种是出亡说:张居正回答说“国史不记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

收起

出海了

一种是自焚说: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有何面目相见也!”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
张居正回答说“国史不记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

全部展开

一种是自焚说: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有何面目相见也!”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
张居正回答说“国史不记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

收起

自焚说。但朱棣攻入南京后,皇宫虽然被焚毁,但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
削发为僧。传说,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时候就已经想到朱棣要反,已经安排下了后路,准备了僧人的行头,但此种说法太过玄乎。
朱棣派人找到,但不知道在哪里。永乐五年(1470),胡濙出发寻找朱允炆,十六年后找到,与朱棣密谈,内容不详,但可以推断出,找到了。...

全部展开

自焚说。但朱棣攻入南京后,皇宫虽然被焚毁,但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
削发为僧。传说,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时候就已经想到朱棣要反,已经安排下了后路,准备了僧人的行头,但此种说法太过玄乎。
朱棣派人找到,但不知道在哪里。永乐五年(1470),胡濙出发寻找朱允炆,十六年后找到,与朱棣密谈,内容不详,但可以推断出,找到了。

收起

据后人考证,建文帝在湖南一带落户,其中,他也曾多次逃到江浙一带。前一阵子湖南台的丁点真相有放过这个。而且已经确定了建文帝的落户地点,只是我忘记了……

据说是当时混入民间,不问政事(当然他也得有实力干得过朱棣),但求一生……

明初的疑案!这也是历史吸引人的地方所在!

据说朱棣时期访到了建文帝下落,貌似在安徽附近
具体去看明朝那些事朱棣卷晚年部分

建文帝一直是明朝的一个谜

我觉得以建文帝的性格不可能自焚,应该是出家。

永乐大帝朱棣曾派胡荧(有三点水)秘密查找,史料记载“遍寻天下州邑”最终在永乐皇帝驾崩的最后两年(永乐二十年)有了结果,当时朱棣正在亲征蒙古的过程中,胡荧秘密觐见,“悉数应对,漏下四鼓乃出”由此可推断,当时胡荧和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还活着。...

全部展开

永乐大帝朱棣曾派胡荧(有三点水)秘密查找,史料记载“遍寻天下州邑”最终在永乐皇帝驾崩的最后两年(永乐二十年)有了结果,当时朱棣正在亲征蒙古的过程中,胡荧秘密觐见,“悉数应对,漏下四鼓乃出”由此可推断,当时胡荧和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还活着。

收起

都这些年了还能在哪 另一个世界呗

下落不明,历史疑案

众说纷纭!!!

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好像是出家当和尚了

现在肯定是化为尘埃了嘛。。

不知道,不过我认为是被朱棣找到了,至于是被杀了还是被软禁了就不知道了。你想想,皇帝安心在全国找个人,会找不到么?

在你我心中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家当和尚,另一种是逃亡海外。

关于建文帝的去向,正史没有记载。传闻倒有一些:例如,出家,逃亡海外,退隐山林……当然不是可能——自杀了,像崇祯皇帝一样

这个有很多说法,有说自焚的,有说出家的,也有说流亡海外的……说法有很多,明史没有明确记载,没准他还不知道穿越到哪里了呢。

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熟知。有的人说他被烧死了,有人说他出家了。。。

这个问题太犀利了,能回答上来的绝对是神仙,大家都是推测,没有准确答案的,最准确的答案就是他已经死了

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2.1.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环拥回伏,...

全部展开

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2.1.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杀而死,也产生过怀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即朱棣是让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遍行郡、乡、邑,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濙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胡濙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 《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濙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看来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2.2.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2.3.北京西山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1440年)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90余岁。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17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4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12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2.4.江苏吴县说 《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通过查阅文献和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于江苏吴县普济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病殒于此,终年47岁,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2.5.四川望京寺说 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