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是怎么起源的?如题,郑姓是怎么起源的呢?越详细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09:12:19
郑姓是怎么起源的?如题,郑姓是怎么起源的呢?越详细越好,
x}n#Kv.,0 %Qh(R(ڹD&EI7#3_a$UU3pq{HfFĉgΒY/f;zb _=l\^;vݔ/!xk5uw>\w? ]'Lw❏=뷎>ޛGL,&-S.F+t[ӹ Y|4-G3^-à5 /|1;.cfU/;[1'!^s3Ǹ4ZsBtewٸ0/7s/!gkZ:ee(+4D)sLofN6\1 8zy}iSyݿhhp6p<${*yC6 &˻餜u<-ƍuvxv2f8h 7GqVc ܼnS%-Rj8@U!0i)Y] uljwȗҠ2¡na"@"22$42 XQA8K,z+e̴o竛Xíƃ], դ׆д"4;Ԥ2)w]/s es'2a ؖ Yh.37Z2ׇ-&JävLtё$ #cK~6)W7/o5Uν̓M0~ݪM'm Е$Ŭyz;f)F&L_-y| gS؄IOA9+;_ˇcs959hzIz9ddN 鼾 A| nwV `g# 4#=X3﵃S mUJl )Z2lT${uoeݬ75;9: :=9+LHq3A8`kox [ zGfto+Hמ0J(\w4sbR!ٜ)l]=ِ^^q ɔ\_x_äN!E e8üIaS z2x³Ljx 8<h/Lt2ra< ZE`)/h2BOs>Tgc(,9.j|x^؆ f{;e2zTL_.{Kw *ܚ_o5o~΢!M;ZΛA9F_nO66Y?wg=~r4(qcq 7 8Q케yi5xv'D`=sF4Y٘=PʖG`<} m7X;;ߊr \'ܲ%<v9koRv󒇈^"/uhhkD];s=rXѠAOqgZ[ 7ݏ6\m`hiFFq'7\9Fpp=[aǟs_:%]/#+s3^28O]|~(4kRy{^=nN-z8%S[b(H )T}1nRO˱Ͽ{zSyY4 D'̗]`A@an6z+fw`γ•Wn֞/J?MrʔwЙ 6mtiL(AuffrhCC%m3qjrAyzĻqp o{;W,5tnr)R "ءɭ-F-GM2cU݁҉v1z;^U!btd *NzKwR]{i Sv}Y2zv )&AmC ;USAN=Q6] {{p4WG3FjUfzYjw^o"%Aٓ 2s0HNS!N<2gtL(үɉ͟LFC"\6:z3u{o$k|a<Q 㘍LJyS b3ߢΥu.i-G&i~nPuD|>qn&cDL=ºѵ؝`6 %k>}G16A.h|~#FR"n˴`4]XĭtO27<-vLisWaQel! \gղWc kbkNoy^6/U(iG/J[J*%Hbt+Ll (ѿ䧪f01f/c@ree1k9m&qd[_CepT@cӰyw@rV3.3o D|<AzuDw^˧:>e~]X~NLiCDZ~;[{"ѧHvKLa7`Awl4dyySӃ69]& WG5&tF!Q1$}5"vȏ嗟>,FNA^F2 N_L<]Oխye֑WFo}A0 ӽ[MM BcjX,ӊp ujSꛬ&sy8jS/zh fJR_)XkCvLU-^a5z HXw(^"ROmb=ʮKLq0s[*ێA`"r7h!ax '2T]cP[?wT-KȞ!{ա*}{LL+dJŹP5$B nXƌxBV.`"5 qeirE^&* 7kM]XG7ympB %YZ񬟪 Zs" $8ȫI)"T{dϵGڔR tΘ^1t:'7x鑵"u 'uqX=1P~VY ۊ~#c9Wai<@ICuc ]ܻw$Qr6S[.$'Vdb *hUK_y@]P43N<k9jmNmp#Qp~jد4h"@>|Ͱ20g4 f'$^X4LReuWDOc8 p5őL" V+z3aϚvKGbC:{/=kj#F!k۾(ڍ i@ߦYGtllpOJzE&5~IlXf0go1x.zf}NIK|&*IAn=1uNLq ^3?h%C;‰o_`?xѴ0tFw'd^K`TyrbasP~40BTڅa2c;21f:vZ,q^PjyPN7qT鮎7 Ǝ-IZq cO+gyY%fqLEmۆ"~(T2ECOʔ>*lx'M.%NOzrU:Mk/&Ib \wVNez3.m:qz)3R4(*+Kju5f#GfG`Ŵ urZly8q[u\[bRN tSԿ9qZ 9:הfy{غ2.eGd~FIzmlV`qfaz  Datv%4&iOTo-尛U9LySLD):tV]EIKbٛ7b4d[gRѧ+kO1oĤNYg-܎ϫ6Lsm[̤k4( {}&O l3fv}9[ێԹd;3+bvY+Y(q&uefqŊa1M"> }ZLV~-!#}P9JlI~Z5k"T60,^yG]/q'xDp_7p;ͩhP! 8f)4?z\ Iq\X+3!W.F'ڤ&xɯ߱7h:Pegc2֜s_ݢxs($ϤL aZ5Sn)4[]ʒmFxXTmn3RF[kM+ //R%ԞKio}=}4Kh 6&znk&vx:V=1mk0OR)fK"񿪯r(߽;t+aBh+?LWu[mL?I_);:=aoE]Q=*Vy0 T?~y\ML$ݕFv [ΪFuR@q2ѶfXdK5 _m$+k5M|p̦Zk97l9(kJHo׿I!nw#U󘙸=X]K6§ >5t4jk Qю HLh1WO(+(бA$Ĺ G'ccm9;)[ps/8os[ `I=yuԋ %3L#:/h= =lqEc~bO$ļt.Gf s N34I{ y:/*5?3WNra2U>/ѷȄ|yj(v|p|v/0 -$ w>aUP2sBBtRˀHjW;l nډY6,3s[PŘaw$h~;^+Ek$Ɂbn1vrg-yy'y@̗[知h`eDL ]b)Gs(Mcը! 2l @_v@}= ۆjqbJì=A'bu3L߲2uʡ_eY/쮓ȓ6L  "Ob[)>4ۢ-Պ:b\A AbRF#_޻# Aky5^V DݖT:1qi_:7򚝃bI"?,frþ0M VH'K8!.F=,-4]A)h&K5+ ?z W&XU,8􂭂~(䲭2Q{ Nؼ.Ie35<2ЩD[+噄L?R"^"5.v>zs ~tyhuxuCqDku瀞%񐮛9jVOYրOQ5Ñ,|=,jw:ء}=3;5ISC½r쫁~|hN㨫$W[7"]voi RWaFeNb!~O2}Vav-'xfЬx=}$6ۀU1g=ӛqiC5XD # &N@jYABvڤl_r5(tGk+a&6\YV%DC0UCW)&ȄoCxdd<ݩdmǿ E;'?砜ɽIw ^I'5-1KKT04z{y|-&sc< FAoُQ]겡>d1I1p5GcJvƅ~+$r7TBs` *O˧OGs*mi᫗imuZ*2ѷ?ZL7]05ْ*_Gu{ŒhDs"& -8,^?Ο_;ǧ9e^*lf0 %;)Ow`<xmka^mM[Uzl+-SGJ\wj+cb6D6fWYkeY( RyΫԅ" lzbt֑̏;k_zKt?{iȰˬo6XcUM\pı(B>Ĕ+ӄ˻G5_'ɜSMg}sT;@&vqzN6c;}y!>xft{$'H{=_`iSo0ƃ^5(k*I2c@bL4!! wV׫?ȋ5i*jek|;Յ A2&nZzal?e&2ZHIb7>o 8Hc =q-bXVyyC]L>FvRX\OƅILܩwۑ8+;-O§MkH@2uGgД4솕k_H4 )uDi >Z{܈UO> I["]Gf2l'PM\{i~LOL78S#Ee(,aj3ZDzAm\XL8Ŭc,1lYS%Oӊv=)pv/s*hĘ_X\uZ`3@v8i)lY5USj7:`5>W~!VpR;a>kƾ-jfhi]qkV<_K$zɜşY..15y "v$p {aw "۔޽7j ["D o)ÚB>=P}rA{qF@n*]ek<_᳠:("r<D]w؎~$Q:-nB^ޑh7p[kyY;]>#;VXA8:b>J} Z0l Ǐ_<>>xgKiª-kw}+M}Tp%쌺^񒔞;YM-+ï4:^mj|Ylk+Om7lzpy;+Kb[)o=Y3vۉ;՚bӄ~i^ўPdY}op퉼 ~DC e®o]V2 tţ--rވI;{'TfXg _QU v:Ǿq@΀$ߙ\ˆmN @֥K:s5>Dk+NtyD{.|gmF ܖ(j}=|\@ƥXXsEI q}BWwn[(; zد`s!o@9BF6 5⃯|L@uľTr0 mr3& PލZ=CVƈRzuG-`eMK:flںgFrj2/K"=lHu^,+F[ކ8[84}љ>b3 }{?KcvךXٚzG>m |צ1|ʇ|j{/+{ɶpwp|h2zy:K%}|EsϾOz2$<̞jauz!GL%ƛB_'oŢ-Ψn}-6 8p';?( <~O?~Wz

郑姓是怎么起源的?如题,郑姓是怎么起源的呢?越详细越好,
郑姓是怎么起源的?
如题,郑姓是怎么起源的呢?越详细越好,

郑姓是怎么起源的?如题,郑姓是怎么起源的呢?越详细越好,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南郑一支: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东郑一支: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河南的两支: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们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郑氏是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后,宙公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郑据到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说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大穰,不仅解决了秦国困惑多年的粮食问题,而且还使后人代代受益无穷.因此,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郑国之子郑如,郑如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
少数民族中的郑姓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与汉族郑姓的关系也较为明显,即血统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姓,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2、土家族 土家族郑姓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570多万.族中的郑姓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姓.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4大姓,郑姓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姓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姓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姓有时又被称为陈姓.如在《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姓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郑姓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传郑姓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3、朝鲜族 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姓,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190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姓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
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入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山谷之中,分作6个部落,至新罗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姓郑.当然,在另一部朝鲜人的著作《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种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姓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书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若历史上确有其事,则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姓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姓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姓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
4、瑶族 瑶族郑姓属于盘瑶十二姓之一,来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姓的族先.后来,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郑.
5、京族 京族郑姓人数较少,据50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1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是当时31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姓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之一.
6、纳西族 纳西族郑姓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南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姓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郑姓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8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姓.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姓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个,郑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郑姓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郑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汉族郑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二、迁徙分布
郑姓迁徙史
先秦时期
山东之郑氏,距今山东费城东18里“邴”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秦汉时期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时,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汉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中著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宙公世系的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他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现,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死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觉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皇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皇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大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元和元年(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举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皇帝问明情况,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举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也的后代中有一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 (今江宁县).建兴四年 (316年)出任信安县令,死后葬于信安西门外.庠公长子平公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 (今九江).庠公次子昭公,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卒后葬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际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莆田),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著作颇丰,称夹祭先生,亦为此支后裔.
彭城(今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著名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唐宋时期
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者甚众.
唐代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死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兴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圭阝)、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称将军,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光启元年 (885年),王绪领兵 5000,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辗转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斡州)、攻陷汀州(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争为此次遗散之郑氏后裔.后王潮以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永春)沙县返回中原.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众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 (现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可远公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可远公守南安郡桃林场 (今永春县).可远公年老隐居于吴田.宋真宗时,有郑姓人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可远公,其父为郑氏后裔,是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死于陇州郡舍,子启昌、可远、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福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代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人的足迹;后台湾郑家军曾于崇祯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江西九江的郑氏,多是郑善果的后裔.善果为江州(九江)刺史时,死于江州任上.其子孙就在九江、德安地区繁衍.北宋德安人郑良,是个地理学家,是善果的重孙.南宋德化(九江)人郑轮,任龙南县令.龙南县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压迫,被迫上山为匪.郑轮上任后,政宽人和.原上山为匪的一些人,纷纷自动下山,说:“现在有个好官不欺压我们,我们都愿回去种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任永州刺史,以写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宋代有个郑铨,是一位学者.新建(南昌附近)郑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写入《元史·列女传》.
元明清时期
沛郡(今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人,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了孙吴名臣,此后南迁.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霖、郑遇春兄弟加入义军,遇春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侯”.
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是岭南三军投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平公之后裔.平公与入闽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郑氏是昭公之后裔.
贵州郑氏是中祖郑恬之系的分支,为唐朝第七个宰相郑畋的后代.南宋郑昌、明朝开国功臣郑遇春均为其后裔.晚清时期的遵义人郑文清及其子郑珍,均为清代文字语言有成就的名家,是贵州郑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陕西的郑氏多是南郑君(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君)后裔.四川德阳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应为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郑国后裔.广汉人郑躬、成都人郑少微则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的郑氏.在陕西,有助秦筑渠的郑国的后代和从汉至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长安之官员的后代.
郑氏有清代由山东、河北陆续迁入东北的.清末有铁岭人郑文焯,长于金石、书法、医学、音律、填词,为清末有名的杂家.
郑氏部分始迁
一世祖桓公建都畿内.
二世祖武公随平王东迁,建都京(今京襄城村).
三世叔祖共叔段武公次子,奔共(今河南辉县).后为段氏始祖,详见《新唐书》.
十五世祖鲁,迁宋、陈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
十八世祖安平,入秦为关内侯.
十九世叔祖袭,迁居司州(今河南洛阳县),即司州河南第一房郑.
二十四世叔祖吉与其侄远,迁居会稽山阴.
二十七世祖奇公即郑州第二房郑.
二十八世祖稚,居河南开封县清远乡棘进里.
二十九世祖宾,居山东高密.
三十一世叔祖逢,居咸阳,即雍州咸阳第三房郑.
三十四世叔祖贤即扬州南海第五房郑、钊,青州,即青州北海第六房郑.
三十九世祖庠,居丹阳,即扬州丹阳第七房郑.
四十世祖平,居东阳郡信安县,后为处、婺、越、杭、台诸郑祖.子五:望、宠、碑、瑛、济.
四十世祖昭,居福州,泉州长乐.
四十一世祖望,后为丹阳、吴郡诸郑祖.
宠,后为东阳信安诸郑祖.
碑,后为衢、婺诸郑祖.
瑛,后为湖、杭、陆、明、台诸郑祖.
济,后为江阴、镇江、平江、越州、常山诸郑祖.
虑,昭公第三子,即兖州泰山第大房郑.
四十二世祖邀即扬州东海第八房郑.
璜,后为福州城门村郑祖.
琰,后为福州城内外白桥、洪屿、长乐、湖里诸郑祖.
球,后为长乐南乡诸郑祖.
四十二世祖玑,后为福州福清诸郑祖.璜、琰、球、玑四祖,乃衡公之子,昭公之孙.
四十二世祖涛,为三十四世祖浑公之八世孙.
四十三世祖蕙之后为福州钓龙台及平村濑下苦竹、横屿、长乐、山东村诸郑祖.
兰之,居平川.
晖之,居福州苦竹、横屿.
忻之,居长乐、东山村.
林之,为南安永春诸郑祖.蕙之、兰之、晖之、忻之、林之,为同胞兄弟,昭公曾孙也.
四十四世祖诰,即江州晋安第十房郑.(南昌、九江、武昌一带,古属江州)
拱,为南安县桃源村郑祖.
五十六世祖藏庄公胞二弟,官会稽内史,行九,后为福州钓龙台祖.
泽,庄公胞三弟,行十三,与兄藏同为福州钓龙台祖.
襄,露公胞长兄,官光禄大夫,行一,迁居荆阳始祖.
裳,露公胞二兄,官屯卫大将军,行二,迁居福唐始祖.
袭,露公胞四弟,行六,迁居湖陵始祖.
潜,淑公胞弟,行十二,唐太和进士,迁居福州.
五十七世至七十二世南湖三先生族系
(甲)属于露公之后者
五十七世祖珙,由南湖回迁福州故居.
五十七世祖(名不详),迁仙游.
五十九世祖巩,迁福州.
六十一世祖挥,迁东京.活,迁淮西.森,官青州司户,因居焉.
六十四世祖
益生,迁道州,今湖南永州.
希韩,迁润州,今江苏镇江. 宗斐,迁福州.
仲宣,迁仙游.
六十五世祖介卿,迁仙游,科升.
严,迁杭州城铁线巷.
伯特,居荆门州(今湖北当阳县、远安县).
伯可,迁龙溪.
伯舆,迁潮州.
季膺,迁潮州.
(乙)属于庄公之后者
五十八世祖方迥,迁福州大田.
方逊,迁福州竹演.
方迓,迁永嘉德化.迥、逊、迓,庄公之孙也.
六十三世祖怜,迁永泰光德里.
六十八世叔祖岑,与从弟袭礼、袭义同迁鄂州(今武昌).
邵,迁仙游.
七十世
祖萧,迁潮州.
中之,迁潮州.
七十世祖已,携其子文正迁仙游东湖,为钱园始祖.
(丙)属于淑公之后者
七十二世祖天爵,居温州平阳.
七十二世以后,因缺乏资料,留待他日续之.
迁入港台和澳门
台湾省郑氏人口更为集中.据1954年统计,全台湾省约有郑氏17552户,以6口之家计算,人口应有10万.排全省第12位.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一书,统计表明当时郑氏总人口约 316635人,16年增长3倍.台湾各地大都成立有郑氏宗亲会,是由纪念郑成功“国姓会”演变而来.
港台和澳门郑姓都是我国郑姓的组成部分,目前,仅生活在台湾地区的郑姓看,由于人口众多,是位居全岛第 12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岛.
早在1954年人口普查时,全岛有郑姓17552户,其中台北市 552户,基隆1162户,阳明山17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