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4 01:14:20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x|n+Yݯ܄ ˆ۰ b/~ 8%FN)$P,O ^k EݛU6<$"#{Xk}GoPݬMlNwo/ijeXw}3HӂqK)q-('\ӑYt{wd_Mk7oaQ8^1 cm\r80#[îUnux+.`cM{Q2^l,kN ۾Hbn624sۭ񔆋n64,`S? [&K1,%/$2xao[J h\~uv<0_MXfayB 6n{}Du͆zu:Ǎוñm$}:Їcg:z\M}7˹nqkkytZَZnznʣ?Ӧ7ߙㇹX)ĮP bqE zW_M9MRҒOٛq{w`hޡ!,Vk\h޽ p-zCjVVwl7) /2eHͯw<vVhsޤ7oё86k6#ډ!T3i(.U*c~h?sˎc@~ 8,x3;}-^vLz&y'Og{׵%ʗI9Fti/^w-V赽ʛmQe z;=VALal{و>-=أ [{`?c'e Mvj7ay`A^.AY(0җi?~ұܚlt44v l|]zTx٤^$¾W9ڛHw#ǎ7fv1i`,7yC,^nMHV㾏k?Fǽij\:flRA hYN r V^G͔Z cLgP¬lf{&8%=C"%gDOMbXFv,#(~hFS8M!fzf!/ym=S:}N"66u_Lq ˆh-3X§ԯfɏXWp}[Bs3;~dIx-9l@Y0iT uNGnwW(h+ӧCSrK HmjHIąKyn"hEp)cd  8$ڋ,d]nVO[p/^?0mC.'ho?B۝eP4;\*$K]I6¥7!Q!">4K]j(P` xL%Av޺81SG'1 ,vdN;U`ը 17`ns` b`Qkeh=3&7稁"X "V}$𾽊C?++i4zm:Q'!mռpGD L?bV "ց ƯJ1ݲbp@8w50{"<չƺvc2S"~䲉}BVFHwþ*e^HC`4<n^G a8C S@:݇ܗqg /wD4NTɹzBD:Ҫ>VMb%Ff6l3og17pv]6jM>!%#m{䓯+8^͚F;fСJ\DZbf0U˴=;bxIr \98A899mV|}}3e3v6pĘkMu4en>z!z ;KAD.ϐta H7.&=IӦ^0 fr]wu.'oV30ttɵ)BOQ`#0mNlljcxuLl kEVGw҅3Qg*p%~Hx77t(nUs5`$>vqLJA YyHk/`ǴL" ~daz*`1т7P'mN~4O~PhطlI/ B ,db[X*7]p@t ľ"vv^e6)ޒ g2@ҼX͙]cPs/^n8b?B*҄o-Rn]+7 |(l~/s^e 1RbXn=*|T PM_f6#;fsmYčK4Q7H@jXLrD'8]=*p /?9?b C ȞC?,'`"tCa l5oͦ qΪA^һ^`Sc V\p$ ?m뜗z)? 38A[k8ALcPQ1;(Qp/B\fsu]2R߷Kϕb7;LNE+4B' 32ᇬ-F% 1 #zo.O"d F$_6BK^ ~x7㯴^ 4NA&oq;\EF&C"K㶼1AAl~^+`%FN<"e:L`0.0#.1b`oK?aG( 48oPG'JysURt6F#`76} 8:u~sAw{{jh1JFa2ִ_-%1sa5ݮc_0ݖ$/=\CvlzvO0{nִp}cg_>Ł !,Zabܤc؋!q*݅g߇m[57%̃z \n4_lwcum Gn@ξ@(9r@fZ_^$!؞Z@RۤF(NIbi[#:FJJ"öfMǪ1*^3ܴdB/!cϘvߏF+i{޸dNڱwaNG[A~)+@-p_tlVMh@n6Qex*o6btbY%aFJ\^XKuQ`^ p@_8^ $쥑4ɤʂL+"UJI{g1Sp3( me-8߃'jSI} M+L ~y2G(+e,)62ORx;ƀI\D& 3+tھ>Zy͠\;\:SU d0 /e惎֔Cxy,4l IfQyN%I} 6t$Qpyƛ[s^Ή 03+)^w/_Âiss 6ADRc@ Jҹ*a'zӇ2áAzM3 wi67w b#00I'T+(Cbo:&b*QK> 30ZINcA]‘:h!C"N(PM5 `j{D߱ʻ9DO#x6 gdv\pyZ!#V;F m8\N^k9 Wq`*Ep "nP4U/põXڗ4ߚqhWUW?n +#7Sz/f; ]}QTG7 i.n)XLP,,t0u^f }ABPmMτ@:$oAD_s__5# ;fP24>މӦoj ` MSMrwTa"KSdp"$ølPȼɐP ,94W@$^n4PMM0MÇ)HϵG޸H ;i9D}y,ji4.4ʑM}HQ; )c6ߚ8EL-OEt1D24@Imc`O Pb=%dRcW*`lWM:* nN!HdbXaW/~sz/_mLl ÎH0O?RӐ`qbK@ޒc ʎ_ H E jckk /g ԑ7`gY5Z8f!S C \)Q[CFYqS%ηJe/{'+%G>b mC. zKQ]c[FqThε^7H # cp+(vCH= Ew+4)iٷ,cΟtlNhϺ.<1v"V?Ĭlizu{Wo20i)ٍluluVB)KU ZxW$.`Qp3V݇|Fۈ0[qG)m#(P`-AFRJ-_5*CFj?(dS\x)WХmoC$ ĭnhoG#IbJE1'XR(? |!"R6$\ƫxf9P1_}NXE+# ** 5{t͸_E&q}Ÿwj&|"~Z׿ ѝߌM=, fyiۆBv;qAʻPʨ.+fzɜ@g>\zd>b0)kydZtˬNL%Fc O}JNHe v60X-mc&آ¤/.t|;OsOy1%ؽyN(ZUU,줣JVB6Yb9H4GtuK- 13 5_l}JH5L!8嘫m^s5?Xӫ1A6<b@|2e*nhߟ=|K,IіD!߮6.FV,o D^YMi  /*rĎE]w?'{2{Z(dyib7;U9^O3!*6cbHMDP~5gz/7{)|B ڱMI eeYo𐊁-%_WǻKː<\HeTR0#i1U%u M5NƖ&T{Eg1y X"j`[<0'n6g9Xy`>K10 1a+!b6 奌w8olHUZ&tGh'N`&X4I $p-*ɗ Cy0JzՒYU5H)HMN%<%WA[y i{HVpq@7Q1. 8'yQtj._b:+BzbR? pO{LHjp;qYD:оYA8K,Y}3(I.i\rn|Ԝ|+Qhs'$"v>Emtz#p<2'p.9 ~n<g<(5#u9xI޿.C9zghr ~ غ4%8cZHJ E}>XG{"&I.%˕3jAsCfئ9ѥs]0W\]$8(_̶ԛ$:s@ǵ-$Iq[1Td k* nh]VO8+c*"x :oUijG݆S>fDgpmdI1D u1|`d(4+Woo"@=$uhϗ,ԏE\&ޚa)O^<ݨO9˙9U8Aj(#FO􄽙h!XAWC@>~cz)YGpqph>bP};$r`24HfV76ݱ_C3Hmcpt vb:c͛}D0|kpo9$Pp]Rk-1.HU^OycǂĂR}LXK_J~= T,dѲd`{]zMCNN}OS\fX~9gkuZ_kZrMމdw?fXQ$MoL+)\+YPP(UK'WIB@ LĢRD7.qm>6x@ iWz?T'6OpX2#5S|u*_eRrk%/ y&MjA=lL0}0mf)?S!$yc6uuL@\{,ӓO*gaeA7;y+3\xl Bt6g A(Mяз|ݧ@ѴLR!oLsHOAR*d#W9<? ث[xh^6ɦyyÖ5R嬩8LC1ǁ}ɑ^gW_k;jHne< rlx~zNYbso_:":#~PO$ھ Ye(BS9Ȓ$1ŲnʿY`|\I89)zop[mQ{0؊QbĈ)WYz:6n4eEuyԢ 1u.\+ Kr9VLլ8_ SuMZTS~-οEáF4YXy5 :h_\9@& Ifw'}/z:V"B]KA2I)ULJ: x~e)s; ߊס"gG"D/7#Z !H3Xrf+KGtXH^n37,CjM'5ȧVVx<~3 [AVdXB /ZRCp蕒CAt%f5w~Psy};vo{ ;,n~t&g4rYJHIHm̅W?(_\dѽ8ښWܖL. J3ݲ" ÑF,7&WdGԐ)2čyb;"څ.*5d /yPS@3>s\RX_ÀַG2B?`}'Ƀ ?aB78`u}ߜ R+6[%CC<ñ>B|leшh>dF~ff(&! OmzfqKbFiXl>Až[)x2)qbC;5Nk }]DKPRCk> _L!ecڭ47Ę&A]*MM:&썎 ģ ,$F9)_p}Q/qDЭуL/T~X :03:rJCj)B1&3V2L"^4[xm$˯)i2%i2rČQ W?|`-&< dTfl7 T | Az^#Slp<ͦK~4BIKzY 6XEϯͪ#x8_ M#HPU"&C.4xꎖ`IͦZV1 ^ncIԕh[]_zd.wR']^[a'FY3Ç+"&G|W<]ȇ+jSʺC2p/GzQAZ.aIEG@bOIP3q1pY"m l+3=:>Q3WkZЉ~mcUo^IDKi _$&jx 5Ixop/9| h [n0ɼ~*~iG)}5)8|LJ*bt#2'4C8VmN詸[!h<mtަO=Q7w'THU_Ca_K.kxHp3ݫblR^WFk.hX_~uo@ X^2 /i7XAV9&ԄKbuD^iIN~#3o 5$S5_r2>n1㢵oɒGn` [yn_Ka/~^_w,٭)$:U'ipDE0ݬ([\Y#7=߭VyiQI[Nw'EsOo@+OxhM[?+&C gNl%S7ۯy6r CScWUӟ)߼[y*6Kt~"͕*~Pa]n~+[b1n~qdM%SN%55^%ũͮD < _#_c?ө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就是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鸡黍”即为用典.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以上两例则可明显看出诗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且说苏子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典之处便颇多.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乃用太白诗《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之意; “千里共婵娟”句,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处还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变化,不含原赋愁苦颓丧之意味.
  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方为佳境.上述两例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和形式.今天我们把用典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看,用典的手法还可以分为若干类,这里只谈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四类,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四种手法.
  用典是用词问题.在组词成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因而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用典.在古书中使用典故是经常有的,在现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这种办法.但是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在现代诗人写的旧体诗词中,有时还出现这种表达的方式,因为在诗词中适当地用典,有时还很有必要.在诗词这种特殊文体中用典的好处.1、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词,说少了可能不达意;说多了,可能罗唆.况且诗词的字数有限,不容多说.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读者联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2、诗词“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要含蓄,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好的用典能做到这样.3、诗词的语言要说得具体,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数是古人的事迹,往往是具体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下边通过一些具体的诗词,进一步谈谈用典的好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第二句是说:切不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胜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敌人讲“义气”,把行将灭亡的敌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机会,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使革命遭到失败.如果不用典故,把这样复杂的内容装在七个字里,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还要押韵,还要对仗,还要讲平仄,还要形象具体不抽象,更增加了难度.但是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读者立刻想起了楚汉争霸的时候,当年项羽在鸿门宴上,只顾“仁义”的虚名而轻易放走刘邦,后来刘邦又养精蓄锐,卷土重来,使项羽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再同当前的形势对比,对毛主席的观点就不能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这样只用了七个字,不但内容上说服力强,并且语言自然,平仄、对仗、押韵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就是用典的功效.在古人的诗词中善于用典例子非常多,如上次讲到的胡世将《酹江月》首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眼看中原沦于敌手,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当年范仲淹、韩琦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当时《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再看“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的典故,告诉人们历史上收复陕西一带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关中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可敌百人.还用了“拜将台”“怀贤阁”的典故,以“台欹”、“阁杳”这些历史实物的破坏,表达了对当时朝廷轻视和糟蹋人材愤怒.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以上谈了一些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积极意义.但必须指出典故不能滥用,要用得适当.一般说有以下两种滥用的情况1、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话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这些典故不起积极作用,反而使诗意晦涩.读者只看到这些典故在对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观,而不能通过这些典故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一些诗人因为古书读得多,材料记得熟,下笔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因此容易产生滥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难免.例如李商隐的诗,毛主席和鲁迅先生都很喜欢.鲁迅先生说“玉豁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但也同时指出他“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锦瑟》一首: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间两联全用典故,这些典故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通过这些典故所表达的事实和思想感情是什么,古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恋爱诗,有人说是咏物,有人说是悼亡等等.有的人对这首诗赞赏,也有的人把这首诗说得一无是处.例如黄子云说“‘庄生晓梦’二语,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后世之人.”这些攻击的话不免过火,但是《锦瑟》这首诗用典太多,以致使读者不得要领,这是导致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李商隐诗的一大缺点.现在人写诗绝不应该学习这样用典.2、用典生僻,使读者不懂或误解.古代有些诗人,对历史典故的知识面广.在他写诗词的时候有时只考虑格律的需要和文字的华美,却忽略了读者的接受能力.例如苏轼的诗词用典较多,其中有的是比较生僻的,如: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其中“玉楼”和“银海”对仗工整,字面美观.但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注解,不翻词书,即使知识面较广,对古典文学有一定修养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来“玉楼”是肩项骨,“银海”是眼睛,出于道家的书和医书,一般人是不会翻阅这些书的.这样的用典未免和读者为难.现在不应该这样做.再如辛弃疾的词,以忧国、热情、豪迈、新颖见称,但好用典是他的缺点.尤其有时用僻典,对理解他的词不利.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为了和“五十弦”对仗,用了“八百里”.“八百里分麾下炙”很能使人误解为在八百里的行军中把烤肉分给麾下.原来“八百里”是“八百里驳”的简称,是一种贵重的牛,见《世说新语·汰侈》.这句是说把贵重的牛杀了,把它的肉烤了分给麾下.这一个典故在一般词书象《辞源)》《辞海》等是查不到的.这样的用典更不该学习.现代的许多读者,不明了寻常的典故,这是因为现代人对古文的学习得太少,对一些应该熟悉的典故都不知道了.这倒不是写诗填词者炫耀博学,故意使用僻典借以吓人.现代人写古诗,不是典故用得多,用得烂,而是根本没有典故,有不知道典故为何物,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大悲哀.矫枉过正,我想,我们写诗填词,不妨多用些典故,恢复对古文学习的重视,这有利于我们传承传统文化.
  浅谈诗词中的用典技术
  ————《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分析
  内容摘要:同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诗词有同也有异,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用典的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就《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进行分析.
  关键词:用典 苏轼 辛弃疾
  宋词风格的两大派别:婉约和豪放.婉约的婉转缠绵、含蓄蕴藉,如本单元的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豪放的气势雄放,开阔雄浑,代表词人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和豪放派他们有不同之处,那么豪放派中不同词人的作品也会有不同之处的.所以我在安排教学时把苏辛的词放在一起来对比赏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对比阅读之前,教师先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作了一定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再小组讨论,最后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公布出来,师生共议.因为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词的内容很好把握.所以要求讲完,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一会儿沉思,一会儿会心微笑,用笔不停的在本子上写,小组热烈讨论,最后一个环节,每组代表发言,有位学生回答二者都有用典之处,苏词中写到公瑾,辛词中写到的孙仲谋、寄奴、刘义隆、廉颇都是用典.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反对,同学的意见很难达到统一.所以我 觉得 有必要重申一下“什么是用典”.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①加大了词的容量,丰富了词的内容.因为典故中已包含了前人创作的思想和形象,所以在词中用典常可用少量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苏轼站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前想到了古战场“赤壁”,在这里,曾有多少英雄豪杰施展谋略,想到自己年近半百,仍功成未就,而当年“赤壁之战”时周瑜才三十几岁,就战功累累.于是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这只是他有感而发.并不是用典,用典是用简单的词语来代替历史故事.
  苏轼的词中也很少用典.而辛弃疾不同,辛弃疾的词中大量用典,用典是有原因的 ,不能随便使用.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重用,反而屡遭猜忌和打击,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也曾多次奔走呼号于统治者之间,以恢复中原、拯救中原父老为己任,一上孝宗《美芹十论》,再上丞相《九议》陈清利弊,分析形势,力主恢复.然而他所得到的,是南宋统治者和权臣们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击:“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札子》)正如徐釚《词苑丛谈》所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正是:“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柳燕,得知消息.”因此,诗人不得不把满腔的救国壮志,郁勃深情,借助于各类典故,曲折隐晦地表现在词作之中,或托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或痛斥权臣奸佞,或用以自况,全部都蕴含着作者的爱与憎,好与恶,用典,已经成为他含蓄委婉、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是作者在社会情况下以词为“陶写之具”的必然产物.
  由于作者确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用典贴切而精妙,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辛弃疾长于用典,精于用典,是和他本人的文学造诣分不开的.近人邓广铭说他“特别是在闲居上饶、铅山期内,架书甚多,可以经常地出则‘搜罗万象’,入则‘驰骋百家’,胸中遂也贮有万卷之富.”和他同期的爱国诗人陆游也说他“千篇昌谷诗满囊,万卷邺侯书插架”,看来辛弃疾确实学有五车之富.但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到底用了几个典故,争论不一.
  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想到了曾在京口建都的孙仲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然而,现今这样的英雄难再寻觅.我觉得这和苏轼想到了周瑜的用法是一样的,只是有感而发.不能算作用典.
  而写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才是真正的用典.借用了“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元嘉年间,派王玄谟出兵北伐,也想学汉代名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封山而还,但由于准备不足,草草出兵,结果大败而归,北魏大将乘胜追击,兵临宋都建安,宋文帝君臣恐惧”的典故,警告企图草率北伐的宰相韩侂胄,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而辛弃疾被闲置了二十年,本以为这回有机会施展抱负,但他的主张并没有被采纳,此时的他壮志难酬,虽然年岁老矣,但雪耻复国的愿望仍然强烈,所以,这里他借用了“廉颇”的典故,说明自己仍然可以为国效力.
  古诗词中的用典比比皆是,如陆游的《 邻水延福寺早行》中的“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句的“化蝶”、杜牧的《金谷园》诗:“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岑参的《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其中“阳春一曲和皆难”的“阳春”两字,等等,都是用典.②
  注释:①《诗学概要》何达安著作商务印书馆民国27年7月初版
  ②《宋词三百首》沈家庄编 漓江出版社2004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