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郑和下西洋吗?我刚看书上怎么写了郑和下南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23:58:22
不是郑和下西洋吗?我刚看书上怎么写了郑和下南洋?
x}n#I$rA& EY}>34Шnt{"M+)Q Iĝ|J)aαk""1@ "frf$~>6]qVjtYn+^n&:ZL*Y̒*_ݿsݟ34į~7|afݺSWQ?zuz֭ ]d6ǺVtԍ.TL9Dl&3\PɄܸr <ŵͼk纕KtT1qúZ}pt&w[}Tۭfw7-/} ;߾NM*=o_G'I\ߝL?8޺Tʻӽ3q@ 뎎U#yPoјʏq7TܨR A),nEt7 `gT㹮t9'{sz䷏a3iz8\!3ɫfy`3s.<.H"f+a2d>X-ۯx}^jzN7U>]?Zo&SԹUR?QK!NR>7=?=˨|ln{s9D B|R:j $f[ۧכY͢Uw*v[pU&i /rJƭR?OuD?c5?[Tsi0#yVj#;_G"ֹ7fu *֭pN3&G]My{ AܫdB%,>LO sjD5#sϛiVuyhrvRMvܨ{bWhɽLP-Zn6Aݯ3>S>}ӭ#{Î6/ '.9­ª)ZT[Oo"bG򿀂 ɾȦ-0*"(#eL%fxN0pf2RÜIC˘]Z3E=dẎ;Rݿ4NEg|]G%1NnH6T?OF088W>! ͤkVND Ə2S58rg//X jTԙgQ"[_fw3+R-vpy U3aVax*YG*6їXfL>71(2fֹ>927fJAtyg=0"Ļs (g?t@8|5nj-,Ig3=*SM,N FzV}9vT'G wuoBPK[1=(?^NIb=ju!qe'I`QRPZ<3//#,+C<XF0x(F!港[Q 4.! n_ )2y+g*1 v@?Z 9 @Co1Ms>AoujlQ #M,^7Sdijy(Q|W/fQ#( 98+MVf.a ްk5[U%#xIWC1@#OB_@;`g>t3R>^a<+/uAf%-})=l>.pṷ7s%*&}ڇb ˼Yǩ&fx+Pɡ>WS"1SbT]a|OC\3jPN Tcll&m%Xjpx . )91vpT ]Hp؅5$ 6KuS򺈝pZyiߛBOtufeY,dSh7x/Cwg6/Ԣ0WY| kiOWx = xőz$kbppjVD2෌G׺Ror:{vhCM# 1^y>F|0~_r8N[%K)mn/E{]bH2Ԭ7bo{xcnv*<>ckNAI&V"Pwzwknl"L:1z~ϼzY48;[h[<[?#fL|ްMi<쁄qj䔠,mY; ^bܚ%D!?Ŝ38v;BhOlPb:L nq(pNҹ&7T h‡kƼ:(PPKE4bxnttj/\Џ"UCVfawTM3jt܇=JoBӗ1 > ¿wtns5BFA>nxVY) .0mp# =8ۨQȹQgl<,A-j ԐذA O󶀾 U"l 1A.){r1caM| R f$nt+S.:fөIц$yc=a1CsgZl5s讂 'h>d ALv` "tJaa0~Wk<@5 Tホ)1.m+ d4[t/|: &5}USvWʹ*Vs4 <2Ip/D&ֈԽbnaZf bP_stF"-bW *a`q̡zp+Ҵi[2&$MOFgʳs^Ns `T_$,0C a=Fֱׅ[0/LTsw&H8QZ~g/w?h? y C28/\D.H>IVO^,tLJ%~1 R4-ڠF"((x0=^({GNK:*xIFmVfӎp*آU"׎54ISyjRI0{6Q]@, 9#Y~|jRiyjFf._!/肄+߹˖a7qwZ^r6x2cx&B4 =som(bcy?ј}` <&*GA" 6¤Ya sp@>bsV25t1RO,aH4]L:j'=Ӝ5Q$p'ۻ 2~Е͜2^#!a9Q1ϩbQ# =;BZ oYӛ:LZj}d$lLnް]jÜ8>`HgTgB<9}P+W'Lz| 7&t`fUƭ "JZc8r̳eS wGv)щ+; 1N[MzfJ '^C<)[V? X1S#j# ceD5 $A0t-aViGog.vJ]g^ɢyTPIgcص~\f=aN#VGbmUHE#;߱ހ vQ=9׻IkEJ$[ YEKX)2OWxÆYlJ-uuS*w2u` "uPL$Ul_&ɺpEoԊ'VOJQL]xZ%ɚ6c:k2`3ܶ }"s}w PDIq ~ESa(m{aj 3W`eMz}Cٽ=a('ZsjTa= xnL0dbWjI= 척&U2g9[/2W"׭ܻ (ONvUA[^] J@LHM2N-& ^Y/W^4h`yDfN zꡦݓG Yۜau0u ]'_L^A1 -~_}jL068-ڊÄJpKѳ[m5J(lCT.`6L1N:ǤJta@VX.=q|(]wQm] q1O4ґ87̻c?LFyJQ3o%58 &@%*񂇀^Oz$/QT@Y}[Dԡg \4-*/*+ՌM1@x+&5fzƌlİ2|ˀVސ$ %99L.CNM$c;ij I`_faOwiI;<4륞 "vݪJ; a<>YW޾y;ONUԉ j&Y>bxBr`vvv}xEH#9@f}DL G˼vo&"f QyjrE&jP3/<ÛEѽ-qVU-CaYF+BL,O›6+䲯d!~`9dV1ztwV*(飣:؀=d=Pځ=[O#Rxk[h-n%m36kC=-#&i|ګd71uh "bΐ ѣ?2Fr&O:u6+[,Lʽ\cDoH4 쭔wsxehA rp4`QLB< ;>9]T<ab=5cl y%Uyj- {jfGXՋҿ8gH0J7m nSDFuyo?XGaЏparq}J .yPZFdkՙ;{m y`Ntm3c%^U]9[!,sG.y9v554:mfg M^)9{:ѹØFE Dܹ {;f/L3Zu,Gu]?Vo}{FMn}&Aj%EþUjp0LYYmxvV *<Č A?p07 _O'x5*fqS ԗRZx^|`%8֏Kbv01'EPKn1 MTY4;ݴu^'skɞ*' c&@Su^q#r|X,̪2AxȦ,58_ƭYbW֑oij6jv "EId\ޣ!]iZE~*Or K39XlkJifK0&@#-W{{PtS5yQ=nϴb2&ڟ`'Q@7U$M޻ M9|)]L>=Vnc5 aϝЉ k'a[,bn YIgBRѢAQ9ˠ6*m @ &ߝ=g:Tg˳˩I D􊭮^*@fōӁQql;;R>OޘU]ߟPX)wn6fG6պbtAWw{2!| ;[z?{kofެp{ OdSFlqɝ:a/Id ao]/eWoY4*Lx(s}Bk >jk o6{+[<tUmo<%Nߝn6cc*j =Q}4D}B2`~oPiK|0#LgGoA*Lm?a&r,,d ˲h0N6gk2q^1-qwg[ Yp473e'63%bW40?|TPOM/S'ˡT}yJzpf fMV }S6 H:'cNM0!vwaTEVm{U&?6_eiXZiF{r7YEe+7Uzm : U Ô4K<ށ.D\=h6O+x^8Uf~HokxZӍ߮OʖPGA Q=>ۏI6M` < .hޏ{= `t|;MǤ~#ƨAeEp፽C4@Xׯd`Fz6ylJ*KGkS莇,m=+ؚtK$&MrVSOr5[z-lf^2]P-@&leK_Hn츬h WW|[]a'se^),)mϩKWJyJ:VXc$fޖЪF̷c7TáeԢ0Jv o74oQS-8 PUI"kRI!E2SZ҅e,|C]ܚ|]$>$Xn]:ۡo_S3Up̽'SFUk燱~fC\lG7252=(Ux OYŔ +d񐱘@(#b0fQþ8IW 0@ SlAPjyE~ü3 &sD~*o]K#YgI%-c[\ )0O`Z$Rn>Oa֧2 ^j#`M{jiQ#,Z>3t%D9]ӥﱜ;Z-F7K8߂{""Nuť =aK@0{ ~ \e?@$O#Ӂp;?0 ̄UlW9DِMx:R/XQy\!ԕMj 59/bS۫}eQ Su4> e ^~̵7} lZS %~{tKF|n6Zh39LR0fsӚl1X5I>(@͔fJDFmy=G,#_O 93$`(z-U1UFz1fr-qZbnYY1=O:ҹ|!ϊ|yHsRAe;ŗ7'0sK=]k 3iCLXLO%~58"Jåz14O5~^OAH8z i0Y&bGR$d;9d:0)Õ?%O' 1y޴jY37K{O;+i dX`a:c8reua,1e`w4}c(4W{K kȁ6߮S mJyYM;Uy]Dr^L,ƲM Mo5=zeXEY=~6]C@Rvn†=9-8ȪN+pݻ˰7ރcșgaz͕~JEo}o~A۬0cg&r6D3,Z0]" %C-`NqVBGP>Nld@5^vQΉ:ɚMUo}Eә<)ՔK6$nL9qZMA;/y @? 6;ZLQCAЋޚ +Ҁ`0Zyx2$)̓jk 2e)00j4aKHM:?z3l vV ˚/Zi[BB 9 `rEyQ[.4p+  Rt*=+K^ 7-of5Dwp*9o%A*Km@d`8hf'9irbQ+4-\SLRfÝMƶvw/+&ܼ^FMֿlg|O4gͻ;L< zfaՆJtȅX[2KeNʴkm %T"E3a/Yo6S@4P<-aynÇݏ;dq!g=YriΆj޿߾SӄqKNmwp9-"߅G,#tP:9Kx7 olr0L~FiJr3ꤠ&dx0H_SF:LD ) 0'd1R8GoA$hPi=*?:_}pB9}!6Ds2ߋJ\&sarۃe;7Wp -aݐjͬ 6SPBf>G<GIfV=//748]P. AjQ*dy[s _Q鯶L% W6oй~L۝\K/\~z<4tcfc$jϭeѴT m #-j~Ӛх"wtlvK82 oeyV՘17 0=vWK=lS'x;#*A3лXdKȖFNLJw⟙3.k7Afn簕g)8Gtv462pĎ9]ݻwgdId/,#c&uU _b*%.uJ#BXohs$~#6ɳdzwzX^ֿQیtuI*5+ ; Sڙٳmxgrij8#/N$@A~N]ɪ.k,b9iHY*=֞0ն;_5I ?ZAQlwX Ł`f!;)/u)y=0iΏ pFB{M@G9G)hQ1s!6I: +0a(@755l^znL=:kHx+M~芆  EDkNvO9肭ϋ`2Ss ݪ7XiX l"pbS&I GR{rj6YJ=扝l,|,DRRK3Hėy5)CsK"fM o;`ۋ

不是郑和下西洋吗?我刚看书上怎么写了郑和下南洋?
不是郑和下西洋吗?我刚看书上怎么写了郑和下南洋?

不是郑和下西洋吗?我刚看书上怎么写了郑和下南洋?
书写错了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甯)人,回族,自幼入宫,改姓郑,为宫内太监. 因为他既有能力,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明成祖选中,负责远航.从1405年到1433年,他 率船队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总共到过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南到爪哇,西北到波斯湾和红海,最西到非洲东海岸,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可谓世 界航海家的先导.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从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国和西洋各地的联系,扩大了国际贸易.其对“唐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则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林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郑和的船队一到有“唐人”的国家,居住在这些国家的“唐人”便奔走相告,欣喜万分.他们的这种欣喜,是因为郑和带来的是强大的国威.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先按国之礼节去拜访该国的国王,并送上携带的珍贵礼物,仅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珍贵礼物,就令所在国的国王、大臣、王公贵族刮目相看.当地人则更为郑和庞大的船队所敬佩,得知这些“唐人”的后面原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因而对“唐人”不敢轻视,从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国外的地位,促使了唐人街的形成.
冯梦龙是明小说家、戏曲家,毕生致力于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研究和编选通俗小说.他在《智囊》一书中记载,明英宗天顺年间英宗皇帝好宝玩,有宦官出主意说,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间曾派遣三宝太监出使西洋,获得无数珍奇宝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找郑和当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线图.兵部侍郎刘大夏得知,就把有关郑和航海资料找出,偷偷藏去并烧毁.《智囊》所记的刘大夏毁档史实虽有争议,但却证实了郑和确实留下了航海图和其他航海资料.
祝允明是明书法家,江南才子,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号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在他所撰的《野记》中记述:“正德辛末岁(一五一一年),巴喇西国遣使臣沙地白入贡,去其国在南海,甚远.始领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风飘至西澜海面,舶坏,唯存一脚艇.又在洋飘风八日,至得吉零国(今孟加拉北部),住十一个月.又住地名秘得(今不丹)住八个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罗国.以情白王,玉赐日给,又与妇人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广.其所贡:木闸六枚、内金叶表文、祖母绿一块、珊瑚树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盏四个及玛瑙珠、胡里丹”.
话说六百零二年前,有一个郑姓太监,带着他的第七房夫人,并率数万将士,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七下西洋,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小夫人无所事事,闷的积郁成疾.许多将士也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给夫人解闷,也为了振兴将士们的士气,郑姓太监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方案原则如下:
一、必须可以四个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帅、主要军官一名.以便联络感情、监视军情.
二、规则简单,但可以不断更改.方便学习,更方便根据小夫人的战况调整游戏规则.
三、持续时间长而不厌,适应海上的连续枯燥的生活.
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解决方案:
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红“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国红的原则.
竹牌刻上“发”字,暗合航海的经商名义,发财的数量则从“一万”到“九万”,按照中国的习俗,过满则溢,所以没有更多的万.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粮食以大饼为主,于是,一饼到九饼;饼吃得腻了,鱼吧,一条到九条鱼.行船靠风向,有了“东”、“南”、“西”、“北”风.“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戏一经推出,盛况空前,海上浩荡船队一片哗啦之声.
将士中,有一麻姓将军,屡战屡胜,胜了之后则高声说唱,极大鼓舞了全军上下的士气,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将”.
小皇帝找到没有无从考证,但从此诞生了一个风靡中国大地六百余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戏.并衍生出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麻将文化.
有人说,“麻将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表现出中国人强调自我、善于独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其实麻将与其他体育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参加的游戏.不象围棋、象棋等都是双人对战,桥牌虽然是四个人却实际上是分成两边配合的.双方参与的互动再复杂也有限,而麻将的四方作战就更为错综,从此意义来说,麻将反而是一种虚拟现实得更加真实的高智商游戏.
关于西安清真大寺,还有着一段传奇故事.明朝,当郑和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次下西洋时,虽使团人员近两万,却唯独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于是郑和便千里迢迢,专程来到久已闻名的长安城清真寺求贤选才.
经过认真考核、仔细挑选,他选中了寺院的掌教哈三,并且任命他为西洋使团的总翻译.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望,在出使途中,不仅为郑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而且顺利完成使命.回到京城,郑和为哈三报功请赏,哈三均婉言谢绝,他只要求圣上能恩泽清真寺,拨款修葺.郑和领旨重返长安,亲自设计绘图,召募巧匠,选择良材,使清寺大寺面貌一新.
清真大寺,历经数朝.1200多年来,寄托着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和心愿.至今它依然是西安数万穆斯林虔诚礼拜、联络感情、文化交流、庆祝节日的圣殿.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郑和这个人终始就是一个谜.一个生在云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会来到万仞高墙之内的皇宫?在明初那样复杂的政局之中,一个宦官怎么会受到皇帝的青睐脱颖而出?成就郑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带着疑问,我去寻找真实的郑和,当我第一次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上看到了他的画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轩昂,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王者风范.后来,我又在云南看到了郑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岗岩石塑像,与画像相比,少了几分衣着的华丽色彩,却增添了几分儒雅飘逸,《郑和下西洋》一书上也记载:"郑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是极贵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过人,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原来他生来就是一位神采丰仪的非凡人物.
郑和,一定是智慧兼具仪表,才华兼具胆识,才能成为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与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没料错,在关于他的专著上写道:"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郑和的传奇一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他的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从此,他们成了云南的贵族大姓.虽然变成了地道的中国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他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邦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象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那时他还不叫郑和,他叫马三保,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儿童的之一.这是艰辛的开始,也是荣耀的伏笔.
千古奇才郑和之二 —— 军事才能终身护航
从1385年开始,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塞外、北平,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十六岁时,见到了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从此伴王左右.毫无疑问,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并且从那时开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当我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佩剑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不禁想象他一剑出鞘,是怎样迅疾凌厉;亦不知他的剑术较之秦代的荆柯,宋代的岳飞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练刀舞剑,夜夜苦读诗书.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在"靖难"之初,便立下大功,为朱棣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靖难"刚开始时,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朱棣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燕王还师交战,马三保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燕王采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级,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下获降军数万,战马2万匹,取得了自"靖难"后的首次大捷,从此扭转了整个战局,朱棣对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在经历二十多年难苦卓绝的生活后,他成了地位显赫的大内太监.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三保出生时父母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长,所以给他取名为和;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多年的军中生活,历练了郑和的军事才能.他既有谋略家运筹帷幄的才能,又有战将亲自上阵杀敌的本领,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军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种成就的基础,在航海上也派上极大的用场.在船队,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将首领,航海途中,船队曾经历了三次极其险恶的战役,但凭着郑和的军事才能,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你那书是盗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