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得下两句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11:22:10
知之为知之得下两句是什么
x[r*Y}XTw/*7V붲M/AbH4"1 I@0էTq#UB!L&Ɲq/׺YMT/̢m7IoV/?} /VKdI=^bxmŸEwbȤ"L8:}Zb} $ځ[$so}?s{sZWNմ?rB|:Y|,kYZUM6mvSJ, ZC_-׃]d1!V*Ox_Y&֗3yt 7X<ecP'Yh߹)sSy6 ,~TM1Q/56@ϥ_7t/6v&;yUenDMZ-T],7  )^3a + \@TuC Fi[Ej\Bec|gJ9=:?@OFMlJ)@n:i^-ցpg,:uż鵨KpOńˢ;PƨPդ` ImV\:Lbr\?g)B }GQ;v_ 5ΑߝP(6{|`pr\2"L&/ʤP Xe%>L>y׹EjvA3רUmr2n{q760|tS ,`ětiMٱߋSSw$LqXT2" fڻ9GSmT3gkC{Nb}vW&=b_q|/3Au}&\^%V'Ұ}g^a{T-قJDs F*tRqr5AHBLl.K1:a&o.[d~~DG:nCl7߃d-nغX`=9fo湲+Sz`EN~608yʮ X.f8Rԧ"2Zaaj(.wRezekr 0^(^{$j[?^m;XSVWݜI|n$l'4$~? sR⪟Oq[P)d5R3"z*L$x')rTG!Wz !^?24؝#~ۄm޳IƯ*{C~;S a2 R3(1dZݱDxXt_`+5b>&Lڴ %"u3r],afw?~+x |\p,iOP| -Ș?퐕r=q~)P@_4+{ Ӗv` d@^R^LНE!Yq(Y*ei5`nBt w`j:z?}*-7A[vԁ[wƐMlیy|8UK޹B' `RLc-Ad'=:W @?-Zք'K)(f =haԍw 'w38͜an@EO{ G)M1#}b^*!P.R0s+%dzx4\+d^]#CouZaLկ,$ A UlD с;qFX.`}`?l@^gBIz ӭQ):@so,̠.YY BNJsK cnzO7'2(+s̞V43&)vu\AFF+l/C*f0[̃\whJw?`yNo.CsXc)[K ʪ+Rx7z SXR8UgoC,(*>+Gm{EvQj@yV-GZiιoKe: 5IPSp(>a$nt"fGXL&;mа%,+:1Dž(f*>gvE{ `o$+L"[,[\HZM&wzlTw@IIEŽ]饥iR FS@\=TGx2ti}Y;)ÅTqQτQ⤳L3):vלx4T([=UɁYբxۇ#%䐹ɯf2382r a鵠ZLڀ2' w_@Y٦6͖{|>80HJ v22?oSC8?}l@FpOft*Rƀ ak(7ޘkE\1׶EG&6Lw:|9J5 ɂwGn`=j~hc5xؠML2TAYP?>'tEOgYl#ΕԠ>l e! kBT-9FaeAo&ZVnE6|gAyz,^9.Ĥ nSQ,IwD 5X3$e˦,ZhgL"Zy7[Ku.,%v=w~e=x+oŦœ~)FYȖm`^rpD 1G'wp|~݈6BW&}#G0ED%OȎtL^y0FK#̲.tVkÝ܉" ha4 Cֶ]?~e)Y??^e@y=fP;Thw)j 7q\cѴr񛰆dLSD ݇0 SI¸+A|Qto +-0_10{Mr ?]]kffZPOeְ;O O?cEؒ MbbUG۬٧,s@7--oDЦ-ޟcE3w6} (k'/B=[9i;W٢\= _yUMDd&UZJ#ٯ$]2t~Z>v.q|˜2Z+2|Iy! 3w+7 XsG*żi=gfJ)zb|k½%5OڰdbQ,eh8FwFcQ+Z-= =.M#U ^![3N- -;?~qC;\̭He56=VBaXҜ77OEYIKíyJwX +վw|n7OXzR`@mcƒ;{"&VCLI;C=2^ۮs7SIy%#I'?E(Ԯ70?(ҴꜦF9׺9}7KTd4ِeiuk6N ;Ps! !ﳾm!zZBßa=tꇜA[M;e38 sm2s I^zNͲ|DM5!&i\\gЊX2GڋլN,lǝiԽDh:TSA79)r܃VS@|OW/m=K2ﮭ_Y\X۫H'/奄zxȣ+엔gSwqbf׭nxBSv#&e/ZQ6#j ; &ٶ,9qhCIi&!{Wj7B˚XYA)ʹhUs%%h) zHs > ^#楰n*=mTwQx` K3ѝx vBp~Vw03VM9g~X-L,l#s{yU٥Ǖse”j27OtÏS7"Dr4tx̼LT&5z\ətMp84N7y᧞ۢG>c&`Ou_DE+w݌-#(Gub2[2~yg[zR|}9LZ;ewt|G^2Rp\h#g*Ue``bD;~cΥxcbMMp_HFa (#JpzKzD *NUϻfxW Vk*pxhE?/qjOPaI/C6(r&%5&smf 9}>)&A|$Gipp*o ATrWy77/vx}csë77^E)5^Eg@`W= O+qyJPTDg*oɛnjd FU8IyAdiiam}g شBX)P%ԡW243 }3e1)nq\˱-ІAip&gH̛&ѡa. .} O/A)Gz.m%mqUoe6xfJ3}>a=QjK{sV]̇{Nжܻ~*uȹVmFޮ8>Ж:&5*ßi q#͖ 3^k׊6=k8Z{G^j?O#B y1-S{ᑧ@߳H?X,{S̚ܮd( jGEl)]B6ݫ YDlIbBP(#|Wxm,jᦳ JLApn=&'Q Edl9~xD'0 `_f]P9x%]M+ti,N⨛}ֱ=`$8rZY0+kcjTRN0)2` |ʙ폧_tc qw!w"26͐}?m&GDfh;0HݒՈ=ѯ׹?h4zj{$}P9qE#~qx

知之为知之得下两句是什么
知之为知之得下两句是什么

知之为知之得下两句是什么
.\x0d
\x0d
1.第三篇 内明之学 二一、致知与格物 \x0d
作者:.南怀瑾. \x0d
我们为了探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关键所在“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两句话的内义,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先说明“知性”的作用.并且特别提出“能知”与“所知”的界说.然后可以总结来说,《大学》开始第一节由“知止而后有定”,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都是从人生成长以后,利用意识思维分别的“所知”起修,达到“明明德”的“内明”学养境地.虽然如此,但仍然属于个人的“自立”(自利)之学.如果要由已得“内明”之学而起用,进而“亲民”,做到“立人”(利世利人)的德业,必须要再进一步修养,彻底了解“能知”之性的大机大用才可.因此他又提出“致知格物”、“物格知至”关键性的指标.但对于这两句话的要点所在,便先要对“致知”、“格物”两个名词的定义有所了解. \x0d
\x0d
\x0d
\x0d
\x0d
从“知人”到“知物”之性 \x0d
\x0d
\x0d
首先,所谓“致”字,便是到达的“到”字同义语.“知”,就是“知性”的“知”.凑合这两个字在一起,构成一个名词,它的含义,就是先要反察自己这个“能知”之性的本根,所以叫做“致知”,也可以说“知至”.这个道理,很明显的,就在原本《大学》首段的结论中,“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但朱子偏偏把这两句结论割裂开来,拿到后面,单独编成一章,叫做“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这岂不是千古以来自欺欺人的大诳话. \x0d
\x0d
\x0d
其次,我们再引证一些上古文字,来说明“格”的意思,例如“有神来格”、“有苗来格”,等等.并非如后世的我们,只知道这个格字,犹如隔开一样的格,或如方格子一样的格.所以说到知性的“知”,真能到达“能知”的本根,同样就可知道万事万物的性理.因为万事万物理性的本元,与“明德”的“能知”之性,是一体的两面.换言之,这便是曾子指出儒家孔门之学“心物一元论”的根本学说.所以后世儒家也知道,“民吾同胞”,人人都是同胞.“物吾与也”,万物都与我有密切相连的关系.因此说,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 \x0d
\x0d
\x0d
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换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知尽人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x0d
\x0d
\x0d
如果我们了解了上面所讲“致知”、“恪物”两个名词的意义,便可知道“致知格物”的指标,统统是为了“诚意、正心、修身”而点题.这也是《大学》之所以为成人之学的要点.因此他便有后文的结论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x0d
\x0d
\x0d
对于这个道理,如果要最简单明白的理解,请大家原谅我又要向他家借用.但是,我这样做,是被一般世俗学者们最讨厌、最反感的.因为他们的门派之见太深了,好在我够不上是个学者,一辈子也不想当学者.所以可以“随心所欲”而说.其实,这也是“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错)”的意思.那么,“致知格物”、“物格知至”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引 \x0d
\x0d
\x0d
用佛学的一句话便知道了,那便是佛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也就是禅宗大师们所说,“心物一如,浑然全体,本无内外之分”.如果一定要根据传统儒家学理以及上古儒道本不分家的学说来讲,那可有的是,而且不少,且待另外再讲吧! \x0d
\x0d
\x0d
\x0d
\x0d
《易经·系传》可旁通 \x0d
\x0d
\x0d
现在,我们只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理念来理解“致知格物”的道理.那么,我们必须要搬出《易经》了!尤其以宋儒理学家程、朱之说来讲,他们认为曾子所著的《大学》,是为“大人之学”而作.什么是“大人”,他们可没有明确的交代.当然不能仅如朱熹所说,十五岁入大学,开始就是学的这些“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人之学”啊! \x0d
\x0d
\x0d
我们在研究《大学》之先,也从“大人之学”这个观念出发,曾经提出《易经·乾卦·文言》所讲“大人”的风规,并以说明曾子著《大学》的传承,是从《乾卦·文言》引申而来.那么,对于他的“致知格物”之说,我们再引用《易经·系传》来印证,那也是顺理成章,更为明显不过!以下特别列举《系传》有关“致知格物”的研究资料十二则,提供大家参考: \x0d
\x0d
\x0d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x0d
\x0d
\x0d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x0d
\x0d
\x0d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x0d
\x0d
\x0d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x0d
\x0d
\x0d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x0d
\x0d
\x0d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x0d
\x0d
\x0d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x0d
\x0d
\x0d
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 \x0d
\x0d
\x0d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x0d
\x0d
\x0d
知几其神乎!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x0d
\x0d
\x0d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x0d
\x0d
\x0d
将以顺性命之理. \x0d
\x0d
\x0d
至于有关《易经·系传》的内涵,我已经有《易经系传别讲》,不在这里再用白话解释,我想,诸位一读就明白了! \x0d
\x0d
\x0d
但在所引用的《系传》十二则中,再加简化,有关“格物”的,如“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曲成万物而不遗”、“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开物成务”、“兴神物以前民用”、“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遂知来物”、“精气为物”,共有八处最为重要,其他的暂不引用. \x0d
\x0d
\x0d
\x0d
\x0d
穷理尽性,以济天下 \x0d
\x0d
\x0d
有关于“致知”的,如,“知几其神乎!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以顺性命之理”,共有三处最为重要,其他的暂不引用.由于浓缩再浓缩,简化再简化,便可知道“致知格物”而到“诚意、正心、修身”的要点,是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以顺性命之理”的“格物”,以达到“修身”为明德外用最重要的根本.这才正是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要旨.因为明白了性命的真理,就可了解到我们这个人身,也正是外物.那个“能知”之性,“明德”之体的根元之“道”,才是“心物一元”的真谛. \x0d
\x0d
\x0d
至于“心物一元”的“道”,便不是“能知”、“所知”所能透彻,所以在《系传》上便有“阴阳不测之谓神”之说了!不过,“道”,也并非绝对的不可知.所以孔子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由此可知曾子作《大学》,特别提出“致知格物”、“物格知至”反复综合的叮咛,其推崇内圣(内明)外王(外用)的“明德”,着重在“修身”的用意,实在是秉受孔门心法“吾道一以贯之”的传承. \x0d
\x0d
\x0d
那么,我们对于《大学》所讲的“致知格物”的原则,已经有了确切的了解,那就是《易经·系传》所说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就是说,将知性的学养,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识万事万物的理性.学养到达这个境界,能尽知人的理性,能尽知物的理性,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可以担任以道济天下,而使天下平治了!\x0d
\x0d
2.第三篇 内明之学 二二、智知万物自知难 \x0d
作者:.南怀瑾. \x0d
对于“致知格物”、“物格知至”的研究,现在我们理解它的内涵,并不完全如宋明理学家们的观念,只要格去心中的物欲,就算是“致知格物”的意义.我们已引证到《系传》所谓“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指标,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心物一元”、“心能转物”的道理.尤其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姑且习用公元的计程,已经快要到了二十一世纪开始,即将来临的人类社会中,人们几乎丧失了人性,完全是“心被物转”的时代,工商业的科技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形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所以对于孔门心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的确有重新认识、从头反思的必要. \x0d
\x0d
\x0d
至于物与心之间的关系,怎样来治心制物?对于人类社会,在历史的过程上,有它自然而必然的发展趋势.孔子早在《易经·序卦》上下篇中,已经有了启示.如《序卦》上篇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如果从这个唯物观点来看,所谓人类,也不过是天地之间万物的一类.唯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类别而已.所以在上古的中国文化中,人类也叫做人群.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那是人类文化的自我封号.讲到这里,又牵涉到哲学与人类学问题,不必离题太远,多加讨论. \x0d
\x0d
\x0d
同时我们为了松散一下神经,让我引用明末清初山东一位明朝遗老贾凫西的鼓儿词说: \x0d
\x0d
\x0d
太仓里老鼠吃的撑撑饱.老牛耕地使死倒把皮来剥.河里的游鱼犯下了什么罪?刮净鲜鳞还嫌剌扎.那老虎前生修下几般福,生嚼人肉不怕塞牙.野鸡兔子不敢惹祸,剁成肉酱还加上葱花.……莫不是玉皇爷受了张三的哄,黑洞洞的一本账簿那里去查. \x0d
\x0d
\x0d
虽然他是抱着国破家亡的痛苫,满腹牢骚,无处发泄,故意以唱大鼓来消遣人生,但对于历史,却有他自己的一种哲学观点,也非常警辟.如果照贾凫西所说,他如代表万物的律师来告人类,那就难办了. \x0d
\x0d
\x0d
\x0d
\x0d
看万物如何分类 \x0d
\x0d
\x0d
关于心物问题,孔于在《序卦》下篇同样劈头就说: \x0d
\x0d
\x0d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x0d
\x0d
\x0d
这是很明显的说明人类自我建立了一套人文文化,所以与万物有分类差别的界限. \x0d
\x0d
\x0d
但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在上古,用什么观点去分类呢?这又要讲到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各有一套说法.以中国上占文化来讲,把物理世界,化作八类,叫做八卦,那就是天、地、日(火)、月(水)、风(气)、雷(电)、山、泽(海).其中存在的生物,如飞禽、定兽、鱼龙等,都是属于动态的生命,所以叫做动物.此外,与动物生命存在有息息相关的,如草、木,叫做植物.如土地、山、岩、矿藏等,叫做矿物.这些上古的资料,多读中国古代科学的医药书籍,就可明白. \x0d
\x0d
\x0d
但在印度上古的分类,把宇宙万物的形成,分为地、水、火、风(气)四种大类,简称四大.后来在佛学中,又加一空大,共为五大类.这是印度文化对天地万物和物理世界的分类.它和希腊上古文化一样,也有说物理世界的最初生成的是水大.除此以外,后来印度的佛学,又分生物的生命为四种类生,叫做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更详细的,又分生命有十二种类,几乎包括人类以及看不见的鬼神一类生命.但这些任何一种生命,都和地、水、火、风(气)有关,是心、物分不开的混合一体.其次,大家也都知道希腊文化,到了比曾子后生的柏拉图手里,他把世界分为两类,一是理念世界,一是物理世界.至于埃及上古文化,相当接近于印度上占婆罗门的观点. \x0d
\x0d
\x0d
\x0d
\x0d
仁民爱物天下平 \x0d
\x0d
\x0d
我们大略明白了这些人类传统文化的研究,再回转来看人类最初对物理世界中万物的关系.可以说,人类自始至终,也如各种动物一样,都是靠征服残杀别的生命来养活自己,正如达尔文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人类和其他动物到底有两种不同的特性,一方面是为生存而想征服万物,一方面也具有爱惜怜悯生物的心情.这就是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自有人文文化的特点.这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中,叫做“仁”,是儒家孔、孟一系所极力要想发扬光大的主旨,也就是后世儒家所谓“亲亲、仁民、爱物”的宗旨.在印度佛学中叫“慈悲”,希望做到“众生平等”.在西方文化中,叫“爱”或“博爱”. \x0d
\x0d
\x0d
而在这些人类文化三大主旨中,尤其从儒家观点来说.对于“慈悲”或“博爱”,是很准确高远的目标,无可厚非,但似乎有大而无当之概.只有从各各自我立足点出发,先由“亲吾亲而及入之亲”开始,逐步扩充“仁民”、“爱物”,才有序可行.但要达到这个目的而使“天下平”,首先必须学养达到“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物格知至”.也就同佛学所说的“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然后才能有“大智、大勇”的“大雄”才德.唯有具备这种才德,才可能领导人类文化走向“民胞物与”、“心能转物”,而不被物质文明带向自我毁灭之途.\x0d
.\x0d
\x0d
节选:原本大学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