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都有什么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8:27:57
草原上都有什么蛇
x\]O+sJd6hm7ҮF*R/, %h^c26` {lsf*;gU۪'J™sfs<\^]<~6Sݻ{TH쪮bL2[⮮([:1"ph  cә2vXx|vOY%LGle.XgI8d< UZr`/CcfI^a+`Gkv+#{ԑggttdDaHs>3kgD1qHu~/x]o&uY5,dE+I֫u8 >yҖݸYP8V.қ,OL e+@ufz-'H]G- aϯ>=]9q++HV|}_Y6v@Si.VHšVgc+@X!N]5v[_VzTvsb=ev۴vmeXniŢ g`;]'*_]R\U^(~t[K,sd\DQS߫ߩ{>:֯;:j:\q|t΢IV׫Z ZZ3r%vc·Vsx;sbm7m)'!se pE,,vjc Ȏ6^ a2 \.PbeBR' ^*rnz 7Y:O!=l5z`_cIءtN%_}BxdrZ1\*F4q*eQg!XflkEm_^0A5C%Ho6Q@)~a Hx_o~`bzdmA6G]@1 |/=(;ynQUYPiXyq7%clg,^}B{EYCFշ>wF{N\B8a6E@rė7"aWDm#Gj.JTBwl|e ([1g^r%߷}\įZloWQJ;{[L~}w Eպ#J|uO`2>u|flnVUz}ީ{&$Wz' :q؆(v\snO;u%4#L'̅V21nƝgZG J&1qvo3س]-[UW/Ƨf=E", C<-??u ub^ikNa1kT XW QUS#"7Y&!s5usaIi֞BBu-gm$vrF)h( Of:E nwmI"`Su_pP]T:څ%].

草原上都有什么蛇
草原上都有什么蛇

草原上都有什么蛇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
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