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是怎样看待“聪与敏”“昏与庸”这些天资条件的?请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8/13 02:46:04
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是怎样看待“聪与敏”“昏与庸”这些天资条件的?请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xSQn@E.,*^`!`T Q*hH1]a+-&QJ5̛7v#o(>˨^HkC>~{O [+S[ob])Rux@ñ9yiH$]?RئPLq&?q,檐?pivmAZk7ʟӾ&L48&6U{<_?9F1p p qTء;MQ/2]F2>+MvIb$F;U#}u0IQ2J"zɸIVq]qRdh?l]Aemɸ*Xk:yJ_sYW6sU]Zrkp\N# t 7ii kLN4XKMiPaO/16na` N\_b!{rytSTx!' +

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是怎样看待“聪与敏”“昏与庸”这些天资条件的?请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是怎样看待“聪与敏”“昏与庸”这些天资条件的?请就这一问题展开
讨论.

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是怎样看待“聪与敏”“昏与庸”这些天资条件的?请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您确定是《与朱元思书》么?我记得《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名作,写的是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您说的会不会是《伤仲永》?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段论说事理,层层推进,辨明“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