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章 《爱莲说》 的作者陶渊明的追求做简要的评述150字左右,要是自己写的.好的,我会追加50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5:00:24
对文章 《爱莲说》 的作者陶渊明的追求做简要的评述150字左右,要是自己写的.好的,我会追加50分.
x|n#Y$9ՃnD ?Dq_$qE77Sx?/9f.FT`0y2rŮ-ǎ//m5?w/㧦A5eM+a.2+ncqk#/xe??a _ثq|29㦟MoALO~UWǿO͉ûCg.Jf3K?aedbf(ćnzv\'A!n3AWdL)gkf|jWC$3{U_Ikz/}wOm]̉_N*ws)bm!0 ox۽`|aX$oX0{K` q]~ݯ£7'܇Ɍ!fIpo> f-[4]c㋂oA1"Ӏ,5_b.f7g8H;:/=oH4X, IBеb`d56a?b w`oTH,}Sy{0gE6<ٸbq)^QW+(A9/~_"{˜Eֳm)并4o+fu;b0pIX!/B؝}@!o,a?޿̌nlvO)&cC7ݼ[w/SM4p餘2 >4vf6؋lmgk5AJiwBZW~_Hb,QCىI5eTIM/@}e?$ϧE^g̥l f D 1?u%ޞrPo9^Ě+D!2 7ofu|o[(^1BogשSˍ&ڨWj`p, _c|fe2U)xO̴b>VVJ)|ݟ 7[ݤg")Tah6Xoy5;[/;ԉNQҌ\̲6tNp58ZY0lQV/WaԻkYԾ`1c>p&21EG@%!!O`'vU,L]S6 ;c8⠧kGL^Tceԁ \Jn[<,=c+ Lpȥ\0r&߾s\OڛD ,FAgB|w[g<ُ{Al7Co1qX9'=8u؁y>0 ww%~k=ּk|cF][Z=IoǶۮa(*(:ѫ| ]C/ƨלk:lya,IV=OOs56]qQ5+ wÀ@TPStU邛b?\/k/Af /Uڭ^iM0M! y6fF/tv`xi'.Z?P i]5fQ6$I*RNN0b٪L—h)L˹ye:x}Xhwny?+95M #omaU9!@xyJ叧8&<#mFYs2L "?;>93NQf1q B\;nБi>Kc1+, bNh;gl&Rg1 hWK¤/,Al0$c\mA%E7w[}Son:Z( 1,1Оh=>MjJϛ匊W"Xyg_ '=/ |_ہy^R08CkR~TWEB*obD"VX'LH[kuaGPbb') 1%(c_1_J3(#!J5%=dJ:Wtsts5mk8[}Bۨ8$B T39^`?zEq}/dVb~prw[@f[=X N>Wn{8A{]I P+"uXٞb2a#%pi^yh&P8:` J?g!v2MxajRLrأ_ 4SX6_N?7[ɜcX{:jbmp}ւ[ L!rI*mLtf7;؞o7Ϩ-/3X6yE1Ńl*@@=ў 8D$ /эo*O0YRg= ULlͪd^cI caVh {vl:4ĂlQH I81D#.Vw;1 ro'eI) "f)BP/l§۷C%*.ӟ3,QקB2~!PVd+@Vtt&v^<&+e >_Icw%jً5*9>>&3*+M9goԪNYv67 PV#NaA71:cm;-/kRٻ.֧I\h!yHF 8mL@!OW}qL='J%B ,(&,|Ɛ,pNY3`fϢ2~d0̣9̿_` jS{" F -`Bnx}8R]|EhXC:o<&L1įߞqnͰ5fKn*|SWBtk>%uk=:g5zu؞vm1r^*JFazʂJG͘伉59qT/q,+[қ @ҜSRl""p$V;b zQ[)X«5̟|pjojz򎟁k p FKuOmm =hjDDT[wy) T!7KRYv-Nk{NcB}[n](9275WRy¶0To~dv:PZ([}PUR)LoC/N$Zș ++۷;S533QaN\yh =}iS`[)^:bfכ#JH_D`YOf o"ŘY7S_3$\)}_W;u!g>57*"- Đ`S V#QxۆSzRER 1\~\<%:)))a Rs[Ywl }ۘ{F7LІO grS@˰oU(u]73lz(]v2ϒG5ǐGeLl!C9di6~K֝\eEjO2^^N@]np{*Zf@^U.H!J$;Ip&?S]iquH, M#O2&?ŒH0lL2$kA~]03Pd$j jP.=s3 0¢`|B+1Tۦģ $r]Q!q(K; f=sRٰ^=Vz AY6e`Fb[_i2%==Zk`\vyx6&xL["I~rLC.ξzp=3[TVHf]{U}YᇞT41MYBŹC MA3F \ۖ2F%И<(qj.e2?i/\}=]TKm•ڭ^!"!GWTߏgDe >DUR-G!#  18V:Ft?G ~?E:_1@m`K;™]a^U:YS\$KWT&!1`mRE gZg@ TsvɽkML낢f&u٤7;)eJׇ};UB[VyEb#qz>5)#gPWjJ[+}Kd>>?'K@} E2;t*Ӹ* 0< OLK&dOcNM$5wWSHI |eu.|I, KB(UZ|Ga6S*puF|x/j(x..0]Ŕ+QyUh + KHl N0+y<39OxDRQ!혒Ha4(lJF8Us4\k(aHTIj;EUO- ;rO}w%U8{nk-(aZEە=|{8)6[ҭeZP {#&!Kp>!;Kx^گԥublnUJ= )Zà[i !g@;OQ@ȔaHQ p,̧f'Z/ҝ*Xm*T~uOy8e Lx2~H5g*@lz8W^ի-yLbd{o2+ttal( (YcۛY֘ۗ.9o"p@5a2v=͔xNTw.gtm;Q67Y]9:93@I`W؎xqCm0Z6H;$SrCFܗQ/K}MìdI 7(@/w{̈́jko!D(Ft .TPH IM-j'zd I'J@t/JpGD6ך]ҲsVBI խ0{F\lj-Ҥt Z*w{2ZY%uv401.X0&-{0!;EQЖR#E.Fql3q0*Iyh0J̣J0Q&{֤P&r-֚t}UI[> ϲMD !U1Fukځt[Z":NPMp?m,RAc9La\y%3ME1.%}!V?m7.xJ$lfnYsз窮~eOBbb MP?w:'0\BQRHiވ @k[Z5'(Ѡǰ64B1Y넃WM%,zEq4ry:W ;E!IIegQKP(ˣ\^AbaKWi_NhAx6OqF- ?H=k9zY:CsQ4F%ta^QtҎޝ/lEȻ3xƆiXK:2jRBdNw1=3~;Z6xEtZB'tV'.Gx2DRcl$i+̴߄ qŬtT`2ؘ@s QH&\H?yVM2u&bЊ\#[㤎)l-&o& T[^2ܳ Yz qhp $&AH|Tӆ~A0$OԸXY{Gh<&t#ک^J#Ga v(D!lB!%+׮v\tJzQH֪i 6>75A3Bum6~]<*+R:}7a.~y_I/cF Ǘxc m4=7{Ez~7{e/P !zSTȗp" h>9- 3m6Yl;`9Kj V%V-]Qv~qYzlR^Ef'5zɴmKu>tv.g<n6-' ECd[Zy&1 _Hͧ嗟5z%Sa?lP^r(9gbú,V`b obD7`lpy {kMB>ޓfWb1t 3ea5Za:n]g=kwh US8%z]_my&ؕe*U⡽٣ J v/􍜎+ n3갅F?ϖF.Ƽ?6HIgp6zޝ˘fO*H[0騀2ʌV.U&;w~|?0,lkJ<*M9QֆC_]"'l)j

对文章 《爱莲说》 的作者陶渊明的追求做简要的评述150字左右,要是自己写的.好的,我会追加50分.
对文章 《爱莲说》 的作者陶渊明的追求做简要的评述
150字左右,要是自己写的.好的,我会追加50分.

对文章 《爱莲说》 的作者陶渊明的追求做简要的评述150字左右,要是自己写的.好的,我会追加50分.
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
爱莲说中作者从莲花自身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与其它花木的比较表达了对莲花的喜爱,同时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出淤泥而不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乱世中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高洁品质.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解释莲花特点的同时也使作者对自己评价,不依附权贵,独立自主,不可亵渎.
在与牡丹,菊花的比较中,肯定了牡丹与菊,但以正衬的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气质.作者自身也未得到太多的理解与认可,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即是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以改变的人生追求.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独特个性和他的出身阶层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都促使他在人格上追求率真朴实,在诗歌创作上也形成了一种描真景、抒真情、表真意、悟真理的美学风格.
朴素的美充实了陶渊明的感情生活,培养了他对自然之爱,并带给他人生最大的快乐。“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

全部展开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独特个性和他的出身阶层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都促使他在人格上追求率真朴实,在诗歌创作上也形成了一种描真景、抒真情、表真意、悟真理的美学风格.
朴素的美充实了陶渊明的感情生活,培养了他对自然之爱,并带给他人生最大的快乐。“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挥兹一觞,陶然自乐。”“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被褐欣自得。”“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自然欢心、幽居是乐、亲朋同好、饮酒陶然、躬耕解颜、安贫知足、读书乐古,田园风光和生活带给他真正的愉悦和满足。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平凡的快乐,又是真正的心灵之乐,是人类千万年来追求不息的快乐。是一种审美之乐。而在这种快乐中,又有其“趣”。“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趣其实就是乐的意蕴。酒中有味,这是醉之趣;林园有情,这是自然之趣;返朴归真,功成身退,这是智者之趣。恰如梁启超言陶渊明:“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这是由“素”而生之雅趣,是素雅,是陶渊明相对“素朴”之外另一方面美的追求,是中国文人之特有之趣。
而“乐”、“趣”的极致,审美的极致无疑是“游”。“游”是“心”之游。求心、用心、称心、欢心、纵心、悠怀、远游。“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在素朴的田园生活中,陶渊明找到了自由和逍遥,“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这是纯天然的随心所欲。譬如“高鸟”和“游鱼”,他和自然融为一体,和自然消弭距离,平等对话,并且无拘无束地游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是他生命意义之所在,是他心灵的家园。在乐、游中,他达到了真正中国意味的“天人合一”,而在这种天地人之境中,他实现了审美的自由。从而达到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乐”。只有“素”美才能够带给他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总之,陶渊明是一个“素心”之人。他将日常平凡生活诗化,从普通田园的“素”中发现“真”意和“真”道,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由衷赏识,真心表达,从而达到“乐”,情感得到了自由的张扬,灵魂找到了真正的家园。这就是以“素”为美,是妙赏,是对于美的感悟。“天地一东篱,万古以重九。”(宋僧人道灿)陶渊明,孤独、脱俗、不可企及。现代生活绚丽多彩,审美追求也光怪陆离,但是,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素”在当代社会的美学意义呢?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素是大美,真正的美。
陶渊明:积极追求的一生(请各位指正)
自古以来,陶渊明总是被看成是一个隐逸诗人,说他追求静谧安宁、真诚无欺的古朴社
会,追求淡泊高远、任远委化、身无外求的人生,不肯沉浮应世,选择辞官归隐、躬耕自励
之路。他的田园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陶渊明也成为历代士大夫无比仰慕的“隐逸高士”的
楷模。但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陶渊明从“官场”到“隐居”,只是生活和价值取向的转
变,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他没有甘心于躬耕,藐视功名利禄,他一生在不停的追求。他的
追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最后一次归田前,主要体现在仕途上的追求,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二是归田后,由从政转向从文,达到以诗文传世的目的。本文从这两个阶段进
行具体阐述。

陶渊明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其祖祖
辈辈都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那时的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比较正统途径是
,通过仕途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等政治理想和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如在其诗《乞食》
中,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盆。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
何谢,冥报以相贻”
有人认为这首诗诗人作于60岁后,理解为由于饥饿才去要饭,在主
人殷勤款待后,他想努力报恩。但这不合情理。他称遗赠者为“漂母”与老翁的口气不谐。
魏正申先生在其《陶渊明集译注》中认为此诗作于19岁,我们认为更合理。诗人引韩信的典
故表示希望自己能象韩信那样辅佐明君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含蓄
地表达渴望举荐的从政思想,当然其中也有为谋生养家的双重考虑。陶十九岁那年,爆发了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战争给东晋王朝带来了希望,“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融思
远翥。”(陶的《杂诗》)的豪情,就是他的进取思想的反映。
但是陶没有料到入仕任
职的繁杂,官场中的上下级关系森严,同僚们的相互应酬和相互倾轧,以及注重门第出身,
而不重才的风气。显然,现实与诗人建功立业的追求和实现理想的目标向去甚远。陶的“真
挚”性格与之不相容。这段时期的陶是矛盾的、痛苦的,以至出现了五次出仕五次归隐的曲
折历程。在任江州祭酒(29岁)辞职后,著了《五柳先生传》,欲借以自况,以“先生不知
何许人也”否定地位的显赫;以“亦不详其姓名”否定门第的高贵。可是其诗《命子》和其
文《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不是矜夸过陶氏的门第么?他一方面藐视士族门阀,
因为这使他长期郁郁不得志,沉于下僚;另一方面又以陶侃的曾孙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且
因与陶侃关系的渺远而遗憾。陶尽管为此感到愤慨和无奈,但是在家中闲居五年后,又安耐
不住寂寞,做起了恒玄的幕僚,这只是一个小官,难以展现他的才能和谋生养家的目的。在
其诗《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他就有诗句“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顾
讨温言,再喜见友天”表现了行役之苦和对远方妻儿的思念。以至“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
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倾吐了向慕诗书自适、厌弃官
场奔波、渴望隐逸娴静的生活意向,最终结束了第二次仕宦生活。
接着两次的仕宦生活
陶是抱着走着瞧的态度。这可在其诗《始作镇军参军泾曲阿》和《己巳岁三月为建戚参军使
都泾钱溪》中得到映证。但是也适应不了尔虞我诈的官场。后来任了三个月的彭泽县令后,
离职归田,结束了时断时续、前后跨越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努力,可
惜他没有调整好自我去适应那个无法改变的恶浊官场,只能“原志薄身”,完善自我的个性
和独立人格。可是他那坚定执著的追求,令人崇敬。归田后,貌似他十分满足“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那种自在、娴静的生活。“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
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李泽厚语)。在《感士不遇赋》中,他列举了贾谊、董仲
舒、李广等有才华的正直之士却饱受压抑摧残的事实,陶发出“哀哉!士之不遇己不在炎帝
帝魁之世”的喟叹!这也难免。当某人做某事,做了五次还失败告终,其滋味又会怎样?陶
的美好田园生活让人怀疑,也许只是以美化田园生活来安慰自己,也许只是瞬间的审美体验
的田园生活。“以田园为自足、安定、欢乐的世界。不过是一层绚丽的光环,是一个美丽的
童话。”(孙明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99.3)
由此可见
,陶渊明在仕途上的追求是十分努力的,并且可以说“屡败屡战”,前后五次徘徊于“仕”
与“隐”的矛盾中。但是由于他的“真挚”永远不改变,也就难以立足官场。正因为如此,
陶渊明没有成为政治家,而成了文学造诣极高的文学大师。

陶渊明归田后
的几十年,并没有沉醉于那种自欺欺人的生活中。因为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好读书
,不求甚解”的陶渊明难免不受历史人物的影响。孔子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
怀。”也就是说知识分子要么做官,要么归隐,只有能做官而不做的人,才有当隐士的资格
。陶不做官,只能归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
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是通过仕途,仕途不通,只能转向“立德、
立言”的文学创作。陶的归田是不得已为之,其内心充满苦楚。《诗经》中“心之忧矣,我
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通过诗文使心中的创伤性情绪得到发泄,同时也有司马迁
的“欲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相似目的。陶的归隐就是由从政转向从
文。在政治上无法进取而求其次举动,这和孔子的当年所遇到的问题在情理上是相通的。r>曹丕的《典论·论文》关于文学价值和文人地位的论述,开辟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陶的转变可以说是兼有时代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陶不管是“弱龄寄事外,
委怀在琴书”还是“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以及辞世前一年作
的《有会而作》中“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的感叹。以诗文传世可以说是贯穿一生的追求
,只不过归田后更侧重于之而已。
陶渊明的作品涉及多种文体,并且成就也比较高。四
言诗、五言诗等诗体抒情色彩浓烈,清新朴素。记、传、赞、疏、祭文等各有特色。陶诗今
存有126首,成就最高的是田园诗。其文存有十二篇,思想上、艺术上都颇有特色。如其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
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
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
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
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诗人在本文中以自己的境
遇和真实情感为原型,以意写“贫“,采用托言的手法,设计了一位思想上完全“我”化了
的五柳先生,对门阀制度进行否定。天下有道则任,天下无道时则隐的信条,置根于陶思想
深处,诗人着力于现实的分析,对阻碍他入世从政的腐朽政治、反动的门阀制度深恶痛绝。
对五柳先生“一问六不知”诗人借此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的不平,同时也预示了诗人从政
前程的渺茫。所以诗人提出了“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赋诗以乐其志”的从事诗文创作
的意向。这是陶寄托个人理想和志趣的抒情文,可以说是一篇较为成熟的自传作品。由于这
篇文章的成就,他被成为“五柳先生”。而他的《桃花源记》曾被人誉为“唐以前的第一篇
小说,在文学史上算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创作。”(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感世不遇赋》、《闲情赋》也是很有特色的作品。《自祭文》是陶一生的自我总结,回首
往事,抒发情感,揭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人生哲学,
这可以说是第二篇自传或者真心袒露,就像司马迁《报任安书》,陶不仅作品成就高,还大
胆表达自我。这应该说是“以诗文传世”的表现之一。
表现的另一面是开创了田园诗,
实行诗歌创作题材的创新,并且创出许多美好的意象。尽管自《诗经》就有对田园风物和农
事劳动的咏唱和反映,但是只是零星的片段的不完整的农业场面刻画。由于受儒家轻视劳动
的观念的影响,田园诗很少发展,但是陶写了大量的田园诗。田园、山水、草木、禽鸟、炊
烟、农舍等显得那么清新安谧,这些组成的画面总是那么淡雅明朗,充满生机和迷人的景象
。陶突破旁观者角色,身体力行地参加了农业劳动,不仅写出了田园景色,也写出了田园劳
动的经历、体验、感受和联想。陶也创造出了特有的意象,在他的诗中经常用鸟、菊、酒等
意象,达到借物自况、托物言志的目的。
还有一个表现方面是陶渊明利用自己渊博的知
识传授门生。在《感士不遇赋序》中说“三余之日,讲习之暇”,传授自己的观点和诗文,
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一点与孔子、屈原是相似的。
陶渊明追求“以诗
文传世”是成功的,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不过,他本人不知而已,文学史上很多
作家在活着时就享有盛名,而陶渊明是在去世后才出名。鲍照、江淹等人均模仿过陶诗,并
赞其“如饥鹰独出,其矫无前”。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对他的艺术成就也大为
赞赏。到宋代,苏轼发现了陶的作品以极其平淡质朴的形象意境表达了极美,所以把它看作
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品。至此陶在中国诗史上确定了“头等人物”(鲁迅语)的地位。
魏晋时代是“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时代,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重新加以
发现。陶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为了达到不朽的目的,他前期在政治上的孜孜不倦地追
求。由于社会的动乱不安,改朝换代的频繁进行,门阀士族的斗争,令人无所适从,与世无
争的隐逸生活便成为士人的普遍追求,可惜“欲有不能”(《朱子语类》),只能满腔愤慨
地归田。陈寅恪在其《桃花源记旁证》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
”,士人隐逸的目的“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
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陶归田后转向从文,写下了“独起众类”“莫之
与京”(萧统《陶渊明集·序》)的诗文。不过他自己没看到以诗文传世的成功,有的
只是仕途追求的痛苦。以至在一生中最后一篇《自祭文》中发出“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
感慨。

收起

《爱莲说》 的作者不是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