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于”的不同意思1、博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第三题的答案到底是“由于”还是“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8 08:01:46
古代,“于”的不同意思1、博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第三题的答案到底是“由于”还是“在”
xV[rF݊b*|Ny/RS#K1/3lH ƶݭ/o!Njf*v{}4Ss‰^uk/f=鮘CT,pغtV?⌷K4ä[錅!˂Go!d7BF8x&|hYak~?Q ?C6>n+W)B?(hSQֵ\Ƨzs,ۛoK}0u6{_%zGo'NXXnf|]}:t"<&2Y[6.2YL.<:뛴rP\LĬ."t+nÜ=* @w˜yń!k;Z^EŐC^(5]:mK:_m2NfX6Xv>Զ>[]?Z9%q͌.Ǣ*]<=tD,Rþ*4h}1?N:sZ\l@Ӌ~H 6]UO5TU 1t%]W5ZuD97glTb_djX>,8B4st2j`.*@o;*EWs̀ݔ&ytN_ W|bȃ7i_rET=u7 yXl=\R%&ς D]hT J_[Jʲ\a_n-RK26J3XZfP]du@uڢ%zdŒC\EWUrey,x4i_&Js [c*kddT@ݘҺm>ibq6Wv![j Yqy >I;VW={U@V۴ iq{탁ũnz9YcjT{n R :MgI/!5]YH;{7LQ >9:HP%cWW9QGz*u5u

古代,“于”的不同意思1、博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第三题的答案到底是“由于”还是“在”
古代,“于”的不同意思
1、博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第三题的答案到底是“由于”还是“在”

古代,“于”的不同意思1、博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第三题的答案到底是“由于”还是“在”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和”“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从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或“过”、“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作为动词词头,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
黄鸟于飞(《诗经.周南.葛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