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海岭是哪两个板块挤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4:36:07
大西洋海岭是哪两个板块挤压?
x}[o+ɵ_! Ȓp!s<y816y./MEJ$uDJIx'2fu7֪.A=Tw]VZTˑv^ÝsPW{7veܾqF$+*~𓿾O~3Ǟ;>n7ܠA<NZ%#*{취tFíw*CRW/z~[ ~Xz[6LVE4L9lx*I)vΜr\eT0;Y{s/aSs'CI&U@?٣N9"crM% ڸM(t0y/ߡEoz v#'`lԐh-TW_9GZ]Ź@YAד;T-%9^marXwݎƚZV;y54v٦Tsn#i9۟ !83H@s}047;ަTA7#(7ErS{yyC0 Lx~.L훓/OxDU? 4yhZGB~[+w3k'TSBS "Os*~`]mNZOes&#^q^L2YfA=\;O[*<'B֋JDP?}Q]yQm d&N_k:mDF1/hEvG؆9w ׋mgS@QC$Jlw 5'?d垽7u3&@|u$aE=hSKƬ[e i{ A.7!)X\yrtVnJNk?>ml nw%>H&Jt2T`nRk|WK?LI?9 WͦV HtD37cXeDlC[+桐~Pƀn(6ݨJJL)a @dx꧷hɟf B%O? AANy<1hoiO LlzNL^Yɹ=k"5~c+2 W0'kdX65P%!-m!HRf7iG^Vawbg&ήzm.ͲHskvWʋ>B2CJe7셻(Yff*ꍲdY˹=>\Ȧe~j*yn-c Gb#,}\k'OV_#mox馊la ןU#Zӕ$Lx-{8$WplcRye~ӨK6d밇>y0XIt<(` )i CR_DO 5Al1dQa{3 n6#@xwXX{B+ 55/c!B#ަv3q%B."Oؙn ~\ZYrEr+?87se*%N T/"EVoy葊"䜳R)25>%9K"S8$7rG冾rID-}XY䏋̆2 Siy=ҢazD[mKZ Ec'I2U׵c,`StV0[ +fYeV`Bk-  BO+f͘pyyShFH )i({SCW m,@Ű>ؓbё4>""Fb' l2)|319{^h7 eAEXc(i#"#DlB"2e5|A!U`UPTдnal 50U"x2B"w5 ;hYBlLE$#er/{_&ڥi `%R8as Z#ADb3zsh & #E/&ѵ#4ːnĆ(Vl-MQ HĖ4d'VM2k(aE ~é4E<(P(]-W ,|5][)_Gj 4 jmC,ڢd@$ iE4IRIb(bLC]GMY8l,3q9IDtCC:bty0s(FQ4'`:Jܗ= JjXAm"S0޷h<"^Og 4M7 ɲ: =z.KD v!؜쎐3hc4$QE,2SRfB2bh J0eZq-HLγIБ!<:)Jrk@CFDz,9$ v92@p4"[ѡ~W"981Ɲ["ǧV2_7!Hʓmm%i@c/u¢vQNGcI*^Ssx!1`F>guwM[ P;%k><0^""ʋ Ĵdŗpڹq<:BY$< E =:RܴBmev<8SUqa)BԥffN3ٵ h&B®Cʤ^cCיLLT ?',pY֤؛K_ !>8DyNew" drndWZX(@}~OmU} ;v7rLƂ_FB{xmNЁ2J;ra`Ř'bxE/އLĩJ6?!V;?csmy EM!%DㅐQfȆS^Ԓ)h~ʳ (AW`XY<@̝]X*:v}QhvAA{ HE#/*l2>CytB`X{Xa-#Nc>|y *eMz׾|" Ռ;d7^N&@|49cu1@I$&5V%9+]1/$ex$ki嫥ETŞ,M+/.~6gX[^nB Ww4hf0)O7\SfGlSW5XH}o09\~F "M2Z&}i+"c5/!yGD3S!Rk7HE/X2&Ϡ 5汽 3zm)~Achi/b.iܺ5'|NAxeoR&"ۘ|2t+ 4jSzOƿW>~utFv hh3Fs6<Ƭg2HaU)+|e:3,q9WH ꂕ6#&PC?fd'*DO#]M E r [|FGΞMKIhlTB_Ù ԏ&{J\@ZHz! ` ~t R:¾hu֑\UYevwo<]c:`Aa2QӋS0bK>-'};J9x"/YVRцY2DlRԓK-((28(_r9^NfIYnLXh޲45)tJ&WZ#-K5 gKfX ͮ)g;3` ѯ)LhZ@g2" $ "5a325t,\H溓 Ku[xlq6"\7NvX߇˪߇4:n^M{!w<_ܓ_Y҉\]ȧ"HK !v ?YyxRի 鑆+F%%J!X(ɇO)$$[笂{,Np`Rأ`A@tAơu$: }ea[d7e}2!rI0%$LchEA1>퀦4rf0y3nc^|3>_\M|NƳ Ui"8} .D8G0zD6 aי)"adh'0d9#&gz K 0=iaDB>;iq*znʢ2#ތ02E6UBN7/"6]٬!߲gRO'vbN< ؿYbzgU·>TQm*9E 0ĤlU!d5ed(aU&xY_.iDV-E3  D-SoF9E,4xg9Cn+h^ybz A8&1P8<=H%19 [~;-uw`anIlLq&]ӻ I-%?{'&TNCO'b0H2ЦO({K3^q7@d XY+K~>b!$áXce/əG^bdBN ".%mʮf%:SŚUh&1 [i$~qAK#E6$^s@kY(T9fkdzO g!CqlΚyHBWz?0ֈ/DPʢjVC HM_I<]k!CiN1bpuJV^'_+X3 Q~6%]~|S.1$e˛*m!jBjfo9:75EOBb ) uښ/鷭_,'|H˙)ɻ}WVgGG0V{G'tº4kXh1 ه*<`j$$ <*mS+¢ޣbf2 }`:;2AIJȒETO2y2.D}Psw%"/I1b!ō|mkcq_xmgL){[,цyb-& gL].HZ]Zi}R/PNKp8\_n蘓i#OpŌDR ,c" /@~=L 0g,x5h$QwM&H# c'00*+)2AgF 2 S4_΄Rkؼ{3*Y<>6dr^DbUD.eGJJ L2R_7TX*w5V(s[L|mQ2I!/$bR_(h(DUx0Eҗn=J?7>dJ._ _|wKj^y3O./1]/~ k Өq/OO/]|K3o7_bX9.}\ĿSH/~?x馗|҃A>VG:~HhuiDF[9埕zkrԌ$`Yv| :5 |c4ќm_Nwc3 O$1`Y$B4ot^wAj7T=Am8if\#zŅe Cyiu=]J₊* $AՒ QB+ 4;gӉ`YnZ ;JW,nRBejil >16NB!^n'ڱAXY['xX5a8YRpe<}Ag<R y{OZФi=q䤴ֶ'),Kd+uĐ׾ˆGa sPG(J{Y}L3`Ь5tNm`Ys) U33LYBϟah`ү.rB.Hp4V=8>!Kڑ ̞=\@f-rDWo#J" o9-7Hl΀2C"Uq3a'`$AKbl(϶7׷`Udpy8\j4 2xRpRZmHbd n!xD L͡FBDKrM'31J*SK';u}w!9QrHGa>Ovmf,K"8AG;)8a)M +ʂy!5[K}Kc CU-WF~??Le0^&1Lw7YYg_ 1yCXid"s{f.x"vN3"f3o֑ģxr\,{'d%;=O%ldml!GTڶ̎ju˥|0á: FA}L&j$ô^xcо,KWscK XC4Ͻj0AI3Y5r)9Cꯚkdr' $K *w}&q2pH:nyHt?;kuX3K9ħi.j#It۸WɎ%s+>[_2Ğ.F1$:Cb,\Iz11D(g ݢ5$>X0AV^Y0`k89kY&7UDU͆Y.37 Ƥ29y]l@gj2<$҇وy`71 yָL3'St%*ǻ$ @E5_BF:,̸:`)]Gcּ_-ӿ+y6^5;Y6sӋ 3{-s!EhO߈QTBRAa/ʇkx_[0os8ǥ^VX—بi?}'V=iK;ސEp99 4W#Oމt7횗}nTv[{UC!lfqHRPUR~2+//>As=#ЯAݤWNYwP2)Mc%q@}ۏEEolLJ6u-V j] "0[>Zqq2 ͑+X$h2m3f N5?c{Dfusѱmzo4(LRS䘏 uq+`djF<cs.4}$~^T1&CڀA=ydvhY<[.RԧIA q'.i=Ӆv@ Ó3Uo;='1bth`:'0B:a&MtA]CvnY{vG W`ߕQ Q nw$R̋uTF{8e?K#!sߣC ` >M2@f%gjLm[ *DXd!0h*B$&fpViMK7*# t9ƷS>5E0Bʂ0&p{Sxpx_Axn8YSCfQh;}-) ?I֋M1lgB,?bj?n{-X¶͚8q'jRӟZ9me>ii'}|Ǡqu !3 #?#uK뉮]AO{{wr0R _q7Y3frRyMO0~^ _lM} Uz WW!B-%3}k!"hL<N߁DLp9:$-3DW;9|,6iU(AJOPb|q ;47\JsLS7>ON[1} #TGPdi ac&$GDJ=-B҇ˋn0#VKR4Yt) ǚtA*^wѝ˷JOgsM-D-gY"J]ǢP$aJ̌<Fs4p+{p/sLb7FPȎ|#bWABoإ﮿)@aB8ƜhVAqN,S_9e'5L L" nI( w eTg%MYN5G%e0yX#[QWbyL7#<>˛g+o( \hx7=bt K6]fa ,'Aid=$g\cSO$_֟zFmS_"}#R;!\"Cp鿑_ީh^oI/p/WMG+>.Y3D c0z³n >Uo#ypfZΪ_hu?ou藿\%]i^y8á赢I&x-ѱ?˿?{. W nzo2sL?GL$Wwvwઝ4\KIę~0m HDhFum[=v$r[qQ]E)L )$oQt \[Z]ak(5KzR)N5q^^Hz% V]qc<s@ [`\\wӚ@f [߲6 c[۪ޏs>c^\"/Ѐ{/e!ggyG!|Hf8܌CJ|ڛ1 q8fP=cΫ ?u'ǷwmW`yۯjs41.[Ւ$U|Q7<9:'"eVKnvqd\(mfzշ ni\M%+2;y v0u #Gԇ|؛& D qcgR.+a"UsG_E8&,\&mm&9%E*o9WOsW#3rIY%s7XC\4cBCB!3yT\vYkPG#)e9C"d$Bvy@V pix(*wD% f>}I^`kܡ* UdϬ=1JFro7Lݽ Y[C-.+A5S?R>W`.۷qL57Lǝ:!Ӫ&-=f,n.1btȅ0͹g̿%+ٸ{ \63ё1HTp/fU_;\L#eGzpsRIa_5K`%ѦX^~*WK{͔.Eďm '~6"4io<,3 UJCSӜg"N(nS8=jM]{uc_@$-;52BhVY1N˥ yN\B ϒ4līF9R$G͗(YF^9[3`

大西洋海岭是哪两个板块挤压?
大西洋海岭是哪两个板块挤压?

大西洋海岭是哪两个板块挤压?
非洲板块是一个较大的板块,几乎包含整个非洲大陆,向西一至延伸到中大西洋海岭.它是1968年勒皮雄提出的六大板块之一,范围基本没有变动.
非洲板块的西界是一个离散边界,形成中大西洋海岭的中段和南段,非洲板块隔此边界在北部与北美洲板块相接,在南部与南美洲板块相接.非洲板块的东北界与阿拉伯板块相接,东南界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接,在北部和南部与之相邻的则分别是欧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了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北界外,其余边界均是离散边界.
南美洲板块,简称南美板块,是一个大板块,包括了整个南美洲大陆,向东一直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岭.它是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美洲板块的南半部.
南美洲板块的东界是离散边界,与非洲板块相邻,这一边界形成了中大西洋海岭的南段.其南界与南极洲板块和斯科舍板块形成复杂的边界.其西界与正在消减的纳斯卡板块形成会聚边界.在其北界,南美洲板块则与加勒比板块相邻.
南美洲板块,简称南美板块,是一个大板块,包括了整个南美洲大陆,向东一直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岭.它是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美洲板块的南半部.
南美洲板块的东界是离散边界,与非洲板块相邻,这一边界形成了中大西洋海岭的南段.其南界与南极洲板块和斯科舍板块形成复杂的边界.其西界与正在消减的纳斯卡板块形成会聚边界.在其北界,南美洲板块则与加勒比板块相邻.
北美洲板块,或简称北美板块,是一个较大的板块,它的范围覆盖了北美洲的大部,向东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岭,向西延伸至东西伯利亚的切尔斯基山脉.它是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美洲板块的一部分.后来,美洲板块又被细分为北部的北美洲板块、南部的南美洲板块和周围的一些小板块.由于不同的板块划分方案中承认的小板块数目不同,因此北美洲板块的边界随各家观点不同而不同.例如早先多把鄂霍次克板块(在勒皮雄的六大板块划分中,这一地区属于欧亚板块)也作为北美洲板块的一部分,这样北美洲板块就向西一直延伸到鄂霍次克海和日本东北部.但最新研究表明,鄂霍次克板块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板块.

不是挤压,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是扩张边界,怎么会挤压。海岭是地下的岩浆喷涌出来冷却形成的。

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很深的海沟。
在两个板块之间的俯冲带上,形成的一个海底深渊。它平行于两个板块的边界,多位于俯冲板...

全部展开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很深的海沟。
在两个板块之间的俯冲带上,形成的一个海底深渊。它平行于两个板块的边界,多位于俯冲板块一侧,延长很远。如太平洋板块周围为深度达七千米到一万一千多米的海沟所环绕(马里亚纳海沟南端深达11034)米。
海沟是板块的消亡边界,又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海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重力值较小,二是热流量低。
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中间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也叫做大洋中脊。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这个海岭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把它叫做东太平洋中隆,它在加利福尼亚湾北端中断,与圣安德烈斯断层相连。
海岭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如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有大西洋海岭相隔;非洲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为印度洋海岭。海岭是板块的分离边界,又叫生长边界。海岭是受引张力的区域,热流量高。

收起

大陆边缘带亚速群岛圣若热岛北岸的农庄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其面积约占洋底面积的1/3 。其中大陆架面积921万平方千米 ,占洋底面积的1/1 0,略小于太平洋 ,而超过印度洋大陆架面积近2倍 。大陆架的宽度从几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不等 ,以大西洋东北部的波罗的海和北海,以及西北欧大不列颠岛周围和挪威海沿岸海域最宽广,最宽处达1000千米以上,是世界海洋中最宽、最大的大陆架之一。南...

全部展开

大陆边缘带亚速群岛圣若热岛北岸的农庄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其面积约占洋底面积的1/3 。其中大陆架面积921万平方千米 ,占洋底面积的1/1 0,略小于太平洋 ,而超过印度洋大陆架面积近2倍 。大陆架的宽度从几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不等 ,以大西洋东北部的波罗的海和北海,以及西北欧大不列颠岛周围和挪威海沿岸海域最宽广,最宽处达1000千米以上,是世界海洋中最宽、最大的大陆架之一。南美沿岸大陆架最宽处也近于1000千米,北美纽芬兰、佛罗里达附近大陆架也较宽广。然而比斯开湾以南非洲沿岸大陆架很窄,不超过 100 千米 ,有的地段只有20~30千米。北美大陆东岸、南美大陆北岸加勒比海沿岸大陆架都较狭窄。大陆架外缘是大陆坡 ,面积约768万平方千米 ,其中沿欧非大陆架的大陆坡比较陡 ,坡度大约为5°~10°,宽度一般只有20~30千米 ;在美洲的大陆坡比较和缓,坡度多在3°以内 ,宽度超过50~80千米 ;而墨西哥海盆西缘和阿根廷东侧的大陆坡形态呈阶梯状,大致从100~200米逐级降至深5000 米以上 ,这同大陆地壳的间歇性抬升运动相联系。大西洋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3°5′,小于太平洋。大陆坡与洋盆之间有些地方有大陆隆起分布 ,其坡度远比大陆坡为小,如格陵兰-冰岛隆起 、布莱克隆起和马尔维纳斯隆起等。大陆坡上还分布有上百条海底峡谷 ,以北美东侧的大陆坡上最多,是浊流冲刷、侵蚀而成或构造作用形成。
过渡带
包括岛弧、边缘海盆、海底高地及深海沟,面积很小。大西洋中的岛弧带和深海沟有两条:一条是由大 、小安的列斯群岛组成的双列岛弧带和其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长1550千米,平均宽度120千米,最深处9218米);另一条是南美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由南乔治亚岛、南桑威奇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组成的向东延伸的岛弧带及岛弧东缘的南桑威奇海沟 ( 长约1450千米 ,平均宽70千米 ,最大 深度8264米)。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称海岭,是大西洋洋底地形中最为特殊的洋底奇观,它北起冰岛,纵贯大西洋,南至布韦岛,然后转向东北与印度洋中脊相连 ,全长约1.7万千米 ,宽度1500~2000千米 ,约占大洋宽度的1/3 。面积达2228 万平方千米,占大西洋底面积的1/4,是大西洋底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地形单元 。大洋中脊形似S ,系由一系列狭窄和被断裂分割的平行岭脊组成,脊顶距海面2500~3000米,峰脊突出海面者成为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圣佩德罗 - 圣保罗礁 、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 、布韦岛等。中脊的轴部有一条纵向的中央断裂谷地,谷地一般深3000~4000米 ,宽度10多米 。从中轴向两侧还有逐级降低的纵向岭脊,岭脊之间有12 ~ 40千米的裂谷 。沿中脊特别是沿脊轴的中央裂谷绵延分布着一条活跃的地震带,表明大西洋中脊是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带。大洋中脊还被无数横向断裂带切断并错开,横向断裂带走向与中脊近于垂直,在地形上表现为深切的线状槽沟,其中位于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裂带(最深处罗曼什海沟达7856米,位于南纬0°16′ ,西经18°35′),把大西洋中脊截成南北两段并错开1000余千米,北段称北大西洋中脊,纵贯大西洋北部,长约1.05万千米 ,最宽处1500 千米 ,脊顶距海面约2000~2500米。南段称南大西洋中脊,纵贯大西洋南部,长约4500千米,脊顶距洋面2000~3000米。大西洋中脊是全球洋底中脊的组成部分。
海盆
大西洋底部比较平坦的海盆 ,由于中脊中隔分为东西两列海盆。东侧自北而南有西欧罗巴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安哥拉海盆 、开普海盆;西侧有北亚美利加海盆(位于马尾藻海东南) 、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另外,在南极洲附近还有一个宽阔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平均深度4000 ~6300米 ,面积约占大西洋底面积的1/3。大西洋洋底的深海沉积物以抱球虫软泥和翼状虫软泥为主,其次有硅藻软泥和放射虫软泥以及红粘土,它们占大洋洋底深海总面积的80%。
[编辑本段]气候特征
大西洋南北伸延、赤道横贯中部 ,气候南北对称和气候带齐全是明显特征。同时受洋流、大气环流、海陆轮廓等因素影响,各海区间气候又有差别。大西洋赤道带是低气压带,又是南北信风的辐合带,风力微弱、风向不定,称无风带。同时上升气流强盛、多对流性云系降水,年降水量多达2000毫米,为大西洋中的多雨带。副热带是高压带 ,气流以下沉辐散为主,云雨稀少,天气晴朗,蒸发旺盛。一般降水量500~1000毫米 ,高压中心(大洋东部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50毫米,大大少于蒸发量 ,成为大西洋中的干燥带。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称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信风风向稳定、风力较大(3~4级),成为大西洋中重要风带,并是大洋表层洋流形成和维持的动力 。从副热带高压下沉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称盛行西风带,是中高纬度强大的行星风带,也是南北纬40°~60°西风漂流形成的动力。西风带还经常同来自极地的冷空气相汇。形成锋面和气旋 ,产生多变天气和较多降水,尤其冬季常常带来暴风雪,给高纬海区造成狂风巨浪,严重影响航运和海上渔业、石油工业生产。北半球60°以北的高纬海区(主要是东部)受暖流和气旋影响,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左右;而南半球60°以南海域 ,因空气干冷和没有暖流调剂 ,降水量很少 ,一般在100~250毫米间。
大西洋上的气温分布与太平洋基本相似,既沿纬度方向延伸,又从赤道地区向高纬递减。赤道地区气温最高。年均温25~26℃,气温年变幅很小(一般不超过3℃)。南北纬20°附近,最热月气温达25℃左右,最冷月为20℃左右。南北纬40°附近,北大西洋因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于南大西洋,最热月为20℃,南大西洋只有15℃,最冷月分别为13℃和10℃。南北纬60°附近,北大西洋的暖流增温效应更为明显,最热月气温 达 10 ℃ ,南 大 西 洋 则 为 0 ℃ ,最冷 月分别为 0 ℃和-10℃,因而北大西洋上的气温暖于南大西洋。同时大西洋东西沿岸受寒、暖流的不同影响,造成南北纬30°间的大洋西部气温高于东部约 5℃左右 。北纬30°以北的大洋东部气温高于西部约5~10℃ ,而南纬 30°以南,因陆地变窄 、海域宽阔以及西风漂流影响,大西洋东部和西部气温之差不太明显。
大西洋的气候,南北差别较大,东西两侧亦有差异。气温年较差不大,赤道地区不到1℃,亚热带纬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地区为10℃,仅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大西洋北部盛行东北信风,南部盛行东南信风。温带纬区地处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风力最大。在南北纬40-60°之间多暴风;在北半球的热带纬区5-10月常有飓风。大西洋地区的降水量,高纬区为500-1 000毫米,中纬区大部分为1 000-1 500毫米,亚热带和热带纬区从东往西为100-1 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区超过2 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气温在赤道附近平均约为25-27℃,在南北纬30°之间东部比西部冷,在北纬30°以北则相反。在大西洋范围内,南、北两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别达南、北纬40°左右。
大西洋全年气温变化不大,赤道地区年温差不到1℃。副热带5℃,中纬地带10℃,仅在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0℃。海水平均温度为17℃,稍低於太平洋。而含盐度则稍高於太平洋,平均为35.4。在北大西洋,北纬15°∼30°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带,往南为东北信风带。北纬40°∼60°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在南大西洋,到热带高压带位於南纬30°附近,盛行西风带从南纬40°几乎延伸到南极洲。在南北纬度5°∼20°的大西洋面上,每年7∼10月多飓风。夏季在纽芬兰沿海常有海雾;冬季在欧洲大西洋沿岸多海雾;非洲西南沿海四季多雾。大西洋洋流南北各成一个环流。北部环流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组成。南部环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吉拉(Benguela)洋流组成。墨西哥湾流是大西洋中最强盛的暖流,对欧洲西北部气候起著显著的调剂作用。
[编辑本段]水文特征
大西洋的水文特征具有明显区域特性 。在大气环流直接作用下,在南北副热带海区各形成一个巨大的反气旋型环流系统,北大西洋为顺时针环流,南大西洋为逆时针环流。在两大环流系统之间的海区有一支赤道逆流,其流向与南北信风相反,从西向东流。在北大西洋的中纬度海区和南大西洋的高纬度海区,又各形成一个完整的副极地气旋型环流。
大西洋赤道流是由南北信风直接作用形成,并在赤道两侧自东向西流动。南赤道流自非洲沿岸以日平均20~55千米速度向西流,流至南美巴西桑罗克角时,受陆地“尖角”作用分为两支:北支为圭亚那暖流,南支为巴西暖流 。南支厚度约100~200米。沿南美东岸南流,流至拉普拉塔河附近与福克兰寒流相汇进入西风漂流,再向东流在42°~48°间直抵非洲西南海域,主流继续随西风漂流东流;另一支流沿非洲西岸北流,形成本格拉寒流,寒流宽度、厚度较薄,流速较缓,向北直抵赤道附近,并与南赤道流相汇,构成一个南大西洋反时针的洋流系统。北赤道流始于佛得角群岛,以日平均35~40千米速度横渡大西洋,流至小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分为两支:一支沿群岛北侧流向西北,称安的列斯暖流;另一支穿过群岛进入加勒比海,与圭亚那暖流相汇称加勒比暖流。加勒比暖流从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然后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称佛罗里达暖流,流至北纬35°附近与安的列斯暖流汇合称墨西哥暖流,沿北美东岸北流,至北纬40°附近又同北来的拉布拉多寒流相汇,并进入西风带东流,称北大西洋暖流。暖流呈扇形散开,流到大西洋东岸,主流转向西欧以至西北欧沿岸,并继而向东北伸展至北冰洋。另一支洋流转而向南流,沿非洲西北海岸南下形成加那利寒流,流至佛得角群岛附近又分两支,一支与北赤道流相汇,构成北大西洋顺时针洋流系统;另一支继续南下并逐渐变暖,进入几内亚湾形成几内亚暖流。几内亚暖流与进入几内亚湾的赤道逆流汇合增强了几内亚暖流的强度,使几内亚湾内常年存在着一个热低压,有助于热带季风的形成和维持。
墨西哥暖流简称湾流,是世界大洋中最强大的一支暖流。一般把自佛罗里达海峡至美国东南部的哈特勒斯角段称为佛罗里达暖流;哈特勒斯角至西经45°一段称墨西哥湾暖流 ,可见墨西哥暖流并不在墨西哥湾内。自西经45°以东称北大西洋暖流 。以上3部分合起来统称湾流系统 。湾流系统中自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暖流,宽度60~80千米 ,深度800米 ,暖流中央部分表层水温达30.5℃,10米深处水温为27.5℃ ,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千米 ,每小时平均流出暖水量约900亿吨以上,约为世界河流总径流量的20倍。暖流从海峡流出后,又有巨大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同时东北信风还不断把马尾藻海域的暖水吹来补充,以致热水量不断增多,使得暖流在沿北美大陆北流中尤其是跨越大西洋抵达西欧、北欧沿海流动中对流经海区产生着巨大增温作用。据估算,每年供给北欧1米长海岸的热量相当于燃烧6万吨煤发出的热量,使挪威沿海1月气温比同纬度带要高出15~20℃之多 ,使极圈内部分海域并不结冰,摩尔曼斯克港等成为不冻港。来自北冰洋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洋流称拉布拉多寒流,它在纽芬兰岛东南北纬40°附近与墨西哥暖流相汇,造成这一海域经常大雾弥漫及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相汇聚,形成世界有名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还经常从北冰洋或格陵兰带来巨大冰山或浮冰,不仅降低海水温度,也给海上航运带来严重威胁。南大西洋海冰形成于南极大陆近岸海区,并可扩展到南纬55°以南的广大海域,甚至可漂浮到南纬40°~35°附近。估计每年从北冰洋和南极大陆边缘进入大西洋的冰量分别达900和1600立方千米。
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和变化同气温的分布、变化相联系。赤道地区水温最高,年均温为25~27℃,并从赤道向高纬逐渐降低。水温的年变幅以赤道海区最小,一般在1~3℃之间,北纬30°~50°和南纬30°~ 40°间增大到 5 ~8℃,而高纬度海区年变幅又有些变小,近北极海区约4℃ ,南极海区大约只有1℃。但受大陆气候或寒 、暖流 、锋面等因素季节变动影响明显的局部海区,表层水温的年变幅可达10℃以上。从总体来看,大西洋南北两端地形开敞,受北冰洋和南极水域的冷水和浮冰影响明显,因而其表层水温平均只有16.9℃,低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为35.9‰。在副热带海域因蒸发强盛,降水量少,盐度高达37.3‰,尤其亚速尔群岛西南的信风带内 ,平均盐度达到37.9‰ ,南纬10°~ 20°之间的巴西近岸海区年均值也达37.6‰。赤道海区因年降水量多于年蒸发量,盐度降至35.0‰左右。大洋的表层洋流对盐度分布也有影响 ,例如湾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把盐度较高的海水输向高纬度的大洋东侧,而盐度较低的北冰洋海水(低于34)输向大洋西侧,因而高纬度大西洋东侧表层海水盐度大于西侧。南纬45°以南的西风漂流区,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几乎与纬圈平行。
由于两侧大陆均向其倾斜,接纳地球上一大部分大河的河水,如圣罗伦斯(St. Lawrence)河、密西西比河、奥利诺科(Orinoco)河、亚马逊河、拉布拉他河(Rio de La Plata)、刚果河、尼日河、罗亚尔(Loire)河、莱茵河、易北河以及地中海、波罗的海沿岸的大河均注入大西洋,因此大西洋(包括北极海)的流域面积广达43,229,700平方公里,几为太平洋流域面积的4倍,正好相当於印度洋流域面积的4倍。
洋流
大西洋的洋流南北各成一个环流系统:北部环流为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组成,其中墨西哥湾暖流延长为北大西洋暖流,远入北冰洋;南部环流为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组成。在两大环流之间有赤道逆流,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至几内亚湾,称为几内亚暖流。
[编辑本段]海洋资源
大西洋中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 ,已勘探和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
大西洋中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大西洋两岸边缘的海盆中构成两个油气带,即东大西洋带和西大西洋带。西大西洋油气带主要包括:①委内瑞拉北部的马拉开波湖海底油田和委内瑞拉和特立尼达岛之间的帕里亚湾油田。已探明储量40.2亿吨,天然气8624亿立方米 。近年来油田年开采量近1亿吨 ;天然气 50亿立方米。②墨西哥湾海底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湾和美国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其中坎佩切湾石油探明储量近50亿吨(1978),美国所属墨西哥湾大陆架区石油储量为20亿吨,天然气储量3600亿立方米。东大西洋油气带包括:①北海大陆架油田,已探明储量超过40亿吨,天然气为3万亿立方米( 1977 )。近年来石油年产量达 1 亿多吨 ,天然气年产量近1000亿立方米。北海油田的开采极大地改善了北欧国家的能源条件,然而北海海域秋、冬季多风暴,且多阴雨,给海上钻探、开采带来艰巨性,并提高了采油成本。②几内亚湾一带以尼日利亚为主的海洋油区,其储油量约26亿吨。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陆架也相继发现油气资源,部分已投产。
海底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国东北部苏格兰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外侧的大陆架 。英国的海底煤藏量不少于5.5亿吨,每年采煤量达2000~2500万吨。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海底也发现有煤的储藏。在北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东侧有世界最大海底铁矿。估计储量超过20亿吨,已开采。波罗的海、芬兰湾也有海底铁矿。大西洋还有重砂矿,美国、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麦、班牙、葡萄牙、塞内加尔等海岸外都有发现。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广泛分布着锰结核,总储量约1万亿吨 ,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其富集程度和品位均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生物资源丰富,最主要的是鱼类,其捕获量约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获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渔获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60年代以后低于太平洋,退居第二位 。但单位面积渔获量达250千克/平方千米,居世界首位 。捕获量最多的是东北诸海域,即北海、挪威海、冰岛周围,年渔获量约占大西洋总渔获量的 45% ,单位面积产量平均达830千克/平方千米,大陆架区域约1200 千克/平方千米 。其次是大西洋西北海域,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0%,单位面积平均渔获量690千克/平方千米。其中纽芬兰 、美国 、加拿大东侧大陆架海域单位面积产量高达1500千克/平方千米,是世界大洋中单产最高的渔场。另外,加勒比海、比斯开湾、安哥拉、纳米比亚沿海也是重要的捕渔区。大西洋靠近南极洲的海域是磷虾和鲸的重要捕获区。大西洋海域捕获的主要鱼类有鲱鱼、北鳕鱼、毛鳞鱼、长尾鳕鱼、比目鱼、金枪鱼、鲑鱼、马古鲽鱼、海鲈鱼等。这些鱼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岛屿附近陆架区。开阔水域特别是热带海域尚有帆鱼和飞鱼 。西欧和北美沿岸区盛产牡蛎、贻贝、海扇、螯虾和蟹类。当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国家在积极发展人工养殖贻贝、沙噀等软体动物。
大西洋有5个水层构成的生物带。自洋面至洋底为∶1.海滨底栖带,最大深度在60公尺以内,包括各种近岸的动物和大部分海藻;2.光亮带,最大深度在180公尺以内,属阳光能照亮的部分,栖息在该带的生物包括大量浮游动植物,提供海洋中营养物质的90%;3.中深带,深度在200∼900公尺,是抹香鲸和乌贼的生活带;4.深洋带,深度在900∼4,000公尺,为黑暗带,是发光动物栖息带;5.底栖带,深度在4,000公尺以下,栖息著结构原始的动物。
渔业
加拿大新斯科舍布雷顿角外海捕龙虾的情形
海洋资源丰富,西北部和东北部的纽芬兰和北海地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鲱、鳕、沙丁鱼、鲭、毛鳞鱼等,其它尚有牡蛎、贻贝、螯虾、蟹类以及各种藻类等。海洋渔获量约占世界的1/3-2/5左右。南极大陆附近产鲸、海豹和磷虾,海兽捕获量也很大。
大西洋占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渔场。高产区在南北美沿岸。纽芬兰岸外地处湾流与拉布拉多洋流汇合处,是世界上最富的渔场。20世纪后半期的过度捕捞,使几个传统渔场造成鱼荒,在北大西洋尤为严重。洋底蕴藏极为丰富的锰核。在非洲西南部岸外海底有大量金刚石砂矿。北海和墨西哥湾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英国诸岛岸外有少量的煤和锡。世界溴产量的70%产自大西洋海水。
矿物
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亚湾和地中海均蕴藏有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大西洋在世界航运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西通巴拿马运河连太平洋,东穿直布罗陀海峡、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通向印度洋,北连北冰洋,南接南极海域,航路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同时大西洋沿岸几乎都是各大洲最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经济交往频繁,是世界环球航运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枢纽。在全世界2000 多个港口中 ,大西洋沿岸占有3/5 ,其中不少是世界知名港口。每天在北大西洋航线上的船只平均有4000多艘 ,拥有世界2/3的货物周转量和3/5的货物吞吐量,是世界航运最发达的大洋。有5条主要航线 :① 欧洲与北美间的北大西洋航线。②欧洲与亚洲、大洋洲间的远东航线。③欧洲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间的中大西洋航线。④欧洲与南美间的南大西洋航线。⑤从欧洲沿非洲大西洋岸到开普敦的航线 。其中北大西洋航线最繁忙,世界商船的1/3以上航行在这条航线上。海运的主要货物是石油和石油制品,其次是铁矿石、谷物、煤炭、铝土及氧化铝等。沿岸主要港口有:欧洲的格但斯克、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伦敦、利物浦、勒阿弗尔、马赛、热那亚、的里雅斯特、康斯坦察、敖德萨等;非洲的亚历山大、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蒙罗维亚、哈科特港、开普顿等;北美洲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诺福克、坦帕、新奥尔良、休斯敦等;南美洲的马拉开波、图巴兰 、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其中鹿特丹是世界最大海港,最高年吞吐量达3亿吨 。20 世纪70年代北大西洋海底电缆总长达20万千米,其中16条是连接西欧与北美间的海底电缆。大西洋的上空是联系西欧、北美、南美和非洲间的交通要道。
航运
大西洋航运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及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轮全年均可通航,世界海港约有75%分布在这一海区。主要有欧洲和北美的北大西洋航线;欧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远东航线;欧洲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的中大西洋航线;欧洲与南美大西洋沿岸之间的南大西洋航线;从西欧沿非洲大西洋岸到开普敦的航线。大西洋海底电缆总长20多万千米。从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岛和从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西北端开始通到加拿大纽芬兰岛的东南端,或一直通到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北端的线路是大西洋海底电缆的主要干线。
大西洋的航运业极为发达。西部通过中美巴拿马运河,直通太平洋;也可绕过南美南端合恩角,穿过德雷克海峡或麦哲伦海峡,到达太平洋。东部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经过红海,抄近路到达印度洋;也可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大西洋与北冰洋的联系,比其他大洋都方便,有多条航道相连通。大西洋有多条国际航线,联系欧洲、美洲、非洲的沿岸国家,货运量居各大洋第一位。尤以北大西洋更为繁忙。联系大西洋与北海的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是世界海上交通最繁忙的地方。大西洋沿岸港口很多,主要有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新奥尔良、哈瓦那、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威尼斯等。
[编辑本段]人文地理
大西洋由来及在中国的影响
大西洋: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传说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定名为大西洋。
“大西洋”并非翻译名,是地道的国产外洋地名呢!中国自明代起,在表述地理位置时,常习惯以雷州半岛至加里曼丹作为界线,此线以东为东洋,此线以西为西洋。这就是我们常称日本人为东洋人,称欧洲人为西洋人的原因。明神宗时,利马窦来华拜见中国皇帝,他用中国方式说,他是“小西洋(当时中国指印度洋的说法)”以西的“大西洋”人。可见那时我们已称Atlantic Ocean为“大西洋”了,此名至今没再做其他译法。
大西洋英文名称叫ATLANTICOCEAN,古称OCEAMUSATLANTICUS,得名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阿特拉斯神能知道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并支撑石柱使天和地分开。传说大西洋是他居住的地方。最初希腊人以阿拉斯神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山地,随后扩大到直布罗陀以外的海洋。此名称在1650年为荷兰地理学家伯思哈德·瓦寺尼(1622-1650年)所引用。
“大西洋”这一中文名称最早见于明代记载。在明代,习惯上东西洋分界,大体以雷州半岛至加里曼丹岛一线为界,其西叫“西洋”,其东为“东洋”,故我国习惯上称欧洲人为“西洋人”,而把日本人称“东洋人”。随着明末欧洲地理知识的增多,于是改称印度洋为“小西洋”,而把欧洲以西的海域称为“大西洋”。西方地理学和地图传入以后,对ATLANTICOCEAN一词,翻译家颇感难以译成贴切的汉语,便按习惯译成“大西洋”,并一直沿用至今。
发生在大西洋的战争

诺曼底登陆、日德兰大海战、敦刻尔克撤退
其他
大西洋海底大部分的海岭都隐没在海底3000米以下,只有少数山脊突出洋面形成岛屿。大部分的岛屿集中在加勒比海的西北部。当年哥伦布错把北美洲当成了印度,因此给他们取了一个十分不恰当的名字“西印度群岛”。传说中大西洋底是古代的亚特兰蒂斯文明。
大西洋奇特的“S”型海岸线还触发了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灵感,使他大胆的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
在北大西洋,也有一个顺时针环流,由北赤道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组成。其中,墨西哥湾暖流是世界最大的暖流,它的流量相当于全世界河流量总和的120倍,像一条巨大的暖气管,供应巨量的热,使西北欧的气候温暖如春。南大西洋的环流是逆时针方向,由南赤道流、巴西暖流、西风飘流和本格拉寒流组成。大西洋的潮汐,大多属于半日潮。在开阔洋面上,潮差不明显;在近岸或狭窄的海湾,潮差很大。英国南岸的布里斯托尔湾潮差高达11米多,北美的芬地湾潮差高达21米。南美的亚马孙河口的涌潮,比我国钱塘江大潮还要壮观。

收起

大西洋海岭不是被挤压,而是向外扩张。海岭中央存在很多转换断层和裂谷,剧烈的火山运动不断产生新的岩石并由中间向两边扩张。

大西洋海岭是哪两个板块挤压? 海岭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洋脊,其发生是由于陆地板块相互挤压, 四川地震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形成的 板块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A、地壳的凹陷B、板块的挤压C、板块的张裂D、板块的碰撞 板块构 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在海洋内,板块拉伸形成海岭,那为什么板块挤压形成海沟呢,怎么就挤压成沟呢呢呢呢呢呢 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哪两个板块的挤压而形成的 日本2011,3,11地震是哪两个板块挤压碰撞引起的. 墨西哥多火山是由哪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海地地震是那两个板块挤压的结果? 安第斯山脉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形成的是美洲版块和南极洲板块,还是美洲版块和太平洋板块会的答,不要乱答, 喜马拉雅山脉是哪两个大板块碰撞形成的?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还是板块张烈形成 板块分裂为什么形成海岭?分裂应该是形成裂谷,挤压才形成山岭啊 下列地理事物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A印度洋 B大西洋 C红海 D青藏高原 印度尼西亚海啸是哪几个板块碰撞挤压?地震呢? 汶川地震是哪几个板块挤压而形成的? 两个板块互相挤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