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对孔子的话进行论述.不须翻译,只需对孔子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即可.可围绕孔子“知性品格”及“君子求诸己”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20:18:21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对孔子的话进行论述.不须翻译,只需对孔子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即可.可围绕孔子“知性品格”及“君子求诸己”展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对孔子的话进行论述.
不须翻译,只需对孔子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即可.可围绕孔子“知性品格”及“君子求诸己”展开论述.不少于300字!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对孔子的话进行论述.不须翻译,只需对孔子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即可.可围绕孔子“知性品格”及“君子求诸己”展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求诸己,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这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可以表现于几个方面.
人们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大材小用,于是对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从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别人,这就是「求诸人」.正是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意思是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问题是要使自己有可以为别人知道的才能本领.他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他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忧虑的是自己无能,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他反复说明,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究竟能不能自立,能不能担当大任,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求诸己」,在这里就是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求为可知也」.因此,孔子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愠怒,是君子的品格.
这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总免不了会有不为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情形.面对这种情况,怨天尤人无补于事;而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身的根本,还在于自己有无能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所以,「求诸己」也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立足点.
人与人相处,常会发生种种的纠纷和冲突.一般情形下,「求诸己」是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自己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爱,就要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管理人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明智;待人以礼却得不到别人同样的回报,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敬了.凡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都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做正了,天下人就都归心于你了.有矛盾、有问题先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这是「求诸己」;反之,眼睛盯着对方,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则是「求诸人」的态度.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能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责己严而责人宽,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文革」动乱时期,群众组织分裂为两派,互相攻击,甚至发展为武斗.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原则,叫做「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这就是「求诸己」原则的运用.事实证明,这对化解矛盾,促进团结起了很好的作用.
社会关系的和谐,对居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十分注意这一点,对各种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兄友弟恭,等等.为了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所处的地位出发,要求自己,首先做到自己所应该做的,这也是「求诸己」.在处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中,我们对地方和军队分别提出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的不同的要求,大家都从自己的方面,做自己应做的,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关系就融洽、和谐了.家庭关系亦然.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是写给子女晚辈的.子女在外学习、工作,老父老母在家,要常回家看看;尤其是父母身体不适,更应回家照顾.我的一位同事,因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几年来全靠妻子照顾,妻子也身心交瘁.可是他的两个儿女,竟没有回家看过.一次与学生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有一位同学说,儿女一心在国外学习工作,事业有成,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此话看似有理,老人的心情确实如此,希望儿女一心一意专注于学业事业,不愿拖累儿女.现在不少老人不靠子女赡养,主动选择进养老院,就是出于这样的心情.可是从子女的角度来看,这样说就违背了「求诸己」的原则.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无私的,为了抚养子女成人,付出了一生的辛劳,到老还体谅子女的困难,不愿增加子女的负担,子女又要怎样回报呢?这是为人子女者所应认真考虑的.这也就是「求诸己」.
总之,要常常想想自己应该怎样做,做什么,想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提出要求,而不是一昧盯着别人,要求别人.这就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选自《道德人生漫谈》
作者:钱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