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NA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故事,好的再加150分最好要比较全一点的,从一开始研究到现在的所有的重要的科学故事.不仅仅要发现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最主要的是要发现双螺旋之前和之后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22:33:58
关于DNA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故事,好的再加150分最好要比较全一点的,从一开始研究到现在的所有的重要的科学故事.不仅仅要发现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最主要的是要发现双螺旋之前和之后的故事
x}YscǕ_e.֦hmw w,KdH,d,HD~@^m29?ݗ?m_f? "~{JLx#٧b#O>ɓ?=f7kh#{,_=ѿFg=l䧏?ȣO?}#S7NwV7yʤb 1S-RB?Ń1~l7VLcC.3WY ~haݳCnoI uf T S?]_JQle1:{}ܭMMyw5reUy3'$NX n{.i/S0;nsg105Yڈ4 ~M`! m&$Ҟxirn6ž~v*(ihtHNv Oc.xd$ao t`btUYIfՇBxm_ѮP)%irsTpg!ӓ;qa2B amR.Xu?U V33~\A~vtD%nkXEgƆ` -wk`a%Uo{I2)m&y*^&LiD#w${[M0;Lt2oL_ف&^MʯO*{puXI;oL[+!Tte}FoHWbfo۞'ůPT8aU/5%0ԏ"oyjFS EL&٭Lch d ?i#Eqhe!!%Z[Kټ[i۞ uv{ΎZv-_`1mTx7^qJѹ(!fcV}&z)$: RȹPhSFvU):r*Ao 7~g_|6Ϗ߃܄qē~1kQ\QyNmy<0ˢ6{kU+joB%7 T.JP9o`!onm%~yCdP\bO0Rtdf]bCVLnż: mŅI^@t85~3d8`LzpO56 _HYLp6aWRP@(xdA)`lLgn >cHDM:8TojʽatL4cip|&yF)T QY+W,&+ALGk|Nh@N*M)RK:ll<QQ9qjvǹK\s-nI۽Z%25Uv:eCˑAجjV(>VN E};oz8jiA"$fV`LxC~/cLDu&oDN7TMyzc\PSy0uU=IfBtLJ{;MTUޤYu\igu\ZZׅ^yJYZ+sRV)AK (41to :KL(9FG:' 4n^|5 JD 7N-a7"0FPVѠZ&,.c0iQIE8SL`N94)$;ˤ7PBgQ,sl]K:))S0X8ذ>5*)g7/ S>ѫmqjC\eY{ >`R$8BaL[M~`~T}opvjKuh_B?<~lg_|ɓPX춭y h/{t,4$x\L9"+ c'+!ӛOOzUDD#4(V4Ţ;Ibm:MqA`3cȩ/e'L 1qH eBx߿.n^d*^S 6:1Y W$F$hEra4];-֢\⮔GF,irɝQ7O3 Y- /=9^u?[.a)w1>%0 |>HL ѡ@@$y"j2F%s*@G>dOLO J B3io H-MMDw| X`!奷fȣ?"-$A K(i8sK$L*knV%YǜN}=H܇Kzrd:"L>CK488n'xU}Cf4/܁{@ A SPBM-5)/q>vvL2:)A?(l\u#'!4=x;jDh{\`~8?Ԭ Xٟx(.]GR[$xP~@)p|pC Q=SEm0sPxCD~lO [~ffZG1(i9YK{*r@pb-[OcN"E2wp[UB E#?޺u œ,2\T+!/#'BF6d!^ս&t\1V5i3)= HA_k/S ;;`*]Vx!Z1_%sMȸ*Bℌ>{g&Pb>oaPك7kJU a r9VzF"& ylCF 2>ضfIV `YN^c/xJ{71?ɟF~'|3FAHrdP1[EO K?Ie=. T8woQcVr<׿W}G[X~jWk EHSAVq^b/QoP:$L\QGw%p]䅙@2mqfn|m%LFr'UD0.hHxi?ߡYuh<~$auh!k8L2}2)0? `[s/0HjW="0m:b&7o^aF3L,4o⹙Li5hR༘UQrPR$Z}󴷹Ao1olF=u|H$<'TOdOښJc|4H+zsAOаYX\7J@cUz)ա1}G!|u)&%u>FdR :xգpkeYڥRqSc⴩_`Oܟ砗Y^!Ы4vՒ  Hb3+:`zo/ Q-7p$݇xw6Tb>ØDM&H tSd~>꓍5)iwY<U.?kS2 *CWGµ} ~S˂9L"C |OX/"Y]̱0ba"#YΓvS}*6vl/g @ɦp`)( yqd̤[1FEdT0Ь8h 9eNybcqp%}1]YjT39wӹ0ny$wL@2w8PQ8%}*_e&Ћ~0s 0:k<*zҴ4 e):a&^\Z~2h`#,`?c#@[^`7p%%.98ig<֏0⦮GH;,W \ŨdMuGyTfV~LK"`ݡ0Nq HQoAWE2 vc}V<%8,f(cPwmx[hN lUCص֤;=KJZ@(TQʪI nߗg?䓑?}oKRL/ '$}2a"HLbD!iz)$nUs62$5 wǪGk31W$~Mz&n#\ɦ› @ݛ1|U:=*Ň*Jb}LųByKл<{Rؕ%Ie'ESZ֭]y1O "8})ơIN0 8)`H?uc?momˬU6Zd)rM3Uݭ[vy ) i %k:ѧ HDҡ!bL6@hy~a{x@`W8,{3Ivι7\X+ P6׺hFA L7/h'cirGCQ^}&ꉶMg*JMy袎ܓ荱ź%}$eo,(MhoZMOĆ#nkLu¢&ܬІx[+1SAM$%`2~QYx@dneUz]a^ti3SҒؠ׊kH V,*@Ճ~H#UK TP[I)e vO8;_7 Mue 鑇=4XexZ$ԡz@J\fF)x6"fX^6` i:P-jXrBPagatL:OzTjk\%z`w-&g ѦXN:ؚ>{@,>@J5NXӜoη V̬_M "B5US^x<~YmN%00:]K0u5^Nc<{aW1m g +0PcTndYVDr~9ξ"]AZŬK<`9h6aF{4#L JU@;erHP1[jtڦ1$tm=6-3L7oLz #$j趤mb'lԄ?I+L>B?{;),vcnִ4qiج%{p7;ډ$,&gmLB8 ʇLC>`xq%. 0!fL99 .9wʹNhdHY|%Ŏ =YrJߨ̑W-kF>^T}?@?:ixO?῟Iϟ[ hceXZq4XO]Y:`$R| ELh)E%|\dere]ߓo.. 3}\MK9[vl(Z 0W##4s[,Yg/@+a}%XTQ"'L$XaykeZ(e5T!װr}ѣѵ-Z9Ce^7L&?@]=k(QR} sW¥lpxQ6Pn[sj 桋hSpN$}7aD_$HW@z/R6ڦu9%)TeH}$m9huag&\Np5@l*],Swԩ霦m|,Ya;O:{#7GF}*Lj+d0& ^Go?QjH+zgM ѲZ#~X PD*n\ut YQ,ny,F[}@5\f6wRɓ]Oc)иs 𰅈o m70B4,!)*BQ1wWe@p{WN%+OZ e6=2YÎxMNa$Iy}uCw|[ YW}?&el?ՠ7ݾoiICQ(pH̉`aIۘaUiSղ%ԥCzw[1= 櫈jZ&lֵ4+D j)ࡒ!19H|WI/ *&F|M).{L^ol̆ڡ)[##+;7KIT%b0}|1#}igxZ:kUMFF8L1mwnRHdsNzb(y5 MoWغmaRuyk"w:.kFTr7 \-ɕ?7QFi$Fۆދ Z* {ieY*CRwzW{+0j%8K2^]݁2UOɇچ0NVsнW^\;<)HoY*iZ)eOw$s83;o 9v=^Wů.wiHO.Qlf{VkIT4AWZnBH:tVśN"+^?~)WZvF=<=tUby GJgCh HHk/ )u+圮>M yiy^PDppw%HuFʠIȹ.fְ:ni1$/PTE""$xs^5ЈeAX^»xÖp>F_WiJojnPhGJcQsѢ04>L1k&-b&d&3\2ojxcۂdg13FHj1x,HuT;< ^^0f5*jwbVU3Oj\vB$T$T5eSrȣJD)?2:ZX/mX{ubGhkKj2e.ZYc8YoܯA9BJZ!RӓZBS_7 c97!vC&jatsVB$%~ցEŽAR;zP&wY3kbAWA!zKHq;urue(V$nޑF^ۀxgPg|2 YZEouR]'У%/vYРfYR P,oxE09,*Pa\l3G1Gepߐ8b3G䮁K"S< \[c=Mniur#8d^u.p?),HA#Po"s!K< EUb{:9ui%߅jĉ&Q0gnX^`b Wz0ҽ;`Ӡ6Ź;/h f8=L/%iq͍>{˦]«%tpMu<M 34n?6I_ޯhNӿ=pu~K~k>.2>eSxSSVJPfBߞ7>^=/˴{Cg~nh~L9.^]p() " KҭMH4V}JT (5wI5{y z_- ;/"wlS6^cüڸkL2 ysvO:ժF>~)iͅmLҏ H4V#9 p-{f³[ƕszg{(Y*+E:_nVamNNdM5t]Z@)y,jMYD)Bu}x+ Zy]JYo34XQG+%<$n TtTR%LvPxx;WR.gGi0޿PQ*w6Ra]Y޳oG$ih*1HmԛƈFwQ"M1ZC}>NI\Yʄi9O/hf-X3?

关于DNA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故事,好的再加150分最好要比较全一点的,从一开始研究到现在的所有的重要的科学故事.不仅仅要发现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最主要的是要发现双螺旋之前和之后的故事
关于DNA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故事,好的再加150分
最好要比较全一点的,从一开始研究到现在的所有的重要的科学故事.
不仅仅要发现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最主要的是要发现双螺旋之前和之后的故事

关于DNA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故事,好的再加150分最好要比较全一点的,从一开始研究到现在的所有的重要的科学故事.不仅仅要发现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最主要的是要发现双螺旋之前和之后的故事
沃森
Watson, James Dewey
美国生物学家
克里克
Crick, Francis Harry Compton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女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到了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
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了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告,这种模型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威尔金斯出示了富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极力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马上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从1953年2月22日起开始奋战,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在3月7日,将他们想像中的美丽无比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
沃森、克里克的这个模型正确地反映出DNA的分子结构.此后,遗传学的历史和生物学的历史都从细胞阶段进入了分子阶段.
由于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在DNA分子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们分享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詹姆斯·沃森
沃森(出生于1928年)美国生物学家.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这4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
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事实上他们可说是不务正业.23岁的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于1951年从美国到剑桥大学做博士后时,虽然其真实意图是要研究DNA分子结构,挂着的课题项目却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比他年长12岁的克里克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说服与他分享同一个办公室的克里克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他需要克里克在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他们从1951年10月开始拼凑模型,几经尝试,终于在1953年3月获得了正确的模型.关于这三个实验室如何明争暗斗,互相竞争,由于沃森一本风靡全球的自传《双螺旋》而广为人知.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既不像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那样拥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又不像鲍林那样有建构分子模型的丰富经验(他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建构分子模型),却能在这场竞赛中获胜?
这些人中,除了沃森,都不是遗传学家,而是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威尔金斯虽然在1950年最早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时却对DNA究竟在细胞中干什么一无所知,在1951年才觉得DNA可能参与了核蛋白所控制的遗传.弗兰克林也不了解DNA在生物细胞中的重要性.鲍林研究DNA分子,则纯属偶然.他在1951年11月的《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核酸结构的论文,觉得荒唐可笑,为了反驳这篇论文,才着手建立DNA分子模型.他是把DNA分子当作化合物,而不是遗传物质来研究的.这两个研究小组完全根据晶体衍射图建构模型,鲍林甚至根据的是30年代拍摄的模糊不清的衍射照片.不理解DNA的生物学功能,单纯根据晶体衍射图,有太多的可能性供选择,是很难得出正确的模型的.
沃森在1951年到剑桥之前,曾经做过用同位素标记追踪噬菌体DNA的实验,坚信DNA就是遗传物质.据他的回忆,他到剑桥后发现克里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质更为重要的人”.但是按克里克本人的说法,他当时对DNA所知不多,并未觉得它在遗传上比蛋白质更重要,只是认为DNA作为与核蛋白结合的物质,值得研究.对一名研究生来说,确定一种未知分子的结构,就是一个值得一试的课题.在确信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还必须理解遗传物质需要什么样的性质才能发挥基因的功能.像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沃森后来也强调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对他的重要影响,他甚至说他在芝加哥大学时读了这本书之后,就立志要破解基因的奥秘.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很难明白,为什么沃森向印第安那大学申请研究生时,申请的是鸟类学.由于印第安那大学动物系没有鸟类学专业,在系主任的建议下,沃森才转而从事遗传学研究.当时大遗传学家赫尔曼·缪勒(Hermann Muller)恰好正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授,沃森不仅上过缪勒关于“突变和基因”的课(分数得A),而且考虑过要当他的研究生.但觉得缪勒研究的果蝇在遗传学上已过了辉煌时期,才改拜研究噬菌体遗传的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 Luria)为师.但是,缪勒关于遗传物质必须具有自催化、异催化和突变三重性的观念,想必对沃森有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沃森和克里克坚信DNA是遗传物质,并且理解遗传物质应该有什么样的特性,才能根据如此少的数据,做出如此重大的发现.
他们根据的数据仅有三条:第一条是当时已广为人知的,即DNA由6种小分子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A、G、T、C),由这些小分子组成了4种核苷酸,这4种核苷酸组成了DNA.第二条证据是最新的,弗兰克林得到的衍射照片表明,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第三条证据是最为关键的.美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文·查戈夫(Erwin Chargaff)测定DNA的分子组成,发现DNA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等量的,虽然在不同物种中4种碱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
查加夫早在1950年就已发布了这个重要结果,但奇怪的是,研究DNA分子结构的这三个实验室都将它忽略了.甚至在查加夫1951年春天亲访剑桥,与沃森和克里克见面后,沃森和克里克对他的结果也不加重视.在沃森和克里克终于意识到查加夫比值的重要性,并请剑桥的青年数学家约翰·格里菲斯(John Griffith)计算出A吸引T,G吸引C,A+T的宽度与G+C的宽度相等之后,很快就拼凑出了DNA分子的正确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一、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二、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三、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但是遗传物质的第四个特征,即遗传信息怎样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呢?这个模型无法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当时也公开承认他们不知道DNA如何能“对细胞有高度特殊的作用”.不过,这时,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种观点已成为一个共识.那么基因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呢?有没有可能以DNA为模板,直接在DNA上面将氨基酸连接成蛋白质?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模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有人如此假设,认为DNA结构中,在不同的碱基对之间形成形状不同的“窟窿”,不同的氨基酸插在这些窟窿中,就能连成特定序列的蛋白质.但是这个假说,面临着一大难题:染色体DNA存在于细胞核中,而绝大多数蛋白质都在细胞质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由大分子无法通过的核膜隔离开,如果由DNA直接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无法跑到细胞质.另一类核酸RNA倒是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RNA和DNA的成分很相似,只有两点不同,它有核糖而没有脱氧核糖,有尿嘧啶(U)而没有胸腺嘧啶(T).早在1952年,在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之前,沃森就已设想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由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在1953~1954年间,沃森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基因表达时,DNA从细胞核转移到了细胞质,其脱氧核糖转变成核糖,变成了双链RNA,然后再以碱基对之间的窟窿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这个过于离奇的设想在提交发表之前被克里克否决了.克里克指出,DNA和RNA本身都不可能直接充当连接氨基酸的模板.遗传信息仅仅体现在DNA的碱基序列上,还需要一种连接物将碱基序列和氨基酸连接起来.这个“连接物假说”,很快就被实验证实了.
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两个学说,奠定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基础.第一个学说是“序列假说”,它认为一段核酸的特殊性完全由它的碱基序列所决定,碱基序列编码一个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第二个学说是“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只能从核酸传递给核酸,或核酸传递给蛋白质,而不能从蛋白质传递给蛋白质,或从蛋白质传回核酸.沃森后来把中心法则更明确地表示为遗传信息只能从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以致在1970年发现了病毒中存在由RNA合成DNA的反转录现象后,人们都说中心法则需要修正,要加一条遗传信息也能从RNA传到DNA.事实上,根据克里克原来的说法,中心法则并无修正的必要.
碱基序列是如何编码氨基酸的呢?克里克在这个破译这个遗传密码的问题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而碱基只有4种,显然,不可能由1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如果由2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只有16种(4的2次方)组合,也还不够.因此,至少由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共有64种组合,才能满足需要.1961年,克里克等人在噬菌体T4中用遗传学方法证明了蛋白质中1个氨基酸的顺序是由3个碱基编码的(称为1个密码子).同一年,两位美国分子遗传学家马歇尔·尼伦伯格(Marshall Nirenberg)和约翰·马特哈伊(John Matthaei)破解了第一个密码子.到1966年,全部64个密码子(包括3个合成终止信号)被鉴定出来.作为所有生物来自同一个祖先的证据之一,密码子在所有生物中都是基本相同的.人类从此有了一张破解遗传奥秘的密码表.
DNA双螺旋模型(包括中心法则)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是生物学历史上惟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的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这门综合了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信息学,主宰了生物学所有学科研究的新生学科的诞生,是许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而克里克、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和沃森,特别是克里克,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英雄.
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6.8——2004.7.28)
生于英格兰中南部一个郡的首府北安普敦.小时酷爱物理学.1934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伦敦大学物理系,3年后大学毕业,随即攻读博士学位.然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学业,他进入海军部门研究鱼雷,也没有什么成就.待战争结束,步入"而立之年"的克里克在事业上仍一事无成.1950年,也就是他34岁时考入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学位,想在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基本粒子.
这时,克里克读到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书《生命是什么》,书中预言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并指出生物问题最终要靠物理学和化学去说明,而且很可能从生物学研究中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克里克深信自己的物理学知识有助于生物学的研究,但化学知识缺乏,于是开始发愤攻读有机化学、X射线衍射理论和技术,准备探索蛋白质结构问题.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予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经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且,克里克以其深邃的科学洞察力,不顾沃森的犹豫态度,坚持在他们合作的第一篇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使他们不仅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而且丛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后来,克里克又单独首次提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即遗传密码的走向是:DNA→RNA→蛋白质.他在遗传密码的比例和翻译机制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977年,克里克离开了剑桥,前往加州圣地亚哥的索尔克研究院担任教授.
2004年7月28日深夜,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与结肠癌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之后,在加州圣地亚哥的桑顿医院里逝世,享年88岁

补充内容:不能贴那么多的字,假如你真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百科那里查找,那里的资料比较详细!!!!!!!【DNA简介】
脱氧核糖核酸(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

全部展开

补充内容:不能贴那么多的字,假如你真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百科那里查找,那里的资料比较详细!!!!!!!【DNA简介】
脱氧核糖核酸(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极少数为RNA.
【DNA特点】 a. DNA是由核酸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体。
b. DNA的单体称为脱氧核苷酸,每一种脱氧核苷酸由三个部分所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DNA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的。
c. DNA的含氮碱基又可分为四类:鸟嘌呤(Guanine)、胸腺嘧啶(Thymine)、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
d. DNA的四种含氮碱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即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在同物种不同个体间是一致的,但再不同物种间则有差异。
e. DNA的四种含氮碱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规律性,每一种生物体DNA中 A≈T C≈G 加卡夫法则。
【解开DNA的秘密】
当发现基因就是DNA后,人们还是想知道,这个DNA是怎么样的一种东西,它又是通过什么具体的办法把生命的那么多信息传递给新的接班人的呢?
首先人们想知道DNA是由什么组成的,人类总是爱这样刨问底。结果有一个叫莱文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DNA是由四种更小的东西组成,这四种东西的总名字叫核苷酸,就像四个兄弟一样,它们都姓核苷酸,但名字却有所不同,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这四种名字很难记,不过只要记住DNA是由四种核苷酸只是随便聚在一起的、而且它们相互的连接没有什么规律,但后来核苷酸其实不一样,而且它们相互组合的方式也千变万化,大有奥秘。
现在,人们已基本上了解了遗传是如何发生的。20世纪的生物学研究发现: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已知在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叫染色体,它主要由一些叫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物质组成。
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这种物质叫核酸。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每个核苷酸又由磷酸、核糖和碱基构成。碱基有五种,分别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每个核苷酸只含有这五种碱基中的一种。
单个的核苷酸连成一条链,两条核苷酸链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再扭成“麻花”样,就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三个碱基可以组成一个遗传的“密码”,而一个DNA上的碱基多达几百万,所以每个DNA就是一个大大的遗传密码本,里面所藏的遗传信息多得数不清,这种DNA分子就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它们会随着细胞分裂传递遗传密码。
人的遗传性状由密码来传递。人大概有2.5万个基因,而每个基因是由密码来决定的。人的基因中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不同的部分决定人与人的区别,即人的多样性。人的DNA共有30亿个遗传密码,排列组成约2.5万个基因。
【结构】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残基按一定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φX174、G4、M13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主要含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4种碱基。在某些类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内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麦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别丰富,可达6摩尔%。在某些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后期,查加夫(E.Chargaff)发现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因而嘌呤数之和等于嘧啶数之和。一般用几个层次描绘DNA的结构。
一级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即是其碱基序列。基因就是DNA的一个片段,基因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其碱基序列中。1975年美国的吉尔伯特(W.Gilbert)和英国的桑格(F.Sanger)分别创立了DNA一级结构的快速测定方法,他们为此共获198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自那时以后,测定方法又不断得到改进,已有不少DNA的一级结构已确立。如人线粒体环DNA含有16569个碱基对,λ噬菌体DNA含有48502个碱基对,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含134525个碱基对,烟草叶绿体基因组含155844个碱基对等。现在美国已计划在10至15年内将人类DNA分子中全部约30亿个核苷酸对序列测定出来。
二级结构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纤维的基本结构是双螺旋结构,后来这个模型得到科学家们的公认,并用以解释复制、转录等重要的生命过程。经深入研究,发现因湿度和碱基序列等条件不同,DNA双螺旋可有多种类型,主要分成A、B和Z3大类。
一般认为,B构型最接近细胞中的DNA构象,它与双螺旋模型非常相似。A-DNA与RNA分子中的双螺旋区以及转录时形成的DNA-RNA杂交分子构象接近。Z-DNA以核苷酸二聚体为单元左向缠绕,其主链呈锯齿(Z)形,故名。这种构型适合多核苷酸链的嘌呤嘧啶交替区。1989年,美国科学家用扫描隧道电镜法直接观察到双螺旋DNA 双螺旋DNA∶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E.chargaff,1905— )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膘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膘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通过维尔金斯看到了富兰克林在1951年11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这一下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他们不仅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他们采用了富兰克琳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加以补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
一连几天,沃森、克里克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兴高采烈地用铁皮和铁丝搭建着模型。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总是与胸腺嘧啶配对、鸟膘呤总是与胞嘧啶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
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4月25日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他认为,如果没有这句话,将意味着他与沃森“缺乏洞察力,以致不能看出这一点来”。
在发表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后不久,《自然》杂志随后不久又发表了克里克的另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DNA的理化性质】
DNA是大分子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DNA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值升高;当变性核酸可复性时,吸光值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温度、有机溶剂、酸碱度、尿素、酰胺等试剂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使得DNA双键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
DNA 指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和基因的组成部分) 脱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遗传信息的绝大部分贮存在DNA分子中。
【分布和功能】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遗传信息;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
【DNA的发现】
自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人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为了解决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开始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
早在1868年,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核酸。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尔(1844--1895),他对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医院扔出的带脓血的绷带很感兴趣,因为他知道脓血是那些为了保卫人体健康,与病菌"'作战"而战死的白细胞和被杀死的人体细胞的"遗体"。于是他细心地把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并用胃蛋白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细胞遗体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对细胞核不起作用。他进一步对细胞核内物质进行分析,发现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富含磷和氮的物质。霍佩·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米歇尔对细胞核内物质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他便给这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取名为 "核素",后来人们发现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从此人们对核酸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纪初,德国科赛尔(1853--1927)和他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认为它是由许多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其中碱基有4种(腺瞟吟、鸟嘌吟、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错误地认为4种碱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从而推导出核酸的基本结构是由4个含不同碱基的核苷酸连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为基础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这个错误的假说,对认识复杂的核酸结构起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核酸功能的认识。人们认为,虽然核酸存在于重要的结构--细胞核中,但它的结构太简单,很难设想它能在遗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蛋白质的发现比核酸早30年,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时,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有12种被发现,到1940年则全部被发现。
190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提出氨基酸之间以肽链相连接而形成蛋白质的理论,1917年他合成了由15个甘氨酸和3个亮氨酸组成的18个肽的长链。于是,有的科学家设想,很可能是蛋白质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参与遗传作用,也必然是与蛋白质连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时生物界普遍倾向于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