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文为什么叫china而不是zhonghua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2:29:24
中国的英文为什么叫china而不是zhonghua
x}Yo+ɕ_ѣT 0\h<Ơ{~3mOa3e`DrEH+v، }DpKʌYD'{mj#o=x;n:M{IS7~&eݜo~?ɿw4yO^bho=G?=OGLvLi/3>7~ތʣ)&u6^8n˦0fs&4츏)[&+#s:}/pyfg;V/w4O^=1(ң῏;y E۴ߠuwΚ:ڽ0\p7>F?* b:{:/^FOraQn/V_]M)._g| B7L6M7InWx-ʻMm'~w?EgJy28x;Oy%V]Z ڃ~?f-]ZJ k$8v3\gMS=n;iM17;!fvK-gSՃ?ͻ诳W9szu ݙ^7|%)*Ҡ2G~3サ?$EHeH/n\oA aEm[ qΡ\tS2kv$RI<ܛ\LaPd`39k ۦs4!h7߼~o|DĔ RtהvN5}.}ܑN7)I6{lW_Lɏ1`5 ?O+0*^7 Q^*'nCVCK.՛kf| <ٔh?N d s9}Q:59άSO I*mqn{uSR We9nC OJ{{_7>2Pxb9kS zsU(`~4]f1guVnxep]&( _/)`ml7 ]Rd]]'_$*J܈G '25I7~s/_ iؤLsS dݯsZMv)&`-?fLuQ{R\֡+7&U={GCxo./0OQ(KS:"ZFg.+.3_2О |99vOff/]}6lp3׻m 2H^jC^?O+ ݶjw{HfH+L-؁7>SJROcG~`6 Ӊ7 "˽pNi©3v#s2bAJPh AKڌc# i WU橩 խXYU2ZͯՉ3?pzFn}w <{w&m· f"F@SIa! ?>t T4kw@X5eav+gfX2!W jwBU0(u?Ue( 1P`LB9KY3~J%J@xP4h*]gH-Dx14]2xu@Zэ&"Oz˧}'ASxEB`ho``Eս`R"g?YRTШ Ҵ[E iLT19\YS*k{, q;7TGDD:\z!wiS mڴ:ۿ0%6O lS#q8nCv|`dтV+vzxӌMh ^ص>3UX3'X4:* uA<*ho97fc -FʒT!Bp'cCE^FB0'94o1Cy#`#QZ\tmQdPE@rodS{bY"Kp$ss(q35\2:c}0}*J+}aM(vtھG N.M!(LobJ_=S@ftL @hc(=ú5|\i0:f(Sf3 vkz-QiRLtE1h\F lӭdk$bƬ} Yo ٘0qAw⺗j֢׌c$w$|qBK gl.~vmn~R &p-H8R]4@$٘+1ƿ2  %]kYH$\9QF3`P;|7L /D !Y@xd;T ,lE#h=&l4@gWX]%]1:Y7}ђ/? jU "Rm˵ȩ7߸QVuIQa](F([HÓ37~c<"y;U)>_?\>WJeA>,T UjM"zPP͐~߾'T0j A4Mnzݫ|Ό&vl\!= h&Ŭ Ib⥷^ƱY/w[2h%2YFn*tR_ Af'Joqǯ5AEY K-Jaj;|Lr8[K; 禹FAq&K0,O-|v%^M;&Mz{7wG ź~`HM v+;PԁA;SУb P70oRadA߿D)p^^a.ƇZk:4\]Ҋk&9>C;a }ASxԏMx_8bTթ)USƛ(s | @QZ9Ha 6BvC1(}5 aA.cz;~%>[Ug$Q S8,!i=`\2m(_K&)tR| XL+p6֑jeHv\=eǔ *mV熟)T!9>AIez1ƒs"]YwkzFp \1bo?tʵ"7;"K Y5pNfk=5%9lQ8K1s(j;03cqF~ڪF_{Gv_|^-ijVҳ ɋG(L浰t^#%v =JnS/p ݼ;VK@*A9N) 7vF{C@ !*f5A'hEe)/37gСTUT% tp~t*bc0PYmN4Ze56·"OS<"۞}ED9->g\ѿcq Gc0يY0d~6W j-J0 nΊ(JIVM81W7Ippu Zb@LQ9O[? Z b Y&db;́2[N ?̝U%fV-G9?YCqͦ(HL<&\@"ᐥ٨mt{]F!!:BgL\WZ{Ӝ0C +DmԱ=ñnl l1# 3(xkϮY ή &tη4XRD8vv]Tmt= Fg&Y[ԷܡJ2I'(U9e)|N큨^R6)x:"ax)T3BOC7C7f[qy-k\]\Ͷ'=LtQ'!#b{RVITqn0K/r?ةk!:Չj3`0P/vjc+1+3U^jY~!'UTa4҆kX;ͶN0phAl}yB;2M?zC:: 2q5'@ ~7 Y Ǝ)>Lb[tg `<ƼVr%Ifm/+RIO(M|ƴiz27I8 ]=L1IYHpQZ1`Tpsl+UBaX+?܅ټ'oðeZk*fA [G_;#:]?h=KOǬD`II6XTqT΄ ZzaہXw55m֚F8q)ڡ0aYT]?,<`oWȫ#,o(LUQsvEbo \´7 ڊER[LX55m $01#(۹ A-:nWk-g *jJdh7b\a_v. ^ү r(׍čD 0昊=0q)){h: P#BA;Mx(ܪ~Wsi%)S2*DS+@w<*q\*8A؏zx?M0P>WvDAq:FĴ+.zX3_M\4#\=z"1j)HvޘuFpZάOѶ%УL0 F.рhm'x]̅l 5X-/ta0exVr-rᇃ@F+jq%L{@>Ü/[-cY҃ rAp2P7U KAp!c}sv2)UAa$ (5{hNLq^me5lDpkcV\7l|CQGc#E1_?rD6ݪw&o ;QKmf+h?$C qXvλu ͖,Z97 v]FtyJf"g.mwhuJb@ՠ? Ls  seOt󓏦N3T'֑KËPT*z:'l遟B# 4z C2˘΍];mB[_zkslױﶓZ0d<1޲.ـ7!Z,6zߋaFĄ ̾9yhbڒtU9Z# ^i+㌎ +CAYwC]CQwg6S>1`l;w*N.`3?~ݶ^iV[21[d{oYrIӋ.XWlsk˪ ylHg9I䗆C&mqIg;"R)Hi䬫VYJxٲrd:%z8S 6;_wb&99k=`sE6'!bش j Q>S\%?{wTRru(._t`+uVd+Ő]&b*L ΃@tܔxY'KTRMMRKl zsJ)+x AT7iAv5iQGb!Y|f֑|6t9WY,'I7ԦrΔ"fҸ5Ϊї-e "n"k?b [FqWguʏm{O XQ-`i;:{1}Т^:NֱS|*E7g'e&N7#`>'~{U{Nڴn.1CʹrXᅬhs`M0/<:T)J{& `$4@mWz#zimYMߪ;1j3IRCRD jSxNZR0ĤJc,|Yt/BSWJ(6C0\ZHaI\cuIQ*Կഖ) XlndVc+Ū߀s VNejKO(x6%T:(13 j4ȯKld?/J0ͽrg>k=xw|p`Y A{U^t /ץxN .O:3 7P>{Vez{r6PıƄ҆$*Q֍? e4v@r:b(N"k:,` |ETܿk֜?Hh?Ԙ4!_V<}%cx!'c@VhB}T2ѯ0Su'B*U",kȤ{]`V/vi}~^$VN M ,6.-c+zćaܮ<'NVbA@ u:eQS|yD%ޖliC@\x[/9ʲ 9sSβ:ܰ0䦫(#dW>U^2 0-kg?~8f??yaԘnz\&SLH)lmo[DU}.h]4`˥_-iGأ7"=V+$e͙@P-w"L5Y rn uD:#V d|ٌ\kM+9Q+=77 2л:QpơP&APp#la ^+" O8FA?N9O `ZD{cS3 4 Mn̻K9(vv[7Ż] kw+﨤j=#ҿ2Vs 25xd/cSA3j8P<%d6۰^N nV[Jϧ_|7SNvG6PWs>&)NX">duvƦ WA 5ᑚi:x>Dd p1ݮؐ5 I"} =\NDm`-jw{"JxdsjO;}by(v9'K3 Aq@amΘbSk)tg_)d@zLf{{]x@ѹZRb|':A'ܜ,,uZJ~XAg쮸19b+晥׺`E p%VX%z^27d?H"Kx y Q4wL#Ӷ #6(fGF~뙨e^L~0 Z@ꂣ'ɑg<61,K<:L YQ{- {~JQ\Q;wqΙa yd,,%T2% /)%)絮`0CV.)RX4k: 4_TMe-ƙŌy.#IE>1~AFN=)aea`aO*ʽy14]iLKDB"5tBNݻjh((rZDTXli/YSY889B1̘A-:h:[&ktv%vTԦGhW Z6ƙDd_8wAIHeldg[D{fur^4lTE\X 3,HSd(C~;PCu{!TNUkpЮ܆ Xu.ޖI@ؙ4Zn j-a0M4&o`a߻WȠMCX-f3˵0'rH&uAr'QN`r]_E)o+$uq-+ݬ[5g?\ku%*S yWpuD$V/!t8,hI"u3]y@ Dǡ6rP0̭5;z aA,C`zH>i|ODlͱ`Y/)U.S^MMUafWӔsp"g_VwVߋ ENz+&xBώY\3COAWa܊aV3 ghƸl0aI)[ax *3.4&+*¾r6%ciNkӺ^,eK5ԯhwh ζdZ1#?ۚT;egaqתPCA{Cx8 HfE9KEf?hML!,ڄE-y,p$nѫVH[j{FNJ>``9japR-y*to&rcڪQV.G{~k5rm-=_QpZnW`mV87bxLBecb9ZhEk ygMJu*1tmOc֎LmO&5ڢ6$n ?.n9#׊נzxmpm/a m^*2`@dVv6@a#V{\k--5ҳ"Y ǧ5̝-zZCOKG~ɕa*6BYQ +[`xSC:y.tWұn53\ӡY_8t$; k+dUH*_)k}zG6jSP䴱yILrnua{xɻEc&v9C@6)8nR/{s4OEBE6-Hh.i!;%剷3lk}-Vf㎩ឣ,Gg误m#bljYn$ï83 s jY XozoY]n{$>M~ř.L &uF 5AX~)71ZV4zHLf\% z_S\A_ ڄݑ?_%^#c+zݢWOCa픬Edl$@mI!O7 k덊HB8kk*5^.`p+ϫpM޺L&} @H]ob4 *u[LU%/f3~&w$)FW+yƢ~Ff(&n GMPT2T)2.*\ܶ +ɺ ]SU=Hc7IIO?Fp^Iy>3r[d俏3'HܼU֚ga ڧ󫇄;F.v>YB%Kwx=k@5-c[ <#v@/!t,`_xk.x:AeƁ#'A|T9[}g&r$l}rpϦTK b5 rSh9퍅-a _;Xk'ZMAAπnziymջg/ gqМү}9؛z?7_~gK?l?b)y'{ X9(jWeCx%@W:7wq|:, iOggn+RwN`rmC!z趻[dG+*a/ܱ=U - PnYܞ4xgzekoz?02c:EM|IQ犀uQ;"#m;~

中国的英文为什么叫china而不是zhonghua
中国的英文为什么叫china而不是zhonghua

中国的英文为什么叫china而不是zhonghua
china中文意思是瓷器,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由于当时在联合国的排序中是按开头字母先后顺序来排列的,如果按zhonghua来排序的话,首字母为z,这样中国就排在了最后一位.为了突出和提升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于是就将中国的英文改为了china.china的开头字母是C,这样一来中国就在世界各国中排在了第三位.这是高中时历史老师在讲课时穿插的一个小故事.

中国最早被西方认知的时候 读音在西方人耳中听来是china 就被一直沿袭下来了

对的,特别江西的景德镇的瓷器

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译成中文有“脂那”、“至那”、“震旦”、“支_那”等,关于china由来,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据考证,唐玄奘等僧侣在其著作中叙述赴印度取经的情形时,曾将古印度对中国的呼称“mahachinasthana”音译成了“摩诃脂那国”、“摩诃至那国”、“摩诃震旦”等。梵文“mahachinasthana”中...

全部展开

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译成中文有“脂那”、“至那”、“震旦”、“支_那”等,关于china由来,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据考证,唐玄奘等僧侣在其著作中叙述赴印度取经的情形时,曾将古印度对中国的呼称“mahachinasthana”音译成了“摩诃脂那国”、“摩诃至那国”、“摩诃震旦”等。梵文“mahachinasthana”中的“maha”乃“大”的意思;“sthana”读作“斯坦”,乃“国境”的意思;“china”则为“秦”的语音。因此“mahachinasthana”的意译应为“大秦国”。

另一种说法是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宋元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又说,明清两代瓷器大量出口,经阿拉伯传到欧洲。随着景德镇精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说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译音,我觉得很新鲜。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起)改名景德镇。此时所制瓷器已负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推论,其后本镇瓷器外销朝鲜、日本、越南,又其后经阿拉伯远销到欧洲,皆以产地昌南作为商品名称。昌南两音,口碑远播,写成法文便是chine,写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译成汉文瓷器。瓷器名声响遍全球,欧洲人就把中国也叫作瓷器,而大写其字头,成了china。这个推论亦能自圆其说。

第三种说法是英文china起源于印度古梵文“支_那”。这个支_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么意思吧。那就是说,什么昌南,什么瓷器,还得在娘胎里静待两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资格太嫩了,昌南瓷器争什么。三千年前,不但焚书坑儒的秦朝,就连春秋五霸的秦国,都还不存在,china怎么能是秦的译音呢?论资格,支_那之名比周朝还要老,怎轮得上替暴秦争面子呢?

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云:“西国名大唐为支_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他显然不同意china与昌南瓷器或与秦朝挂钩。隋代慧苑法师《华严经音义》云:“支_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他则直探古梵文“支_那”的原义。两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时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颖出。

二十世纪之初,china一词起源问题,学界曾经讨论,众说纷纭,未定一是。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_那”,初作cina,用来指我华夏。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_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著作,其原义为“智巧”。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王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想系词义因时代而演变所致。

外邦对我华夏称呼,最早曰支_那cina,其后曰拓跋tabac,最后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_那,先是国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称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汉译应该是“支_那瓦”。陶瓷产品,古称瓦器。此处ware应是瓦之译音。支_那瓦者,中国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国名,初无瓷器一义。后来省掉ware,简称为china,才小写其字头,获得瓷器之义。这已经是晚近的事了。

“支_那”一词早在西学东渐前就已由中国传入日本,其语音“希呐”并非来自于“china”、或“sino”。虽说早先“支_那”并不带有贬义,但辛亥革命后,日本一味地坚持将易引起误解的“支_那”作为中国的国号,这便彻底地改变了“支_那”一词的原有性质,“支_那”由此便演变成了日本蔑视中国的一个典型象征。

中国使用“China”这个英文名称始于1912年,可是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知这个东亚国家的名称了。据有关专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考证,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一词的词源,最早来源于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出现的“Cina”一词;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乔胝厘耶
[被屏蔽广告]的《政事论》中,也曾提到过“Cina”;公元前5到4世纪的波斯赞美弗尔瓦丁神的诗中也曾出现过“Cina”;《旧约全书》中也有关于“Sinoa”的记述。
对于“China”这一名称的来源和词义,在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执其词,目前所见到的几种说法是:“瓷”、“秦”、“茶”、“丝”、“粳”和“苗语”说。
有学者提出:“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细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是,“China”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有关,“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这一观点首先是罗马传教士卫匡国(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来的。
据记载,在公元前五世纪,东方的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社会喜爱的衣料,因此,有学者认为“Cina”一词由来于丝绸的“丝”,其依据是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赛里斯人(Serica),由此认为“赛里斯”是由“Cina”转变而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先生。刘兴诗教授曾在论文《CHINA释义新探》中不仅提出,“China”一词源于丝绸,还认为:古时西土各国认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丝国”并非指今日中国的全境。
重庆师范大学黄中模教授对于“Cina”的考证认为,“支那”可能为古苗语。古印度通过南丝绸之路与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国南方关系密切,史诗里的“支那”也是泛指古中国,这也是三苗文化在异域的表现。他表示,现今流传在苗族中“吉那”、“子腊”不仅与“支那”同音,在含意里也有“水田之乡”之意。
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先生认为,印度梵语中的Cina,指的就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是“粳”的译音。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等地区,住有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 种粳稻的民族自称为Cina (粳),因此,阿萨姆邦等地区的粳民也自称为“粳”,印度人就是依照粳民族的语言称他们为Cina(粳)了。
从时间上来看,景德镇的陶瓷出现于东汉,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从专家们提供的资料看,“Cina”一词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现的最迟时间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茶叶的出口也要晚于这一时期。由此可见,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国的“茶”、景德镇的“瓷”及中国秦国的“秦”并无关系。
关于赛里斯国的丝绸在西方的许多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在《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法]戈岱司编 耿?译)一书中,囊括了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期间九十多部希腊文和拉丁文著作中关于塞里斯国的记述。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纪就提到的赛里斯国(Serica)。专家们认为,由Serica演化出来英语的锡尔克(silk)、俄语的旭尔克,均来源于中国“丝”字的谐音,是这些国家对丝绸的称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记录中国的名称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意大利文是“Cina”,俄文的“中国”名称是根据公元九世纪的辽国“契丹”(KITAN ,kitai)的音译得来的。很明显,在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述里,那个生产丝绸和贩卖丝绸的赛里斯国(Serica)和古印度梵文中的“Cina”,代表的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指的并不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说,“Cina”与“丝”并无关系。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Cina”指的是东方的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社会集团,但是这个名称在当时所指的具体是哪一个区域、哪一个人类族体、其含义究竟是什么,现有的各种学说都不足以令人信服。我认为,古代中国的商、周版图远没有今天中国的版图这么辽阔,商、周对西方的影响远没有今天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样宏大,在东亚辽阔的土地上除商、周以外,那些被商、周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自《礼记曲礼》)的族体则占据着东亚更广袤的土地。因此,我们无论是在探讨“Cina”的来历还是其含义的时候,不能把视线仅限于商、周的区域。
无论是“苗语”说还是“粳”说,一致的观点是,“Cina”指的是今天中国南方的农耕民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东亚北部的游牧民族,因为东亚北部的游牧民族同样是东亚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样存在着拥有“Cina”这一名称的可能性。
一、称呼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集团无非是自称或他称,自称必能自圆其说,他称也必会自有其理。“Cina”一词的确切含义,西方人不能解释,今天的汉语也不能作出解释。笔者恰恰在戎狄的语言中找到了“Cina”一词的答案。
戎狄是匈奴的前身。《吕氏春秋审为篇》说:“狄人、猃狁,今日匈奴。”《晋书北狄传》也以为“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在《魏书蠕蠕匈奴徒何高车列传》中记述:“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周书突厥传》云:“突厥,大抵与匈奴同俗。”《隋书铁勒传》云:“其俗大抵与突厥同。”马长寿著《北狄与匈奴》云:“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 “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突厥语中蒙古语成分的比重相当大。近代学者一致承认柔然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柔然的部族皆高车,蒙古又是铁勒中土拉河北的部族。这样,从狄历、丁零、铁勒、高车、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衔,是为一脉相联也(《蒙古族族源考》苏日巴达拉哈)。“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杂;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总的来看,它的人种和语言已经接近后世蒙古民族的形态;又由于通古斯部落是它的统治集团,其核心部落的语言可能更偏向于通古斯语。”(《奴的血缘和出逃路线》--朱学渊)这无疑证明了古代戎狄与匈奴、高车、蒙古之间的语言传承关系。因此,古代的戎狄或他的先人正是操着蒙古语,或大部分操着蒙古语的一个庞大的社会集团,因此,“Cina”一词的含义应该能够在今天的蒙古语中得到相应的解释。在蒙古语中,[ ]的读音可谓与“Cina”非常相象,读做“赤那”,意思为“狼”。
但是西方国家为什么称呼戎狄为“赤那”即“狼”呢?唯一的可能性是,戎狄以狼为图腾、打着狼旗东征西战。这种可能性可以在中国的史书对戎狄的后人们的记述中得到间接的证实。
在《蒙古秘史》的开篇第一章便说:“天命所生的苍色狼与惨白色鹿同渡腾吉思水来到斡难河源的不儿罕山前,产生了巴塔赤罕”。《国语·周语》记载着:“穆天子西狩犬戎,获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史学家翦伯赞考证:“白狼白鹿是当时的氏族”(翦伯赞《中国史纲》,三联书店,1950年版)。这是很明显的图腾崇拜,是两个以狼和鹿为图腾的姻族。
《魏书·蠕蠕匈奴徒何高车列传》中记述:“俗云: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于国北无人之地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其母欲迎之。单于曰:‘不可,未彻之间耳。’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因穿台下为空穴,经时不去。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无使之然。’将下就之。其姊夫惊曰:‘此是畜生,无乃辱父母?’妹不从,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这是一个典型的族源说的例子。
《魏书·列传第四十九》记载,“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茹茹”也称为“柔然”),世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状如兜鍪,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或云,其先国于西海之上,为邻国所灭,男女无少长尽杀之。至一?,不忍杀,刖足断臂,弃于大泽中。有一牝狼,每衔肉至其所,此?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与狼交,狼有孕焉。彼邻国者,复令人杀此,而狼在其侧。使者将杀之,其狼若为神所凭,?然至于海东,止于山上。其山在高昌西北,下有洞穴,狼入其中,遇得平壤茂草,地方二百余里。其后狼生十男,其一姓阿史那氏,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此记载中的“阿史那”就是“赤那”,“狼头纛”就是狼头旗。唐朝的王涯在其诗中就写到:“旌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韩信计,日下斩成安。燕颔多奇相,狼头敢犯边。寄言班定远,正是立功年。”这里的“狼头”指的正是打着狼头徽号战旗的北方游牧民族。
在古代,旗帜是作为聚集族人的标志,也是战斗力量的象征,旗帜上面画着动物的图形常有图腾崇拜的色彩。《释名释兵》里说:“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指的就是一种以虎为图案的军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得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熊、虎一类凶猛动物,是不能够用来参战的,学者们认为,这是指以这六种野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图腾物为徽号,所以人们便直接以其徽号来称呼他们了。
[被屏蔽广告]“族制的来源,不仅是自家族演来,还是氏族社会军旅组织的遗迹。”(《<说文解字>段注》)“所以‘族’之为义,就是在一个共同的旗帜下,聚合起来,共赴敌难”(陶克涛《毡乡春秋??柔然篇》),这对于戎狄来说也不例外。
历史上对戎狄后人的记述总是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戎狄自身的影子,假如蒙古高原上的先人们也是以狼为图腾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在自己的战旗上画上狼头徽号,也会有自己的“狼头”大纛。
戎狄极其戎狄的后人们打着狼旗东征西战,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这“狼”的故事和传说以及记载,中原人述称为“狼头犯边”,西方人却道是“赤那” (“Cina”)来了!戎狄用自己的语言把旗帜上的狼叫做“赤那”,那么西方人自然就会把这些打着狼头旗的人叫做“赤那”,戎狄的西方名称“Cina”即由此诞生!
蒙古高原上的人们不仅有以狼为祖先的传说,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将他们冠以“狼”的名称的详细记载。在宋魏时期(公元420-479年)和齐魏时期(公元479-502年),那个被称为高车的游牧族体同时也被称为敕勒,笔者认为“敕勒”正是蒙古语[ ] 即“赤那”的音义。假如敕勒这个族体是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名字不正是“Cina”吗?
同样在蒙古高原上也有以“狼”为地名的记载,有的名称甚至延续到了今天,阴山北部的“狼山”就是一个例子。《敕勒歌》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老的民歌。“敕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史载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曾使敕勒人斛律金唱此歌激励士气。歌词系从鲜卑语译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北方草原苍茫辽阔的景色,气象雄浑(辞海1956页)。”《乐府广题》曰:“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古人对《敕勒歌》来历的记述可谓详尽,但斛律金并不是鲜卑人,他来自敕勒(司马光史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很多传记记载,敕勒是一个以狼作为图腾的部族。“敕勒川”既“狼川”,从地理位置上看,敕勒川就是现在的土默川平原。
二、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集团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人类世界的大舞台上能否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被人们记住他的名字,这要看这个国家或这个集团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以什么方式来展现其自身的社会行为。
“Cina”这个东方国家的名称之所以在两千多年前就被西方世界所瞩目,前提是这个国家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相对于东亚中部和南部区域来说,处于东亚北方并统治北方草原且拥有游牧文明的戎狄,恰恰是多次向世界展示其自身社会行为的一个强大的社会集团。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戎狄是东西方文化最早的传播者。
东欧平原南部的草原地带与中亚、东亚大草原毫无间隔地连成一体,形成了横向绵延两万余公里的所谓“欧亚草原带”,而在这片地带的东面就是蒙古高原。在这狭长的地带上,构成了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生态链。蒙古高原西临中亚细亚,处在古人类流向的通道上,在中国的商、周时期,生活在那里并被称为戎狄的游牧民族獯鬻和猃狁,即是蒙古高原的主人,也是居住在中央亚细亚的雅利安人和以后的斯基泰人的邻居,他们之间相互交往密切并进行物物交换,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主体的欧亚文明相互交流的北方通道。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25年)在公元前五世纪所著的《历史》一书中,曾隐约提到过这条通道,其路线是从黑海北岸经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过咸海北岸,东南转向锡尔河和楚河,然后沿伊犁河进入天山北麓,最后到达蒙古草原。戎狄把从中原获取的具有东方文化的商品带入蒙古草原,然后再经中亚使这些商品流传到西方,同时也把西方的物品和文化传到东方,这一现象可以在许多的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据中国古籍《穆天子传》记载,早在公元前10世纪,西周的周穆王就将许多珍贵物品包括丝绸作为国礼带到了中亚。当时周穆王从今天的陕西出发,就是经过戎狄控制的地区到达中亚的。“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癸亥,至于西王毋之邦。(《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执贽者,致敬也)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纯,匹端名也。《周礼》曰‘纯帛不过五两’。组,缓属。音祖)西王母再拜受之。”
周穆王带去的组,即丝绦,为彩织宽丝带;锦则为有多重经线的彩丝织品。今天的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北麓的考古过程中,就曾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斯基泰人的墓穴里,出土了许多用中国蚕丝制成的绣品。由此可见,丝绸很早就被带入了中亚,并被中亚人所认识,但是中亚人并没有因为周朝国王的出访及所带去精美的丝绸而记住“周”这个东方国家的名称,极大的可能是,与中亚人接触最多并与之最早发生贸易关系的戎狄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应的名称,而“周”这个国家对西亚的影响与戎狄对西亚的影响比起来微不足道,或许在中亚人的眼里,“周”人在相貌上看上去与戎狄没有什么区别,(西方国家把亚洲人概括为蒙古人种或许也是出于这一原因吧)并把“周”人当作了戎狄的一部分。
其二,戎狄是一个拥有相当规模的国家或社会集团。
对于公元前五世纪以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在西方的史书中除了少许的几处记有“蛮族”外,并没有更多的记载,但在中国的许多历史文献中记录的可谓相当详细,这于他们作为华夏民族的邻居和彼此长期的交往是分不开的。对于中亚人来说,戎狄的势力范围的西面正是中亚与东亚之间的门户,可以说,西方人对东方人的认识首先是从认识戎狄开始的。由于西方国家对戎狄的记载十分有限(不能否认曾经有过详细的记载但毁于戎狄或戎狄的后人发起的战乱),我们可以通过戎狄对黄河流域农耕民族的影响来推测戎狄对中亚的影响。
?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是古代世界的两大主要文明,这从本质上肯定了草原文化与黄河农耕文化之间相互的影响。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势力的增强,游牧民族之间的小部落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强大的并极具战斗力的游牧部落。游牧与农耕间平和的商品贸易关系被打破了,为了从农耕民族手中夺取财富,这些草原铁骑便时常南下侵扰。
在戎狄和他们的先人们称霸北方草原的一千多年或更长的时间里,相对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来说,他们是战争中先进战术的拥有者(他们通过围猎锤炼出了卓绝的战术),是战争中先进武器的拥有者(他们最早使用青铜武器)。他们把战车的使用带给了农耕民族,当农耕民族已经熟用战车并敢于和他们抗衡的时候,他们又用更快捷的骑兵来战胜农耕民族,农耕民族不得不抛弃战车而改学“胡服骑射”。戎狄在给他们的邻居施以影响的同时,也得到了邻居们对他们相应的称谓。中国在商、西周时期称他们为獯鬻、鬼方,泛称为戎狄,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称他们为匈奴。同样,对于戎狄这个有土地、有民众、有政权,并给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带来强烈影响的同时,决不会对他们西面的邻居雅利安人和雅利安人以后的斯基泰人无所作为的(指战争),戎狄也会给他们带去如同给商、周同样的震撼,留下同样深刻的印记。雅利安人和斯基泰人永远地记住了戎狄的名字。
其三,戎狄对西方的侵扰是人类大迁徙的根源之一。
从公元前二千年初起, 几乎在蒙古-青藏高原以西的整个欧亚大陆, 发生着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种族扩张, 这就是在从印度到西班牙的辽阔土地上, 原始印欧人(Indo-Europeans) 都开始逐渐替代当地居民。中央亚细亚境内的雅利安居民,便开始向临近的各地区施行压力,人口开始迁徙,到公元前1000年时,这个移民运动才达到他的最高潮。(威廉
[被屏蔽广告]蒙哥马利麦高文《中亚古国史》)。雅利安人离开中央亚细亚被迫迁徙,麦高文认为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但麦高文同时提到:当公元前1900到1500年间,我们发现有一群“野蛮”人民突然出现在近东,他们颠覆了当时该地所存在的多数帝国,加以分割,而自建王国,……根据研究的结果,晓得这些蛮族全体所说的语言,和雅利安种并无关联。也就是说,麦高文所提到的“野蛮”人的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那么这些人的语言有极大的可能是属于阿尔泰语系,如果此推断成立,这些“野蛮”人无疑是东亚北方草原上的戎狄。基于戎狄在近东所展示的“野蛮”行为,我们不得不考虑雅利安人的迁徙也应该与他们的东临戎狄有直接的关系。
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来民族的征服。这些所谓的雅利安人,百年来一直南迁,到了公元前1400年到达了印度北部,并征服了当地的土著民族。雅利安人首先占领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同当地的土著民族(据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渐向东扩张,侵入到富饶的恒河平原地区。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次大陆的过程中,逐渐放弃游牧方式,从事农业定居生活。他们把被征服的土著人当作奴隶,让他们从事低贱职业。这次征服可以说是一次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它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起源,均与这次征服有关。(《印度河畔的高度文明》[德]曼弗雷德马伊)有很多人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摩诃婆罗多?战争其实就是雅利安人从北方入侵印度次大陆的战争。雅利安人在迁徙之前,他们东方的邻居就是戎狄。有极大的可能是,从中亚迁徙出来的雅利安人,第一次将他们对邻居戎狄的认识及名称“Cina”带到了中亚以外的地方。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至7世纪的《旧约以赛亚书》中,就有“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Cina)国来”(《旧约以赛亚书》赛49:12)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从Cina国来”的人,看作是从东亚北方草原戎狄身边出走的雅利安人,这里的“Cina”指的应该就是戎狄。相对西方人来说,雅利安人是最了解戎狄的,既然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征服影响了印度的宗教和文化,那么产生于雅利安人统治印度时期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记述的东方国家“Cina”应该是使雅利安人印象最深、给西方世界震动最大的戎狄,而不应该是其他的族体。
雅利安人离开了中央亚细亚,新的居民又来到了这里。然而,对于这些人来说,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又一次的民族大迁徙开始了。
“根据希腊历史学家们提供的证据,并得到亚述王国编年史的补充,在公元前750至700年间,来自突厥斯坦和西西伯利亚的斯基泰人从辛梅里安人手中夺走了南俄罗斯草原。希腊人称之为‘斯基泰’( Scythians、Scyths、Skythai)的民族(确切地说,是斯基泰-塞人中的一部份,因为塞种人中的大多数仍留在天山附近,在费尔干纳一带和喀什噶尔),从图尔盖河和乌拉尔河进入南俄罗斯,在那里他们赶走了辛梅里安人。一些辛梅里安人似乎不得不逃到匈牙利避难,斯基泰的入侵威胁西亚近70年,在这70年中,这批印欧种的野蛮人成了令东半球害怕的人。(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Rene Grousset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蓝琪译)。
有专家分析,这一次的民族大迁徙,正是公元前 8世纪中叶,周宣王征伐西戎,使西戎进入斯基泰人的生活区域,压迫斯基泰人西走南俄所致。斯基泰人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亚述北部,并作为其盟军参与了对埃及的战争。公元前612年,斯基泰人与巴比伦倒戈毁灭了亚述帝国。(朱学渊-西域族国名与东北亚族名之关联)
戎狄迫使斯基泰人的西迁,再一次给中亚人和东欧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定居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明,再一次遭到了

收起

china 是瓷器的意思,外国人最先了解我们的,也是从瓷器上来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