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大学》二则和《中庸》二则内容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8/05 20:21:21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大学》二则和《中庸》二则内容的意思
xXWrJ݊Eo@巖7 r|@ATD4("/maA$\`n<>~`VMq'Y̻3Q~Y3y>at'}fO֓I 7{ {GjΝ]~\4p1Utµ2uǎѺXyV.F j~z,syb L0'H/3\;pҬ3HYdV X-*Zxf*vE6kۮkbh0+ qu]8:=;dÙNMC41|Ϙi")9r|?K?=ʖq͝7JdDy$͸MW p\)brK#2r6x~ڤ` k5dJ8)LEkcӴAփ-EE q|hD_fK[Ef}/aRU2܉ Y]v+g8ˈ7o ?RŘMYd'뛌2֤;?,ph_kg(kaU8=u;wK#6C]WadB]'3C`ʝ,X/ ]J F6w#I3t*^-ܳRZ^Z{l@! 2ΛW:@e0lPoQȌPL,݃sgNC-+1 s@&JyҪ7R.^5)j;჆8ryB:w2f!JlV]Q!pB_P+,dɍw)K9BC4fCل9>G%=OVj%K,EY=6خ&?EFJO_aF'1E{&1Lz;wZ %Ġ9ÑgX˦͚+Dj_2P˥N3$(%zgJipdWm €+vy{u-2&M hx{ gI]⓲\ 0OЖ7}:!5kW.O=د=Tc` ?tE"ttN(cߣ 5ݸpBUoE[_T?;u33 9a!wocf+'#2PtvMΡ!IbƐ%^8.mS$ 3䤄jOc #{}Ȟ@wgۡpKÌB5B{+hSf nEm` kuSS輺ZUy>#κW2=%r*7Ēb]tPT*3@6ľn}pecwpSCnY#B&8hitMME%/H4Q%HYP_Hrݜn^ä;J;kM4`a_f7=WD󒈻BЗ15@VCkoznO[,Hݸ/D:Rb GAW,C$m#TگmnAMHI w f5ב_,w#3) 3O/\i 0I );2fJ?]ĠT'nԩ.|gPҫg^IJ-!@Y׉opz/p_Z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大学》二则和《中庸》二则内容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大学》二则和《中庸》二则内容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大学》二则和《中庸》二则内容的意思
《大学》二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德精神风貌,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之后才能神思安和,神思安和之后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之后学问道德才能臻于极致.凡物都有本根和枝末,凡事都有起始和终结,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比较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a)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小人在平时,常做一些不良的举动,可以说无所不为.当他们见到有道德的君子时,却又装模作样,把不良的行为掩藏起来,而极力做出善良的样子.其实别人看你的为人,如同看到你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做种种的掩饰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说,内心诚恳就一定会表现在行动上.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
温馨点击:
这里所说的“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古代儿童八岁入小学,学六艺,如语言文字、洒扫应对礼节、音乐、射箭、记数等基本技能.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经义、文章和修身养性知识.这段文字点明了“大学”的宗旨,要求“大学”者要确立目标,沉下心来,循序渐进,最终才会学有所成.
“慎独”,就是要求人们的德性修养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时时刻刻的自我要求,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选自《中庸》,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德精神风貌,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之后才能神思安和,神思安和之后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之后学问道德才能臻于极致...

全部展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德精神风貌,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之后才能神思安和,神思安和之后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之后学问道德才能臻于极致。凡物都有本根和枝末,凡事都有起始和终结,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比较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a)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小人在平时,常做一些不良的举动,可以说无所不为。当他们见到有道德的君子时,却又装模作样,把不良的行为掩藏起来,而极力做出善良的样子。其实别人看你的为人,如同看到你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做种种的掩饰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说,内心诚恳就一定会表现在行动上。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
温馨点击:
这里所说的“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古代儿童八岁入小学,学六艺,如语言文字、洒扫应对礼节、音乐、射箭、记数等基本技能。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经义、文章和修身养性知识。这段文字点明了“大学”的宗旨,要求“大学”者要确立目标,沉下心来,循序渐进,最终才会学有所成。
“慎独”,就是要求人们的德性修养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时时刻刻的自我要求,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选自《中庸》,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