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政府在应对泥石流灾害问题上是如何发挥坚强领导作用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5:21:46
党和政府在应对泥石流灾害问题上是如何发挥坚强领导作用的
x|n+Iޫhs* -Qh2pw}olxq2^xIJ)恔xH%qoRΈL}IIUwq.*32!J-7T*ުΞzl_z/ ?1Pamty6ѣ^**D:5E?0_G^j^7WUU}/?|u:coaAltF>64/΍>Syi*^g뾺hoL0XUzGWO潮7Ca?Qq?ăjn )UMIVeUgU[b}]Rs:9G&Մ'FJFHnEMfz7tǦ>ʪkH+ *[Rs8*|mJ_6I?uu^#[{ &/~>w w޿$̚!%Z}T2j@TX.([u {^&TwV3g{I (^RkJϳ;sNxQS}9-9=oƓ~)rމzxs"~PEx~땽.G%z纴&&\MOVN$^F?Nyj_w^XF^Ba[8M܄ȭWSk}9D$nS"T6:(HˏhD`;6DÚ_O.W;f׉Qj@7C^<Tj Vǁxzi>N b ynTrӵrfO#SZ F@>Jn?π^/o?W5}v\?`U&%Jv1ӹ]Xy;6YMM*G5]Pg;\UOOSG~a D)ƠflB*wE+KR'GuJ2Z^gGer1E1{Kkipk|'ЄyXg\^W+FndC5., zzOp/B@b#;Y5XaU6 sU~Kbnxy}Ɵ6t8Aؤ贲bHz^%9B42p .8Iv7q [1ꍲpc.Rmb5d䃰LEkIUk;^f&qUs#}ނH ;L+.;"*y`X.`aȥԕ8-]3iHZN9vZRWEscN15)w{zM#~|k0NPՎeHA\K+[=ڣceΛ4ꊠ 0_Kl5T^y!Lk3mT]'.U9ce[|[ɤB_^R@\#Ƕ# MU>U<txWk5L.P *?n%b)U Sc|Nˠ(3508]LS8 ;Ozsm6X^U׽ϾzpcY䐥!̐pVoy<,U "RzVg6;'4<8:uW/8@fA (#F&۬?Zx|<&-q൬#͜g7wvFTx[tgc_\v+pnĬ@μnRa]ߖB0e\>4Qa֞:NEFr-_߽ ;A% a߃F U񇝸•o+@3-zӂ?pAt]-;t8ttRowJ@<c DF4Us1ˁZ&^;`đϡnBhf׺"&f0T4qzv$X $bp kG>,<a+'0Nn]dmx>Ka+ 8,,g?DT䵓 *06n^:0K.Lj::* J2MuPceZ/RVVFF|0FI&iz $7H dyvapd$qA$ZwQ*#Bz ]3Cl 싘XMʞ^qROGc N朆NiƆT|D4M0^vk{ }NCnC6ec\oٯD56 T m dQ$EdDx%~ϯ0&6\AG0k(˧2ogp<[F-cO\0rt2Ыj58 (('GKM|%S3-QFl&L8h։0~Or<"W< ^eVg:yƧ$U#ߤ{O rÉX_{Q jֱ'3&$G#-6f hl$m @c(=:LQp!6QSpX }aR~CuPƂbO8/m;9wfq1#5}o . |B CHO>`a 3t@נvMy"RW$;kȧ`13nvB2ynnO !$ E\?c{]%n ꩠ։JZ"M\}.x(H' ?Q Ic`PS]Np!~#9QeC UXUxV]JiX12rrt|gU@]t A~u6ɏv_VL($l~pxǍJ#w$LTE sؼu |Q-;$X79h#AaINos6ǀUbēocD?9J%x45IrV &f{a%X}-Y1pI6ifD -L7)o*ȗR] -1;d{`syaAS keib+45PVJ.^H]Hߕb1"=aR 4w@= C'"YRE ?CF`ktyw3κy2gl6mfKɡi8CWn^5ho<]ca7be_dRݜc*QQ1ΈHPj BLLbE +]wH0<ڕ7n 6nvc X>π ^8RN+HT۶a>zD0 kVO`Ee{Tq+Cm+f79d"LpH`Q;)~Jn!چ|0yr?(Mm}DRG iTk`DWg&U->gㄴU|0q<~ٙup;r.)A34,,"SpcСj2d0̿bK$ZB,߄i$4vu&VU?nBi $cqP)}gSg,Ik ,NBUjE M QLQ֪Btrvhʾl\-tf75\LiLr*b|Mjܶ~4}nú41d `f⫠=?qɎ. QVȊh'0m+w]g~56 5Ic^cπSbyqn8%c|AWž:]Z$ -7=4UDh9 q_IÝ"v~wq溑nvEƕpV7Jj_K2-ƻm!A`'}ڊVE۶;oogaӻYbm'˸zHUyl2/0(9r|>4oҕ֭OWHݤff7aw.@Hl6[<)y,p]=ϺQ ~7~LLWHX36˔ 6t kL[9x[P7.⫣-ג]تyYZplR8j;a{egm> )T<1O4֙[^JM*kg눦(u^* 'ߘ7]Lߖݹ/8?[ ?,8>`Z32278g-~jKE]\ZϪIQ|m3l hoBJavv93cܟ[vaY{jH\}[}U8#د#jI,b'H9Y׷g#jOTbW *}DΦqV;V_T&l81BqY P&N-..lNX݄x⇐U ݨb 0%7HXѹ&o'4,2kz'|f6u䄰* j k'y"q)@0]qKhި0Qmm4vƁݐֺmzj g-d0w0wd &qcDG]b.bj!6qu앰t{2JH<@7P4)_xVqɊhATXΫwlOm0dH9޸%{u-ٕqskZl{Vk-D9/vnڽSMG ;GLȡKwZWZ*Ys0h*p:ǿ+-rHKP[_jFf+nIO>`r^juL Ij@XٔHJl\y[k+R Iu2Egr)zށ|L݉k09s!;t o@\pŞE acbGş~D:78ƭG 2x216?'/߻ Iu0.@ގoDr#&njE"Q 4V4ٺJ2ģO"awrYrƴ^|b&{X&mW MGծ9Aæ~wĠV:c~<@3Q8{)q:l_H,?50J4n7. OI{|H쁺V?<ʪyYI0e1 Y#(e&A !i#fbIcZeE6i S~³_n˥ D{rq[ݦj<&rw(:{7/-7Fhs)'iTUFml}dlp郄hj¿ UHﯘ̥ urMEHiڼ%MRL]=a/ᗤCG2~Fqdbc*{FT5\=%(٦ @P{նU~k0aBI2l,~pbyv|{[ z<7Om+LF GJ83mDfbqiܿ

党和政府在应对泥石流灾害问题上是如何发挥坚强领导作用的
党和政府在应对泥石流灾害问题上是如何发挥坚强领导作用的

党和政府在应对泥石流灾害问题上是如何发挥坚强领导作用的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x0d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 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和的安全. \x0d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了解对该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x0d
以洪灾为例 \x0d
①.洪灾的形成原因 \x0d
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认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经济活动等. \x0d
②.洪灾的危害 \x0d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 \x0d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x0d
③.洪灾的防治措施 \x0d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x0d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x0d
1 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x0d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减灾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灾害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减轻灾害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减轻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它的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系统离开资源与环境的依托,经济将走向衰退;社会系统离开经济系统的支撑,社会将走向原始;同样,资源与环境系统离开发达的经济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也将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且当环境破坏、灾害发生,也没有经济能力和科学的机制使其环境质量得到恢复和改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发达国家更多地是侧重环境保护,减轻灾害,而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发展为核心,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保护、减轻灾害问题.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减轻灾害问题尤其重要.据统计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世纪50至60年代平均400~500亿元,70至80年代平均500~600亿元,进入90年代已增到1 000亿元以上,1996年达到2 300亿元左右.建国以来,截止1990年,因灾害死亡人口约5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8 000多亿元(1990年价),平均约占GNP的5.09%,财政收入的27.02%.巨大的灾害损失,不仅直接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冲击了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许多地区的贫穷、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均与自然灾害相关.因此,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减轻自然灾害;为了增大减灾力度,则有赖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说明,减灾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x0d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其中,地震灾害是突发性最强、伤亡人口最多、对社会发展最具震慑力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灾害的70%~80%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1949~1990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毁坏耕地8.7×104 hm2,死亡1万人,年均死亡200余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保护与减轻灾害是不可分割的,减轻地质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减轻灾害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极其严肃的社会科学问题,应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减灾事业.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且向城市集中;投资不断增加并伴之采用新技术,而有时这种技术易于被破坏;不安全建筑物,易遭破坏的重要设施和脆弱的生命线系统在大量增加;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中公众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增长,所有这些因素都使整个世界在自然灾害面前变得更加脆弱.因此,要动员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公共管理的作用,减轻社会易损性,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使社会财富增多.不难想像,同样的灾害强度可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减灾意识淡薄又往往导致环境恶化、灾害丛生,进而成为人为的灾害源,从而又危害了人类与社会.因此,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减轻地质—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x0d
2 地质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x0d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要使人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自觉地贯彻、实施;其次,必须分析存在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制订解决问题的措施.通常而言,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有:思想认识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灾害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法制建设问题等.本文重点谈论地质灾害问题. \x0d
2.1 地质灾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x0d
历史证明,大灾对社会影响非常严重.如: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河南不少州县遭黄水漫淹,江苏、山东、安徽等省灾害频仍.1856年人口年增殖率为-10.39‰,比上年减少人口477.3万人,其中,江苏省减少400万人,安徽减少70万人.1852~1871年为清朝第三次人口下降期,这是由于清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战争、黄河第六次决口大迁徒及帝国主义军队攻陷京津等原因造成的综合结果.清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河北、陕西、河南等省大旱,共计死亡1 300万人.连年灾荒和清政府的腐败,引起人民的反抗,为清朝灭亡吹响了前奏曲. \x0d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减灾非常重视,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震撼了全中国,引起人们的极大惶恐.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地震的双重影响,使1976年前10个月全国生产普遍下降,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6.3%,国民收入下降2.7%,当年财政赤字29.6亿元.1989年7月四川华蓥山滑坡发生前已经进行了调研,并制定了防治方案,只是由于1 000万元经费难以筹集,未予实施.结果发生滑坡、泥石流,造成死亡259人,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的惨剧.1998年,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截止同年8月22日初步统计,全国受灾面积0.21×108 hm3,成灾面积0.13×108 hm2,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 004人(其中,长江流域1 320人),倒塌房屋497万间,估计直接经济损失1 666亿元.其中,以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由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总动员,誓死保卫大堤,没有造成决堤的重大灾害,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此次抗洪抢险,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支援灾区,可见灾害对社会影响之巨大. \x0d
灾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体现在治理每次重大自然灾害,为了安排灾民的吃穿住行,国家要拨发大量救灾救济款,重建被灾害摧毁的住房和公用设施;由于灾害的影响,国家对原来的生产建设安排必须做重新调整,以克服因灾区生产的停顿而造成对其他地区生产的负效应;国家在制订来年国民经济计划时,对某些如农业、轻工业易受灾害波动的行业计划要作重新规划等等.据统计,全国灾害经济损失与GDP之比,1989年为3.1%,1990年为3.3%,1991年为5.6%,1992年为3.2%.根据我国灾害对社会影响的实际情况,超过3%即可视为灾年,超过5%即为大灾年,对全国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需要国家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加抗灾、救灾.更严重的自然灾害还将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动乱. \x0d
2.2 地质灾害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x0d
大量资料证明,人类的繁荣区与灾害区共存,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灾害的增长同步.灾害经济损失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快,灾害损失也相应增大.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与人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基本重合,这与灾害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我国铁路沿线分布有大中型滑坡1 000余处,平均每年中断交通运输44次,中断行车800 h以上,经济损失近亿元,每年投入整修费6 600万元.铁路沿线有泥石流沟1 386条,受危害铁路3 000 km以上,每年所用的复旧费和整治工程费达7 000余万元.有近千座水电站及数百座水库受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严重威胁,仅云南一省已毁坏水电站360余座、水库50余座.现在全国已有60余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300个县(市)发现地裂缝1 000余处,其中,最严重的是西安,年经济损失数亿元.全国有18个省区发现地面塌陷2 800处.这些地质灾害主要是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使地面标高降低、地面凹凸不平,破坏了土地,降低了其使用价值;对已有建筑物和各种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缓变性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104 km2,每年流失土壤50×108 t,经济损失20~30亿元,并导致下游河道和水库淤积与洪水.荒漠化土地已达262.2×104 km2,占国土陆地面积27.3%,是耕地总面积的2倍,且以每年2 460 km2的速度扩展,估计年经济损失20~30亿元.我国财政收入减少的“波谷”年份,多为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可见灾害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是很大的. \x0d
事实证明,地区贫困与区域环境恶劣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关.严重的自然灾害必然制约和困扰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成为贫困的重要客观原因.从全国范围来看,陕、甘、宁、青等省区的贫困地区较多,是与本区的旱灾重而多,且地震、滑坡、泥石流、暴雨等灾害严重有很大关系.据历史考证,这些地区在3 000年以前,曾遍布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周代时森林覆盖率尚达50%.由于人口增加和毁林开荒的结果,至1949年森林覆盖率降至10%,甚至3%,致使水土大量流失,河流淤塞,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增多,粮食减产.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需要,于是又变本加厉地毁林开荒,以至造成“越开越穷,越穷越开”的恶性循环,终成贫困地区.综观自然灾害影响的方方面面:从人口伤亡到社会各界的心理影响;从直接经济损失到间接经济损失和衍生灾害损失;从构筑物的破坏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灾区的损失到社会经济功能的损伤等,均充分表明自然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x0d
2.3 减轻地质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x0d
减灾是一项战略性的社会发展事业,减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减负等于加正”,减灾也是发展,在“减灾”中可获取“加正”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尽管我国政府重视了减灾工作,但自然灾害的损失仍在以接近、甚至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对此,人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为获取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就不能不把减轻灾害损失提到重要位置. \x0d
近40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投入巨资,也相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全国7大江河流域1949年至1987年防洪工程投资总额为240亿元,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3 191亿元,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比为1∶13.3,扣除负效益后这一比例为1∶13,再扣除投劳折资后这一比例为1∶7.8.而近年来水灾经济研究者普遍认同的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比为1∶10.地质灾害经济研究者研究结果显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比为1∶20.1988年上海加修了防潮堤,经受了9216号台风风暴潮的考验.这一次风暴潮给我国沿海造成了90余亿元的经济损失,而上海仅损失了300万元.相反的例子是辽河洪水,1964年铁岭水文站洪峰流量达3 100 m3/s,当时水位只有59.12 m,损失不过1亿元;而1985年洪水首次洪峰流量只有1 710 m3/s,由于河道多年没有维修,加之人为设障,以致损失达47亿元. \x0d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自然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减轻自然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40多年来的减灾实践给国家挽回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美好条件. \x0d
一个国家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减轻所表现的行为与效能,已成为评价其政府和社会的工作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政府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预防、求援和重建工作十分重视,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取得了一定的减灾效果.1975年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仅死亡1 000人,估计减少死亡万余人.长江沿岸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滑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1985年6月12日新滩发生特大滑坡,1 300×104 m3土石从800 m高处滑入长江,但由于预报准确,撤离及时,无一人死亡.1998年长江及嫩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由于党中央总动员,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全力支持,百万军民誓死保卫大堤,抗洪抢险,没有造成溃堤、决堤等重大灾害.我国党和政府的工作能力,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精神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保险和无保险大不一样;有减灾防灾措施和无任何措施大不一样.因此,任其灾害发展则制约可持续发展,而主动减轻灾害就能保障可持续发展. \x0d
3 对策建议 \x0d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有的物质运动,对于人类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既造福也可为害.如果我们承认事物的双重性,那么地球、生物、环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然在另一方面带来灾害,而减轻灾害,改善环境造福于人类,就可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x0d
(1) 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社会化: 减轻灾害是全社会的协调行动,为取得减灾的综合效益,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需要制定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减灾规划,动员全社会的参与. \x0d
(2) 实施减灾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减灾: 减轻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安置与恢复,宣传与立法,保险与基金,规划与指导等项.减灾系统工程的制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突出农业与城市两大减灾重点,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和社会各种减灾力量的联合作用,进行综合减灾. \x0d
(3) 开展减灾示范区工作: 为了研究减灾的方法、技术,总结减灾经验,推动全国减灾工作的开展,应选择多灾频发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作为减灾示范区,在保证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探索系统减灾经验,再向全国普遍推广. \x0d
(4) 综合治理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 实施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力度,重大地质灾害体的治理与国土开发整治相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x0d
(5) 深入开发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社会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减轻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每一项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高水平灾害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提高灾害科学研究的水平,才能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