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下孝文帝(速度)如题北魏孝文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9 08:49:57
介绍下孝文帝(速度)如题北魏孝文帝
x|r*Y寜VeMUʪٖV-Vp$t4KHI 4T#'B(̪vcLa}/w߬^34ӽz;k~~`5_{f}o?#E8?קt_ReWS4ѕ~͏~;?{ګ{IoI`6획fMSy6hC_Y5S;oa-Xr재w ~q#ʉO#nв{K-랜Xv¼v}fyӮe3^oOMqc\z׈&k48>Ԯ=XqK]Ly5UD?4o8L[qh2oNpinZr^Z=vٺ&:N8wʵ^Z㋳Ub5lG(rbҒSZv,R~|!ZgYiٷ%@,y쵳vL62fl- I^5g6=aQaMm}%jbOp]Mv"4#]Gs ҽ&J pwwF w!`wNzg a=|8MU UM ,WI!FDA15v2l tw۾ac^ȭC\FgZspU0k }A \ ڏMnV֢r`n;l͵u2xlLvwl*XZ(]{.+b&72ڝON.+ I(Ͼ j Ҹck8^= N0Ys;氃)sjPb0+1j7 F{e+F+mك U1E1 gl] 7eeAxc*o!Fxб3e^jC\}blNDb);l%N#4 4hi($6V3bKO* BB+ޮgB٪@Mzʹ[uw-;a`(굒Xk4<{z ' zRS un 1TDѮNadql*d/%{8 ŢG^zlG(+׈ 1>bpPힿ h?#H'g&z2/%R60B4u͂q+ χ1h{ i~aõ ID!v$&R=_cS T=W<>AnwR(LAT  }XSo@HN 5P16A 1I/SdR1rXQH"1HEvB3,ja2r2k pw&TC|%`Vl @g4\ah`y Sͫɍ]tb_59 `p r4҈WwSܟt+#WNS| '/pLtF6z6- )'jףq _k%lg2X=;`w"k>ʘؽ>E1o"hژu:a6qޔvh/ ӴP6@`2=}@Dgj!/چTkwcH5ʥ9},jL,&etKG3uB= ^ұ׈;/ezuX;$(tU#ôDȾ2k@7{%tkmIq@ƊnpM÷w hMz*@q=ڛV{#a:))SB~_p9{*x X%]G86`Bⴾ#"hbW"|#l^{yTs;.bx &W`Mq)fĦ[<-q!;eŜf(ʱ;v0y!T虹b WDճ6}_ªZ6,BS"W/hXuk7ѰN\LY; &g$klUуr.0G%fb*тϪqa9>'Lt [v-0Nf #茾o9ϡ=!YQ iX&vlJ";_8+h;]_ 5p~B3!" \?W*E* _ &"X:"ݳC")˯u`3'96geu򃀠^'z% 3*zmA4\qgw˭dtѭg{[Xs )]fK( XmmHo`BiļF'2MIgs}N)<8Wt0cbYo$f&Ic~g{!oe5zhP])]rvyq [mL]oYcݎieRn^W:iQgzC䔶å @[=:. (OĨbCkC lW\t^yFbɘGs R:Q ڼQ6po)#<4 v-op"n9_J&`8=&PCfǰ{fV_{WkK` 6S6M2HMn1jE[kPxj_0ydo5Mz΅$gGx5Hlt6G\k2HN%$v7쬰Hc*-͍I(in/g'_eWv$ru.1%_G5Z$!'ScߠG*7gx{@ήۅd95DOV(5 `O^ ~? S{6;^ΎY*yChc aN?л@6 >;ŊSj{MGhakLFϐY;_n+ک'}DI AԈWx:Ttd3,ű qi3j[ *\8ņ*ɢ3&:(B"ؙoxYq6n?v&=gue,bXKʍ =_إ6J1ґ$Bu9yƓ0BDXurVC_H &!0Qxլmh{c縷|a} B)``.] =Qܳѵv;Β]I*dZceVLDcמeS:"fSP;}[>cagE5KPFyG8%pnf M#i *QrT}7PM}Ab[$^=+]b iz=I a>m;h3#閥u8Z/Ӈ*nna+N5.)4Oug^u`fmf9oZN3T0J$I`˖Iɳtd2-fCLbrԚ,YY^q Cchnbk$if[p?60I9#-4 a>BMlS $l%yATLR`di:6L9;=wfu= ۉ5cc)o/DGZTWނ99Í2kOm 5Rm̯N4SOn,8oX*z`T )xUߑLn]K*ʨ1YZ ZRL𔞜1f @Fu ܂H O-9S`ԏ^\z0])sHvi􆹎0 h̒A mYZj^dJ-Ġ=h o;Br5YxBeLJñw3[=SoNC=p#Wvl^:mx ΉAamo<6;yZ2 M[e>qR{me`!f/GEf>։40m rv&WՂeܥ@j ?H~V$| tL[rc<g.cC}${͑YvJP=Uuc*}A!,y`hTETZDq\ cO/ b *K8; ,a0xH:1Yt9;qgTPӏNO [#xǮ^ hv#'x};ʛt 12--ڎM{PBMYCbvdžP#3biohnxCĬ5Jimf.nΚZk^#XC>8e/4P *['8cJGΑOc"S\-Zd_Gm! ,yj?h6zѭT &Qvnxl5O?M:I;AV Lj,^V&4G9/3O[]*+D%;r%68=(ww0Vw# jNg.:F/S EPhJ|mZ,UJAO83M1/v >PRA`k3*xkW;V!c c$UTY+ZOVk^ 0Ww?. Z8,3X,8  J`6L}. >A6 ~т=崠pgZLZ[B.үn!My[-.Dž<3r<g3] Ȕ0s\q.ۅNaq >b,ʉ5ue7'l0_P3/Le}C < hC{ȃAs30p(18ibb"cPQr ş 4A!E5q$B d':2(Y_ en0CTc2w䋐f9?q̐:šKMxBccQ hpD؉P4Fl g~=B 48I!Rjp5'5D-kp5flp]F)6rdcFI4dun_bSnp npnLiNtG+)`_cZCi86&〚KoIB 2J%P 4Hk j>9w9ƶ|צhIh6MqipHա|5vc~iZ`! ;`~ϡ98!1*[%8 `)= Rp1Z_k!Q{#=dqޡ]8kaWûkHk1I!mÛ I|ӜnF1>Maw?YM`Bt& @Dp)@<!a ЀZ'aZ_B2Xҁj2Dw|JZ|УRƏ=@%A|{AH!\$!ɜIBN# FB(Bǔ0Z  H}_g搇 vȇCr>;Bdx!@"hD$HDh#T"^D$&ф|B.=TDc؏Ҋi}dƩE8f1^D-`DrC$#T4#k T#q>A6F}n "ƣ#'IG I_#QR>!ߣji _?EA`4HB"+8! "2L"H`ȢS ) xDAbQܿ(58qr^MOVG J<`6:$WAQ!Q `$8d%|r6]`L#, ڢOPp%oO[,H\6gPhe>yɤC_ ɛTR9Bb"KQ7Dz2`5Nf2t&~:Qxb˿Kk"38&^:Jn29~D\Pn}D{IN͉䰦RNd'gѝ}MO͠< ړwIOd'jĦjKO,D~2}ѤvKZPFIP

介绍下孝文帝(速度)如题北魏孝文帝
介绍下孝文帝(速度)
如题
北魏孝文帝

介绍下孝文帝(速度)如题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
出 生 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特 长:诗赋
传世佳句: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历史功绩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这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北魏的前身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该民族自东汉以来,经常与汉人接触,不仅占据匈奴故地,而且据有东起辽东,西至陇西大遍土地,由于拓跋氏的掘起,统一了北方,建立了由少数民族为主人的北魏政权.那么,为何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要实行汉化过程呢?这还得从其鲜卑族历史起源和历史背景说起.
鲜卑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1980年7月,我国考古学家在内蒙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大兴安岭北部内麓,发现了鲜卑拓跋氏原始居住的石室,由此证明鲜卑起源于此.最初拓跋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自拓跋圭后的强大,原始社会解体,步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又由于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奴隶制没有充分得到发展的情况下,很快就过渡到封建社会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依据”.拓跋氏本系游牧为生,由北向南推进中,接触到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从游牧业转向农业的同时,亦必然弃逐水草而居转向汉人的定居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于是乎,为进一步改变落后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在孝文帝时代掀起汉化运动的高潮,亦就成顺理成章之事了.

北魏的汉化运动主要倡导实施者为孝文帝,他登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在统一的北方大胆的实行汉化运动,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六方面进行汉化改革.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和意义,自拓跋圭定都平阳以来,这里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阳地位偏北,很难控制整个北方,加之北方柔然的骚扰,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很不利,再者常年发生自然灾害,水旱疾病肆虐,公元487年,皇帝下诏言道|:“春旱至今,野无青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卖儿卖女,流浪逃亡者甚多,可谓民不聊生也!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于是乎孝文帝于公元493年借口南伐迁都至洛阳.孝文帝在对任城王元澄说道:“国家兴自北土,从居于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由此可见孝文帝的宏图大志之心.
再次进行官制的改革,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是一项惩制官吏腐败的良好措施,另外,取消王宫贵族世袭所设假爵位.
在孝文帝实施汉化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莫过于禁止胡语胡服的宣导民从说汉语,穿汉服了!
作为一国之君的为了强国富民,他带头讲汉语,穿汉服,这可从孝文帝对胞弟咸阳王禧谈到汉化重要记载中可见一斑,“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穷,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吾………….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于是定于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令,制定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的制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说汉语,才能更好学习汉人的经典著作.
在改制胡服方面,孝文帝改制汉人的衣冠,经能工巧匠六年完成,无论罗女均需改为穿汉装.一次,孝文帝至邺城考查,他看见一位妇女在车上没有穿汉服,他责令返,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才犹少,帝曰:任城欲令著乎?”可见孝文帝对于禁胡服,穿汉装之重视程度.
孝文帝在改鲜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实施了重大举措,孝文帝率先将拓跋姓氏改为元姓,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公元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为元氏,北魏太祖以来的作大著姓,皆改为汉姓;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同姓内部通婚的陋俗,并且孝文帝自己带头积极倡导和推行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他自己即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女,以充后宫,又以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孝文帝众多兄弟和一些鲜卑贵族亦娶汉家女为妻为妾,这样通过异族间的通婚关系,进一步融合了鲜卑族与汉民间的关系,也使鲜卑贵族和汉人名望士族紧密的结合起来了,不仅消除了双方存在的民族予盾,而且使二者血统达到融合,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
孝文帝在上述汉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刑法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斩刑之前的男女皆除衣裸体之法,北魏刑律制订上承汉晋,并且由国君亲自制定律令,据《魏书.李冲传》所载:“及义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也由此可见孝文帝重视礼法制度的程度,呕心沥血,潜心汉化用力之勤也.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迁都洛阳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改革汉化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第三:公元496年,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
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历史事件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孝文帝改姓氏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尉迟 尉
纥嵇 嵇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名人年谱
公元471年,拓跋宏袭皇帝位.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
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死.谥号文明.帝始亲政.
公元491年,魏更定律令,命李冲议定轻重,孝文帝执笔书之.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6年,改拓拔氏为元氏,期于鲜卑诸姓都改成汉姓.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太子恪即位,是为世祖宣武帝.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
出 生 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全部展开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
出 生 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特 长:诗赋
传世佳句: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历史功绩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这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北魏的前身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该民族自东汉以来,经常与汉人接触,不仅占据匈奴故地,而且据有东起辽东,西至陇西大遍土地,由于拓跋氏的掘起,统一了北方,建立了由少数民族为主人的北魏政权。那么,为何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要实行汉化过程呢?这还得从其鲜卑族历史起源和历史背景说起。
鲜卑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1980年7月,我国考古学家在内蒙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大兴安岭北部内麓,发现了鲜卑拓跋氏原始居住的石室,由此证明鲜卑起源于此。最初拓跋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自拓跋圭后的强大,原始社会解体,步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又由于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奴隶制没有充分得到发展的情况下,很快就过渡到封建社会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依据”。拓跋氏本系游牧为生,由北向南推进中,接触到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从游牧业转向农业的同时,亦必然弃逐水草而居转向汉人的定居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于是乎,为进一步改变落后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在孝文帝时代掀起汉化运动的高潮,亦就成顺理成章之事了。

北魏的汉化运动主要倡导实施者为孝文帝,他登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在统一的北方大胆的实行汉化运动,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六方面进行汉化改革。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和意义,自拓跋圭定都平阳以来,这里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阳地位偏北,很难控制整个北方,加之北方柔然的骚扰,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很不利,再者常年发生自然灾害,水旱疾病肆虐,公元487年,皇帝下诏言道|:“春旱至今,野无青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卖儿卖女,流浪逃亡者甚多,可谓民不聊生也!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于是乎孝文帝于公元493年借口南伐迁都至洛阳。孝文帝在对任城王元澄说道:“国家兴自北土,从居于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由此可见孝文帝的宏图大志之心。
再次进行官制的改革,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是一项惩制官吏腐败的良好措施,另外,取消王宫贵族世袭所设假爵位。
在孝文帝实施汉化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莫过于禁止胡语胡服的宣导民从说汉语,穿汉服了!
作为一国之君的为了强国富民,他带头讲汉语,穿汉服,这可从孝文帝对胞弟咸阳王禧谈到汉化重要记载中可见一斑,“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穷,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吾…………。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于是定于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令,制定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的制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说汉语,才能更好学习汉人的经典著作。
在改制胡服方面,孝文帝改制汉人的衣冠,经能工巧匠六年完成,无论罗女均需改为穿汉装。一次,孝文帝至邺城考查,他看见一位妇女在车上没有穿汉服,他责令返,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才犹少,帝曰:任城欲令著乎?”可见孝文帝对于禁胡服,穿汉装之重视程度。
孝文帝在改鲜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实施了重大举措,孝文帝率先将拓跋姓氏改为元姓,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公元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为元氏,北魏太祖以来的作大著姓,皆改为汉姓;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同姓内部通婚的陋俗,并且孝文帝自己带头积极倡导和推行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他自己即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女,以充后宫,又以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孝文帝众多兄弟和一些鲜卑贵族亦娶汉家女为妻为妾,这样通过异族间的通婚关系,进一步融合了鲜卑族与汉民间的关系,也使鲜卑贵族和汉人名望士族紧密的结合起来了,不仅消除了双方存在的民族予盾,而且使二者血统达到融合,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
孝文帝在上述汉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刑法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斩刑之前的男女皆除衣裸体之法,北魏刑律制订上承汉晋,并且由国君亲自制定律令,据《魏书.李冲传》所载:“及义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也由此可见孝文帝重视礼法制度的程度,呕心沥血,潜心汉化用力之勤也。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迁都洛阳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改革汉化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第三:公元496年,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
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历史事件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孝文帝改姓氏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尉迟 尉
纥嵇 嵇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名人年谱
公元471年,拓跋宏袭皇帝位。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
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死。谥号文明。帝始亲政。
公元491年,魏更定律令,命李冲议定轻重,孝文帝执笔书之。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6年,改拓拔氏为元氏,期于鲜卑诸姓都改成汉姓。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太子恪即位,是为世祖宣武帝。

收起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
出 生 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全部展开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
出 生 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特 长:诗赋
传世佳句: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历史功绩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这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北魏的前身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该民族自东汉以来,经常与汉人接触,不仅占据匈奴故地,而且据有东起辽东,西至陇西大遍土地,由于拓跋氏的掘起,统一了北方,建立了由少数民族为主人的北魏政权。那么,为何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要实行汉化过程呢?这还得从其鲜卑族历史起源和历史背景说起。
鲜卑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1980年7月,我国考古学家在内蒙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大兴安岭北部内麓,发现了鲜卑拓跋氏原始居住的石室,由此证明鲜卑起源于此。最初拓跋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自拓跋圭后的强大,原始社会解体,步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又由于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奴隶制没有充分得到发展的情况下,很快就过渡到封建社会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依据”。拓跋氏本系游牧为生,由北向南推进中,接触到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从游牧业转向农业的同时,亦必然弃逐水草而居转向汉人的定居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于是乎,为进一步改变落后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在孝文帝时代掀起汉化运动的高潮,亦就成顺理成章之事了。

北魏的汉化运动主要倡导实施者为孝文帝,他登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在统一的北方大胆的实行汉化运动,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六方面进行汉化改革。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和意义,自拓跋圭定都平阳以来,这里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阳地位偏北,很难控制整个北方,加之北方柔然的骚扰,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很不利,再者常年发生自然灾害,水旱疾病肆虐,公元487年,皇帝下诏言道|:“春旱至今,野无青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卖儿卖女,流浪逃亡者甚多,可谓民不聊生也!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于是乎孝文帝于公元493年借口南伐迁都至洛阳。孝文帝在对任城王元澄说道:“国家兴自北土,从居于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由此可见孝文帝的宏图大志之心。
再次进行官制的改革,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是一项惩制官吏腐败的良好措施,另外,取消王宫贵族世袭所设假爵位。
在孝文帝实施汉化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莫过于禁止胡语胡服的宣导民从说汉语,穿汉服了!
作为一国之君的为了强国富民,他带头讲汉语,穿汉服,这可从孝文帝对胞弟咸阳王禧谈到汉化重要记载中可见一斑,“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穷,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吾…………。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于是定于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令,制定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的制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说汉语,才能更好学习汉人的经典著作。
在改制胡服方面,孝文帝改制汉人的衣冠,经能工巧匠六年完成,无论罗女均需改为穿汉装。一次,孝文帝至邺城考查,他看见一位妇女在车上没有穿汉服,他责令返,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才犹少,帝曰:任城欲令著乎?”可见孝文帝对于禁胡服,穿汉装之重视程度。
孝文帝在改鲜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实施了重大举措,孝文帝率先将拓跋姓氏改为元姓,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公元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为元氏,北魏太祖以来的作大著姓,皆改为汉姓;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同姓内部通婚的陋俗,并且孝文帝自己带头积极倡导和推行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他自己即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女,以充后宫,又以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孝文帝众多兄弟和一些鲜卑贵族亦娶汉家女为妻为妾,这样通过异族间的通婚关系,进一步融合了鲜卑族与汉民间的关系,也使鲜卑贵族和汉人名望士族紧密的结合起来了,不仅消除了双方存在的民族予盾,而且使二者血统达到融合,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
孝文帝在上述汉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刑法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斩刑之前的男女皆除衣裸体之法,北魏刑律制订上承汉晋,并且由国君亲自制定律令,据《魏书.李冲传》所载:“及义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也由此可见孝文帝重视礼法制度的程度,呕心沥血,潜心汉化用力之勤也。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迁都洛阳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改革汉化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第三:公元496年,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
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历史事件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孝文帝改姓氏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