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选官制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废止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2 22:16:13
先秦的选官制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废止的
x|irXVvW| (QAY$EQ"EI$Q" pK/wvDU>gp >:efta xec5733nޢ?oft ofrJ A5ոvƏg~ڿԱnMu3׿3(J åR_=ȓՆ0'/緦Ϧ1r[oWؚ?9=;xoV8ٕɽ2mg'vӫCs$*ut'xuxLLƦzw~+?&Os^NbRbc&/ftv+[oL5kӴ}`:61Ň?z[\Mȼ9z6;5CjU-lt/+\*n68Ș?̉Ηc^xAd}dIG{k?췳[, .o1qq@ɀSh"# ݞ.Ih1q1dF BTp&>S7 :rL{¤fT1̵ukqd+:tՔ!0r880v^ Ze Iͅy*M0Y~]Rrd‡{`'87wOu6XEK%=NWٮဂ]zm%+eSvo}W[K.i8\~)xR9k 7$w$NƵ31yME~ycݶdP.@ >zU7L.b[j4*\JRHOX), ~ {ϔ2M~?3(N[thl72b^ = LOD;_.UABRX5.(*t5DdP&(SYrM՛ք:yُMzU{4~1Xhe* 3LݓXaGY0.ó7Y8c'JoP^q.=ÑcꪨW%#4c/p(j‘+ǂ/jʺmeOS{ȺB:[uCKyf<95X_}{܁ZN۲ 5dhl]nNI  D_g9ٮZʽxBI26s8Xd~ђk@ p& /P`xuԬET`:QоS\·n9d/ΖYR]Dx΀&tmaU̧ڼDXOk$HÛiV90è#kM* VT 1%e*8 l,šyhTsH8_kepή},^a}P0 WO'sEg3VX |HE{5P=XV:=j#{ƺu eixUF(oxb:apjgU˜A0f0rtf+؉LPI@%`(Blݣ_=,?.6 +=^P@G ǧH艢9@@5jf&fLll4 ,͢1]-qȱdU܌ratȚq ʽ{"3 {aх,*j0m  .Ҧ0:̾qO,cLZuJbPF28T"#T^Uպ_\ʔ{14?\>8@|"t@O@H)h7 V}Y„LJP~ZZxF ZkTBn9-GA3 wS}X>Bne:1y:->ECNQ.kiama*e]5p}`X9J{1?r[^[Y1cz[0Frؽ4^Q=IeܚW_-j@fS~CM}E8G^+X)(%)n6%х< ӧhFľ&(ke ijF. MK)'3g$ \#Uz07R`7#dG%te@`3G!٥A~T0/Ey``/Í 4-,/,F\xgq; <#a-ʥL# S^s@@ h)`i oiF_5*bἄmSHj[1a3<#/3LUh(6g`~hpI|HGn :,9G'R Zj*~}D#=XGj0V9Mቅ+6upay`5(lYSKB29F|7%Q@[ zFŋ<Qg_o: }6\j;<@صi 1=ӨRHg# ]^@BEX";yubx_rݴ k(PbH8 `P@DGh)Uw!IՌ )UgSM\N&~-c֩ŃӾr)J GDGT^hTltIV)&u= .Yΰ]"H3 X Ϸ16alu_!,F!T%ܴ4[LƉOȮ]Bi^R #ռR'FB]VAnO_İZ=|%դ8SZ;N) 4]15!Rd%8G54>,)C[@z5\[B8WPH=+(ML&O“VO?Q▇UH?Kn82#]b%DEQ(3nCP{sW&ƺr$MI ߏXy>4*hcW*b:g#o`6R'"0']ˆZAsDfi=%e/iNķWbj^=ry.6!ONȈ_* v~& M$v:Mf瑲пSΘ~tV = M^S#2Uԏ5gz5 dF8dQw[ `w?Y4ءd~G{)6;~4UŠЁ]g ͕68'ϱV=3P`Ҹ?a+*wn1 gxhrO6}.[_q 5@Zj])1D :9O> A;ԃ5Bpy ڡ%ȿnQl_v qԹZԼvδ݂c]$`RX}{l7- k]D"\6n\:X5,-?8[30/z6)(;zjθ$]&oyQ!Y,"cCwq=.-f{*GfTwi}G4@V--™;)3Bg] *M39$iN^L h}'Э Bi 2灦s;8, K% 69J ½ӂ5hnMJIM4P*Klcb1"Pj&t7ߠ05sS 5|wlC#cbXJcxN:'fܥ̴\.&-w ,Ӿ&G |)fkJlbåy;l+:6bQ@Z6yL4QڼaܗdZ [l2l@zLLM} ]E'M*7apԤmg+9)yTa&$ ǎ>ayAUy֌$- )@<'.(ꖚk@W,5EL֘AMS/ur9E%pJ넷 g[RE53b]  46}AhtTCf.]OHaO&6e nkuY1㗛`}èvdf?™Gfyjzx𔉩ܟϙjfr%^!X `͂b:MLBOH 55BOC;|*aS/eӢx:%[<ݮd:xP ̇,KuuJ6ZCG;TOEL.KL/Жu8չh2G3\,y<_ϯa~*&WfPN`o_l|M^X~M}Ʀ+6g%ӑ'm'%mGfD" vx>cG0:a߫(uYw\P0{dCW `nhr4)PM kăJĄ_Sv@4i#{APPԨǹz6*䖄9 dSUSr6Ncֱꈑ&\_̠+qqNyZs(sLvvw"Urek9#2ϝ{gwUTsO'8t.eAN#%[DFJ6h߆']moW喾 'e,Wc@'v-2ggo<ܚÜHOjff{dןVsY_Sxs N^ģ_lX:)@d03+; Ùɑ֑gQr9ug g]iדb^q7𻔿w?19f]HAhLOPt,1;Ws9D<8pݟSi͌8X@4< {c7MyJGDv%Ǟ@H? ѲL4/$gMg&7#v4V^IBSY ^@eY) Eb@6ZJ2)mDyxbrCO,5TIguÎ_4[N7,S[*r.v@{9̟g Fl:ܵ^Mo~#YM,Dlǜ9(-—'SL쟝e׹-+9#2L ο50g ' ]71I`N-֕,5w)Z9f4 uU.̓DsQmO#Sַ_XaÌ*Xwid3bXP0afq B0ɰ2b³)l*InM0=nNjiNL?{u}ؓe+q" 5d=%I,&jrymWuV_=]PlsTP{w%a94 C88ğ5 U 4E8 = zjo9u8)bY BZi!bHQƪ!9ś_1 H{@ c]i0U)!`Mcѽ LJZsPW}{XgM&⯍ bWDr _ /#!B A]7.ga:5A%[HS)AhPx w%g-֗z`G'y@ib}ZdxObɟϗ*kV^%I)u~k-4cWJXZI} ҝ(b-G"G\i}f2R)O3>{.SGcwl.UVII=}u2(u4I^" ڵL [r$eH8x`%鲝jla J/+0V*#rH:EC jPE ޓxpsم&7)gۓ^(^@wMpk(olkޒA?-.AF&T#"hѸ*dȌL؁:fb:Kh g|:򦽛_1ezoxuDY-/;7L5) F_Vy *1bpI]`$҉ޣ?ƕkmERsI6U1f41/$ [@77'_=B&.ܑ@n-`*N;PT Ӿ9^K lo>ڽgoh]yuWnhٗʎxp$;5JpYoD(|Ih ƚZ6Tzë+3/>qJJ2M=<9fecJ@/+f$ . `D++JYigǒ?w~0BwJG"ZhRɕ嬏Jy `eu6ֹŃIPh6LqZe*5V5T#hVl  ɳ.Zu[8Ҳc9b@IʒAp ueHڍ&ذY7mJJT7/B. /esU/y,lFHL/ }]ɪX2_qFjLu/NU]`5KT/XU!bI] c `-my\E6 rO_tR̗k Ss׼ퟴŵ6Y_܄,-JYnpBݗɽ9$y"y݂;gcGic&{!'A1m=E61::1/L?ٳ׋xI~s_rHqf8 a$\I<gZU l|Q1c>$.BXK`Z;[Ɲ˹/^-f{y)3;RD:&o: Bl}M%_瀞$u Gr|ǯUwnWⰛaGB;j%6psDhw T28M7##{ޥuvGN8zz0,olRgu{O!Kh!/7#& Rgiuk&[t\9Lڄߜ1<}Q_űqX8'6s.KN-ːmGzD@ji=8(\ GGRZi)"r̡O"z@-Ytkp~?¨ދkG?|ŏibofJF*Xi{2 #Mk]o0"0Mkŕ[USR@wb^|%aU楮z1AF0 'lR)jRB$f/1T^}Q0Iϥ2%%o0GL&XS es5zݤ7+`U5[9)S`i\]˿myIQ%LT:|X@nxm#?K~aܛY F$Q3wrKKImʃ$Z`Z6i'#{ƷLpH,m]"&i5/K̀&ǔeV%۝y !&Px Q~N9 @}H-v X#e"֤7r" 3IkITL R'O~}YhNXQCGBzX9UV̝ow4{wVD{B3^' ~%Qo(L'@DH:!JnPhAR@;iTb4qՊ J-5װBC^=.xQ"Sc `nˏLЌ=;OBWnm)}~"zѪD5h!W|qA8n]r{je'$ȻABȟ:aX,/O:ɚ`p]њuAԓVkHP2j,-=$ 'z538:^a=?Eٝ`nاyVu^NK;1s!{Ɲ"_)ԍ;w)G҃{5U_VekpodM{R LЭ+p̽E;&0̤R9̌ ˤq>РI ~^!$7(gEprӬ^q5 ]y{kԊx a]3q#ܛs\Zh[?e+,mćczWy/m`?}؏ % V *=RLw7M>0#>h4x4eZJAGߋK!ئ .I8>)!q"붇w񇿒31[bL j̏J/|_

先秦的选官制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废止的
先秦的选官制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废止的

先秦的选官制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废止的
整个先秦时期至少 有六种选官制度:选举制、学仕制、军功制、客卿制、考核制、世官制. 一、选举制 选举指采用推选与举荐方式产生领导人,既包括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即“贤能共主”,也包 括在夏商周时期官吏选拔时的举荐.选举制产生在原始社会,是古代最早的选官制度,仅先 秦时期前后就实行了几千年.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夏朝之前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发展阶 段、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的低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阶段. 在原始民主发展阶段,民主选举制主要是选举部落联盟领导人.禅让制中就有对接替人选 的民主推举.被推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长,都是氏族成员认为有贤德和能力的人.氏族的首 领是由氏族成员会议选举出来的,当这个首领不称职时,氏族会议有权罢免他.“传说中的 尧、舜、禹等,就是由氏族联盟会议民主选举出来的.”“尧舜的禅让制度,是晚周人一致 的传说,必有部分史实根据,而不会完全出于向壁虚构.”“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上看,当时 还属于原始氏族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制,人们的私有观念还比较缺乏,把首领的职位视为 绝对私有的想法还未产生.”“母系氏族社会里,酋长的更替都是通过氏族成员民主选举 产生,而不可能实行传子.尧、舜、禹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可是这种旧传统仍在继续. 这就是古代传说中‘大同’社会的‘选贤与(举) 能’(见《礼记?礼运》) 的制度,也是传 说中的‘传贤’或者‘禅让’制度.”[1 ]乡举里选也是选举官员的重要方式.乡举里选 始于商代,立制于西周,是地方基层官员的一种选任方式.西周时期“君所任者,与共开国 之人及其子孙.上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取诸乡贤与能,大夫以上皆世族,不 在选举也.”[2 ] (《乡兴贤能论》) 说明大夫以下官员通过上古时代选贤举能的方式产 生.“据清代学者考证,认为周时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吏实行世族世官,而大夫以下的低级官 吏出自‘乡兴贤能’,或曰‘乡举里选’,简称作‘选举’.”[3 ]可见,乡官制度作为基 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已经建立,乡官的选拔任用和监督考核机制已相当完备, 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制度.乡官与世卿世禄的大夫在地位和产生方式上都有区别,乡官的 地位并不稳固,其人选的产生大都由乡里推举. 荐举选官是指君主及官员个人推荐优秀人才任官.这样的人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靠自身 才干被委以各级各类官职,甚至将、相等高官.如西周春秋时诸侯有贡士于天子之制,是基 层长官向最高统治者推举有才学之士供朝廷选用的制度,就是朝廷通过基层荐举选拔官员 的一条重要途径.他们没有官宦背景,完全凭个人能力.《礼记?射义》云:“古者天子之 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后汉书?左雄传》说:“郡国孝廉,古之贡 士.”《周礼?地官》也记载有乡大夫具乡饮酒之礼,考察其乡人士的德行、道艺,三年举 贤能者贡于周王,以备选用.到春秋战国时期,适应社会巨变、诸侯争霸称雄对人才的需要 ,荐举选官更是普遍实行,大批贤能之士通过荐举而步入仕途. 二、学仕制 学仕制是指由学入仕,学有成而入仕,靠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入仕.公学的创办为官员选拔创 造了条件.“学在官府”即是国家通过学校教育方式,培养入仕人才.夏朝就有学校,以后 历代效仿.苏东坡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梁启超亦认为:“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官, 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官学选士制度说明卿大夫以下的官吏是通过选士的方法产生 .无论是卿大夫以上世袭的官员和从士中选拔的官吏,都需要通过学校进行培养,即官学教 育.夏商西周时期都有官学设置.《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 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记?王制》说:“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 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 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这说明对士的逐级 选拔,已经成为选拔行政官员的法定渠道,是”士”阶层入仕的主要途径.三代学校教育既 是中国教育的开端,又是培养人才、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即使培养贵族子弟,也并不说明 是世卿世禄.重要的不是学生出身,而是官员通过什么渠道进行培养选拔.私学的兴起进 一步扩大了通过教育手段选拔官吏的范围.孔子之前就有私学,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二,其办私学成就最为突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扩大育人选人方法,提出“学而优则 仕”的思想.孔子办学并非养士,而主要是培养入仕人才,并以此闻名于世,成为举世公认 的教育家.孔子门生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认为做官以后还要不断地学 习提高,学习好了才能从政.荀子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4 ] (《大略》) 荀子的主张与孔子虽不完全相同,但也强调入仕当官必须经过学习培养. 先秦时期通过教育选官的制度,开启了文官执政、精英治国的先河,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军功制 军功制即通过战争实践考验而选拔人才,是春秋战国时期因战功而入仕、按照作战功劳大 小赏给爵位和官职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争雄,战争使得军人凭军功入仕 而显得特别突出,以军功选拔官吏渐成制度,各国都注意从下层有实践经验的人中选拔人才 ,有军功者授爵或做官.做官有成绩的,再根据治绩擢升.凭军功和治绩擢升,成为各诸侯 国大批中下级官吏的重要来源,其中优秀者还可升为高官.当时官爵合一,但爵非官.对有 军功者,虽不一定都具备指挥才能,也往往是封官赐爵.战国时期各国选官制度的改革,其 根本目的在于废除世卿世禄制,按照因能授官、因功授禄原则建立新的选官制度.军功制 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盛行于魏、韩、楚、赵、燕、齐、秦等国,而以秦最 为发达. 魏国在李悝的倡议下,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5 ] (《政理》) 的原则来选拔官吏,有功 必赏,有罪必罚.韩国建立了“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6 ] (《外储说左上》) 或者叫 做“循功劳,视次第”[7 ] (《韩策第八》) 的按功行赏制度.楚国吴起提出了“使封君 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裁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6 ] (《和氏第十 三》) 的改革方案,凡无能无用之官吏和不重要官职,一律裁减,并削减官吏俸禄,把节省下 的财富用来抚养战士,奖励军功,建立完全以功劳大小为标准的赐爵制度.同一时期,赵、 齐、燕、韩等国也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而以秦国最为彻底和完备.秦国在战国时规定因 作战有功可授予官爵“,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6 ] (《显学》) 秦国自 孝公即位后进行改革.商鞅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政令,实行“效功而取官爵”的仕进新制 度,利禄官爵专出于军功.他说:“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故人 君之出爵禄也道明.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故爵禄之道,存亡之机也.夫削国亡主 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8 ] ( 《错法》) 商鞅把军功入仕封爵的作用提得很高,把它视为国家“存亡之机”.军功爵制 对于那些既无地位又无特权的新兴地主阶级来说,则是登上政治舞台的捷径.同时商鞅又 把耕战结合起来,以耕战论功也成为秦人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 的变法令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见秦国执行军功入仕主张非常坚决. 军功制的推行,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同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相比,选官不再是因人而异的“ 相马”,而是制度化的“赛马”.军功制对于提高军队作战力和国家竞争力有着重大作用, 秦国实行军功制最为彻底,它的军队享有“虎狼之师”的威名,它的政府行政效率和管理能 力也在七雄中最为突出. 四、客卿制 客卿制是指在一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人,被以客礼相待,以客的身份入仕.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变革,诸侯争霸“,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因此各国为达到争霸图强之目的,招贤纳 士,礼贤下士,不惜重金引天下贤才,重用外籍游说之士,成为一代风尚.“客卿”这个名称 ,最早出现于战国,当时燕、齐、赵、韩、秦各国都有客卿,秦客卿最为活跃.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佯为得罪于燕而往走齐,齐王以为客卿.”燕昭王筑黄金台, 礼聘天下贤人智士.他曾请郭隗替朝廷推荐贤士,郭隗说:“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 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燕昭王听从郭隗的话, “为隗筑宫而师之”,于是,“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8 ](《燕策一》) 二十余年后,燕国 强盛起来,曾一举攻破齐都城临淄.秦自商鞅变法,国力日强,统治者便萌生兼并六国雄心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入秦前向荀卿辞别时说:“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 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秦相吕不韦,门下食客数千.李斯初入秦时,就是吕不韦的 门客.《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乃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范睢魏人,仕于秦,故称客 卿.秦自惠文王十年以后,出现了以客入仕的高潮.自秦惠文三十年(公元前328 年) ,由 魏人张仪拜相开始,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 楚人李斯为相,秦高级官员的选拔 多来自游士.以秦相一职为例,这百余年间22 人担任秦相,其中大部分不是秦国人(籍贯明 确是秦的仅樗里疾一人) .所以,为秦统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文臣武将,均为客卿. 与客卿制密切相关的是养士制.各国不仅招贤纳士,而且争相养士,由政府或执政的高官豢 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这时的士,是社会中的一股 特殊势力.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熟悉形势,长于谋略,敢于担负重任 ,只要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就毫不犹豫去奋斗;而且不受国家、宗族、经济地位的限制,走到 哪一国,都可能得到高官厚禄,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力量.战国时期官方养士最著 名的为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由政府直接建立机构养士,在稷门之外造了宽大的公馆,从各 国招集文人学士上千人,讲学论道,进行学术研究,称为稷下学士.淳于髡、尹文、慎到、 荀子、邹衍等,都在稷下讲过学.他们居住在高门大屋内,出入车马随从众多,其规模气派 之大,为其他各国所不能及.私人养士著名的有“战国四公子”.贾谊曾在《过秦论》中 称:“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 贤而重士.”《史记?孟尝君列传》说齐相孟尝君田文家有“食客三千人”.《战国策》 中多有关于“四公子”养士及他们所养士人从事各种活动的记载.总之,养士制打破了血 缘宗法关系,士人“朝秦暮楚”,大量为异国效力. 客卿制及养士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意义重大.一部春秋战国史,就是一部人才竞争史、人 才流动史.人才流动有利于社会变革,促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放环境的形成,推动了 中国历史上人才高地的出现,也为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考核制 考核制主要是从“官”系统内选拔人才,由低级官吏选拔为高级官吏.低级官吏经考核证 明确有德才、政绩或民望好,一般会提拔重用,委以要职,政绩特别突出的,还可能越级任用 .考核制度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在官吏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考核也称“考课”、“考绩”、“考功”等,即对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考察核 实.它萌芽于尧舜,建立于周,在我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史书对古代官吏考核的记载,始于尧舜,禹时有“会计”诸侯功绩的做法.自夏朝开始,由 于国家的形成和职官制度的发展,官吏考核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夏王朝设官分职后, “三载考功,五年政定”[9 ] (《卷六》) .商朝创设“三有宅考绩法”[10 ] (《立政》 ) ,从政务、管理、执法三方面综合考察官员.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考核既是对官员的督 责,又是选贤任能之手段.西周王朝已建立起较为系统的考核体系,有严格的奖惩措施,考 核结果兑现,优者提升奖励,差者降职免官,有罪者则动之以刑.《周礼?天官》记载有当时 对官府机构和官吏考核之规定.如天官冢宰属大宰之职,“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 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 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说明官府和官员 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办事程序和考核制度,做法可谓正规;小宰之职“,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 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从六方面考核 官吏,已相当于今日考核公务员之德、能、勤、绩、廉,内容可谓全面具体.周王考核诸侯 职守比较固定的办法主要有四:一是巡守,即巡狩.二是述职,即诸侯向天子报告工作情况; 三是派员监督,跟踪考核;四是通过朝廷不定期派员到地方巡访,及时了解地方官吏治绩表 现,向天子汇报.无论巡狩、述职,还是派员监督、巡访,都与官员的供职表现、升降奖惩 紧密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官职增多,考核的职责要求更明确,做法不断规范.考核方式主要有短期 的日计月核、年终的“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三种.考核内容更具体.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政治经济势力衰弱,已非天下“共主”,而诸侯国势力增强,各国开始设置考核官吏 的职司,一般设有专职或兼职考核官员,考核方法各异;用“上计”法考核政绩的方法也已 出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上计”制度.“上计”是地方各级官吏把自己辖区内的情 况,主要是赋税收入,定时汇编成册,上报朝廷审察,作为国君了解下情及对职官进行考核的 计书.考核后要分出等级,优者奖,差者罚,甚至罢官、施刑等. 先秦时期的官吏考核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一定规范,并普遍实行.既有年度总结考核, 每年以一定标准考核课责在任官吏之功过行能,执行国家法律法令之表现,又有阶段性考核 ,还有下级官员向上级汇报等.升降赏罚分明,从而调动各级官员的积极性.考核既是对现 任官员进行日常管理和激励的手段,又是选拔任用上一级官员的重要途径. 六、世官制 世官制即古代贵族世代承袭官职的制度,主要存在于夏商西周到春秋初期.此种任官制度 阻绝了许多贤能之士步入仕途的道路,是一种封闭性的任官制度.夏商与西周时期实行宗 法、分封之制,被分封的各级贵族,同时又都是王朝的官吏,世代承袭各种官职.特别是商 与西周时期,王室大臣均为同姓或异姓贵族.春秋列国卿大夫也大都是世袭贵族.正如俞 正燮在《癸巳类稿?乡兴贤能论》中所说:“太古至春秋, ?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贵族掌握政权,各级官吏都是由国王、诸侯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 的远近相应地把土地、臣民分封给他们,作为食邑,让他们世代相传,称为“世卿世禄”制 度.《公羊传?隐公三年》说:“尹氏者何? 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 贬.曷为贬? 讥 世卿,世卿非礼也.”何休注:“世卿者,父死子继也.”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 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 浓厚的部族色彩,因此,世卿世禄制度曾成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自启杀伯益,以强权手 段夺得帝位以后,我国原始时代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度”,便被父死 子继的“传子制”所取代,世袭王权正式确立.商代王的产生方式,有父子相继和兄终弟及 两种类别,即在同一代中,有兄弟几位相继为王,然后才传递到下一代人中.商代前期多兄 终弟及,盘庚迁殷后父死子继占优,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商代贵族则官位世袭,有不少贵 族到周朝还是世代做官的.周人原是殷商的一个强大部落,后以武力克殷,建立了天子与诸 侯之间之从属关系的新王朝,等级社会的次序逐渐稳定下来.武王以后,王位的继承由兄终 弟及转为固定的父死子继制度.历朝天子都是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并世代保持着天下“大 宗”的地位.其他子弟封为公侯伯子男,建立诸侯国;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封为 士大夫,建立家邑;士大夫同样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均为士,享有禄田;士由嫡长子继承, 其他子弟则为平民,即国人.对于异姓部族,则按联姻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分封.从诸侯到 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执掌着政权. 春秋时期,由于土地和姓氏的世代相传,大夫的氏族就变为世族,拥有土地和政治权利,并且 聚族而居.他们可以在邑中筑城,还拥有自己的军队.春秋时大国的大世族,封地多达几十 邑,甚至百邑以上,兵力也在数千人至万人以上.春秋各国都有一批累世显赫的大贵族,这 些大族或出自某国君之子孙,或是功臣之后嗣,其兴起皆是由于在国中担任要职,而取得封 地,拥有大批财产、领民和奴隶.高官和大族是相辅而成的,所谓“弃官则族无所庇”[11 ] (《文公十六年》)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11 ] (《襄公三十年》) .一国之内大 族族长们,在朝中是同僚,互相支援,相互为用,故国君也要得到贵族的支持,地位才牢靠. 由于世族制度的存在,导致春秋时列国重要官员也世袭.各个大族不仅世代为官,甚至取诸 侯而代之,成为国君,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 三代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建立,说明大贵族阶级垄断着政治大权,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 .国君上台为了安定大族,稳固自己的地位,选官时必在大族中挑选.这样大族的子弟成人 后,其长子就可直接接替其父,而出为国家官吏.一个大族若不出意外,它在其国中的官位 就要世代保持下去.这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与“选贤任能”的选官标准有 着本质上的差异,结果是其不但不能保持国家内部的团结统一,更阻塞了贤能之士的上进路 .这种制度选拔的人才是贤庸并举,贤后有庸,庸中有贤.荀子曾抨击世官制的危害云:“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虽欲无乱,得乎哉?”[4 ] (《君子》)世官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和宗族公社的经济基础上的,这种制度到了春秋后期 随着井田制和宗族公社的瓦解,才逐渐被打破. 先秦时期多渠道的官吏选拔制度,对秦王朝以至后世官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选 官制度的渊源,其中选举、荐举等选官方式直接发展为察举以至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选拔 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先秦的官 吏选拔制度的基础,就没有秦汉以至后世的选官制度.古代选官制度又是现代选官制度的 基础,当今许多好的选官制度,如选举、推荐、考察、交流、考核、招聘、考试、试用制等 ,正是古代选官制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