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和爱因斯坦那个更伟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4:23:45
牛顿和爱因斯坦那个更伟大
x|YocIo.v** ht?10103 (BD)DRKR Ob%eU]"8q_W~6f'nME~\yՇ4[W>zb02CCunْm\},?$ӗC{194t0;;EälLtR^| ZPP`^Y ^gx%W~ZF)nb,[Os0$d³Bxy pՁIGS WؠwP%07FZ yҲ;9#Űi37ˣF4$r (enB bAn}1Ӗ"`o>nata7d2E$ŠͰ-`Nipz e~̧nݧVӏJ/MYLӹdW>4Fh2le ~i*Lgo4tAg8lX@)qX$ͤ?L &)hVh~n7i_^>:M"Mǎ)Ebĺ 0I,~N68c.ֽɬD\$wH1ƤzkoLi83|6n=~# zhkN@s\̒K*4ξ#XM|y`Ox!{:3)cAg`>n1y:w̏# {ZVjU4>@ÛLfw{{I 9޶KccjtֶuTWiz7g~Cxr<e OſLUY߽yBW˰0[ Sf6N?;{,WgBO!kY6K)`Mf :@N^yiiCU]贷V߼bh@'(E6=ڌWY2/#P$Rjm˚Ot1,O#{O=rG3ڦyk '/{汥K[j&p2ʫh_=x,8ct@8k!#/AntUI%Qsz1&tGA8fqŔx x#@)ݜ*w BRXkց t '(F +s^㚐MoJwb)fLtr&Ѷӯ-):q:?>[5]SP'σύ-|Wݟ_ `ϷK\m&L4hsp~#0ᏋAlaE`!Q^H@ɆwINp~ؔa?{N ܿ p:6g0Afkj\#nR^Dxs⻀` 'Cv +~±宙Lc <_BAlSAp\H'n24rdR0v")á`/3ż͘A]iXyhO .]si n_::T6`/X OZX6m04{\qCO£)hި(NZ3pYRa9+[<|Ț4[k+5a[B!KH]'[KZEuf3*EeBR+3KB|Jդ f$ ^-t r⍙VUwk+-cgn@$XZOgWz˾l @ 'i^ֽwj8p>R&iGqv^wY80Cue^@{I)*) ŠǴg/0vh:F;px0.]`,«[ FUgZ I wR5ٜxnR:|m'EWK(bUKSH1>zK$oGn8U_!F;1((3t]2:ډD pZ{o~?ZY@9X Oܵ{wz 6H ) T dd]rTf_Qj=\ѨPmf(׼1-ēAgCq&uGǚޖ̍R[(# uf@4Y>x zy|~4\88 FL ёsF+\}*ݡ>8^lbFJL\868X4\ D]k}AzĖ`Mq R=k"x?f edO d)< 7*P~N0Bʹu}e!Ի_t5Yd+n][Y&Qv%w:!<; 7IOq8!<K+S'oQ%pnf[ *2Z ^ rB>ECx#tmTEr IlA?-/"p bv1ݐՓCN(OX%5+S˴l 1HU|YFrrzeKkb,fHk7?c5WqcPi(/yZ3[}Z1Eaq ]LDڻsvlӬfezDۑGVE84:,gY!f9iW9AX30glU~{*[ , L6[L!(Nπ-wd݈;L:brZl \"c يFql!*:NhpZY|?>XYIB]x8cN:3[ZXbhId m491^x\8nVk"%䋠ۯ^!D$>R6B+L^}+Gã*%= B!IXAz}6Xr7h O0?iSVWwڋ.1⸼- O @"7^-Eh%E1ZlnBƒa,楳~{Y]qzY m,#('c(՜Lzr+7J#J2jҪI2\xv.Fxe鱃 $U.~ӴBN0 `X L*ncǒKReZpK 9ۗi+QE /J "emSF_c[A2I Y)?I?  \}'W1F1ut!2Msy6AĚ[a>Sf8"t,J#rQsPJSDܓ ōqbeh],:}0muSN4F6]g 5&UyjvUDŽ1~_:EgKp>XilXLb9MJh@BxZ K F@4#@b\Clp݆5c{*S<զQ~߽SxS=>2'bG%g:y"BRrbFȵ)<܉ӀzE% ~H1k_ݭޭږW xbHrUF ?kk7#( ($iֳ`a%aHf:Y)Ji$"[ ceOS[>"0pH+j_~3>:fmZ݂iu`ˮ&$ZʵX&ReTiYYҼ\#]?oA֬<&OifmIIjD be}B٤2׫@,(.ܵo,9A ԥՒVЪ፵1,b03q!Bn!Q}XQY8hAȁ%<妉".yM3Ӽ׶XXQd`7eIUMWk ꪛjKC96N f-ά~!N  1$*˂oS2 Q k>k[1aؤkoC<9[-wmW9,2WV)%ym]@xcB_^c.(p _)\?WqJKO$ɆHޝZ?8ս{k{ݥ2_e\da[5rd=JG! P;z@ғ[-J Ge m M.1L-r6r,Wr)k{!:6o(l-8;OM{qnD|8wT-CUu֗O3ltAST Nrma`;r54ţՂ+`KſuHuO:Hn,)^9Y\C^i a;k߾cnLy][>oŷcxTꐕmqx톞(bX!v7LjcX8NW-JQ0GS8Vw\_5*2":WWO1ON;$fe7AlC3ص+}bk"3Pm)r, `mvFBEC|I,z̷ [+ADh7gܞ8Zd҉glXS ^5 X MH6<&b:R֩ K]Z.apJ}jSK 0j8e 2c c >CNڳڻY]Dlm c}]:#_l.V<3[F~֌[ݿut607 uyĎl6mb1-.q&I:1"ej * gW ͘,*\$:qc:[idf$P!/Du VΩ"}[ %$igj 7;I250@Y3/[OL^ kHbOaL:IT;|Xwt4,D_jy|um*(0׆k+ɲLebxuIAo <[8%M^7ܙQKBP+]o]Pg@o}xQއ_v^Ax՟0dSĀWk0Ag,m*or ҜINE[ҘQb[B!ToUf:ӈ~ѵH} Glp1nr?fAc~6d06)o/w_1o%,TydP*'!4b;zG|3O^6mZ[κ=t oՄuߺc rK~FFū?~LbM֒TΟ䪉c 9Pƪ1x>% JW+Z;Q9N/^pVTLlMߠc2"o% bqSX~,Őo:7H0;=U55 {Kd=>.Q$ab6/jwLzZ}ҥcsi$= ?ٜ}r!=5g []50jr% B84{/iC|xwtF;9}#r272&7 ֻLAobJ: K,sL;/bس9Yw_^6MGm;^k8 'I)TGݷa\)hƛb|e*S}I2RjYIQ$c\up<1A.c`_R[JnM@y l/ (?G.OWmѮ;D`[_L }IVbY ڢGR.Q c,7G1IJw0Rxob$O\yJe;jЍ4Jk*Tb$Rk9Ҕ>.UlxG::HdI ~ǦUy-w{6}i9rZFۡ-ԣExp% 3TJ3ZYz[*_cn [K^ԕԳNNayIful6;Ow8Rʎ|./ϓ^ZKnAaru |lQs @P.,A3^4YճC,*%4CKX՗~e>Zb8k-%Ơ?: k흦8v+|ʯ^#(J"PX f,ɯa*La2Tܵ4`6'U%w>W>G,!XP~GENGQWlw֓&R#Ubi w첷̤(p ꋵ19O*__x

牛顿和爱因斯坦那个更伟大
牛顿和爱因斯坦那个更伟大

牛顿和爱因斯坦那个更伟大
爱因斯坦更伟大,因为做出的贡献比牛顿大.
  爱因斯坦的贡献
  物质不灭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质量不灭;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能量守恒.
  虽然这两条伟大的定律相继被人们发现了,但是人们以为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关的定律,各自说明了不同的自然规律.甚至有人以为,物质不灭定律是一条化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一条物理定律,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
  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能量是运动的量度;能量与质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物体质量的改变,会使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物体能量的改变,也会使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
  (这里的E代表物体的能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万公里.)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把1克温度为0℃的水,加热到100℃水吸收了100卡的热量,这时水的质量也相应增加了.按照质能关系公式计算,1克水的质量增加了0.00000000000465克.
  爱因斯坦的理论,最初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就连当时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也对这位年青人的论文表示怀疑.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爱因斯坦才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成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正确地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就拿氦4来说,它的原子核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质量就等于2个质子和2个中子质量之和.实际上,这样的算术并不成立,氦核的质量比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之和少了0.0302原子质量单位[57]!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2个氘[dao]核(每个氘核都含有1个质子、1个中子)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时,大约放出2700000000000焦耳的原子能.正因为这样,氦4原子核的质量减少了.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在2个氘原子核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似乎质量并不守恒,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质量并不等于2个氘核质量之和.然而,用质能关系公式计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质量,恰巧等于因反应时释放出原子能而减少的质量!
  这样一来,爱因斯坦就从更新的高度,阐明了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指出了这两条定律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
  没有什么大自然的奥秘,是人类所不能认识的;但是,大自然的奥秘又是无穷无尽的.人类永远没有一天完全认识得了大自然,没有一天可以完全知道它的奥秘.只有永不知足,才能不断前进.
  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伟大定律.它来自客观实际,又在客观实际中久经考验.多少年来,这两条定律经受了千万次考验,象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宝石一样,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已经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同时,它也从根本上给宗教的唯心主义观点以致命的打击,因为物质是不能凭空创造的,也不能凭空消灭,所以谁也不再相信什么上帝创造万物,上帝创造世界的反科学的谬论了.另外,它还雄辩地说明,世界上永远不会有“永动机”.想不花费劳动就从大自然中获取能源,是不可能的.
  定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人,虽然不能去“创造”定律,“改造”定律,但是,人可以去发现定律,掌握定律,利用定律.现在,物质不灭宣告和能量守恒守律已经被千百万人所掌握.人们正在利用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著作】
  《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
  《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
  《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系吗?》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牛顿的成就】
  力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①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②任何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通常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③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
  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他说:流体部分之间由于缺乏润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与流体部分之间分离速度成比例.现在把符合这一规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其中包括最常见的水和空气,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称为非牛顿流体.
  在给出平板在气流中所受阻力时,牛顿对气体采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与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地说并不正确,但由于牛顿的权威地位,后人曾长期奉为信条.20世纪,T·卡门在总结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时曾风趣地说,牛顿使飞机晚一个世纪上天.
  关于声的速度,牛顿正确地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力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于他把声传播当作等温过程,结果与实际不符,后来P.-S.拉普拉斯从绝热过程考虑,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
  数学方面的贡献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用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流数(fluxion)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G.W.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得出了导数、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阐明了求导数和求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光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1704年,他出版了《光学》一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热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即当物体表面与周围有温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1672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用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证明,密度呈球对称的球体对外的引力都可以用同质量的质点放在中心的位置来代替.他还用万有引力原理说明潮汐的各种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的位相有关,而且同太阳的方位有关.牛顿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岁差就是由于太阳对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动造成的.
  哲学方面的贡献
  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他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牛顿虽然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不能不受时代的限制.例如,他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该书总结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他说,该书“所研究的主要是关于重、轻流体抵抗力及其他吸引运动的力的状况,所以我们研究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传入中国后,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曾译出一部分,但未出版,译稿也遗失了.现有的中译本是数学家郑太朴翻译的,书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93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7、1958年两次重印.
  牛顿对自然的兴趣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就在1665~1666年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1665年初他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还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行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在此时发生的轶事.总之,在家乡居住的这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由此可见,牛顿一生的重大科学思想是在他青春年华、思想敏锐短短两年期间孕育、萌发和形成的.
  1667年牛顿重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选为正院侣.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牛顿把他的光学讲稿(1670~1672)、算术和代数讲稿(1673~168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的第一部分(1684~1685),还有《宇宙体系》(1687)等手稿送到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直到逝世.其间牛顿和国内外科学家通信最多的有R.玻意耳、J.柯林斯、J.夫拉姆斯蒂德、D.格雷果理、E.哈雷、胡克、C.惠更斯、G.W.F.von莱布尼兹和J.沃利斯等.牛顿在写作《原理》之后,厌倦大学教授生活,他得到在大学学生时代结识的一位贵族后裔C.蒙塔古的帮助,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当时英国币制混乱,牛顿运用他的冶金知识,制造新币.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受封为爵士.晚年研究宗教,著有《圣经里两大错讹的历史考证》等文.牛顿于1727年3月31日(儒略历20日)在伦敦郊区肯辛顿寓中逝世,以国葬礼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光学》和反射式望远镜的发明,光学和力学一样,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注意.用于天文观测的需要,光学仪器的制作很早就得到了发展,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欧几里得时代已经闻名,但折射定律直到牛顿出生之前不久才为荷兰科学家W.斯涅耳所发现.玻璃的制作早已从阿拉伯辗转传入西欧.16世纪荷兰磨制透镜的手工业大兴.把透镜适当组合成一个系统就可成为显微镜或望远镜.这两种仪器的发明对科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牛顿之前,伽利略首先把他所制作的望远镜用在天象观测上.枷利略式的望远镜是以一片会聚透镜为目镜、一片发散透镜为物镜的望远镜.还有当时盛行的由两片会聚透镜组成的开普勒望远镜.两种望远镜都无法消除物镜的色散.牛顿发明以金属磨成的反射镜代替会聚透镜作为物镜,这样就避免了物镜的色散.当时牛顿制成的望远镜长6英寸,直径1英寸,放大率为30~40倍.经过改进,1671年他制作了第二架更大的反射式望远镜,并送到皇家学会评审.这台望远镜被皇家学会作为珍贵科学文物收藏起来.为了制造反射式望远镜,牛顿亲自冶炼合金和研磨镜面.牛顿自幼爱好动手制模型,做试验,这对他在光学实验上的成功有极大帮助.光的颜色问题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在作猜测,把虹的光色和玻璃片的边缘形成的颜色联系起来.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是纯洁的、均匀的,是光的本质,而色光只是光的变种.他们都没像牛顿那样认真做过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