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20:20:29
作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xUYrH_c`,$wyn}+L2_3!UՙY;gE|DأZ6 KUV9y=;{p|t*xn_iv@'yfr+yY[^N׻K@ ?07DG,л9\3ը*;& B2)E͹`%,^}|>ٙKP qSIiUO=Y2Ŧۄ5g "h3' ir+KQ |.ɖ/s#Cc}p\sEfˈ.奕mM|WŅ1i>7Ӫu}B#"2'34ߤRZYͽf ДDpi]u3$V"7@h#KJVOvq&9U-%n]`#ސ5C 8\ɞ}"*Ӥ y_W'}Lٮ3KMe}YGU&]ũzg&%ɼos L-om¯|D9Ϝ0]"ɚ 0Mi0<2 ٕ9utr=|}[>ciKKSBv_&73MH N{TASÝ}9:fcu`x AwѝY2va{F2@ņYny 넏jS|$":#o{Ti^Sv4CkFa_2@<+

作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作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作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大学》云:“致知在格物.”其本意是论述“治国平天下”的,但是我想,这同时也是一种最好的作文观.这里,“物”就是某件事或物,“知”就是感慨或生命体悟.好的文章所传达的理应是作者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传达给读者的时候,高明的作者往往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记述某件事或物,间接、含蓄地表现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苏轼的《石钟山记》,通过叙述作者探访石钟山命名意义的经过,批判了“主观臆断”的不可取.又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者借游褒禅山这件事情,阐明治学的两点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又如归有光的《沧浪亭记》,通过记述沧浪亭的变迁和古迹的兴衰,得出一个结论:使人永垂不朽的东西不是经不起时代风雨的纪念物,而是人的道德文章.当代的则如贾平凹的《丑石》,作者通过记述一块丑石的遭遇,颂扬了“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文章若偏重说理,理性太重,给人一种说教感,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若偏重于抒情,独抒性灵,又让人觉得稍显轻佻,如时下的一些港台“感性小品”之类,大陆各种报纸副刊中的“小女人散文”也在此列.唯格物致知,便显得温柔敦厚.格物致知也如佛家的坐禅和顿悟,总是讲求从某一事物中获得一种泠泠的觉悟.如法藏的《法严金狮子章》,藉一座普通的狮子为武则天讲授了“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等抽象的义理.格物致知,文章便显得自然、平和、恬淡、清新,便发人深思,便含蓄、隽永,便体现一种“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的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