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的来源短一点的文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19:40:32
周姓的来源短一点的文字,
x}Ys#ɑ_}#mRPWKݒd߱fkYΎ>$q@TI7 OQ#2O {dd"*vZ3EdFw/Ru9ܰJvg9)[ag'{qU[ټ˟tSmZIo[$^,{;DUrؽ{a'=7:u'ְGNN8k;9Tay>fQ῝*֨zh {a+^OTBcŰu6.rN.&UFS6rNJ)4hQta27VnieԈ0D[agnNm8W][JN&o}2%":^V+qqB~z7 ;!"Vخ aaI Uh>XEUUeR{+ vKSbvrkf ѐZ>7v fj 6ڡ|GG1U{va+W>g!Z4ivVЕB]^cհ7pa::Ѱ9lm9'p92nMLt~oWkփP -ʭ60(wAE@oڏ]nPUݕcl{؍ Iѥ!S4?:-ԫҏBg2F[tT g-B!ېZM91(bW>̽v!58 [_\sOgqc*k!.qoXױ,wKZLBUjB.UWqjak:`{^MH+]~K.[{7a?ҹe391+2U L0}pZeGNگwmSZ@)V뭒yiTCa'f}Ձm`;\9M88S8ZޮF43ZLOp\ўǯ ya;:~MW(yIs߰Wt{ S~Cj;Oh66vl)ٻYA^nOXk'%ŤiUzFwv"-(n֝.3}ۤ߿Im۾ۻBz; 8.a* &6aٮkЅtTH^3\A.1IP }D!< ǦP;D̶;loqf`Gv 4(1GdP$B0n+u{nJdF!RC{R10s(܎]Ѡ܎#}0lA#bTD1/4^K5MӠq#BBXN%= ԺZoAM GE~΍6cjMqTN4Skh+hTSnN [`_OzY D2odŧ6%)W?j1,_tUB ]Ci>v.NГ%+!'ߵmeYgr /-st+`&Jm5yiZ $R$khu7ZqwX,=1o@B#OauҴ,I½#AP"2 AE CO[ռzyrm؉ qjN7!ײa>n_%|efBghKBS:vGnQnCSfdÈ7S*[˽# b7 k<[ o{+noJ,'Xޝ|d( AI9'yk2AL,uu *$DO}szVY5,8M Rm> q²؉ۛjoM^lנ'B-4k-;REQHijwKGr=1#U8'w[l*(ՌZ''guca*֭}17cV$޲u OG'#!gF(Dۼ3;M J$:NgBUS'FޠE%+3;gE}&ɧ#ppDHHc3~J@Eʲ8u宥Eq>;< 8GSѮ $)XtK!^@̛"T'E[Q4AWնnUEBU,o k}ԫG ! d*,nźk# |t3oFh}DeBx LÆ%5 Dej" .@FR3k!G=pakҊ5#cMBBAu= Д=6VUy] .qhVGYBL6;մԗ JZ?|# u:;O!ٵ /Z:Kۙkt7:`XNtc;RJ[H5M>w#9pB{6o-Qe׆݃2|VtttcXi`& KIc)"lYps[4iIIj7rXxݭ2oIcuGO?`{"2/yvO1-\*N%Cr 43=1~hp0(c8eK0fBQR> "9V>d>'E߈IVZ[aw+$8:v =nc8ꒆM>5tϖ ו>i`;NDëTA˘h2_nk!46xD"ByDZӏELCClI8M$H_Xȩd-N=&wMG3'X@,Deq]* ff>B0ign/.=߮J߃g4YʉT=/e5H{ӲGÖV'FZ9$2tf*Mg`*j w솽}!?siILu%I5 \<^O@*ڍQrkɪphl=~ ǮWk݂z9Y2ɳ7fsSKٚۿn ku}:e_T[*:[ղ|!mG.8n=b6[ø#2c=B[z1sQ -R~^s 9BZb&&YF \]k Zo*j%uNL8D n.9g-U?A ς|y :$nk3L-H#[K$j2!Pڣsy H1"#vp>8HC ,4 )ve `ʁ"dΎo!3k1dۮl&CM2,a'ҟHK`+#wbhÖ N kaV1lGyҫ,m5k9{)Lf54M;Ypϼaqg5 U7MIΡVgQhRM7~~V͌@tL"د"aZh ꝴkHFIMˎ >qJ=Tt+,-FDiZ̪ˌ&4>Lz&↣nΖȊ-9\e]xaįƜt$/h]`.ĆOS4N"l9 a`G[њ&}9 k/ qF7]V8>w|Jr(qAC? = _.K"1N N /!\|G%if׼,Ṋ?GH`F?ֲlKov' 9A"z@\H8XsmALg`'@݈ngXtN-o_wnT@fwutiG%{swtt W6jcF+"Y4XP'3q5qSpha i4찝+u'g<>A{d?@֚kcwZ'Yh/X,>6B;$+ \ޑZ g2ab2< Z. za:H#!M@;zG74`E4k؎!qag w"oKZwv($'r;וo,zҧ6aŠ%^"R^RT,EҎiu( 90`^!lC)~R*R.kIc'⫢K?V NT໬]bA~mLڱw6C%.^D'0DNd6=y PW<@nxNJg5ݶMcb:鮀`AVDJSNnٕg||x4+T"(.:t?~07A2vet%Rz >q$``j. o|& $BzB`3n~M9Dw:$Һ:0JtI$@u'AR`Ҋ3:A j (b'JF_￷Myg~s GhtY*w] ?zEMbV_"0uv²ݺE8xmB[? 7ШIGAh$m6m(!jX}ڎ"%WJ{O8a&M,GfMcyJh bnզ7SD5L Bƈb%uwYqLEzۡl8a(|j'p* ˞=A?yYА:?N&RHr`&*HQ+VZGԧ0ލoX^& ðYZ5aӤE=k]"*{M ; (MK&3m*4e&u#q?2<[" F䖴@C3*KX$AH԰.%w&Lp{ZFOUM!f͆+H͒v1@r`W1o4]C̽ZG[a"4ݑf8*i`"& ~n9o2niĈm$D,yF?;^8'sH:rP䘪~da|؇$F#V4VZ蓿cځG\) x',pW|C@56:eG"~u;y Nn&A84NU=Ш3PŜ NlM?]X l§)ؤ$mz4Iw(3mw}3&sk4:k?FFO:w;OT6ڍ5H'>0I@h/??1jB+[քs n-M0uLo}.j\0`e$j<+z|[c^L_.2\#Qp[V|UCO $Pªէw~1g ܭTDzM`Ⱈst搝Tovp=G,?b1@Dse*~)4#.`FI8m)(o.ۢuP]d,2)v:ڂ68 DUrIF,AeAݼ3uK+˩*f%Oد_bu+g*=As[qh Ak.f:kM4EUd/^/$3ek YmPwOlbW}yn2lC9E({O=A`#CG>\J-X@e ԏ> aWwcS<絅tͽ49vGr^"f[>Ϊ%M؄0:q "mLіł A ʒ(rT \뒏MhÛN ߻_NN1ib\ρS*U0s腭A/#tCT_H)dޞ qר^6|h"\ଜz;4]}̻ŎAl"6Xիs""U}= m+Y0TV`&)` 2Rh=$ % ؈}t-'-khhYhadw0]>?c?Zd;ct̢;/NeO$. d8f(Lʖň: j@ 1r?".{pqɍ&ơ'Myʼn?M] m#,OڡٰHf͉EaL_%rRps P o!zj~ ~3 ~rAa̔{ 3 ~-Zth2qU@>˪Z)F Dy!Hw9nfg/_wH7 9l'5U1uY1ҕ8G56Z%$HA'flI$j.9}Se9Kȳr\<G6&6Dvx!$X?BWq*4"d`gURt {WUܭ6cQ+Уn]Azj@IeH;h.˷HT@mG-RP©|IdBV RM :D_[󙽭EW{Ұ?D/0#g"C0lJm[# E<4,☈/{lw`8|#q-?OpAa.*FrMBs]:d Dգ|ڻ4Qgֱ4H${A0pp<_cS̞k뱏#H&pѸ7`p$;B4'/)J?M}wmW "_F$rO,n׎\z+=Kqxs 7*hSPy HEU2Ï? LdȬ6Xn? &U.qu&Ϯ& q['2H5p=4 .K; <ǿ}Y<*KvEkbUm& )R\t893ѕ%o*m'JpD_ {DP@0y<+Ku[pl:J^QztS'|w9OC }Ŏ7>ʓ5gX-urۖ#Ƕ!ٚ&r;YjP2R1\\#oBY!7?d k4$H'l`ѿsJ$=֭#Mi<^a.u\e >%U'yt`r-6As;/g@UT(xi1!.ENJ}m!\D | XqUat\Nӷu @S^} TiZqKXVzE*@zM۬ˎ6'-(krw? ~< 5'O$tu<Z'n k{b{bfQ[nWp2vH G IWYK#YT/t+JHLy9c3wI~X| w^ɵB5;ї˕V]jYh vCWd؊Uz"zJ0IrR˗E2.+`/N`Qߋ5AIĀ`{QkVRMɸBbýްoΌK;Q%xo` 7f'DAȁkVfY,*tN֓ GaUD-8.AT4R2舢N q91U&9I!5,lIw"ҟL &Acf ֚ 襎Us+5;8]fJA!ږH,E# f="TH2,@{Iڻbpt6쾄;QsaOpV֕@s05z%9$ &&eT_4؛v] y"H># I5 u2&Ap#1 ioRtRW>o`g$'Eo ^eU"{|W5v^o 5 =o1d"#9^MYEb+yDrçUH1=Pn8 ~ l7b!F__v'M붗q+$<'_ũOpşM9B3X2J{G 6~;^W" Ó>feV<V߀!mROA/u(gJ|%}'ԓKٯWX><71l5>.M2EK->$4۰DjTɪ_UIWM(a&B :N7ˀn[&,x8 dB::~3:׍ TFt<\:':w9pftc:7:8覓A@.!]sGgI.'p])oJeK_`ts2cL>͚e&o`Ttz%c ϡˢ36Gt&zVԁ_M&n>u@`qFul輜o4qJt-޾[] ̮0~0̰.wnuofY~Lh3k]=z0?:DuW\7Tuz*:h΂dZa<}}{&Z~vz; dalj ayx/ZzoƎ,GG=OdZ\"e7C۹cg@v8G;,oPY.S;9/W; ~vtfv؎~93ݐQ!gnEYn2cpga`,8wy&2s:;rًܱJ/}vЩ|duͼhevP۝y?'^(f 2B(`-%~K#ۻyA9cY}9d2;i";2L06p$d~$gax/T&x4 ^O$. /Lp"3<39mlxz9AYy~ex=gk~xsWS9ㅹ-5q^x悙Y?q"r^xF9E`ylny 8`&y>n6yќӦH_Q@vǙXY7sˋVvvyІ \a^S|2<6dqyd䚟:>z7<& 㼐s΋$u7d=o0}ϑ?d&= is*7(=E6YSe,#.Loº";=ֵ ?!PE9q,,O=#tz0W=Xdza&C$6wAzY&֏Ş^zǬ^䙗~FE5Pbس=ɞ%95~c6{)X.^F{6U,i? Kf,y1d =[LjNl{ò9-`1[0{:~.qrfc9с{e7]@`6=63$,ȁid7f5^&>T~.|󓶗e3c by25'7>sZ;7?jq1#_Kdg'u/S(o7l/_Ċl{+ga7ۂr@fg6MţE&>6b2h;od?G5\EVZ/>1OtF}3֢gڼa~4 cvmkW{Á fg >Nɼ\Z\6@f7 =nggx:>7y_s6$_ș r*yo<2Yɘ_(lfj$vIqN~tC<ʏM ǖ2 k !dy(CbT~ 힛?1(}c~}S91@~-״w2=@2U|NJd,?l,K^2Om\FWK-sku:{c/}B8?3gMX?Q72ߘY_r ?0?F5,ߏ,_Xע"O SfkO9S%u^XD%xϭ jf=ʙ7jL٪>X\sWI}>-0 Fo aW)0Zb|AA`&?U1@2[3@f;U5c/}L `vk~@pa j0-[E@Y +  $@pᦞQV`5 ;O1,_Y@842X]߯/̅tL A!Zߩ2`nSg`9ߨ4 ۵&}ڀ(#1/94H1N`Kgk: ۊ&kxpBO_JSX,k_(b {!ҳ ^ظMN:u'!s1Sj΂*u 6jJmZ:(P@̗S %يxYeT-Z\ܠxv8ܽc_0XE L C+gh:Fꓛ-R`jY.\X@ 0UTa^UL= | e Dcsh9kƘ*B:f*`Q:kOzL94Wx4~| q+LWSf4.@@'*>w?M@%;[ߵيlSaYVE: =Sgj#>#0U-_S!A )Uܯ*%fJj < ^Bd:qy5X?x |u/@ WWQ`c("J BM-A`53I?XDy`M߫ݺ YY]W[!x?T]{‚ϡX3z^!oYJ 8L3U Oe1ż TL F/s&+/O{Y ^TÒ5t* bLà1f^%LuZ L5-s5ظ4*729mne>j3%t^u߼Qal2_,(Y2' 4u8;%dES>^XێJKkB\P 6{S% &ݲ $/YOn0T7EYZ8$@!-Ybx\9c@I yEڵ23 ;`( tpnq!1V3 .,Dc 6 y𵴯*sz}Rcb7|0P?'>(w-XGca-jA-/.!z2E n!6[ B4] B\I/) GBn7>~ Dve",!rTD$ ̖on@Mfш8kFL*W:pA*8U>wq?*"16k IyWk)'o4f(,1{NJK-*.<:S%U-0ۛ%&>SdB2?sʱ7 M0旚{W؄i9Un -PpbAJNH˔9Xx..=%lXB'OZZAzBj~=PhVn$/(E!(tQW6$ػ˱(X.KKSf& 2)4Yb%mYDrE*T yL ~T̹*RVS BunNhᄎluo W),S,⫋W'-_0| 6$E,%X0SB3='3,|@}YܒxtQ o+k! [EPv3-ۅ-' \BĘeJ\,!e.̙yRz?Rb$ ^ J^0]"8` `o_b-~㏔`:(Y&`2c0f!nQ) -9Y `۹iˡVS[g->ә[*[Rt)i)Pep#\4O8xXq8kM\:b! 9z, 2WcVUO3{HpB peO;iX}6OޘοCm͓tZkŠ's'j8*Np {J"Yo3:g=\h$pD=}Yeo }N{Zԍ# RCz(9b1!zV$2ؕ$Ryϗ_W_!ALUGr`vȍpJ`Dϵ #o-Jr7W# d(wHO tbZ߭'$<tӋpoؿ1>*?7mryZ,kpRC@"xAx\pV'Z9"sb'OPnHATgo}7EiڂIQR+VN S9NNS9(*!Zripp3U^_Ŝ\7:C XS"2 !R/O ?0Ns<r)zuaX!!3M9yrγzG֞!xIT%'ӊjAIϚgm>BgK{KAu TqX"@UJy\蟇/L"q+,@k<(qOӨHuΐ-l;k-p(;'pX. 1oTsnV<M-)|Rx$cƥᰱ(h;<#Aj39טPNp;W+t@d**6Ƃ$σY/cn1x⩃dE38}n#XHAoXCzF*<$98u\Ok ZrΗܣJ%65/⠘{_Br߭sn:9!ȹ.眊 jތΏm!/0i?Z6

周姓的来源短一点的文字,
周姓的来源
短一点的文字,

周姓的来源短一点的文字,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5)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6ng宏)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有莘
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周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1.周族始祖------后稷
1)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
姜螈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a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女原)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螈以为他是神,便收回宫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
姜螈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注释,在姜螈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螈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螈.
2)周族始祖后稷的父亲帝喾.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黄帝,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居住的地名.
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父亲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女取)訾(ju zi居资),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
3)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
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
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十一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空-工+出)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夏执政者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率领部民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远近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在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彬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4)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人民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古公直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直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宣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帝王世纪》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直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子三人: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5)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6ng宏)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姬昌.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西伯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的机会,对一些叛国进行征伐.
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姬昌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伐邗(Yu于),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姬昌伐崇侯虎.崇国位于渭水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5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故名.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6)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子,据《帝王世纪》,他们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作为人质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其后,文王立次子发为嗣.文王死后,姬发即位,是为武王.
武王继位后,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位于周人发源地的周原地区),人称周公.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
毕公,也是姬姓,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武王在众著名文臣武将的辅助下,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最后攻击.这时的殷纣,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忠臣微子,关押箕子,掏了比干的心.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充分准备,率领本部族,并联合其他势力,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死,商亡.
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诸侯,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分封为诸侯,分别分封为祝、蓟、陈、杞等诸侯国.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姜太公吕尚,在辅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齐国 (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武王还分封了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秦朝设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五弟叔武封于(成阝)(今山东宁阳县北).
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第七年逝世,寿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十三,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帅师东征,经三年平定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流放,霍叔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中,灭东方17国,以后又增封一些诸侯国.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址).姬姓之国,增至53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124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卿大夫在畿(ji机)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建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姓却有直接关系:
一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辅佐武王伐纣灭殷有功,封于鲁(今山东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姓周.
二是东周周平王的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2.周姓主源的另一说
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不久被杀,其子孙仍旧袭爵,在朝中作官.后来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称霸诸侯挟持天子,以壮声势,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居然敢不
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他们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
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三、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四、他姓改为周姓
一是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周姓迁徙史
秦汉以前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
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1)入闽
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周姓的祖先是后稷,当时主要定居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一带,传到周武王时,武王灭商朝建立了周朝,立国800余年。周朝被秦所灭以后,周武王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即以周为姓。据《河图运录法》记载,周姓还出自于黄帝时期,黄帝的臣子周昌、周书等,他们的后代以周为姓,形成了又一支系的周姓。...

全部展开

周姓的祖先是后稷,当时主要定居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一带,传到周武王时,武王灭商朝建立了周朝,立国800余年。周朝被秦所灭以后,周武王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即以周为姓。据《河图运录法》记载,周姓还出自于黄帝时期,黄帝的臣子周昌、周书等,他们的后代以周为姓,形成了又一支系的周姓。

收起

周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全部展开

周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1.周族始祖------后稷
1)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
姜螈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a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女原)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螈以为他是神,便收回宫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
姜螈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注释,在姜螈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螈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螈。
2)周族始祖后稷的父亲帝喾。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黄帝,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居住的地名。
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父亲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女取)訾(ju zi居资),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
3)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
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
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十一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空-工+出)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夏执政者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率领部民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远近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在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彬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4)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人民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古公直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直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宣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帝王世纪》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直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子三人: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5)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6ng宏)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姬昌。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西伯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的机会,对一些叛国进行征伐。
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姬昌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伐邗(Yu于),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姬昌伐崇侯虎。崇国位于渭水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5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故名。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6)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子,据《帝王世纪》,他们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作为人质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其后,文王立次子发为嗣。文王死后,姬发即位,是为武王。
武王继位后,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位于周人发源地的周原地区),人称周公。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
毕公,也是姬姓,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武王在众著名文臣武将的辅助下,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最后攻击。这时的殷纣,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忠臣微子,关押箕子,掏了比干的心。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充分准备,率领本部族,并联合其他势力,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死,商亡。
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诸侯,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分封为诸侯,分别分封为祝、蓟、陈、杞等诸侯国。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姜太公吕尚,在辅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齐国 (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武王还分封了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秦朝设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五弟叔武封于(成阝)(今山东宁阳县北)。
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第七年逝世,寿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十三,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帅师东征,经三年平定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流放,霍叔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中,灭东方17国,以后又增封一些诸侯国。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址)。姬姓之国,增至53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124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卿大夫在畿(ji机)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建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姓却有直接关系:
一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辅佐武王伐纣灭殷有功,封于鲁(今山东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姓周。
二是东周周平王的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2.周姓主源的另一说
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不久被杀,其子孙仍旧袭爵,在朝中作官。后来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称霸诸侯挟持天子,以壮声势,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居然敢不
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他们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
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三、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四、他姓改为周姓
一是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周姓迁徙史
秦汉以前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
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1)入闽
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土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王必),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 (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 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 (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1141),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2)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王宣),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元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湾
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