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什么,这出自哪里?谁说的 有什么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5:42:11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什么,这出自哪里?谁说的 有什么意义?
xW[rJJD( GZf01w€A1 lƶK[*:FǍ-*3O<}"cٿƜ6,]R*"1KbSS.h_*k3f7|_+=W..Pٮ[7.nCvm"J&/HfI9yXM/HSE)\v&*|ğE2&fY̟@+0u.]C%&EN]Ӻ4K-7R#ٙYT?DH.4v_~q CELbӄkmdgH)OĦ ~nڮJo& u`J"zفmJ5rp~خܙvm6[ aҢ[ b@hߝo tm(#ۓ%=.a#zb3xns+qw36j-rn!j%{*p[_߃9yԕ;y$"Tó; .h68A L`I ǴRNl{@Ds*=P8gYD`͝7$u4 *p{ypTxI5P%H*6S‹t=6xUfJNDzu qwԊi<;W-d hѢ/h̗%{0UH'[4i**\@mK/pMvHaO?a_zOmYi$V e/H;Ԭi}tʐaZFB } Z=z5k&JՆm*:ĚOr3ZX6wET " ‚k%̎` itEC C(L(43eaҝ1Ĵ/hBm+ǠK(П0eD;ti 㢽=g,7&^0ܗբl%vLE0T@FPJ/iڕNqd$F_4SQ-|:&_(p( q V }|H38]|03pKeUרeNc!:?>R+{`= R|A&np2% #h cWD B 'u'o'n\ LpH=gx5scPDd3w`[:6w< kxJր=`? f8f\8C3 n0||4oM!/dJ0samRՅ ba Q%3aյQ^iX>#"n'yqf3 PjWcܠcy:zCX=}ֆӝ<; 7h@ yR|7^f XJ-Vբg{#.֟R:ݴҩQl##V&o&SpT/&,^[au;y hB*[țyhˇY(Hv]9,"l`A>Mc܄c`Гc79 I7_N|翿FK_^+Х=V_[k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什么,这出自哪里?谁说的 有什么意义?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什么,这出自哪里?谁说的 有什么意义?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什么,这出自哪里?谁说的 有什么意义?
出自杜甫的《赠花卿》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 “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崔 闽)

杜甫《赠花卿》中的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