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两次提到烛龙,为何一在钟山,一在章尾山?他到底在那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22:29:27
中两次提到烛龙,为何一在钟山,一在章尾山?他到底在那儿?
xWinI 0%9@0H.@[dmŢ6[-,[E.߰ y-k4ȟRzU_sꉧ()5F[j7&g^i6̋whYU`O6?//1ovF-WfgE 8- dg9xVe*S!>}ʽ11o!m&l|$%;e6帓vh952 hAi^EgkiSbnj7Ò %eĤb -CGp {=_ SQݼZ^&@@ݍUtծTя 3u'V6e^Zres+-K9yEX@ Б38:jk&WXs3H 4;4FX, rAE+ K˘Y;u 2WH~v7 CȰL?]$;j|"M~pz&{5a9xCFlYݻHo?uY e ly+7tɜz~,hݍiMrDe8oS8 x,\-[}UK>&߷i|ecdzLܨ,{Im j2N@ɮ8-7 fR/4Mo&+%U/ KJ܅vu?̲0sr -2{y9—B@;!O س8|`Y,RgDz>OaId0^XHџQ=W.&I")Y_@LPZ/t*|ST /,FPT@2 -YJr XSQ"#Vy5p$96Bx ѲeFLY,J`a-x83Y|3曱0Gd1 0Mx>_FxF( J1Q~x  5`̾l9 Mϯ.rXs@zT 3kx|0R0ܣ/:ksM}2S /``cO[.R **^XPf(zJ˗`j7r@Q5@.Gx,k4acȦ.4:.MnIօ`FbKw>G U<;Xcza‡b6=R (s@xfݝ,9.Hf νN q/?悾y@O<€ԃ]4RT .<#k%h4Tqӝn9d|,Oe,>NUI9O* edp>Tq18(\Tw~&>_|ѽ.8=`G`&uE1B(e0VG9!{|y[R"K_iWn\42r{|ܵr ;Щc1Kj& |a+mc&cpm3dvECaճ`$+‹Sߐfj

中两次提到烛龙,为何一在钟山,一在章尾山?他到底在那儿?
中两次提到烛龙,为何一在钟山,一在章尾山?他到底在那儿?

中两次提到烛龙,为何一在钟山,一在章尾山?他到底在那儿?
一、《海经》中这条视为昼、瞑为夜、而且又能呼风唤雨的神龙委实引人注目,研究《山海经》无法视而不见,我曾想在博士后研究报告中专辟一节《烛龙考》,但终因资料不足而作罢.早期文献中,关于烛龙的资料,除了《海经》之外,大概就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了.《淮南子》所载,显系本自《海经》.此外,纬书中也有片言只语,《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也.烛龙之说,最早显然是出自《海经》,而诸书所言烛龙之上下文皆关乎天文学,因此,烛龙之本义,只能从天文学中求之.前人对烛龙的解释,大致可分两类,其一,以烛龙为日,此古人之说;其二,以烛龙为北极光,此今人之说.北极光之说,显然是胡扯,北极光只有在高纬度地区才能看到,古代中原之人安从知晓,莫非我们的祖先也曾像金大侠笔下的张无忌一样乘着冰山到过“穷发之北”吗?但太阳说也靠不住,因为《天问》说“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烛龙明明是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我认为,烛龙的原型应是古天文学中的苍龙之宿,龙星是古人纪时令、趣农时所共瞻,因其逶迤于天际,故以“龙”命之.《海经》称烛龙“视为昼、瞑为夜”,此或反映了苍龙之宿谐日出、没的现象;称烛龙“风雨是谒”则反映了古人以龙星作为物候标志的习俗;称其色“赤”,正是龙星的颜色,因龙星色赤,故古人又称之为大火.不过,以烛龙为龙星,有一点却不好解释,就是苍龙之宿在古天文坐标体系中是安排在东方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鸟,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海经》古图何以把它画在西北隅?对此,在下百思不得其解,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这一说法尚存疑虑,因此也不敢造次写入研究报告中.二、关于十时制计时法与纬度的关系,也许是我的文章中叙述的不明白,一致吴兄疑惑.这里我是引用的别人研究成果(阎林山等在《论我国的百刻计时制》,载《科技史文集(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其意思并不是说只有在北纬37度左右才能使用十时制,而是说,由古代典籍中关于十时制的记载可以大致推算出这一时值使用的纬度.因为在一年中,昼、夜长度之比是变动不居的,冬至昼短至、夜长至,夏至昼长至、夜短至,而地球上的不同纬度在同一个日期的昼夜长度之比又是不同的,比如说,夏至之日,赤道上的昼、夜长度是相同的,而北极上则只有白昼、没有黑夜(极昼),因此,根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十时制计时法冬至(或夏至)之日的昼、夜长度之比,就能推算出施行这一时值的纬度,上引文就是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中国十时制计时法是北纬37度左右观测的结果.三、在下研究《山海经》的初衷,其实也和吴兄一样,不过是为了搞清楚这本书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并没有“用里面的记载为神话中的人物排世次”的意思,不过,搞清了《山海经》的本来面目,说不定真能够为神话英雄排坐次提供一些可靠的史料依据,则又另当别论.四、至于《山海经》研究的参考书,在下喜欢的,吴兄不一定喜欢,反之亦然,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我把自己研究报告后面的参考书目和台湾几位学者的博士、硕士论文后面所附的参考书目贴在下面,请吴兄自己捡择吧.不过,说老实话,鄙意以为海内外关于《山海经》的研究专著,说到点子上的真不多,我最佩服清人陈逢衡的《山海经汇说》和吕子方先生的《读山海经札记》,但这两本书却似乎都默默无闻,这种学术史上的“失踪者”现象,深堪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