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时间与温度关系我在读人教版<物理>第三册的一篇课后阅读时发现宇宙大爆炸后时间(t)与温度(T)符合关系式:(T^2)*t=10^18~10^20是偶然还是必然?有没有准确的关系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22:42:03
宇宙大爆炸时间与温度关系我在读人教版<物理>第三册的一篇课后阅读时发现宇宙大爆炸后时间(t)与温度(T)符合关系式:(T^2)*t=10^18~10^20是偶然还是必然?有没有准确的关系式?
x}[o#[v_)#9}.dc' '#8yC@HJ")uNںZ$RK' 3Uŗ_kWg1g!YeueojE7Wai%\OItnL‡~P4՟z~X.}4Mqp{7zxJqPvC=|wi6J:>~?}tqO`erOS4q4SW&Oiۅ_'@<5 O8ؽQB{P50) J);tN$6g{`ҭ]3*ͬliV^g\Q4l!z@&C/nwq)T/3+f;3C{ 5]z3L콞V21dl,dL`YU֛\ jc"CŕAչ0쟵bH'{gV`uWr۸q)`+}oEjOP~Fȋƒpjڠ}s*LhK w<ͳXˌe$+$voœ"Z\1jt\Z&[6"8B+NS) Oњ2¤7Y]eՌo8yQv|ij,MFfjn*L@ZPPT`i4{*זT?T||0M5KfNpxFމWɾhM?|h3tAhgJiet@qWjvœp"u >ٜە1yQb\pZAu1f!xH!'=6 KdX*≩trvfQ~|>0e}RĜ 9+_;}N N'\;"Z)>:}%ie|k谂 Atp{MԼQVp^M6n.-۽+Qz2pGX]F޳)RbhĎQӉRz7+8鰻7v!dN:>X诳ӽW>8= 탣N4.LT(gHE-ݓvG'O:pAU)etR^" -=SǓaX'۸Nt @ HpAz(Rj@o;6χAz l_Eƛ6*&}O ibGu=1ݷ/zPa{C07>DOvte}v}]u=*БQPk([> xMϖ묒4 ջwK<{ޱ0PBLz o0NW^,FgʦFW®I45ݕOieVٝwV' iq629 ]OaW8Ff9"Fw%Cw7N_A2ݽ^PEG!An)NUaF8,w'ƛ;pct/g6֤ ^ vIbYk5obWqjpE-Ax05Շ3U+ 3< g6x?Zcd+y(ǰX8~ '| NW'VWq9.<%hM迕r F Yӎl렼)~'Ojx{ĹglF4gxj _OiNeXP g+6+Yq.,KyWu%4A +ՠ([7 $lu؏bZAf;EծY/Odު&!?KP>V7|Ƈy#ۧ Z~?^\6OrDh 2MO,APҊv?q-,Q&Y?7q~o}dڇQkTiKx.:HD n"ᙸWJ `>%` "h^C񭭂T!civ6ڛ+ҺUg[ԮqШg_!Iӥ)y)2cSxx7+|y}1'7S 3#j G ?ętփ{lu[|uJjѹt`Fo=C;-sxt"(r&ANʼn'P Ovy# ppNL%Ĵ lЮ"g.j^]0/#~ۉuvõ;DW_e4(~ R`FYYA\$%{ 6M=_ ^U\U",W2*Ao#MX yew8&GY,QVEAo aI&!n9[ªeNIm*f}7RWG*jZC,MsjUb, Ϡ虠1z`p?8Tia֩}nB19akL /0lްaD5l=7rɌ?ŭ=)脯pߍtWRIy/`@(t!;U=Ik\EI'}4&%UzxLcrzirɪ[s'kQN_ޟ&e/\~'ztmO?(#QwZ[Y hJz>9':Q\VlJuI7ou X+5zI4c-'mGzq_nMtz453Z˿2p/~Y*ZﭯV6X] ޏ6`Q9hW8IkVuTq֧O5Y] X!R}-/*Se3%VTk!+(LCtB28"rzzЋyDAU逿Z疎:wi$ne+rZϾ$o?Mm%fnq| |bΗi *9 >HLD^ W{JaeIXL`凵)Tט';U l/h-dP1j#_›Mt3BX~#l^+_RVB<<Au`x|O1hmMN9Am\|x@Oxj'' VK@d>C5r'x]nXϘ4֪r'%2A8 ?pM=Φtv$t06Z}>vq_gOkInC۬stx&EQp8>ҿNgVq譌gX{^ چwSNZ Dʘ)7#\w*`[e'n(p=x;H<ߛR-\8IC8PO|KJX>3^Nbq[q"LAgCcчgoT>(EL넃h-9@xĉ% ezy/J7tE#WLm'x*i#eCW@K`-rf['jZ5'=0yiZxE-_i@3]j#hJHHh4P`.&'G 8g;a {;"s;[aY̮J4O֧`'J363{ wM{kz#+1ѩ.\?-v[V%AT+a-w%%V-UBRvVE(%vJQ Y.lU MmjK9a%e߂ T|SBKqw9 AT@5йtüSd"~' ;Q\>.* FKZAxOU]tQd⢰`[)cs!-pwB/a; qޜG@6"m2D2* tFBna T gh^|B (M{CE``ox.a FJc%NT6?@i@3ap/A̾yL1 ( O/!,h'-tDV8-VY=WjSF\n:_C57v>` ܗjdd<rJŞF4 K-_-;k3FǓ <+ݼi143,|eْJ8QIiW~uZGp5Mp %Klxߟ ٹM\.Pz" $H՛^b| PTө[ nl]4/Ů:}הx06L)P?cvM˄HD Ѣ#b^1uxu5]bPWm&|W7Sho\sm+/`W/1< }?/gmHlmrh/9l7}-A1BT? ڙ߶Qgt`oh&\[Ud:GA]#gYD=Ë}șG~M?WI~ cidY#*'ʰ$wW<?xp7|'Ui!5IrJ€[ k5:WX\ɤsЎ,zCF2)CƏ[]Wx Fozm$T>T7tY0w@V5)p@Bu?߼;-CF@7ת%Ӭ{$%|)*yB I]oE Z8#6?f}s X>YI<+4#]6&JU_cyhMZ[x_]l{cO&V>al̋-z -*%u-<Թ\JQTը4 ܨ4AT )ؕpY"<&2"D3sr"TugW?[o}-ɧ%C ٧Ԕ\#VM &/Ѵh*6z~ \*e.0'Go\ݩ&.h)}F,^1a+B:w{^~Ip\b0 zM6(h;mgɟ{țAS/n 1niqDq]Oq: kNY?3 r3s ؑFA=Rrkc^ݐ@XY:[:F |+$MtnF۵@5b9kFΆ[5:8+Erl_πk..YwK+z lr3iL' ŋNaM޹-B\TR'{IW zEt\ 3?9Ҫ; La+$z` W }ʛy 4Junz1"2fIa=̤5hs:nl&q9#|Ɨ}/g[#zӹm3^fӡifZ  &s0'{RJYEK#oj.qfh}Z5wN\gp+Hyd;AkYZSLwž,ĕHgľvͽI7Yg }ciD;Eϯ$~B N[2/ZeʹX^aѶǠY㠮]S3=@ݸ'izԴ7G`B[xHiRPNƁ/ҍQgfS5&+2Ud }دp7Iꎧ{[Y0e4xAʳʵAESgXWcDTJt$]O(FYX#?I&u+Z͵Ucyp]'MG'}Eq+No<}T]¶%sWǕG=m^geTNyX9.֭yfjz?Ԯp?T-z<]*3:MLV}fHC=3't2A͞\L0V .D!4HwqK/z3Ɏ"˔ 3ĵ]@atd+䕢 2sth,(|]q(U^i^XO3`GӤZ*Lc`bZgWrB:#zrX3؅o.k@ bsyhQD]ALW\JAoxnhD:ۜl٦3WC HMId(u2X FK*i2ݹ͵nR<`xK*B:V(7U &?@5O**} ̰_jgѥ[|-m!7=3豭 F]>;`ě# $"s7\vS1>JbpWAY-tv>1%tQFc12/r`4p'|'_ZY/lZK}-zF󅒧@iعig·9l X|KwmiD7W9ta{n#zbe,[Q%O$5s/F; j@v&~~D' dh`)76o0a9Ezن`ЁcRR s7Gaj*Ohx^~~^ƠuUQ]#𶥇Z5 CWQAwn4M%[+YO-g)5ê55@% ҞNY9۬5ҷr "}&mLFu5yͣu-\vzA3+cQ\p=a|05p'wRcUMrW_ns }q)mu>5$"6+ӵ%hFSuPKP/,4a5ЅAAMSL\3ӽؤStwޕ ^,M.Y%_# w؅o^*MYE慧*P]P5|ago5= sE")JYz8^;UHtލV ZV҄b<؋U[^8iuaRC,8N^ДDrݷ;{SˇzV^3z"'[ja/]ّ@0ӦfSfsܪ;ucZhf8G9{R'"2Ppv)nY^cpVxwI:_?&>dB=w(@"yѴn 51Uo:P9zwƴ8*I' 1{[tza tKrz&GjvKcG_~m {v_QBl&oeQ K+цZc@7'd햜hN|_JbYyS|,u-G1-UI}ޣ#-xG͒ZhS.sʸ[1q^УywoJTRt0‹ՕQU\\vM?M%I\X$5u] -֧ f1}@ŝK4Rqx*[LM?pQisRVR^D:?K!3|a^P=3wxK ;?(­$VU?3|h}T8pg{ bn7[f(Gƶ1EآbSp -=RRR~^񥡑Թz/}Ӵ){6s9B>Ej PX$$*<֔n#kgoa\>W.WVպrf,Ռ,§3ڡt mc,<]`oh`Vsb'82^pzu/,,YD8DCxբ33%a|*hn z1؂qwVI󡩋4%~aNK]_~ap9KLj31/9Zw'ĵ^DV֣=<P}P>v>_iV,Vy2(eׁSz˱v@.7EQrU~F[NGݧױ6lQZ'! [DhtQ5yf;b[7f/QʫZuH#rHXU?ꀲ|QkZE* k*gދ==-VdE~4>`2Qܓֳʛ2R3Xk ٿRae'm]%Ozcq-=HzXfڛTM}hdgӾ^&ɵ`*yxSa|eɡW0#[6Kz/x-0\>㑂Hi< Wn]1ȹ5d87duY]zmD )Jïfk`Uq] @mKЦe!jЃ;Jm-PܦW4EFzUJP?RW*J8 V0"{9&iDfķ"޵m.aqjgt_yޛx? L??/D͂㧮NuK-M?D

宇宙大爆炸时间与温度关系我在读人教版<物理>第三册的一篇课后阅读时发现宇宙大爆炸后时间(t)与温度(T)符合关系式:(T^2)*t=10^18~10^20是偶然还是必然?有没有准确的关系式?
宇宙大爆炸时间与温度关系
我在读人教版<物理>第三册的一篇课后阅读时发现宇宙大爆炸后时间(t)与温度(T)符合关系式:(T^2)*t=10^18~10^20
是偶然还是必然?有没有准确的关系式?

宇宙大爆炸时间与温度关系我在读人教版<物理>第三册的一篇课后阅读时发现宇宙大爆炸后时间(t)与温度(T)符合关系式:(T^2)*t=10^18~10^20是偶然还是必然?有没有准确的关系式?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
如果宇宙真的是大爆炸产生的,目前的平均密度是对的,依照现在的理论是可以测出来的,这个值大约在150亿到200亿光年,而现在观测到的最远距离是美国观测到的150亿光年. 霍金无边界条件的量子宇宙论
霍金在1982年提出了一种既自洽又自足的量子宇宙论.在这个理论中,宇宙中的一切在原则上都可以单独地由物理定律预言出来,而宇宙本身是从无中生有而来的.这个理论建立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之上,涉及到量子引力论等多种知识.
在他的理论中,宇宙的诞生是从一个欧氏空间向洛氏时空的量子转变,这就实现了宇宙的无中生有的思想.这个欧氏空间是一个四维球.在四维球转变成洛氏时空的最初阶段,时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规来近似描述的暴涨阶段.然后膨胀减缓,再接着由大爆炸模型来描写.这个宇宙模型中空间是有限的,但没有边界,被称作封闭的宇宙模型.
从霍金提出这个理论之后,几乎所有的量子宇宙学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个模型展开.这是因为它的理论框架只对封闭宇宙有效.
如果人们不特意对空间引入人为的拓扑结构,则宇宙空间究竟是有限无界的封闭型,还是无限无界的开放型,取决于当今宇宙中的物质密度产生的引力是否足以使宇宙的现有膨胀减缓,以至于使宇宙停止膨胀,最后再收缩回去.这是关系到宇宙是否会重新坍缩或者无限膨胀下去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可惜迄今的天文观测,包括可见的物质以及由星系动力学推断的不可见物质,其密度总和仍然不及使宇宙停止膨胀的1/10.不管将来进一步的努力是否能观测到更多的物质,无限膨胀下去的开放宇宙的可能性仍然呈现在人们面前.
可以想象,许多人曾尝试将霍金的封闭宇宙的量子论推广到开放的情形,但始终未能成功.今年2月5日,霍金及图鲁克在他们的新论文“没有假真空的开放暴涨”中才部分实现了这个愿望.他仍然利用四维球的欧氏空间,由于四维球具有最高的对称性,在进行解析开拓时,也可以得到以开放的三维双曲面为空间截面的宇宙.这个三维双曲面空间遵循爱因斯坦方程继续演化下去,宇宙就不会重新收缩,这样的演化是一种有始无终的过程.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 称作可观 测宇宙 、我们 的宇宙 ,现在 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 ,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 ,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 cosmos ,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 kosmos , 在法语中叫 cosmos .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 “宇宙”的词是 universe .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 , 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 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 和cosmos常 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 . 公元前 7 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 想 象成以天为盒盖 、大地为盒 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 7 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 球 形的是古希腊人 .公元前 6 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 ,H.N. 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 .罗素在获 得 此 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 ,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 . 1924 年 ,A. S. 爱丁顿 提 出了恒 星 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 .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 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 ,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 ,建立了著 名的 哈 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 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 120 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 ,从侧 面 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 3万光年 .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 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 50K ;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 0.70克/厘米3 ,比水的密度还小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 、 金星 、 地 球等的密 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 .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 ; 超 巨星的光 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 .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 ,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 30000 K ,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 600 K .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 、几万高斯( 1高斯=10-4特斯拉 ) ,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 , 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 , 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 1 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 、X 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 型星系 、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 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 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 2.2 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 . 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 , 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 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 200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 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 种 探 索中的“ 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 ,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 爆 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 、永恒发 展的 物 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 无限论 ,反对宇 宙有限论 、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 .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 对 的“ 无 ”.如果进 一 步 说 这 种真空能 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 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 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 .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 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不能绝对的说是真的还是假的.目前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凿的答案
一楼的说法我不敢苟同.你的那个说法是爱因思坦的"有界无边"宇宙模型,并非你的什么"独到看法"
世事无绝对,太绝对的说法往往是错误的说法.人家霍金都不敢说"至于宇宙自身不断复制,是胡说八道",只是说这是其中一种可能(见),况且能量守恒真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吗?难道就不能说它是平行宇宙中单一一个的主观幻觉?
不过,必须补充的一点是在目前科学界的几种关于宇宙形态的说法中,"平行宇宙说"的确是较冷门的一说,目前最热门的是大爆炸说和爱因思坦的"有界无边"说
对于宇宙模型的探讨,有必要先说清楚“宇宙”这东西
所谓“宇宙”,一般认为它指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 称作可观 测宇宙 、我们 的宇宙 ,现在 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

我想也是必然的。

我认为是必然

宇宙大爆炸时间与温度关系我在读人教版<物理>第三册的一篇课后阅读时发现宇宙大爆炸后时间(t)与温度(T)符合关系式:(T^2)*t=10^18~10^20是偶然还是必然?有没有准确的关系式? 宇宙大爆炸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 宇宙大爆炸发生时间 宇宙大爆炸发生时间时间? 宇宙大爆炸的温度有多高 宇宙不可能无限大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温度与密度都极大的原始火球(即奇点),在0秒时,奇点发生了爆炸,经过大约137亿年的时间,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宇宙,我说宇宙并非无限大,理 时间与距离在宇宙中真实存在吗?宇宙是大爆炸所产生的,我们的宇宙已经形成了N多年,那么大爆炸只是一瞬间,对我们来说宇宙已经过了那么多年.我在想,是我们的速度太快,在大爆炸的一瞬间 关于热大爆炸的中心热大爆炸的宇宙论中论述的是宇宙在时间为0的时候作为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存在,另外一点是说宇宙大爆炸是没有中心的爆炸,这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我自己也使着 宇宙大爆炸的时间大概是什么时候? 宇宙大爆炸前有没有时间 宇宙大爆炸前,时间存在吗? 我现在正在读高中物理,我想问一下关于时间与运动的关系和如何去理解时间的抽象性,时间,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运动停止即绝对的静止,即宇宙所有的物质构成的粒子都处于某种状态,这 宇宙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宇宙大爆炸之前没有空间与时间,它怎么爆炸的,爆炸物怎么形成的? 在宇宙大爆炸后的什么时间质子与中子开始形成原子核 宇宙大爆炸之后产生空间和时间宇宙大爆炸之前产生空间和时间 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的温度有多高?还有,宇宙大爆炸产生的能量有多大? 大爆炸,宇宙大爆炸后的一秒钟里,宇宙的温度是多少?科学计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