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4:57:29
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x[n#I=:a=(tUFJ/(QBڸh) nRE=3g0̚ bD2~ ھw2lWwj$Lf5oNM2|52fo1~:1ç`EEw=eLzhu3j:I,׉c,u*odwn3 N<_ޜ\>_96Go:.+G3MfHlqS8qxY3x }S܍(X,0{Kz=Ӹ4gyF/&^Ѥzv5zN&~+vL0WZ⟙O{r'zS^W3x,m40[n`|%aܧBAM9c=wu*,oL gQN8vKxҴO7qL>L]ۻQ::^F b;qnݼ@quTݔfq)Ө&ڼ\MBQ0&jvy':oX+6[dKu<%rfO];^6 %`{Lx vfo4(^?>$M˼v:Y&חSP f]n.}{s.T./'&&=LGߦ6R gxo3ù߿\-^**Juhp̽A`y z ;Vj5' V Ipn^c} /f<^ Qۧ)j쪉29z ꃙƽR^TVJ&^SQ5oozi &8|~eb4-_^"#OνׅKnR-ӯR7!DuO"r]>;Ft@ $Hƾ)D.d?-E .|e)|2q,j$`qIAz2j.kJ~VSX 4'jzJ λHF"61x6(y2 {d ~Ln] },~,CNQL蘃^ B;d~`qM/M\5zScj_gM?`"nZMr\?3@- ƂY8' :]mָm&gE q }=t/>5'B#>֢jfyVShgwa _gg6VҺy}/&926C Z# Ex.X7SS5s {"0o٠{07DCS-@/Cośwӄe#.<@3cn{7aFTGXBWRfD'c':kϯKg8N"j OPJ?]HXϋ`Y@Sz-Nwd,,5`McjrM:%*aQE"Oyg;q4)0"L̬eze8jVj!8V/#i]niLOuEc!-l|QuxT2Ө!EiR"5`elCs>sJt ɪPGwLwCө8^dVFS_Jr6FRkӞ0Q1y8 rlQ q E(21\|0 @L'{cϗo9Q|& 3&T1q̾gnW(1Cti'|o Ya;_Xt<'9M1j [% E 'Kt4*Ermz6 ӍJpd\̳oFu5-έBVl'rlhzf߬X@2AN#ұ"vFxϑiB&˄ڌƱ) (z4䃊 DTw+)|E_Ƀp:l[tTd\K~|gXF "Q7DL'4;`Fbeۡw;,X J-I[U1xE&R ;'f@IJ)$5E10TVSq悕$Q̇{o>θ@qFN8d *FEdi?9|fإÏ7شBh ˊ#x'IV;ٌPL#(>f )q {JFR80" PRY:XTu5/JJ]?aq׉sQRQ)GjF}dfP&_!S,/-@7 ]Kz Sl"װO_V]hH#qA"\TR:)CQ>B8&yduDW[z 42lB?ਠą%dF)w"К', m)t ,wN-E-Q$KR~Nr ^DX#t^?r>Dfہ-C4‰*[ͼ+j_f^fhp>Wu MCt2qO)%Q6pGC@Z[PJ(cr'҉qGǴ؎4D>x6߫m34he&c&)vAXJqA~Og~P[b12j )(kZ/S.VAGSAԉF=csj\66{`?C"FC ,DžedP=+b]ZJKaKW= Z<'kvڦzgS4$|w%Bj*]8 qSGѺNw-ͬd[lXG)Z0(ꪂ B>Q/$;uk)${"6Ij1hF{LCgt*a/T'lKSMoMR*0. dzG ?ǨoYѮv:($Xշh6$g,'MGlrct>WΈ=YHNg.W1C8Yo@v1!i鞺&ؔ3(ؾB)[.6vM^5}*-e! Pؠf2m#ֲMOϘYJfl͖Jj҂E7R[Gn&o4!oۅ0gN=e[gGDX:͚j vmXcOM֋>0#Ia ,B e&A%~%,0-:K'Ht/ME/ސtIZe}˘e 4=Mæ`̻'ƽ%0$룧~W.tp#bl QN$xVyW75*A}iM>EӺȩJRBu|C$J֊< )Uo/޺ӓS}9v'9?311g4Nd ZFJLE#()y2 \bq$ ."{0>79$'uO ^o/Xv}9!ߋQm#gށ{B-?O֖"à?MDًc7e4ƽE%Ep_$ژcY:0}kMd1n-+`}=B'o^|JsQڤF&OEZIpQ6y$^t-eypɀCH:hoJT8/ o|fHeE{^h2o䨯kx'J"NV-z]Paɣg 4vKB9#~7O2 b=|q3?^4kmx)ӫ:Œs ls r &qfgF~F-r[ʭĉ&ő$05Z3=q^be-4T|Qoy!fH% 8~cf"^**@eש:Jx#Pn]1 =|Ay#bU?rB CWSdВґ5nUB@%$sBڨ_kX=`uqESF:(v#kjy> -`R,z&كL[2#S*M,ފq 8^^gԃlB8r C(E\R?+rhHF^AԈZ*b<ߐ@SL`npOYyX=` e&7A"Y}6zQz8iR>7;DtZ9^Z e_]eUozoM(꘲>G[C@:)ӊ(26`ۛ`/+绡{ JbQ#v5-WAI5yʨbU%L!ҥ\g-i_8H\G1MdKbiK~ev_y:b /T2ávswJǟW~}ƚܕGWfv3ޮ}/"X[b!ow)ŲgȀ`̤`2mwV!Z!<Ļ+333?Rxhm&YWoRiHpp)u0d(̐YH 0~~ @<$XYXd\c BuՒvxW`x%Yp%G b? ώݾGvYv궱c;6y,-Mfā>3El&xk(t:e;[MD.m-X o;1,El[NQT*Lrh}C͋="W:PqtgPws$3JE'C;W:P8]W:Zؙ>c0XY-9-PghkMт:jXHAA˺[r GὊx;SF~Roj?o/|/êjYGOr6#E5 vt۔:׶6XQ[L!E͹7!cWaO"Ht=M]opD X+7̫e?9ѡ6,>@\7@3Qf"Gۢ&0HE%ҮJ2pmһ'RbڅwMrtV!"M 'b2q4D#6/w\wƾ۟r

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要学佛首先不能没有师父.别说学佛,就连我们从武汉到四川,也得要知道坐什么车,到哪里去买票,开车的时间,这些都要向明白人打听清楚.我们学佛呢,没有从这里到四川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六道轮回的苦海达到涅槃圣果的彼岸.从根本利益上来讲,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彻底了脱生死的问题,这条通往圣果的道路在这个世间极少有人能够得到的,除释迦牟尼佛和极少数大成就者外,没有人达到过目的地.因此,在这样的路途上更需要引导者. 下面先讲一讲什么样的师父是合格的师父,或者说善知识的条件是什么.到汉地来的藏传佛教的活佛不少.但有些人居心不良、心术不正,把本来没有那么多烦恼的、善良、天真的居士弄得一塌糊涂.你首先必须有观察师父的标准或条件,如果不能如法观察师父的话,就不能确认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尽管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极大,但依止恶知识好比是接近毒蛇一样会丧失你的三善道的命.因此你要确认善知识,观察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们别认为这个活佛是黄教的,在黄教当中信这个,在红教、白教不信这个,就不要观察了等等,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里讲的法不是黄教的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也是弥勒佛的法,是包括藏传佛教的六大教派,也包括汉地净土宗、天台宗等在内的都要听的佛法.为什么呢?这不是藏传佛教,而是佛法.我们分别佛法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的遗产,也就是经、律、论三藏一切经典.如果不把这个做为凭证的话,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任何一个其他的凭证. 因此,在这里要讲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写的,弥勒佛开示的亲近善知识(师父)的方法和善知识的条件.然后,再加上华智仁波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所讲的善知识的标准.这两个标准跟大家讲一下之后,让大家对如何亲近善知识的问题有所了解.首先,我们要亲近什么样的善知识.弥勒佛在《大乘庄严经》中非常明确地讲了,总共有十个德相.这十个德相就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善知识的标准或条件. 即:‘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这就是善知识的十个条件.其中第一句话,‘知识调伏静近静’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师父、善知识,他必须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一个是以戒学能够调伏自己的行为,一个是以定学而使自己非常清净,一个是以论学或慧学让自己的心非常精进.什么叫以戒学调伏自己的行为呢?比如说,一个医生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么能治好别人的病呢?因此一个善知识要调伏一切弟子和众生,首先要能调伏好自己,才能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怎么调伏呢?消除一切缺点,能够摄受一个清净的戒律,这叫调伏. 第一个条件:调伏 在《别解脱戒经》中,释迦牟尼佛比喻说:‘心马常驰奔,恒励修难制.’野马是非常难调伏的.要调伏它,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口夹是调伏马的最好方法.同样,我们的心好比是一匹野马.用什么方法调伏它呢?就是用别解脱戒的口夹,用这个使心调伏.因此你要观察师父是不是戒律清净之人.戒律有三种:一个叫别解脱戒,一个叫菩萨戒,再一个叫密宗戒.别解脱戒为一切戒之根本.在《俱舍论》中讲,戒律如大地,是生长出一切功德苗的基地.没有大地的话,不可能生长出任何苗.没有田的话,不可能生长出粮食.同样,如果没有戒律,就不能生出任何一个功德.因此,要看这师父是否具备一切戒律: (1)居士戒、沙弥戒或比丘戒等是不是非常清净. (2)菩萨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五戒是否非常清净. (3)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密宗的一切戒律是否非常清净. 如果自己胡作非为,连居士都不如,那就可以肯定地说,他根本不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 说到这里必须和大家说明,在佛教中也未必非是比丘,也有一些上师从来没受过比丘戒,从来没有当过和尚,以居士身份授灌顶的也不是没有的.因此,哪怕他是在家人也可以谅解他,但他是不是一个像样的在家人,要看他:一、是不是不杀生,二、是不是不偷盗,三、是不是不邪淫,四、是不是不妄语,五、是不是不饮酒和不吸毒.连以上这些都做不好的话,那就可以确定他根本就不能调伏任何众生. 第二个条件:静 清净就是定学,内心非常清净.修禅定修得非常好,修定的经验非常丰富.修定时把自己内心中存在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等拿定来压住了.在修禅定的过程中,能知道如何对治掉举和昏沉,而且知道的窍诀也非常多,包括显宗的禅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等修法. 第三个条件:近静 三个是近静.近静是什么呢?就是慧学,尤其是性空正见,诸法自性虚空.龙树菩萨说一切诸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在这个一切诸法自性空方面,至少在比量上能有所体悟叫近静. 第四个条件: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识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学水准高.如果你不亲近一个‘德增’的善知识,学修佛法就不会有长进.龙树菩萨在《亲友集》中这么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第一句话‘诸人依劣当退失’,是说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功德更低的人,那你就会退步.‘依平等者平然住’.如果你亲近与自己佛学水准差不多的人,就会停滞不前.‘依尊胜者获尊胜’.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修行功德更高的善知识,就会得到更大的进步.我们拜师父,一定要拜一个比自己智慧更高、修证功德更大、三藏经典学问理论水准更高、完全有能力把你引导到具有无上正等正觉、至高无上的智慧、慈悲,即最殊胜的善知识,才能使自己真正有长进. 第五个条件:具勤 于利他之行,能精进勇猛地行持. 第六个条件:教富饶 什么叫‘教富饶’?教法非常丰富.一个师父不能只会说单独某一个法或知道某一个传承,而必须通达一切教法,通达释迦牟尼佛所传的经、律、论等一切教法,以及显宗和密宗的一切教法.因此,一定亲近一个‘教富饶’者.这样他才能够使你的佛法修持得以健康地进行.比如一个医生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健康.假如他只懂得治一些头疼感冒等小病,那就没有必要要这个医生.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医术比较高明的医生.不管什么病,他一摸脉就能判断出是什么病,用什么药能治好.有了这样的医生,我们就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样,我们学佛的医生就是师父.这个师父要会调伏好我们内心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自私、傲慢等一切病症.第一,他会判断,第二,用各种配药的方式能够把我们的一切病症治好.不但治好,而且要用最佳、最快的办法治好. 第七个条件:善达实性 ‘善达实性具巧说’.‘善达实性’跟刚才所说的近静差不多.不过有一点,刚才所讲的近静包容了所有的五明智慧: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医明.不过在这里就不包括了.这里是指通达万物诸法虚空的本性,也就是说通达实性.实性是缘起性空,诸法的本性.因为一旦发现了诸法的实相和本性,不管是只用比量所证,还是现量所证,都算是证悟.因此,师父要有很高的比量的水准,至少能够以比量的方式通达诸法的本性,或者实相. 第八个条件:具巧说 什么叫具巧说?其实师父尽管是非常好的师父,具有刚才所说的三学智慧和德增,也具备非常丰富的教法,并通达实性.但若不能具备善巧说法的话,就不一定能让人听懂.比如说,今天我用藏语讲了一个小时或半天,做了半天的灌顶,拿著宝瓶然后念经,将宝瓶在一个一个头上放著.居士们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对宝瓶该观想什么,这个宝瓶是什么意义,也不知道授这个灌顶的时候自己观想某一个佛或菩萨,更不知道每次授身口意等加持时的宝瓶灌顶、庄严灌顶、金刚杵灌顶、天衣灌顶、金刚上师灌顶、智慧灌顶、秘密灌顶或言辞灌顶等.每次灌顶该以何种方法去接受这个灌顶,他都不懂.他想:可能是灌顶了吧.灌顶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修,念什么咒.这不是善知识不具备其他功德,而是不具备善巧说.因为不具备善巧说的话,你就听不懂他说什么.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不具备善巧说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本身表达能力有限而不具备善巧说法.有些上师通达一切三藏经典,一上讲台,三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善巧说非常重要. 第九个条件:悲体 ‘悲体离厌’.‘悲体’是什么呢?就是内心非常慈悲,把众生或自己的弟子当成儿女一样,内心根本没有一点隔阂,或执著心,传佛法完全是为了救度弟子或众生.不为钱财、名利,只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具备慈悲心的悲体.要是没有这种慈悲心,讲的法究竟如法不如法,就有很大的疑问了. 第十个条件:离厌 ‘离厌’是什么呢?就是脱离厌烦.例如一个弟子成天总是问问题,吃饭时问,做事时也问.如果师父心里感到非常烦,不想回答,这就是没有脱离厌烦.‘离厌’就要求师父不能有厌烦,弟子什么时候请教问题,师父就应该非常欢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学佛的弟子,师父就应该欢喜地回答任何一个问题,这就叫离厌.这十个标准就是师父所具备的条件. 以上所说十点,乃完美的大乘明师之特征.所以,我们不仅在求法前必须以此十点来审查欲依止的师长,若以后当为人师表者,亦应以这些准则勉励自己.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项明德的师长不能说没有,但到底是难求了,以我们的这少许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们若能寻得次一等的好师长,亦可作依止了.什么是‘次一等的好师长’呢?首先他必须具有历代辗转传下的清净不断传承;即使他并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众生而没有自己,起码要是关心众生比关心自己为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态,但起码要视修行比世俗琐事为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顾现世福乐,但他起码要是一个把未来生之福乐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这样的师长,暂时来说也已算足够了. 我们虽应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绝不能草率贪快.现今的人,常常读到宣传的文字,便一窝蜂地跑去拜名师,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们应当在未成立师徒关系之前,长期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在观察几年后,认定其为合格师长,方决定拜其为师.平时我们参加听法等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未成立,可以继续慢慢观察,暂时只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动求了口传或灌顶,或参加了灌顶传法、口传仪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告成立,观察过程亦告结束,从此便必须视师为佛了. 观察师长合格与否,必须在师徒关系成立以前进行,而非依止了以后才做的,但现在的人常常把这次序倒反了,此为佛教的不幸.没有人逼我们去拜师长,这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如果自己疏于审查便草草拜师,错的是自己,并不能怪别人. 总之,一旦师徒关系成立了,便必须视师为佛,虽可另拜其他师长学佛法,但绝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视为佛,乃至批评、毁谤等.师徒关系之成立,不一定经过拜师的仪式,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即使对方并不知道,关系也便已确立,又或你向该师父求法或受其传法,师徒关系亦成立了.一旦成立了师徒关系,如果后来发现师长所说、所作与佛法的确背道而驰,亦只许默然另拜其他师父,心里仍必须视这位为诸师中的一位师长.其他无关系的人或许尚可批评此人的过失,但作为徒弟的你,绝对不宜参与批评.(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学佛须常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应具备何种条件,方可堪称善知识?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是理智的宗教,是令人踏上觉悟的另一端,不仅是信仰它,在求知上,义理的开导,或是修持的启发,都应通过理性的,一一导归正法,通达涅槃,这种种入门之道,须要有善知识的开示教导,众生何等根机,要依何等法药才能根治众生之病本,这生死大业相当之重要,抉择善知识就不得不谨慎而为了. 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善知识的条件,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庄严、或者知名度大、福报大、学问好就以为是善知识了,如实之善知识,应具足五点尊德,今引录成佛之道,何等为五?叙述如下: 一、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 二、教德:深入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 三、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由现证慧通达,或从闻思教理得通达. 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说法. 五、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果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什么样的人是善知识?怎样亲近善知识?” 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很广,要解答你这两句,两个小时也不够用.我过去在香港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文殊菩萨这一章经文最后有一段,文殊菩萨教导善财去参访善知识.这经文里面有告诉善财童子,善知识具备哪些条件,你应该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参访、向善知识学习.那一段经文正好是答复你这个问题,在《吉祥云比丘章》最后的一段.我说的是《四十华严》,清凉大师的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