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项羽失败,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谈看法··最好是高中水平(本人是初中生··-_-!)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5:31:47
)zBYubTceHꗖԄFɒMA}u2 @1~*PA`7(}>dH YD%ٰq2c\k0]>#_``TQuEx%Fu<~*|T&B~oy*NSO뷿W8o]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谈看法··最好是高中水平(本人是初中生··-_-!)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谈谈自己的看法
根据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谈看法··最好是高中水平(本人是初中生··-_-!)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谈看法··最好是高中水平(本人是初中生··-_-!)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项羽刚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等.
失察:韩信的寒心
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 “西楚霸王”,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处于这样显赫的地位,又怀抱着称霸天下的雄心,他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考察和决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的,项梁死后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干过,提过不少建议.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那段生活很伤心.韩信攻占了齐国以后,项羽派人去游说他,劝他叛汉,要么归楚,要么中立.韩信当时很伤心地说了这么几句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我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事,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职位只是执戟;言不为项王所听,计不为项王所用.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转会了.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将领,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天才的只有两个人,就是韩信和项羽.刘邦充其量只是个二流.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个侍从,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项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第一个致命伤:失察.
失人:范增的冷遇
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这个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拿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
前面我们讲过陈平利用一桌饭菜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其计谋水平非常普通.我们接着讲这个故事:
过了不久,范增建议急攻荥阳.当时,项羽选准了刘邦的软肋——粮道(甬道),集中兵力,断了刘邦军队的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城中,断了军粮,陷入困境(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只好提议:“请割荥阳以西以和”.荥阳以西是刘邦已经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荥阳以西,就可进一步夺取关中.刘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绝对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范增已经知道,项羽没戏了.范增的离去,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啊,太遗憾了.
项羽的刚愎自用,使他失去了范增,还失去了一大批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失态:项羽的大怒
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中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什么呢?“怒”,“大怒”.项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来找去,整个《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的呢?乌江自刎.乌江亭长划着船叫他过江,说你将来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后,就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羽大怒,项王怒,项王大怒.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列举:
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项王怒,欲杀之.
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
项羽的幸与不幸
项羽是要打天下的,他是要用人的,为什么却如此刚愎自用呢?他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过了头?
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能征惯战.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没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内外失聪.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于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事,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的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所以这三个原因: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导致了他的过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