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个传统节日做传统文化手抄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5:54:28
如何写一个传统节日做传统文化手抄报
x|g+YVJf[IA{-dLG6t,Fįڂιߍ 4@+2"L$KiyV~!}UuD_q__Okw}o=}51םn~O*}L[?5~]5yDԨ={,Tu}zO^U{dKκy6g,OS^-ݩ}‚T-g0?eɱ]N42X^1uTkWB/NR~s_դw/&pVKvOx(]8JRX@OE&:\XOw{޼XWs *zAٯ+chުʉ"Ҡs&Àf\pÓZRݱPt^nxE\}9:{ E1/oIUEMA;} .> zDuVU!>"\%u/sh|-,2WXYyIpMt?0p.L59V~Y}9t3, 8_m9>J;2w 798HY#GqUްq P@0kc9p~S)dtߵ ٕ/㥇1n!Gt]/N$eުiy)dcrSorCjat*I_r^+ / G{'w'kBfNHge@x.ԏ~9O(N{'kO|ϺE{_*<g9bZ^Svam=_zooo0(zusU=ujlXo!SN"](] O:Ld߰o>()(#VZq'dKǓڜvJlڷB ٥`֞3G;ؔo: eP*@zX#bസeG]YMey9Y`qqx(HJ]|a8oڎ)BUV-Rω=%ű/UYuʏ+ڣ_{O_a)Մ䷋S[0zDM2u aQM nJǻxvvkg"OѪW%fVWnގ\'M׬ቬ7㳀AA6J(Bh3hP s߾ TV ?Q5=ݯ9vM5$ޏѺApĪS'Fg# 3E  Xゃ7ŧ#;GMn(lArfi:!p܈5ϐ(<v&^&CCzߎ9 VǏ$iw*'kBHtAsp2_1 *ׁ*N3+GPilk甅~w@47ɆɾxSt/?y-w㷿[WB#_&HW]dƼw U^[w8- 5v!_:ؘNu[̀ \7>Hmt.j_ =m]'Q8ÁCh0y W2Fik³xBѽ ۼ)U^%/Չ?'l}j)v5y鱗.)ptr.S䲔Z V m|R]҉{tl%:yӶ^eEPQHh@Jfj"VWNArcl.f{#ĉ޽T.١ttW!=hËubEO7RSi%b iUuAD=W GLTi/~PoH Q=^G-?iI%<0ї[tS#9p-)> u>P /;` ~jBڻZ |Qlf x۷h"e'h%A,)2$v;s:;0_,Ax }p}HJH~-z.t0=wVj=##lwoD/xifJf2s):Nt4"PIQ$hŅ?Ji@D6 0[Nhi8jlC {m_a.iqGς0Noֳ{ Hڅ=e]D(HMZDJ$H-䬪G y0xdtZmf;LZyUư#LfS3{6`BcGzfTS}T.Ș^~I/$pmbd}8`Uaa.Y\Hb6uߦpՀ)Zc{ 5~je52P; Jc{Զm7I ˚1c&3a1"W V /heߥpT08 Zհh3쏼~U:GgkzQZ-0 ҅ixsT\ژ\6+" Z+ꗷL}lڪvBm `To޶0 HUԡU4)eۧ Q!?𕒃SK?^RKhn[嚸jwlmf:SWݚG2&Wnſ9D[rluڱ#oDzYk c ,)| BGF3^i=E ЌN$*8Q7SdoHK3O$ uo{(Du+b{Wv1|NӺ8iwz7ر%;Ukي) ch֞Q8 N9=p"0_ eYd>%; e C>΀0 ;ܾuhK+lXlf hGp/sVDm"UwA~rTT/ iw5" ^*%X-Fw{k3ͷygjPIT)WXA3jA,! =t]Ԍj%5<Nq[q\^Ӻ56 d2K\ 2- :̨5f 4L:e٢Yk} էn9Zy< )%"C QN\x~V^%Onu*`m )54?@BIԊwڵbblsm4@~1UDRNǜ |RwFNf{pEwۜkb`)E1jb_!R1#h* obO?t'!r(tECĬJV{-9vN-0g8iW =agбUA2c/&ۋl 0s<7U~AyU scn 4{Yb&=E{"}hh%mlXy ^u_ `.-㍘?{4#w(LxJM+<:ufqnI?[s Z)@x2})(nMYw 37*˱07+Q=Ȁv)t*2_l`kpqDoTբq_;^/_ᮃkL,ժc2i˻^~ShP1.7)2c`bHkN?~Ėeצm)6)+ALcopHcOjk ;<i#"goB1FB'QX85Xg:VzİIbn&=KY j8`U_/jA\u_L%Yul>/O@!&>2"9Se:hM6/ \䄀ch_ y(c*™32+ي,Ey SBĔ. x#wgAiE ~K(T 8D"c5Swy +?Y!{vCg $)}C:VSn0>L}4<~ ȿޣ.A+U|.xwYď@1"j>T4nE&??ߨ3'2C4P:Yska54#\ 7(/WS| uD8aX?@ ܒ2sq3T&MlWj] @]ѭQn Yb\3`jncJE Z;Gz!]щx#XܯA-rOf7P齋}!;bzLlz3IALyS3;&Wӌ"f fƄ~n&1QөakE^`6gMX~<یB}*S^5E&WV Ak&m8Ā̘ݐJ ~t옡t W77zz@LLӀal:$=hꙡd[!oqyAvAꑰIb"9KG auc:j+rL}1"9:!,h ]oC~[Y2 A.k{p@Z"ȇ?3__pTYU^1"9Dz${`a=Ni&e[-+<d1_`D0Hr+UΆ/0^{s&Qm,[,]ϪIf ?ohU~/SX qȖ*uX,N6i a>^h2Z)+}0Y.)3Q]{,܌ڞTYf&v˦iڦ>F gv)CaD'*mkD_AuYj*N9IcM *t/_Z;ye/bJJ;^´8hșScYK[1ƦMK_6*WK6&dU so kk&;!s7=߲܁bFP+uj] ZKMJX8P]Hk1s 0o.>#vLV5 ZgyiE,"M gڏLA! B žVZaʇ#I)/q4?ʽH͊+Yɒ Gx*oߘ'6n}*ܔjcr =8ͤ*L_6 LMZ?6 'q [ pLDM^Ńt6 )cmX3'V)4߸e/nve3@sHcoQ);8s2-S7O;:bVDX-nwX˙Mf廪Hۑlx>مSe'<@{w0H XmuԢip$moxŭ[;*Uz' SQ բ,m+m^Z )[՚a-2't0iWð~z Fָ :gq> yi#k y ,\F\Xze-CXl'ؿ"plaMÒ`CW`|޴ ukNQ8`|qlU9 `1/!_}3=C}VN3}pwbzM5d82tQ0ONIR)t&jtru̞>[*1|d}*|_sًmP& O۞>X'8#Sb'z;(͞ezr$ T+a$_؉0̸y1/ :5)$}m0Դ sFQYmOo5қYbl/28X3P"=rd9|N\ȣMKqY-b /ܑR*S>*IϢ%` "*4OSKӀ0R?kx{MpOhJD @){[0!&JJ D\%:L ":J(h*3n4m.L_a|GfyɃQ?m0QrG2anmyR1+*aY5fpN\`NJoH'R}goEuk B><\ InI[o7=9Ԑ2;5{:De럮j1KnPn%T`sg!f ܇p  4V F&yns#ԏOI)gi|5 hA( rUs}gI!%GhW鋼:j TBj{>.&; Z}y f CYK>Q 1Y\W'}[e]߅::WSz"ށ=Ixǡdl^6{U_7jTl85 [H8!D=qރ  CGr:E?sl!lKw6n3ő:Uu,?bd1cЦZ@q#x_lNMà MہOoުVW Hv!ż}_j<[ª$>j6`W-ހw_/gE0

如何写一个传统节日做传统文化手抄报
如何写一个传统节日做传统文化手抄报

如何写一个传统节日做传统文化手抄报
1、【
的传说】-勤是
,俭是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
,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
.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
,
,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
长的
,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
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
,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
,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
,俭是
.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
,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
.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
,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
,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
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
,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
上“
”.可
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
,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
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
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


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
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
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
,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
”一声,
,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
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
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
,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
”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
”.
2、与
有关的诗词

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
》.从
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
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
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遍地走.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
.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
.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
?
邯郸冬至夜
(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3、
的风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
、饺子、

、黍
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
、献冬至盘、供

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
的风俗.早在南宋时,
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
”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
.馄饨名号繁多,
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
,湖北称包面,江西称
,四川称
,新疆称曲曲等等.

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
制成的圆形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可以用来
,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
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
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
都有
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
的传统,用
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
的动物,然后用
分层蒸成,用以
,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
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
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4、

农历
,为传统的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
.“
”名称见于记载却在
.据
《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
、祭祖,以谢
、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
中记西汉时的

称:“九
日,佩
,食蓬饵,
,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
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云:“九
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
注云:“九
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
《九日与
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
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
、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
活动及各种游戏等.(《节令琐谈》
编著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
标志的“大火”(即
),在季秋九月隐退,《
》称“九月
”,
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
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
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
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的到来,因此,在“
”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
的习俗,是家居的
,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
、九月九与
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
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
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
的衰减而引起的
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
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
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5、
的由来
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
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
,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
》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
,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
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
,
,
之类的
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
,一个名叫
的英雄,
,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
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

.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
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
,便向王母求得一包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
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
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
自己
.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
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
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
,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
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
,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
里,摆上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
,遥祭在
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
的消息后,纷纷在月

,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
前的
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
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
,是汉朝
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

,日日做这种
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
,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
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
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
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
.
很快,
就攻下
,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
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
,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6、
插柳的风俗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
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
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
里说:“取柳枝著户上,
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
”的风俗:
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
此桥,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
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

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
.
》里“
,
”.用离别
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
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
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
”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
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
诗:“新知折柳赠”,宋代
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
路旁柳.”清代
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
》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
宗懔《
》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
,这样正好是
的前二天.唐代
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
前一天为
,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
,
,
,
,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
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7、端午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
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
、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
、浴兰节、
节等等.
据《
》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
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
”.
重午节 午,属
,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
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
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明沈榜《
》:“五月
,系端午索,戴
,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
,尽态极研.
亦各
.因呼为
.” 沈榜宛《杂记》载:“
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

,
.已出嫁之女,亦
簪以
,曰女儿节”.
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
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

等,故端午节也称“
节”.
8、除夕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风趣的习俗,最早是为了驱赶“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驱赶百鬼的含意早已
,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
的家庭年会了.
古往今来,无数
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
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
.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叉重,为待晓光摧.
这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
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
一夜隔,客鬓两年摧.
则是唐朝诗人
对人们除夕守岁一夜不眠的具体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说的《
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大文学家苏东坡所写的“儿
不眠,相
喧哗”等著名诗章,则表现了孩子们除夕守岁时的喧闹场面.至于说皇宫之内或一些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
豪华得多.
曾以《守岁》为题写有一诗:
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
,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
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朝另一位诗人
也同样写有一首《守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
、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季冬
接新年,帝子
捧御筵.
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
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在江苏省苏州市的
,有一种“击钟分岁”的守岁习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唐朝诗人

一诗中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
对愁眠.

,夜半钟声到客船.
而今天,人们在除夕之夜守岁之时,听着那
钟声的袅袅余音,无不思念起自己的亲人和远方的朋友,无不沉浸在幸福和
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