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的体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4:20:54
香菱学诗的体会
x}n#ٖݯ\'헋 O(8(A)H8H$*O ^kAJU}6`!S"#Nakռt2wfu?]m&r4?nN﹦龘A) o?.V1qJ_tzT(hNBί6V{; ΋ve;yvUĬ7*{܂Ofbk]<Ͽos_Yװ!'.WMy{}1ËkmlC<s{1u?uoޟ0rWxfv39 Ím6 s𛱟c_LBNk^IpYlbaa3` #3~G{VORw6L2?m4em%Hc[)pAmhnQ~,K6V17P9Ҩ]5fn\k\107<4tɃ㺠3-Nmd_Nux鿿boc=&lRm el bu@XI$Z߬urmDe3\ x ~b}Q43& N`4c;?4۞l'8i|^<8~m w(:+̇|_bqmId[ܯvs}(=1>nZ ~jF6#>+cd+RblZ%սdLtk r]en}efvE ialec}RپTX[$d4STsKI+ASY4p=h]QvH§ssAȤ?Ɖ<WMl)9y.3^>CLqF.~Ln~s9"G =gώioҳUJqmGвAMOAXC_1STc|Vj4XUFe *MƑAP HqLu:6=P)`4Lƌߜm7546Xr4gkm!,P!on XO^\ƤX~wc/vTѬ^Kz;ud4P*_bYo~m4~eyn-&04:e5^#_nQ'XA64")DԵx̤78:kӴ$Ut9n3:~c!4}߄-t2m64=k%'!g/8 0HD81NGX8{Cх .AD{s lm (V]as]o*eޱ]$߼b@ *F'F\UY :Dċ[Z),f|6O[ߩ> ??ǾєF^9)o~6qGˏ׈׏#o;ָ?rQnM0kL4͹- T/˘酪2HRb8 Ƕx%# =@a!x&&M׺Pι.dٽNJ`u.vNvfGe.4pk.w^+Nw9nwnwH*=q3J=w;ǽ)ˎSfW"PNթ Hq!l4vꂳ7(ݢڮN3e?s\8|-$^21{h@HArB,ri"MIR/^( :kqL* @B$= wsĺR 8 "fdg 2C՛N6[jbV(R!tNJIEU8qy͜dу;t(mNפ9x#f'~;C-|`Ƃ̋\)X+<1xjy o1!~LO'h[:C@ ^yA6 dНQA sj%hb7}W-d44ռ CۂG>{wo王A=YXã#NtDsf~+ưeG 0iI`ywy&,Xy2;BWŲ@S\0M/TH|FkeBOe2&xC{V$8K$ؽ:+u4O1YUq!6 5M.ۃ=4y.TNי{DHC@#d1g(+v{"a=B]" %Xq`Og& qe#u8M 9ot㷠;i.J&# xF9YEo&[̊Pǧ/˳ 5  rl ד0C+g#[ tXә2D xVY")ʼp;IͥMoLnOm=琮r` Y{_g~t϶M34>4Kh,Vzׯ6Ҩx G H}|JpAE2'OgP^,n:b8GuM_7 Dl ]v'8X&O͙ٞV[ phakSHg< Ϛ,cX{.*mYط75$LcI0ch-b̀־0?Bi2͓8z ..aV"w W~%/LP'_9ddFg<ٳbczfE6DbmtO~ҭ@3  {@=Uf{GB mq.0_ :LމTr}ȈKLAdkZD AK- ^{^{C䴦 E, e,1:PLG^$@xcN)%eaOa ,2TU IaIQ,;@4,5' _0ea$X *9>aSXB8U77ivĞ׈Doă`VפK2QyG1{]lPjeM23~_@\,CFBF3G?Xq0e!gmQTpaKC]qw`BdQ&=`g.[ZC[ e7 W!m FWUB%c ~6a!tr 9"v%9b=%HZc%C*+Dhb@;ѹf_y+f;=/ybc)F^+jQӛou]8WL\3(2I/3&^(6w:΁̌Wl# rϡyu4;y[mI&Utt@lN9CSIp\nFDvx "Qرnvq9Uc (z]ݥ_mՌKL3 jCoy&׍O5r(Ν+P x %rʘܟxQfZ SV6 $ꔁ"f p) MPvl9;Շ7f1f:&_ai/CxW_ ¦ӆ PQ8LעOyB&!o԰b/ YB^pY "jϒܸd 2){|˽!5Eb%lv NI>2;fn%n\T]-1m7]5G=xkK:x?a{̝s5iۮ`7dè&{.Lȷ9ÇQIoNWjX󠞶}m S ..E2 Rފ 0)!=QD']u=Cc55RBlVE"}:u4 ޸,($WrtnHB4Hᛘ] #\:D\ QAT"=(z8羾pD2_,I"ov5 l&W&^ojdP:2 @>-/V}[.򒿟ۄ9d ( I%P9Wo58An'>aɹBDT&Ч o rxr+v5qRz 6NVÄ _ez˜bڴl钡OhmD:-]?܅(T"2ɴvSRW.<KosdkrRO&}@>K@ TP1v%[r#"ß>gD k>f:0}&b:B]ڼC,D[K;5e:kP,d:,7-VX{IDZЄW\IMl\jo:{I/ecqNONV W\ihMo(]HV).I5,s'V|HƼхDlpFp2TpW߫G E3;wiz /<]7yfh5:(3|Cb wìل.hke()ل6P9?3D)l4i[؎1uDr }Ƭ3u@׭b GK J&yh-: qaM{?g*^0h:np!#*A`y)ybVT:3W,x3E63:2BH  CAGoŻB d$oDgT2l[7q,zЯr9|2up~-> E BAd0I y<~L$\t}Ksܤ%Fv4.X,ŋxW*fNMjpcdҵo H^ctz]k/j~w$"W '6 SITJiZb\M L19)R{DkR -uO>8!x3GH'LR/WKQ~١7s@@>TX\ѹ-p':4^U0@̕ "G $Gp-z'VOUm$Mʲ"0peHQAɚ\4hl&iiݨ4^0G)&(ћo0;t7?#J<γg>{Wc/,xzGmq4%޼yϟbn,7j\IMD77|50p/vVR){ *Q+b.Γ6oK\cIpJ6[cT*fRG?1cy}4Fz/@ GYP˂H27(2ɇc&~$8PqΜC.A ӏ2"q,^g h rt E)gZm4o$R&XU)V}IIQ/ΒTN7nKzJܟ$-cvMn5ߛ-W_{u z* R?Uۿ~#0POǗ~KB:0akp&fQ'V2.j+RuX,"e/ `oڥ^i-}_ i@4K^ l!9s|B{Z/w3ʃXv3+\qϟB݂!](:pcʉ J'Jnթ.q fvɋ /^.ә{P{[ +)sU`vT佂MȂA˜D O gV vxK%?\-7LG!$%t^'-=ۓk쉭\;P}5e+$鋣YP?ө9bBc\1d]Vp1/H=dNj'kI8fgYvIOݑTحIm^T T,$PbW){#b1ìuqyԞcAP6I$"Sikm'\Ke;+ 4X$)oeTU(߄[*EůUY VĴwEyͥ2vr_;DOnH516'$iWo/{`Du;}ۻKv\JRMvqMqԧ8DĵV.2 _ Bɩu !>vڴ (oўI?RT\>~k/19va 5e͎IAfnv3ċzY6gqlUl:k0Nj(Ve>:\oɫL\BCy^C;(rKQJmv1~ה_TW $9v*f t+TPxt;,Ai j,LB7>KA)t6I% )Y\ITGUEڿ=>*9=nN ͝I4Y5+^#pg0L-B+ISoTC(NU*;ܢ{4B^%W {IH8=ceϊtJ(a 'PیO (-3ئ䤥Xg_hD}"=F+ʭO>g~B$8 dƋo%^pר/bPz$?+_q|d~k)~%"XyCp׋8frUIlct5h?~^LJ%#]<;ӵ _N@da\b1m{ܷqJBUG>bdmE<%?SJ,a_7wuS!˄D. ܦXuCcY2xÇt8\>4AVjbBAYN ,p.xc)+NS6a݃Ldq=ȋflWO\ui'auh4kMp*c;Xaa.2٤^Z=|J΃ʘeF0yA>xS nY,l۾z'L+)co9PKr0 $6`w@>$QHC z/9E[͙f#<%n42#4xBxTwK7 7)kXh~p'"28b%=SS-t=kyP(eL pVA~;^Tϑ6E`%/0cZNg) cJ]2 TTcP@"Ǵ[FpEEa $i7*hmf"\Sy5 Ht2RZiUr6'H.^#V٥I)'v AvLGI.ɳZ9Zῷ\L&c;T ! nyAO֛*h9Η%W`5N&G;o0Sfi{~w #Wu`'~ߥ}&qW#SzJ_1T}rK3ވqH-pwmM_"8җQtd~2\$ρ.{ijޮ]BS4*&ſr(;p^l9,:P" TiaE?M*50:XLXS|‡^-);ٌ8Rn%}abG)iʼ*`aUq njqٟN S'|tјM] Ɔם%1`Mo3-:>c7ZL9%!$vHֿ:[D{lBaeB| QJ׵% ̕P$=wk !WHyM_3BاI&ڶO)gh"[Z+Ht/n!3wtj9D&Z#n~̌> ky\톑0Ƥqa#,63H1sj™@o.ZcaȱPA<ڛ?>S1SOǗ-3֤1&3G)/&j7ԁ%5WȐzM@oD"h%#\MFҀE|nefKJ]*#k= &ߧҨ/Kp{rĊQ+tΤP{a/f@8U^{l\C@9 ڝA)5[|"AUa#JvTYSӧOA১}dQX0hZ3\R|ݴ H'F]2bƅش5$z(?zղk=ee_U@Y?FǫH% hV{T Oɴ+{ңx)[$[+\{wo{g%{u&XWIvu!R 35Xwp9?*Љ8t-\ ਡڵFbAk-qr1i0'Rpz;L^ y@RG=\HmՔÒjSiVF]]=ĥ y-?,aK6dԙ) nMv ѷbW塝s'bL&d-dŅNCxvWyr I.4.昼T3Bi'h[\?  Eib_~oNRi(*l`P_etl"R(Yotw H Ҁ|e3e#QߴE諾≖;:Z+*yABNp͚bfk'nikefs]j_,i$z.@فX>E|M^0oz3UĿ%)}nCчq׀;Q0fvIKW>nNYM_dgC$zY54˙51-ǂ: _^fzI-ZK]T* 2̗nI6hdQ^ng !>~=S)>k8~ىfFTu(:Fm)HWHyqo_]tHRy ŐEC9fEgFl$ 2kfQ5Cu%J0DhW);; nEj=R?zָ gkuYK n&SbmSC*l,SXg_2d:ZW@;ϙ|:W"de%m/w) ǧ"$|ƇrϾ&dUlKc>)?'j wIDJ2a^/5Fx[ ^{K:tVKtMH{B\p[/-[z)(Ԏ#(?G&prN{u)@ZiT:MI0ulI/Z\jI1&rⰗg&)=}Y^;yÂvBh#'13%bo41W|x^y)okxkb])hrP^윽eLJ^L(ɻQӪmkx{[sM<|o]X2pcrݛ{D !).Ze?qjM!ifE\{=q Q*=)\l$B$t SM*TbOݫveiQx}υ3 n̢[\7+qS@+,`U% d$M&Ut΂H|3lKPMd(fiOM0S.605O}dr|-)[ jۈn}y;p}BwǏa39ΉXsfigFHKʳS'?B|Z;-Oi1+~UyzF^ZϤ1;JW# ߨ(@Ǯ62r390`P.b,UQ] 7KJo~đ}$[^Tv}En>>^YZm?VljOّ[P^z낳!L;-Hpm&a]/<BM-* G6;*s@(r=DpBAلu ^9!3+_B 8\F6shߖowP 6}ћ\}F,(}7ж vK?w {y9 z]ų[-!Ex^طh_l@Nv/彭PŻ`MKKԕJ!E:b&BQ\:cwo2Y44=O\#:`uLIؐ۞{d EW 2wbGν~GzѦvZ2tu 'x%$]Kl&,~?h}yц\TM>;aR% my*96 H/xnv*>#%O}b;_Q,m UC:X+HC*'5{+An&dZF&&ѿy

香菱学诗的体会
香菱学诗的体会

香菱学诗的体会
乐学,善学,苦学,香菱学诗的过程,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上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做学问如香菱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在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她终于找到了门径第三首就打不一样了。首句起的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象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内心幽怨,笔法老练。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已做好了层层的铺垫。结句的感谓本是作诗者自己的,偏推给了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

全部展开

在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她终于找到了门径第三首就打不一样了。首句起的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象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内心幽怨,笔法老练。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已做好了层层的铺垫。结句的感谓本是作诗者自己的,偏推给了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的主题;“团圆”二字,将月和人和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称赞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小说还借俗语作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者 的用意,十分清楚。

收起

香菱的第一首诗写得很幼稚,用语毫无含蓄,有打不开思路,只好堆砌辞藻,凑泊成句。
第二首已经写得不那么笨拙,胆子也放开了,但是“过于穿凿了”,也就是说过多地喜欢拉别的东西来比附。
在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她终于找到了门径第三首就打不一样了。首句起的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象是自我身世的...

全部展开

香菱的第一首诗写得很幼稚,用语毫无含蓄,有打不开思路,只好堆砌辞藻,凑泊成句。
第二首已经写得不那么笨拙,胆子也放开了,但是“过于穿凿了”,也就是说过多地喜欢拉别的东西来比附。
在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她终于找到了门径第三首就打不一样了。首句起的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象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内心幽怨,笔法老练。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已做好了层层的铺垫。结句的感谓本是作诗者自己的,偏推给了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的主题;“团圆”二字,将月和人和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称赞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小说还借俗语作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者 的用意,十分清楚。

收起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在梦中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看似梦中偶得,实...

全部展开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在梦中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乐学,善学,苦学,香菱学诗的过程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还要不耻不知、不耻下问、不耻相师。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以上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胧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个故事在小说原来的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
二、问题研究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 ,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香菱苦志学诗,宝钗因和她同住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练习说明
一、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此题意在使学生认识一点读诗和写诗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衡量答案的标准有三:(1)是否扣紧了课文;(2)是否联系了自己的实际;(3)内容是否具体。空泛地谈论什么“刻苦学习”“掌握要领”等等,其实无济于事的。为此,在答题前应对题干中说的“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一点分析。此题也可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写二三百字。
二、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香菱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她的神态描写和细节,才能体会出它们的传神之处。如:“……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总之,这是香菱第二稿的构思全过程,从下文“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自为这首妙绝”等语都可以看出,香菱对自己这番苦吟的结果感到欣慰。
三、△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注: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
此题意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这也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以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过高,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在评论前应将这三稿逐一加以讲解,并充分利用文中其他人物对这首诗的评论。
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教学建议
一、文中有不少专有名词及术语比较难懂,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应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细读注释,熟悉故事大意。布置预习时最好对香菱作一点介绍,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课上仍有必要略读全文,先将课文划分为两个或三个部分,然后逐段释疑、指要。目的是加深整体感知。
释疑当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作答,也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要把课堂搞得活跃一些。
示例:①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人的看法如此不同,当作何解释?(关键在于如何解释“呆头呆脑”,是贬语还是褒语?要依据事实来说明。)
②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指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的遭遇来说明,还要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③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指要就是指导学生把握内容的要点,可以用点拨的方式,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点拨示例:黛玉给香菱开列书目,贯彻了“诗必盛唐”的主张,因而将王、杜、李三人的诗列在首位。王维的五言律诗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读来容易入境,故由此起步;杜甫的七言律诗(主要是后期作品)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发人深思,故以此为继;李白的七言绝句最能显示他的飘逸奔放的风格,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读这三位大诗人的上述作品,才能提高诗的鉴赏水平。
提问示例:①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②宝玉说香菱已得诗中“三昧”,是指什么说的?(诗的意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三、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学习的重点。在讨论中既要突出香菱的“苦志”,也要谈到黛玉、宝钗等人的指导以及大观园的优越环境。
古人常说:“诗有别才。”据此,无妨用“香菱是否具有学诗的天赋的资质”这样一个问题导入,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谈香菱的“苦志学诗”,可以利用练习二,让学生分析有关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更鲜明的印象。讨论结束后,可以叫几位同学回答练习三的问题,然后布置书面作业。
四、作者及《红楼梦》的介绍要简短一些。
有关资料
一、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续写的。
二、《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三、补充注释
①〔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此说当存疑。很可能这是就诗境而言,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出句为虚境,对句为实境。如就词性而言,只能是实对实,虚对虚。
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诗句的平仄既有严格规定,又可以灵活处理。每句第一、三、五字为平声者可以仄声代,反之亦然;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
③〔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这是黛玉对陆游那两个诗句的批评。按:所引陆诗出自《剑南诗集》卷引,原题是《书室明,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其二》,据此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说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黛玉主张先学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即有“法乎其上”之意;对休闲之作她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④〔湾住〕停泊。湾,一本作“挽”。
⑤〔紫鹃〕黛玉的丫头。
⑥〔会心处不在多〕“多”,当做“远”。按:此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指庄子的处世哲学)也。’”宝玉说这话的意思是,评论诗文当以个人内心体验为主,不必舍近(个人体验)求远。
⑦〔十四寒〕我国古代的韵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排列。在《佩文韵府》里,“寒”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四位,故称“十四寒”。下文“十五删”表明“删”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五位。
⑧〔入画〕惜春的丫头名。
⑨关于香菱的题诗:《红楼梦》第五回载,太虚幻境薄命司存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副册首页有诗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此诗概括了香菱一生。
四、香菱诗第三稿注释
①〔精华欲掩料应难〕大意是月光灿烂,想掩盖也掩盖不了。精华,本道家语“日精月华”,光华、光辉之意。
②〔影自娟娟魄自寒〕它的外貌是那样娟秀,背面却是那样凄清。影,这里指月的正面。魄,月的背面,即不受日光照射那一面。从作法上看,本句中的“寒”字乃一篇之骨,以下借“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写离愁及故园之思,皆本此。
③〔一片砧(zhēn)敲千里白〕皓月当空,银光一泻千里,处处传来妇人衣之声。砧,捶衣时垫在下面的石头。李白《子夜吴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香菱化用此诗意境,表达妇人对远在边陲的丈夫的思念——这种思念在月下衣时变得更加浓烈。
④〔半轮鸡唱五更残〕缺月在天,雄鸡高唱,正是五更将尽时分。五更,相当于凌晨四至六时。这并非单纯写景。古人出行大多在黎明时分,因此写黎明景象正是为了写别情。例如: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后唐牛希济《生查子》)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宋柳永《采莲令》)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宋周邦彦《蝶恋花》)
香菱这首诗将“半轮(月)”“鸡唱”“五更残”这三个典型细节融成一体,也正是为了渲染离别时黯然伤神的气氛。
⑤〔绿蓑江上秋闻笛〕绿蓑,泛指江上的人,不限于渔翁。秋闻笛,可理解为秋夜月下闻笛。笛声凄清、高远,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李白《春夜洛阳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香菱这一句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感情。
⑥〔红袖楼头夜倚栏〕“楼头夜倚栏”,更确切地说,当是“楼头倚栏望月”,在古代诗词中已成为一个用来表述相思之情的典型化细节。例如“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时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范仲淹《苏幕遮》)等。香菱此句亦不例外。
⑦〔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嫦娥看到人间有如此浓重的离情,不禁问自己道:“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了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分离呢?”一说,这是嫦娥因月有盈亏这种现象而发问,她希望夜夜都是满月。香菱以此结束全诗也表明了她跟父母团聚的希望。
五、教与学的动人乐章——《香菱学诗》赏析(王学华)
读《香菱学诗》,不禁惊叹于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地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勉所感动。林黛玉不愧为饱读诗书、深谙教艺的好老师,香菱也不愧为聪颖灵秀、极富悟性的好学生。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她们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动人乐章,展示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层面。
(一)教的极致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那样的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述“课程”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且看林黛玉的教法:
第一单元,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
第二单元,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
第三单元,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像力。
林黛玉安排的三个教程,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这正是后人归纳的境界三层次。
不仅如此,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你竟作一首来。”……林黛玉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成绩。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帮助她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积极引导她要敢于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来第二首诗作时,林黛玉虽然深感婉惜——“自然算难为他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她最后写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
在这里,曹雪芹简直把教学的过程写绝了,我们读“香菱学诗”这一节,完全可以品读出另类的林黛玉,她不但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老师,一个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创造性、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生机和活力的好老师。黛玉如此善教,必将很快地把灵气带给学生,并让学生乐学不疲,这是她境界的必然,这当然也是曹雪芹的得意之笔。
(二)学的境界
做学问如香菱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1.乐学。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宝钗求教,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可惜宝钗虽懂诗但终以礼节规矩为重,婉拒了香菱的恳求。但香菱没有失去学习的信心,碰了软钉子后,自己便往潇湘馆来,直言求黛玉教诗,终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善学。香菱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她把诗歌意象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通过联想、想像这诗的两翼,让自己的朴素感性升入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诗歌领悟能力。其重意轻物、重悟轻解的取向又直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通共将一首咏月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来。
3.苦学。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炒现卖,终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被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直赞美:“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当第二次诗作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继续努力,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到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