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1和必修4的知识点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0:47:05
高一数学必修1和必修4的知识点总结
x]yoǕ* ȸM6 ,?6؍a `!9qB6)RMˤH   T_ ~UUW )zݕիWWrv&w:KζzxNן>/6Sr֫>cۍ;_"^s&JQAOh@6^sif*4&BA^7OR2j)oK6An)Վ*vB *ytVK/v[9KcYZ: u!m3'Ze\EZԢt$k[>n *4_Vk'JF"IvٓVФӅLV0ltCrv̑[䪻GKַ4.:ۮYY9v9(JR꫙`sEeVeOODJkC؜Ma5\_#1,qYN׶S;93Q!;$ke"`rv5/K =<н 3,.S+/BVgQ5~M=~s\Ol9le2h{=~Ϳh-tM"^蔞I'bleF>GG@fr@#$.gn@.o3*H?<0o?)QB,!7VKZle K|`5m~/ PRVC2IoWq3a-= ҆=m(r2qੈ&{T˚8I3~I<.YbKܼ^]#FcUV ɣbw>w敚A6U1<\FCCOV31t(+mBzP?5п`(nc C`< '֟W僫bl8%}ee. yO./,4ekֈȊ67~=<55%z>NxBrxb˚ܐKF k]+oDe}nUA>E 5|$GCAOu1KNy?*!Ngi!<=ߍ?A&KͺaG$PJD[RVyڃDG]6tRKdj(ak4AC~J;]32Yc>}e o:n}~s j V0UQhdY[ 'Qc<62R2!&sZ^m!S/D >ocaCc"m}}srU38M|M@,g A@.Tq.X]J7rjf_:X‰Q 䗐Tq1l9K? '`r `B,p QEC9ziDNB  DB_* )B &QY{23^+,p#NCaɿH*e3Q *L8YIAWVf/2(6^Җˢ ]2/&>T!f}\JX2@T硝q~^fQC[~߄eh4l]QZp=8e& 3% +6I j AC s|T ^kR;"_ï4+ )?RtU3!E|dR覒֛p\ hy9ţҋ̬ɐ M= ="i;3 )4p=g,2/56i 'U5% 5L>Fck!dhI! F 7B(԰d߹bjdf("/ϻ&iL7YL[HeTDR I.LN薴bl REX&MaakGN PjsV^ 5Q$'܇?0ЛZM(f983h]h3 F3J vJRQ6N95>6P8OL\w#ٟ!ʵAVlIdsRJ-09"$PԥevMv}aդ,6kBv(WB~AjGor@jvts\sOk:ִ}]bp>ql3>6bȴ$4N3NQL4g`Ըz:ũjJ`5dT" ]|3 H򤮍p%b`m5FWXOQŬ_=CK7.!lv\(|G_h }Q.GָmԆ>$MLۊ dNRy7Az\{ />xҟw r%`fԇyљ1 xx@Nt2gBɗJ,q&3}ߵwx޵]ѷ$ߗGuF9{+G $x!>u {GN!+H3rעt)`$F-E+ Cv/Ǝx E, v# zGF,CxkB0Z$$ŴRAZ18ؘ#'`d$y1ElxcrI:4Nz\'2ǼΙNFn0{5D_i53&WK@PL_%l&;gV \i; |N󦋗Krlm&"~=>ꊛn/ `\+X,kI2+(5Ӧ8Z8xv~Dy a +E Wk4zN 2d݄on''? d x˻+/oʬ%յ1UQ"Kļ,[$l߃6q8( 3 hSEr[J0fP/ h)#yꮛE^Xu<Rʰ@2$5\-K\kU N&l4Ŭ.] HaSZ[m6TLe-R4i u{.Jƨ Em:ɵ't?qo#5GnTar;,)5W?U9JB댡Y~Aw?_ |[ܐ]a*q |y34 _8P>C89?Ao8 pwߪ4%DIL8E2U=p9N<:NJ@lL!4 &}@LhY"6p{zP$B&U竜ԙ FrÈvx}1ueX"]u *+|&Ik3FOxK;Տ=NQis ke5/Q*HKnG;0,`d.6qD݄/Lٴ!<ț0ԏq3V{|d5yD#ɭur.Fj55uI$Kh'[x:,?/SzKd򐡫LzHgbDu8OLx)}~x?L1&Z- Fx|Qe5,V^CƘKjIVf.$ϼ#2t ,,2r틚36^l;X{K/ue\{lϐt*yq̹0ͺAyz?KI8&fO$Z)sfK[ދ븑 2Xe,.Ս,L0sQnϕ˴)kdOLJ])4DuBi4|l;yX&> YNVkǾrGbʼ2,[B~d%"dn0%ᖧ#w_v6[]`j&"P|Ba֐ `7tZ#|CN͐xEĊ*Y*J,}HF":q!eq\FSgvRR8_nD}`F$A.z YFk,^wn75iټ-ÞlOmk&M$؍J}~ξ%8H &(I?b,d Z MM!ףsbǙM0|z* GIi З?%GwW3ЄQĬ,r_܈JuV;}a_ցU.j~D ]ޙrT}qmw*"՗&[E㸄qKfPPUzm\ZeR_df[CǻF3|\< #RB45,|(/) b,R51}\+ m\h/uS=,䙪IN<^·lJ bjQ1Pn{b1twya'& R#DN9LsU(q 69Dٴ|""[L}jЏSm\~[=V9Wyn5!I Vk'Okzb+gb ?(g-4qٯ>ر0ۻj^w·PgDXSs<R% 3Q'hTu׸NшQRTWQ .z(CON":Br T \ǍBVM#*g*G|wM!o=--mUNBn[=Dz3]rsy^H/%eG2cH^F cnj(kB5[ «<'J=fJd/8MOs憖887jJ-ҊܩŐD *xh/2&YE!}&ےF0{m@ئˆ]{xbN gÞL]9vv.±BƸ)6l)|TSf% )mX;sT*>rlG?C()InPPhb'-o fIc=ų `( yQ]| BJG_@Pb,&6T5#MS %5H1ȧrn.Raj甀6m6~^7[G iǙ\%z>v1ަX2UWueڑ:hV!Qū. <{.MR@F6D{+BxE(y!rX.$V:)g^xO'KjJ¥,F̨_`d ++~4vzzYq7]v[.ETp=d#Hv{~2Xhɡ>}p"'gh +ERNۋ %W=deӬ23U1±f%6D&LU&͑W|\y)&V"r"Dվr813Q툎w^v@.V @?(|pq"fRbN7N=)|WVi):]m֢P[lj_yy(q|hJntZ[8cy>pKN[~:V+!)3x$]Xp֘i;[iN$da w?W3| 7 Ҷ\:O 8@5)n.]Q o-f

高一数学必修1和必修4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和必修4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和必修4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 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
{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A∪φ= A ,A∪B = 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
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CSA 即 CSA ={x  xS且 xA}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
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 UA)=A ⑵(C UA)∩A=Φ ⑶(CUA)∪A=U
四、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值域补充:(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2.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即记为C={ P(x,y) | y= f(x) , x∈A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作用: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3. 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4.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 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 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2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3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
○4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注意: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一:分段函数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例如: y=2sinX y=2cos(X2+1)
5.函数单调性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注意:○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1 任取x1,x2∈D,且x1○2 作差f(x1)-f(x2);
○3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 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5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如下:
函数\x09单调性
u=g(x)\x09增\x09增\x09减\x09减
y=f(u)\x09增\x09减\x09增\x09减
y=f[g(x)]\x09增\x09减\x09减\x09增
注意:1、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2、还记得我们在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
6.函数的奇偶性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1 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 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确定f(-x)与f(x)的关系;
○3 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
7、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
8.函数最大(小)值
○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 叫做 的 次方根(n th root),其中 >1,且 ∈ *.
当 是奇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 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式子 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 叫做根指数(radical exponent), 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 是偶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 的正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负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正的 次方根与负的 次方根可以合并成± ( >0).由 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
注意:当 是奇数时, ,当 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
(2)
(3).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function),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x090图象特征\x09函数性质




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x09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x09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x09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x09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x09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x09增函数\x09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x09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x09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x09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x09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x09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x09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x09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 值域是 或 ;
(2)若 ,则 ;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
(3)对于指数函数 ,总有 ;
(4)当 时,若 ,则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 ,那么数 叫做以 为底 的对数,记作: ( — 底数, — 真数,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 ,且 ;○2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幂底数 对数← →指数 真数← →幂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且 , , ,那么:
○1 +
○2 - ;
○3 .
注意:换底公式 ( ,且 ; ,且 ;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 ;(2).
三)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 ,且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且 .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x090图象特征\x09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x09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x09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x09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x09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x09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x09增函数\x09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x09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x09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x09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x09

四)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 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 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 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当 趋于 时,图象在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 的零点就是方程 实数根,亦即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 的零点:
○1 (代数法)求方程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
1)△>0,方程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点

2、角 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 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为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为
第四象限角的集合为
终边在 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终边在 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3、与角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
4、已知 是第几象限角,确定 所在象限的方法:先把各象限均分 等份,再从 轴的正半轴的上方起,依次将各区域标上一、二、三、四,则 原来是第几象限对应的标号即为 终边所落在的区域.
5、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 弧度.
6、半径为 的圆的圆心角 所对弧的长为 ,则角 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
7、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公式:
8、若扇形的圆心角为 ,半径为 ,弧长为 ,周长为 ,面积为 ,则 , ,.
9、设 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 的终边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是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 ,则,
10、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为正,第三象限正切为正,第四象限余弦为正.
11、三角函数线: , , .
1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 , .
, , .
, , .
, , .口诀: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
口诀:正弦与余弦互换,符号看象限.
14、函数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的图象;再将函数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的图象;再将函数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的图象.
函数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的图象;再将函数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的图象;再将函数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的图象.
函数 的性质:①振幅: ;
②周期:
③频率:
④相位: ;
⑤初相: .
函数 ,当 时,取得最小值为 ;当 时,取得最大值为 ,则
15、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x09


图象\x09
定义域\x09

值域\x09


最值\x09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当 时, .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周期性\x09


奇偶性\x09奇函数\x09偶函数\x09奇函数
单调性\x09在 上是增函数;在 上是减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
对称性\x09对称中心
对称轴\x09对称中心
对称轴
对称中心
无对称轴
16、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零向量:长度为 的向量.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 个单位的向量.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17、向量加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
⑶三角形不等式: .
⑷运算性质:①交换律: ;
②结合律: ;
③ .
⑸坐标运算:设 , ,则 .
18、向量减法运算: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连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⑵坐标运算:设 , ,则 .
设 、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 ,则 .
19、向量数乘运算:
⑴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 .
① ;
②当 时, 的方向与 的方向相同;当 时, 的方向与 的方向相反;当 时, .
⑵运算律:① ;② ;③ .
⑶坐标运算:设 ,则 .
20、向量共线定理:向量 与 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 ,使 .
设 , ,其中 ,则当且仅当 时,向量 、 共线.
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 、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 .(不共线的向量 、 作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2、分点坐标公式:设点 是线段 上的一点, 、 的坐标分别是 , ,当 时,点 的坐标是.
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⑴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 .
⑵性质:设 和 都是非零向量,则① .
②当 与 同向时, ;
当 与 反向时, ; 或 .
③ .
⑶运算律:① ;② ;③ .
⑷坐标运算:设两个非零向量 , ,则 .
若 ,则 ,或 .
设 , ,则 .
设 、 都是非零向量, , , 是 与 的夹角,则.
2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⑴ ;
⑵ ;
⑶ ;
⑷ ;
⑸ ( );
⑹ ( ).
25、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⑴ .
⑵ ( , ).
⑶.
26、 ,其中.

看书去,没什么可总结……多做点基础题,自己就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