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数学必修1的知识点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4:48:07
求高中数学必修1的知识点总结
x]O\ɕWG0dwLVʇ*QL6jfI$,Rn~a~ykt7 %ߓ}' ;Tխ{oNJ:uԩw;liTv}wgӽ4.v;'F7z_{vo?y;h,5ֳ~uvwM碯:D[~85*`u_Z-/Wb]j`ycqQs3C ח`Q-^̡X^ Κ7"y?9vmpݳ5s+F;S^\F\5wk3)ɲ[ݧق?%Q!Qs-W2(rH ѦR+N.$fsڬ;Rry܅m7q׆ j6ZU\tG.t+FeXhT!RXiwna>0=u̩QI@ՍIXkm o398?sKBŵQ5`|wTFςUosнx6{tu#gؒsUl]:˫&vaw5P:E$Y dș=aq4) z)n#`s@.@tog(^4NW0%EܭNayoxnOd`"#Xjc>/-=eiFl@J.J7E֙v26"5?.Kٌ]0ʩW5R "u}:eu7h'IeDrS)9)ǘP)dEF.9ϕ= + /TɝBd`ռzUSЭ0y- --~X d,cwdq6)rTK-fc8r|X>G;ib[z NOʄ P6!T K[H\/?BZ J`hI<L!N:2"xqRAaϽS4Up'guBiOabL5i{h8̍QPޛk)м.TPpT])JHdTԀf+ 8M//Upg&[*$ ,5j ɝz0Db\ 43EF1ޜ,U"TWAMdY {C" QCZ `]5š[t3zhŖDp&<Jvb 4g2^[,{SziD-b- ZO ^1c/^)e6GDd' DilŘ+7^al8&s36\MgW6*UT{0n_VZH_ ja fÉj0Ԩ6r4wy@eaxGuD8]ւ.-#3d#&Z1Hds6HH``"iLqrI&{}(Jex^*jŬUM45h4ޑ&F *ɚ9JY7'Pۛ·l".5+kK d׭ zA[~̳pgUB ZKE҃!/ZUoBLsieFsv9P9)q ٱ:WE}Z"ZO/!QG+0W9뭰\6*5vxrkTK78fȌLsVxÏ..H"Z ձF1Q ̘.wL/[- "uF(hkbYø0GOРQ gI9!/xM70-C>lo[f1hjŚ k@0I:X%쩛ٰ׉c.V3r顄jy) \ȴ+QɮSŠQ&qʉ\Hxfe@infnMzlX|#r)V m>st;#/;k̲;>?r_^X 5ظ¾[;NJ2ƀ3d4͏s=W yԙJun0x:3gd(w wٝb #$qw%,-b҄l¡}I=G~i8?1O8u ' aUt Q>6AbbM؞sTҿe@ޑ9/Q[T}ڎ-~WfhrLK3x3]. u&kt0a9xI|EA@! jpfBhd7iY-8TljCCޢB I85v%j[vQvl~@*} 3p8g&Q?C>7 vD;8]fmΖN#Q 7 )ޅ\ѥ]$?DĚЬ]=o;oEWfW$m:;hOqzd.Ydl୪x}/h'8Y<_B1Gq:2`zi'{/QjMkḨen+ \ӥs]`3 v~gϭDy;StMڳb՞e?oi!2#j1TCm70hXd5eC__8d-ӧcO*iWoCaY(sŻ5GpLt2fMdQ50PO;6Nj =FtƽՓn;:0'[OTyS-J|[B,m^KDڙ98´$I0ȹ k{]'1qdMUFQ2%M1G1| $E̾k mva~l-{tq8xkހn_7BŚX9CG@VІ+=!/z7_{ ukq[jiΖ.?WVXζF;c9d1`K~XBqua٩٬|q/+.Ah4:ޗ֝}tЅ%M?V%EwεW$/\ G6xRk61p2'W%Z O\Io{p9FnzIO񃗽=Xe:2E'>E7R"cT6̖Df'?{v!Q5Fcjj?\6y䇱 '?motC~5`7> #nvRr*Q a@kxªpE qaM׃;+MuJW<]' r8["6;afq|/F .Y~HURUr)$O2X M9*l LW 7(KI4)VK0l9>&'b^6ˢBT!t4 1"OMPvێH3Pހޠ"j-e;a6V\U[2ĵؒr'vm.DRaJI`50òVr+){ 0$Tm ,! 9+ۍ՝'ALܴ$)]=#e\J𠜪.4XrVB7R$]pœ5. -p^( C;x"{ n]ni TmuWgs ARrE0bB0Eض )9F-chئLEl`v, R\`N h(Vl۸pFtPK\20 Y&4 6'RŹ _=43ENkqE7T(H'崱mn_J/[K? F ~:ң9_ L2:Y# ‰Zp&6b<OՃ&"ꍎ"#"Nj@D2Gʑ0d*IKc30kGe0qDPz5bd.}o,* iy5+q).wR M,̊9w00A$8%He+lti5' KΊIK rmۂHؽa0qzT %L3FF %oz͠)({W҅3r'%Jܓ9WI^]H3sE(MI;Vl7$ N;}n ʫv) ̩vk[6,vns0v'hdsjC"y] zp ܸM@jmoc!mx@҆v,T 1]w=@?Ⱦ'lօ)2SJ(RnH* +"nfØE2ŪvVCKtոR*!EhgCOcd4PD&Y~iB+:bs J1A4L^cy%:^v`Zik"F;2蕵 u@1njP'Y/Rk֞q?=_N |ßx.HSȚ_&u>a>>7pϿli{GτM!m۵% }Jrg|&˯И̻n'Hl?G0"˰@'Eٳλ]R>%{jm!hA~c TB(΀gNqCV2Ɯq j-o |ěOILm})2Ib];Kрx֌@@-y\BvCF*I0%%&Ma>^e v.J_:j`Mfk5ĺB =ƭQV(tn)FJ\fb0 Ixf"|;tn<֜-PY;֣ NZ,Xw8J{>jxns]Xa2&fR['yA^!po뒺;lF$ %+ KGbIPEcuS ʸ{@ OB8~3\'HjEkWpgO_j2xVVYs|UJu/+:fBI2 StPN)1"Xi_:½Ȑa%PnjTF~Rb,sM.cMISZRG(qDB  #=ļ!iQ|(}4~*EkM-Ԡ)| ܜr3٫]aV%mTm buyA8Ԥ^`lCqT#{,+F@k vS ؕ-l`,U )|jI<&E^uT`,)Ai ݍZ˃Oއ<CF79M'I>uO4$Ez ?Vn7<闇MNƹ{8bb![[t$y[I3z !/5=~N*4 **c)j>8v3}_W4 y&M2C"1 O7b(KO ^L8x3`0HM^ *PNYBvV/%q-bn%1AM" I|-["I~yL6W ]̼;m!ɑ$ev_۶[+|]pMWSs }"Sإ_ph 8cZ&x='|$Pȟ= 7G kGxptĦ<]L~-Hz6z jr4ԔφĊ!4զӵR ʍG"pL 9I:49T|=sDCKN>GMKǩh$h:;2"^oYuLQ*Ԅ o72 a!cUԬUCδ엖E)0p|-T.]RMZ8u  DHa!9|z ww>%3uF2խ:B-_0Oƭ̃=G"M$v ([zb/}5hހ%w?Bcڱba  kU"-||fQ+QAy 7 65 mRq強rh` :DħliĹ?-uY߱Hq )9iM3&Ra\ d-Qt $OxkLIux\d0T>oC߶贏pNe޿i5Duy%ڔ@j1㠰Z%ݦ(n Y˞Dtx$TQ}dz/ [ F6H^ r|3XOwMɨR('kc:KDR,!%dX'4B*fO!G/COM*udIA.҇L2ٰf%i4&$HgL2#XʷXmCk-BNCevɚ}'HJlH η+Sǟ etIU,q4j4vwEfDd 1O5art8ߺ6UVe?7Ub5kf*E~n4Vmty։yij v։l70%(Y'6Rw [vYc4" Q@fBƒjh0@OjჟKB:\(^_քyv%`;RD5Fm^:VXTLK ?})``L#bjp/na ɜ ďD1rc3*z*EP20?EiU8?:8p0+!V ts{T/ч>7'Xoq2ߨnRJ4 Pd3\U87eD < s(,A J=t 1 W$Ej]BPSʪssm!+b9V يTJ);Ҙ $Q.K$`׆Pcj[|'Zdb(]zİH8Y| &k1Qc̸91FoFozf^iD_&tv8֧al[d =hZpMokĿkdJ|Yo[iG|DX~ɌW⃼ n/!ш7LR(

求高中数学必修1的知识点总结
求高中数学必修1的知识点总结

求高中数学必修1的知识点总结
1.集合
  (约4课时)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约32课时)
  (1)函数
  ①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③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④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⑤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参见例1).
  (2)指数函数
  ①(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C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参见例2).
  (3)对数函数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产生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②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③知道指数函数 与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a>0,a≠1).
  (4)幂函数
  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 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5)函数与方程
  ①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②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①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7)实习作业
  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参见数学文化的要求.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全部展开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 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íB, BíC ,那么 AíC
④ 如果AíB 同时 Bí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
A∪φ= A ,A∪B = 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 CSA 即 CSA ={x | x?S且 x?A}
S

CsA

A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 UA)=A ⑵(C UA)∩A=Φ ⑶(CUA)∪A=U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
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即记为C={ P(x,y) | y= f(x) , x∈A }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 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作用: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
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 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4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一:分段函数 (参见课本P24-25)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例如: y=2sinX y=2cos(X2+1)
7.函数单调性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注意: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2) 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1 任取x1,x2∈D,且x1(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如下:
函数
单调性

u=g(x)





y=f(u)





y=f[g(x)]





注意:1、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2、还记得我们在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
8.函数的奇偶性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1 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 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 确定f(-x)与f(x)的关系;3 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啊: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 叫做 的 次方根(n th root),其中 >1,且 ∈ *.
当 是奇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 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式子 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 叫做根指数(radical exponent), 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 是偶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 的正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负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正的 次方根与负的 次方根可以合并成± ( >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
注意:当 是奇数时, ,当 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 ;
(2) ;
(3)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0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
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
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 值域是 或 ;
(2)若 ,则 ;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
(3)对于指数函数 ,总有 ;
(4)当 时,若 ,则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数 叫做以 为底 的对数,记作: ( — 底数, — 真数,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 ,且 ;

2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 幂底数
对数 ← → 指数
真数 ← → 幂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且 , , ,那么:
1 · + ;
2 - ;
3 .
注意:换底公式
( ,且 ; ,且 ;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 ;(2)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 ,且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且 .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0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 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 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 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当 趋于 时,图象在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 的零点就是方程 实数根,亦即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 的零点:
1 (代数法)求方程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
1)△>0,方程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收起

1. 集合
  (约4课时)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

全部展开

1. 集合
  (约4课时)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