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归纳一下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重点在实验操作方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06:03:37
请帮我归纳一下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重点在实验操作方面
x}[o[G_/ $XsZ}֙ уyH f恺"%RBR-.(R9ڛ|_UU6I99o86YUVurje?AUKj*٪eTvUoC[Qɠ0'J@g:Lܪ҉*oud\YWo;{o׿wJO~(ʐj__; }uBs)?=O ƒ5E1jʯS񔺟``7/P1;bS\VWJoTl.vJjd_? g:u׮E0qYaqO;=3g/IUMy}*S}vOe ;X 2W?ܥܶlS{ܪw®SS}n;yup_;$30n0Y 'cB`ڦքZN+jNOhZ5 .%? i&p$?I>תת~DvNů,''5&X>!n/ )*y(-[OM[ഢ`H.ׁ,?Y2>& !l8C4? Oi~)W:{pt,t̀J,_Kۗx: J;;@t[XxaLX4A &VN#Fk~uZ aKŀl:#`ܪͩ;`|n.QKk/4sz5p{Խ3W0@KWYž~ vYJ55>|!;?a\hXVSG؀?GDŴoΛ0?Ouʝ ['/t|OOvyW}]_B=h sTq#Ђ1$/焫a]tp2 V6$]lӞ[Ei5fQZbZ G Mj>WhrR &h4.Gڕ $.%0.L_ `bˇG53(^s]BFv<+ayӞlv>6N/``oΑ D@*FiMXt:}s[# l%rg%wyuEI Gֳ`zfI=7*KWH6 H 6o/X8p J7%((KVsFaώ/bv^FYnHQ*d~_9Uia>4ʀ0!vէAisH=R?b~f=(Gd#`Z}[Ur6fI?.'Ivu_!qM?xZʐ`g3Ƕ6sALk{(#'6ce{k4 Nd)$b.gl*QH7,5$پ5ILvAW'p^COƗb~>`ӫ*yC«őx4W*.bF8I[B'A: !=aj2<*C'uFj-t̿i` WLwYo$|hf`>jPͻ̳p+HܦDb}b;tӮN!,gr6^(b) x9 G;n" "@R:5ۘ_C݄qT5D4(^Yq6lzF**%{@)+ ȷ%]{ѾN@ ۔oQCm!R]c=p4(h:EFĀVf8RsJ;ͣh6#U !,-O R5T*m #~K//6ҁ3:xrܪڤY.nXNIGs(HšcYE5X~< @Nt~aa!u@;h<ۼŠٙvҟ p}F|s3믦Ds}=Y3pMzClВgZ|x(g@L:5D6CRK5 Cg/-_Ɓ\pZ8Hc^NTd$I#43g냥/ Ab,o f-*}cw5Rc!ە{ңQGH&hYV;v0>/LgEAUIi?ljo(,&3?Z+~_\6^MMW;4N쪼 yCo BO;1)Y?%:G*r (Mih|Y;^WS1i0EFUqBKUD-ҏlU6կG$mL~̳@+' x $HǽVɘcm lG}E9i7a`=ۖiXnp n 2IuͥVo ʬKfV0Y ,t;xWo[-%qJx'!`b*O$=aUOxZk0CXva n]Ve22 tN.^ 2^ sKtVkLCH”`騳kx]=ow G^Y L x(g##^U|׳Q $f(*S/EW|;@OcƳ`.ƞQoN3ϵyƈ⍩l0(L*50'ؾnOxW pN:~8cIbS $cO`շ1L/-=i.iܝã1xW4N k 4( IDN$(j ?on}F&{8A `L· RtӨںh! o W na 6S Jpp c &tLw!G^f[w6^Ћ/A=Bu7wr3v_>{Izfg扏m4,3q[Bx$+}6~~u_~@ X+WKpes+_@,nnђ өٞJJI?șDPTWNޯ_]ϲɡ\HK"MP<r>Z1nPF9s( "XY'ۏ&H2 %eaŗOzjkq 9Mܪ锐ź*kzd` n=a]v5d%" w$Z%6`*]߹K띄q$^Yƈ,QUS2p:{v]pZgF,J%wK!e4*qﯖš7S8ϳ8 ߜ)1Lg {8%DA`}?iMrF(HU6!mCleE/'A~C60;!i7DH' ot%O\!w<?@~ G?W\6f5-m%tsp9wD0Ѷ *//Iλzt;ʀ]D"e"LMWIGi%(wDq uF͵uIYf|mQ{ϭ@v1? R"]ο.uuyڤEypL!.ŗ]+kh-IՇߧ%9uձƺĩ!;"K~t94)zv䅿Ot-DH`-hf(k4Hqa q ,N_!P̑ZEEKZBpdjNԢL&,'e!I 4 6p4K lQ͖ Թ3$hwۓijh6+3;f= o;1O:1+v]6"eV-(&sSVw G.}=í 'G94谴  5$Xv܍VjX`*I&CPj[L,(c g)DmzIZXaQIΨïNcپf^1Ǣ~ljތ9S7fr0ߗC ahN18Lk #8e8"f2ڬsF{4{ɠq[Q=ŭ {z`{H/R\-2ΖUM,o;ps ࣷjk[mOdڞt:4%􆕈:ۀ ծ̶P?ǹ6qfs׀̫* 0;C,80luh+! %6gri= 3/?S;wd()؜E!N1+DmW?U }RgW?3Yq4WƮEo+NH'!i˅PN$>cDc`@J~V;<ܙ=ulBVMgeѲ +"jkd"Y~=III˕тYfD] "1OzU6b[ .]4v8ռ.,ruة8'D^P"O'${_: \u)8F]>׶A6yڴu _oxKbRmM9Dv:l_*@U 9s*f.j_NӒҞHљH_Q3/a^r/=ܼkI"pJҧʊOK5dV@3&#+P-T:Rj56!\,ßp;3W\kxX$&wvDcg:8G f$"f1y6 2ڇ"~<l 8`{7lq:,.uKMMk/,DŽ)%BIORb+  gXS-`ʭhaBe 5G7.24,$nP{4g .ߓp: l3ME8#EdC{ЅrgdqI)_%Đ1lSrpn$5M,QF[]=r0WqX7EN(chB ŸL-,;P#?R%`-Hek}(9 0>Bv_[VXX-rU _-B Ƣ­ FKrGlMvc\]9j#qyqռM\g{?$基;Qw+ThM Ȥ®pZέD1/J q*K~j3E> A:xNG+c%/.464C5(Ez4$83-(X@/r-lQ%;KuZ󛙱B&8E٨ ٞ`ו.ySS1SM\iфyl  DțshVEʭf aiٔդoK|moكfM.B=83,pEq&6.';}fUHaML;Sr4YtVMtO=iO`);T3+]*`nF}b/CrqRN8Rn!b$S}&D6˴Xq>dT@,L%`q )A>91mt"_RuaTpx/"5 _| 2ҧhIF,b~vMඅ "RVq-^Ň]h9agϔmrCޛwzs=]ɵ6gkoѥK|4d?oGKjl~;wWJmjZ#B \3WuIyrWĩ9Il]搪}Nag˙-LAr=}9t8+K]sI~khJ|#N6 aE[ |ګӮ(aKA1?zcdK;d,>2BGw+GFTM7MSWbw2')>eg|8M#%@2 Y}=&)b ]UOԕ@_Cm!5Abv"qDtԝг=1"lj6H)5o3<ޅ`F$ëga:aWQOHE.HOW>$ۺ@U5nU-<]Pj0pq>rDm2^dX:dSTC ~*If 4[,שˑq[A@GAr1N]h nK'Tw*(8U !]3&~nEaR GTw,,lB'CoWC_H~4qD8V Bt8M(q CW$ۺW6%q/r}7E&!ĉ. Ip$.1.oH[/ c8nE6gfOW_9]2J  PfNvԱ=%<5qصS<#?Lر>XL ,L]pt~t&ty"zt4+Zz୫_l{ięҩDIrKM?;'_rHrwaORG̥Oo:+ܗ; ͜UmE˝uVLEɸ Yn/;K. `sEǃ[{<Έ{V@M\?jtvb L0aPcZ{ɘa ~▄׽CqC?"r]fˤv2sZEm;H aSZ?a7H5ɬ['WT7S"qv˯+}JO@i͖l) c6ܗGӒЃA?4s le+Y%/qqΩnړ>OOA$-3yh? g"pɉ~MwkUQO ohM V 9H(DRq l$ŇN`JON3.Y,g kpSXƐ )v!| /2ERB$hڟ wH,3"hP xE$'jVMi$\s!`i8+Xρ)ҥllqVk5V1=yYe2 ?AY8h:թQrrr5]Eپ ">(%g0\hfl 8"5;$ EfK7!-6Fu#'L!1y2̈́lZd44;v`[ȼN0KQ L{kWܰgJD*WzEհ{gwkpp%+83;Q~Υv;ta0ᇾfPo/bmzeh QyAZ?x rUy6pM /TO%&fc2w\F2oVyMmB۬u'cUG.)1/\uXd%s|׉6r#9wљ2sOy`0uN>I@ͯ Ӻ!*M./elK*`Uc!JS\oy|[\c:Ma  |NL$O ud"Ln,gwubN|\64uNՖIHʪM8%,7ܷY>ʄ=\FGLQPs{;a"qTK] (øZg j΍I:?M+Yij<'ƴιv2ѾzN3_jWU{,!2csj2FQ>g`ѽkX!\q0:ɴ'*'&F',rCT*PK~5GB!\]+eS,gV. jEdH!J\<"vԈߑh]ߐwPz:90ux6e_miT^FGA f?ۇ.weNwFg mY@oSÔ{ն3?D5.+vS-*Ay! fr($w٣[m!`cA`$NSe 2qc?,DbK`G\,+5_0S.n{b\BKHb+pfѳ]p[oq/["  i%H!-`ka[c^%f\ڈW2ݞ^ Zk [I L0I N,ŬF m -{iMS4dWlK 2/kۊ]lSM4< \\(<2m:UnxWXïDim=n@/UC)`UFmUq"-Vq&"R[:֌{`~mGzI\ݥ[b^b˨zg(Y/YQyoʓ^Ĺ+!^MYJr0TN'HpXd@{Xg{Ο>b_2AFvzcϟ~o߇2i cܭ qktӸpË2z5P%q55,UfCo6N٭:mAhwb+ mz:+E?L2#,d>zQ_wx|"pf/jQ,HK"18H]uh'?$#Pa:8&5bzPzU\8n{JdaǨ7 SCk%Y=--3_9{ѥNK3Vc&HOwXZ~09XU%J Vy3cDy'JO'69}>P2Ȅ30ra m[ hQc$؃Ae_0DڲAT;굋 6Cߌ ?NCI~vOqέtbY*B!mj4D=\WEcQƩ@!]Wm# >ːۅ4++ m]k5!,H?]"Șr%\p~J>4c͜q}g3@Ż4zynqcdLbd}ٳϞ 쏸`Ky>tt{VTqϕ9R;QRe]̶T6B3 !`XW6nEp_3t d4U`>2 lCL{^`(LNw!Ne|,t:F\vܽ3y>>eo;`/*Xda} F}F~Aik/ƭ$(dsOYk K$)cM| ¦6m-d9>}uRkqXJrvZLJ ==ye[7x/142Ǥ+<4 2͏~ĕctlxЗY:݈@WG]j,1%Yc3Cj(>2GHz2v7>cCҺ%Mw_ ?_Â`BOCJ*'=6MZ+RwT!;zEU o&hݷ 1{zYxcچm+aLs! ;aMPlSRLn` rjxr8DAK.GFo~rR\Q;7/{> #J߇brSuJqx0#K-`9'pSE@ו*և=OsT ȹ]RM%r=F;-/@PjLoM5##R'q3IRcy9;DŽ0 5YAqΦ&ƕA/G?񞄄BQi`)R)z+fDLncAR5ەq]}3'?KϭsUD, bM8w lqpᖴFSq52c0J=/N%OsܥLLG:*y~] cS,'io:)LiR/55z<]/n<晬"tؼEQӣʅtU''ţ1סJB(m S.{8L9XJAԒ \+̵8(K+7[cӾǹa{Po]RtfJgp. BJ'@t5:V:WQ{8d=([y+svIfg4o=oK?"lyпy^ҿ1Pp4G{ $zOݝ;BH̥^щtO.mzŢG6c?K" ~g7L 5Y#_%:*D֢iK~෱Y\w a-TYIb绊_0:H<3 >" \'q<%0T;Uy"NS.^#36OB%{uM:(e"|uFEQ1{=o# HOBjl|1z0Sb7_3HnJœŬ-uG\D reIn,E0T(ZR'=sNb7JקŷtMWO*MxexsZ`uZG*]^,&:)jBegr]Ʌ[

请帮我归纳一下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重点在实验操作方面
请帮我归纳一下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重点在实验操作方面

请帮我归纳一下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重点在实验操作方面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其实课题后的“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里面的内容就是这个课题的重点)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空气与氧气
主要考点:
1.常识: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① 空气的污染成分:粉尘及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② 空气污染的来源: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工厂的废气及其机动车的尾气(主要是一氧化碳)
③ 空气污染的防治:改变燃烧方式,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增强人们的...

全部展开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空气与氧气
主要考点:
1.常识: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① 空气的污染成分:粉尘及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② 空气污染的来源: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工厂的废气及其机动车的尾气(主要是一氧化碳)
③ 空气污染的防治:改变燃烧方式,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2.了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及主要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
① 空气成分研究的科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制得了氧气),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的组成)
② 空气组成研究的反应: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点燃== 2P2O5
③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0.03%
注意: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及用途(如氮气、惰性气体)
④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主要体现在较强的氧化性,及助燃性
a. 与金属发生反应
2Mg + O2 点燃== 2MgO(注意石棉网的使用)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的粉末状固体;
3Fe + 2O2 点燃== Fe3O4 (注意瓶底留有少量的沙或者水)现象: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Cu + 2O2 加热== 2CuO (注意并不是点燃,不能燃烧)现象:红色的铜变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H2 + O2 点燃== 2H2O(淡蓝色火焰,在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b. 与非金属发生反应
C + O2 点燃== CO2 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 + O2 点燃== SO2 在空气中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P + 5O2 点燃== 2P2O5 放出大量的白烟
c. 与化合物发生反应
2CO + O2 点燃== 2CO2 (蓝色的火焰);CH4 + 2 O2 点燃== 2H2O + CO2 (明亮的蓝色火焰)
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2CH3OH + 3O2 点燃== 4H2O + 2CO2
⑤ 氧气的主要用途:支持燃烧,提供呼吸(气焊、气割、炼钢、液氧炸弹、呼吸等)
⑥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使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留下的就是液态氧气。
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 反应原料:氯酸钾(KClO3,白色)和二氧化锰(MnO2,黑色),或高锰酸钾(KMnO4,紫红色固体)
② 反应条件:加热
③ 反应原理:2KClO3 2KCl + O2↑;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O2↑
④ 发生装置: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
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排水集气法(氧气难溶于水)
⑥ 反应步骤:a. 按照要求安装反应仪器;
b. 检验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c. 装入反应物质,注意,反应物质为粉末状的,应该用药匙或者纸槽;
d. 首先预热,然后对准固体下方固定加热;
e.如果用排水法收集,当导管均匀放出气泡的时候开始收集气体;
f. 用排水法收集时,反应结束应该首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否则会使水倒流至试管中,可能使试管破裂)
g. 待反应仪器冷却后,进行拆洗。
⑦ 注意事项:
a. 如果反应物品为高锰酸钾时,发生装置中导管口部还需要塞上少量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b. 试管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导管应略微深入试管;
c. 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要用磨口玻璃片,并且导管口应该尽量伸入集气瓶底部。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 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收起

第一位对回答得不错

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全部展开

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固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作用
一、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 属 活 动 性 依 次 减 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 铜 铁 铝 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 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