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上的一篇文章 忘了叫什么了 很想再找出来整个文章语境写的很美,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他的舅舅 当了和尚 他那的习俗就是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去当几年的和尚 他也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23:54:14
高中语文书上的一篇文章 忘了叫什么了 很想再找出来整个文章语境写的很美,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他的舅舅 当了和尚 他那的习俗就是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去当几年的和尚 他也去
x|n+͖ޫv్Ìl/(IL (ʤ""x79U}u^߷VuSax@-vwu~ ֓~0zv='x{=I,gzc*yr=/=gOfd&;=|^O Tf.fP/{0N 0X5 yh_Qo: _rm/xn]{ӳaFcTɍP51>xgs|mgxq)oo ^nd,2Gƹjnl; ;{"O}cӯwNDJLas{J݃$.;w; ~A 7W+BcMC1.ДRI<0W=);j oMměKbf X[l= z,: |6D[/+潁0{x0\KW> Jq~r#/x/oo.st= ކzŮ.x#.?ӭFGLx7B=[Urb0rRl&A_ *+}hɶtLn^_1y W{S m?1w\׸^A5&)yoQ+}+D/`c08sȢ6=0BtNq rBil=/Fc|fz)%N_0=g{_^HW,c c+NT,R 5>zw= |P죃=mmx?ﱲY̶Bl<;C)nt/.U/&UdGp2 ͍loNKx\5 rXư4|0WϔvqEDA?;AB&CI?Ej (hLU,ߛ!n?lG;'Dl]?0V1W洜?~OdG~ @7eS87ln$;utC3 2&(tܳ0ۨai~#vLrSE]@\,?>Q(M9'uˏTc2TQrc"ŠD V;;)OZaPj\Dk#! QT~E[S\QׯLڠjK:i7Ld Ⱥz*R8{h 6Tshs't(_MX}VfD5A>2s3$~jwo@-**W:"T&Kz)b|*L,^4Ԥ).Ah$ߝR /lƎĜO:X7?>|-rG M3{ +8j6;^P"~?#Hrϴ6[+VO~!cs<#FH Ffy싾>}g:* 0l ]- 4)BݔDpyoFC@ u@p h0-dx 1]O,mvk=gCfYvZ)p oid^wQEzv,/~siO2fy-r1f6J7IkXrƲ;f{XdD?&9'm4B`VyAwf϶RkoB,=0{+$*?N5Qsa,]Ǎ*Jn5؏$ x0,h?}AfgN*`2$6Ֆ3q =;zGP΢5Cڨgu,RYL;" A{7[.,1ac0rDPjYxBca"ʷZf_6 ̳I;$q 2ᩈI꠸`m&W!$g[=Cv kd5&,Z7&sԇt@}I{-Fj;5ٕifQfFJ,2bKo%wvL#گ {uT+@,}S{jAk1#HA*} Nխ/AШ"XPuKH/M1^0ٟ-Idz(fr".3Kib"R8-3|-<홫 pw3/֓0ENbbϓ"5'/L¡G91449G#;!_Is7SK+OO< sqi@?Aw?D6Y¢粱z 5^$N (`x+, _D7n)'t06X}pxw5L m>ElXӞO/?cͬŤu rtHi2}1fhNCw2:&)}!tr2阩xj\{/-"9$7=:SMdksu{m7\ԥ;&eW&Dέh9j O3#}uJ H3$9%NL<`g[/%08}h^iLԮp2P*W$Ѱ|vR19wU8yb97DަL3Q1άח 99ylr0]$Yݭ9lj m܅!+waDWmU\LZ㕜:6NOPhwTGP;'<]/+v7%" ȷP'Vw6| ^GފR 3" ڎPTR<c@OV0h4 ό53%:6קMrD8y:ſL^ýq$azP%o>:L;)A$mG1^+ν$܀|ži=9,jĨ( v aml 2n xg1)$jD{WT&9jauTfJ!7DC<:)c2A[8lW δg{ *Cpr!Su%{1H ҎC7 fyq}rSw4+I#a"K\Caܼa$u=VL(HpYBJ2ߓAy, Qs E_`$*S9 (i {ED- uU/qK;4$LU~JE]-ψSD <)5zJ`#/L0k% ɶ@UO(;9E'Ib[$wc4Ԓa$CgSdo)LM\݋ĒEU~=<_&^6E);{Zu]P-ӪmˀИc)a!()\n ۟c]m Y$1\JH4z!r#%uZxKr3gZ!A}8s˴Il0JtmeFqNخNUUӅhS4~j7~J۫Ћ5<02)cU4DC/ DZ8mHvMF0TdӠ2O'M.vT ,^&SL8iIof布ŹK([^8:y3WY&㮆amagX p'cJW\(a^ R4!0T`}_*`yv*,S 5K gJ xO&}_z^) OlKR 4ʷL>>^Ww0T7 jE Tj{NøKJ$hR xe29y]:82#اT:pˌZ0_ ʰL,>ڹ)>Ȩ(g&}{I/7Qp- %lo1|><9RW}Ǹ*&B! :HXO2r/XGo. bdS%@@blb( y(> yq@ph] n䎴~ˠ~/8"]7T'#⌯KihE]N B.HKhóɹ8mim }pZb֋?TB)#(%PG "tUY#^O "KEE>{ {ޱ/OIKbỜ)֖Ɍ$u7ofJٸT1Q%C*tQBgJ[ %m7E1z(7,jKI@g?_cm^9ǨfkiYR^qԈ:qljæ\&'y'^@Ǹq+B0S5Y' I&qdc(&_jS3>Hlg R%/GS! ~uKbi=8Kkeƒj XT.ֳ&9&; / l{b,9t%V~/zvXo/!#km/ 'vj`P4{;u,Vs|ɬ30~0PhsXyr%diũKjzqŏ0ENB5`Uq B^8Xoݤ=c=I-O$mzEBD]j qcNK. 2,d`U^>36PE"aK% w k4a]W]QO+ׁN4oZ0H@ 6|DwgNDpEZzQj"J-wΉsq\21m:nV3qcزeG4T藘0T$;Z)K ޿ 9Ttf'$֬'f3_m7> ~{cTN|Z)o̬WYMӽ(H1VrB+C<!)p9wp+R#^) WiFs[P ;A/5|OДy^3D Jr"sRA2sڗ74-hM{=Ekf\pQ<6p8[tiԐ.rͼM; zޓl€=[o/ЉP$9XϒT L7 I:sPS,e+uoÞoi|DÄ7DAVfy:%P ."++x2s@Y[8!@bFgQR,%ix}>V\W֚LkMdyR = N*dtJH/qa^xx Bݝ4u.C;?ofϏ^D=]Ҿ74P0)Ϟ? A<34e^U3%VM4e(a4&KIꇖB>Q nKD?~@0 BF.CjMn47oϗN d>,S/Q伦k,Eͳ"'G- {%Ѻ hK ,A-Ȟcog_s_'2XSyڶFLwKI8:_f70.&m1?# 총$G+IJOd.KC}< j" YKӫú%Ovt#o:@_2}$X2]mIo`lOR! fo 1[t;Ĝ/Zi"߆P|RMwlآׄ>U/|!Y Xt"{z5e76KYK+mӢF篇,$ey]6?HBp8XGDIMŃkܺ_c \1 :LYڒ*y =a,c*H!ҿOvd21tf 5$2GUD7A)RՀ`Yynn7Ebك6ѿ=q82΅~ \LR1Hq;04'kwaY!oۼ: ѡˌfݖMe~y5ydsٍ=At[ JLtOl=L`"3*Uۂ$s)9 )bZ!)p ՜Ӊ.[l{N}-`$.>%>@gTVg3h>3#7:-6R*d!u;싣{huoL .@L_mcYfactANC4/lӟ$@`TXbܵ&qO_6$<nleoN~b(דN>׏>ճ{T 릾]7AFPN6akHn2DQBz,}37]DW*cT`Qw(O=C6K:sk]gsW,J@6 AC@G2?dg*?,|?'4Jf4_G " OYäi qXG>e.ZV ՑltS:6"sDL7-*1{:;-'o* 7m=x;k4;+tDq+ٙri;:w5wZ/ճ8 cPT&w+!_Rqp=mwiԒ$3 o7ω`z~|b+W'X&V\`p.-!I לs_>fb賖Y^DaI6$m?ԧ?ܟ8p@S}͹?RHJSoÍ1%!Ξu%7z>{[*셍;Ste&KM!VijlTl°^g>UF^Nfv24F(pЉ{i]Ÿ8e ,ٟ;ZҬ5lH$v2[/tu k SmDgX=v^0DI -cbix9~Ax{}^1T[>YK&s#  mLyv%58 VSOsH](@I,i[? UsTKLI#)$iϿsTJV+t:3{,o^vw*o*JMp'm<O3}o|Xy辻ٓ25(:\z"驒g[t4H6ۧBߴ:7eGM7)4snHT?*p;7_O:X =A Ly\!(B.3b|0%YeQSٗQ64*7 H 0J^t+@h(xFb ێ@(<%c`k`8IEg#,&G}^#`JXEIRGQa|Z' 6[ /A}Yʂơi]|ُ263;a@Oit)C~b̍pzw2`JF|qaڟb-k91h dg=C0UeSrGfXRNzqKS`XIvijݡt.[7a{N@SJ$ ]++aB~2I\H8L?<_^Cy=<`jp;f ^SÃKIl?Sw==r#ҫQ.qd5WXUtKi욪i:e?0q9aeb&T[w\쾋ۗ}}>:E2(p3)߿Ͱ_VW>l[ ᇪ {ލlD6$ANwc%Ӄf常W1(N}[l1"5K1[Q};s[P.Lw--6V/8SE]q4A$$qWO]=ȀJO3|-ȼ{f͕t8%sCLe4)H/$Ubmwv,55 .{+\g=$]$Y;(m;Aפ&ܕgڢ2eJٺZ,18–u[o)Nj"TVjg[ɷ`(:Ֆh<ͻe gXS iuI?'y1Otԗ]_ϛ,?~Ky8ii9x1DgqTN;%"h-.yedT~CJZ;9WfGJ%frrxMt+Z-$6[<:g v~D7pz&$@]ߞEk 7sښ=-3 { Ɋa$Ԍ \ Z\ 3}` ?8n IgԖapk㌺!'?126u1-9fOGWh)gNṗ}H_<0 XU"ws00|cOi[K*ey57:тҮOn@ɽ-{@K"jtG$geZ'+Uc0̞ Y#5%.Qovw8p)(/@LG} C? KwVHSABOoA3;2xa:9)/^sKA?{HSoG?֋貒u ? 逸X4#ScodJ%Z(:; `1n G!Avt8N-ktH}ѭxnAq$fd<E֕bQ}renut`K9V˻j-1wwxY&;-fq5Z`jN#RuFipG5\7x)Q@A˸ }8z:7r#WcijӲƢ;z#V5N 4?/Zj @IZs}J$LL&yP2a*zǣB s\)fx+hې4c"tY~jzpsg^7do~RHgy_]gPvU L\,SH{uk0^ct*%rCɘMPÉh~c-3ʺKi? ˥%~'__^.?]5c2O?J:Bµ\e lٝSCIî\cI {{n=ꏴz[۔eG;oEIN^B&O'@_INW93Z1z#

高中语文书上的一篇文章 忘了叫什么了 很想再找出来整个文章语境写的很美,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他的舅舅 当了和尚 他那的习俗就是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去当几年的和尚 他也去
高中语文书上的一篇文章 忘了叫什么了 很想再找出来
整个文章语境写的很美,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他的舅舅 当了和尚 他那的习俗就是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去当几年的和尚 他也去了 后来他还俗了 他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叫英子

高中语文书上的一篇文章 忘了叫什么了 很想再找出来整个文章语境写的很美,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他的舅舅 当了和尚 他那的习俗就是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去当几年的和尚 他也去
《受戒》
  汪曾祺
  受 戒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N——”,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哗——许!哗——许!”
  ……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连用的名词都一样.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当一个好和尚,得有条好嗓子.说:民国二十年闹大水,运河倒了堤,最后在清水潭合龙,因为大水淹死的人很多,放了一台大焰口,十三大师——十三个正座和尚,各大庙的方丈都来了,下面的和尚上百.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这就不用说了;那一声“开香赞”,围看的上千人立时鸦雀无声.说:嗓子要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丹田气!说: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和尚里也有状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贪玩!舅舅这一番大法要说得明海和尚实在是五体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着舅舅唱起来:
  “炉香乍爇——”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诸佛现金身……”
  “诸佛现金身……”
  ……
  等明海学完了早经,——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叫做晚经,——荸荠庵的师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
  这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有一个老和尚,六十几了,是舅舅的师叔,法名普照,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也看不见他念佛,只是那么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有的称他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轻,才二十多岁.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桌子上放的是帐簿和算盘.帐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帐,一本是租帐,一本是债帐.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放焰口.正规的焰口是十个人.一个正座,一个敲鼓的,两边一边四个.人少了,八个,一边三个,也凑合了.荸荠庵只有四个和尚,要放整焰口就得和别的庙里合伙.这样的时候也有过,通常只是放半台焰口.一个正座,一个敲鼓,另外一边一个.一来找别的庙里合伙费事;二来这一带放得起整焰口的人家也不多.有的时候,谁家死了人,就只请两个,甚至一个和尚咕噜咕噜念一通经,敲打几声法器就算完事.很多人家的经钱不是当时就给,往往要等秋后才还.这就得记帐.另外,和尚放焰口的辛苦钱不是一样的.就像唱戏一样,有份子.正座第一份.因为他要领唱,而且还要独唱.当中有一大段“叹骷髅”,别的和尚都放下法器休息,只有首座一个人有板有眼地曼声吟唱.第二份是敲鼓的.你以为这容易呀?哼,单是一开头的“发擂”,手上没功夫就敲不出迟疾顿挫!其余的,就一样了.这也得记上:某月某日、谁家焰口半台,谁正座,谁敲鼓……省得到年底结帐赌咒骂娘.……这庵里有几十亩庙产,租给人种,到时候要收租.庵里还放债.租、债一向倒很少亏欠,因为租佃借钱的人怕菩萨不高兴.这三本帐就够仁山忙的了.另外香烛、灯火、油盐“福食”,这也得随时记记帐呀.除了帐簿之外,山师父的方丈的墙上还挂着一块水牌,上漆四个红字:“勤笔免思”.仁山所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其实一条也不具备.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对僧鞋,——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呣——呣——”.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帐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他打牌时,总有人爱在他后面看歪头胡.谁家约他打牌,就说“想送两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他还会放“花焰口”.有的人家,亲戚中多风流子弟,在不是很哀伤的佛事——如做冥寿时,就会提出放花焰口.所谓“花焰口”就是在正焰口之后,叫和尚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板,而且可以点唱.仁渡一个人可以唱一夜不重头.仁渡前几年一直在外面,近二年才常住在庵里.据说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他平常可是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有一回,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
  姐和小郎打大麦,一转子讲得听不得.
  听不得就听不得,
  打完了大麦打小麦.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
  心里有点跳跳的.
  ……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仁山吃水烟,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把大殿上吃饭的方桌往门口一搭,斜放着,就是牌桌.桌子一放好,仁山就从他的方丈里把筹码拿出来,哗啦一声倒在桌上.斗纸牌的时候多,搓麻将的时候少.牌客除了师兄弟三人,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收鸭毛的担一副竹筐,串乡串镇,拉长了沙哑的声音喊叫:“鸭毛卖钱——!”
  偷鸡的有一件家什——铜蜻蜓.看准了一只老母鸡,把铜蜻蜓一丢,鸡婆子上去就是一口.这一啄,铜蜻蜓的硬簧绷开,鸡嘴撑住了,叫不出来了.正在这鸡十分纳闷的时候,上去一把薅住.
  明子曾经跟这位正经人要过铜蜻蜓看看.他拿到小英子家门前试了一试,果然!小英的
  娘知道了,骂明子:“要死了!儿子!你怎么到我家来玩铜蜻蜓了!”小英子跑过来:
  “给我!给我!”
  她也试了试,真灵,一个黑母鸡一下子就把嘴撑住,傻了眼了!
  下雨阴天,这二位就光临荸荠庵,消磨一天.
  有时没有外客,就把老师叔也拉出来,打牌的结局,大都是当家和尚气得鼓鼓的:“×妈妈的!又输了!下回不来了!”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
  三师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
  ……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这家人口不多,他家当然是姓赵.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得儿子.因为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他们家自己有田,本来够吃的了,又租种了庵上的十亩田.自己的田里,一亩种了荸荠,——这一半是小英子的主意,她爱吃荸荠,一亩种了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鸡鸭,单是鸡蛋鸭毛就够一年的油盐了.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上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咭咭呱呱地不停.大姐说:“你一天到晚咭咭呱呱——”
  “像个喜鹊!”
  “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
  “心乱?”
  “心乱!”
  “你心乱怪我呀!”
  二姑娘话里有话.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小人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已经下过小定,日子还没有定下来.她这二年,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可又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是明子.明子念“上孟下孟”的时候,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簿子翻过来,照着描.小英子说:“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大英子绣的三双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看完了,就说:“啧啧啧,真好看!这哪是绣的,这是一朵鲜花!”她们就拿了纸来央大娘求了小和尚来画.有求画帐檐的,有求画门帘飘带的,有求画鞋头花的.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荐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N——”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
  “”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明子常搭赵家的船进城,给庵里买香烛,买油盐.闲时是赵大伯划船;忙时是小英子去,划船的是明子.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
  小英子喊起来: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
  “还要有一份戒牒.”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就是!”
  “我划船送你去.”
  “好.”
  http://tieba.baidu.com/f?kz=648247190 有全文

高中语文书上的一篇文章 忘了叫什么了 很想再找出来整个文章语境写的很美,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他的舅舅 当了和尚 他那的习俗就是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去当几年的和尚 他也去 一篇写林则徐的文章题目就叫《林则徐》作者忘了,是怎么样的? 我读过一篇文章,工藤新一好像有个妹妹,叫什么希,那个什么希跟越前龙马是一起打网球的,那叫什么?忘了说,我要知道的是文章的名字 我们老师叫我背魔表的一篇文章,要背书比赛,我忘了带书,求好心人打出一篇文章 20世纪七十年代智利发生了什么在朋友的一本书上看见了关于聂鲁达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智利的情况,谁知道一九七几年智利发生了什么? 求:文章的女儿多大了,叫什么? 求青年文摘里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天灰灰,会不会让我忘了你是谁”. 求一篇鲁迅的文章叫《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的内容简介 高中语文里有鲁迅的文章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求文章《审祖、审己及其他》是高中语文《写作读本》上的,我忘带了 初中或高中语文课本里一段描写唱戏的文章好像把唱戏描写成登山 什么过了什么峰 又险象环生 然后又似钢针 什么青烟 我记得好像叫什么 王XX 唱戏,具体不太记得了,好像不是正文?是课后附 求一篇鲁迅的文章叫《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小学的一篇课文,忘记叫什么了 这是小学的一篇课文,忘记叫什么了 欧亨利的一篇文章他有一篇文章讲的很纠结~说什么一个人从监狱出来~但觉得外面的世界不顺心~想回监狱~可是就是进不去~最后想通了,决定好好生活了~结果被抓进去了~这篇文章叫什么啊~ 替爱 文章大意是庚澈的一篇文章...哪位亲看了可以告诉我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那种能把绿色植物照成红色的卫星照片叫什么?以前在地理书上看过,现在忘了. 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什么?内容有“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必将焦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