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保护地球 作文4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11:28:40
我们怎样保护地球 作文400
x}io#Y_I4``SUF` _PFO(.J~ sν/!),x}w9~_|ٍfko擪_/|t|w>>vn<G#7^N烾wVZ1<Ɲ?+q̒|7w7C1F83ɴ8H`gc-x&gZ~w6=6O#;>ÙeFu/si*G΃I_z;C%gmh=. <;͟1vpW[wַqi{E<[Ofܽ͜I?턝QˊA'ܽ! 15U`4mnPyӸttB)b;L4ng>Luj\t?K=L-㤿6QqܵylR 2b omUT&ݵ{ܿ_wG@î_q(`O|]N;צqs~] Ǽg(+?Bqg@B*-7:$֎QP,7^SןnVϠ#ۃ'fV+otp2K~ XI^䛏ߚQ]sM~ 'wg*Z>}v>H/ohC1Ŗ;ƺ]h@q)&coM?O~j>Ir;x:f0!:}h^O`LG!^gTKqQe^ͭ^QaPO7ԧ9ot' wWwoF(O8\;/V@8pFn >k.5a\Ybxw$[ joV>~|I9j߿`$E/s޴A1\bY;ܩWP؇*YGM=7EJұw*Ÿ8 -gy\:za{=$"e׾U_~m᭬xʇc?@P0z}'Kօ8Lm,j/G.ZFJ4|RtI38Ջ}'FʭLw &CtE3Dj˾qY!zV(Šwn츉ϋZOZWo&7:'#v9:9ǟ;b[Bե6P Ws̢0mK1Dno_z-r(`q9V5ow-ۻqco,qQK 8uoNE\_qe+/.0 ޿:c=1^wLF06f nvσ?[Y#X$ƣq?zcӋµIT%B!y$'1&cNx[) <_G+z;T?VR6#-Wnn>Y2`ZwW6[VcxUcdiR1wRdG0;hۃ@<s SǾ4|CgIퟟ9H|BVl/Vpz[!.@f?Ɗ>Þq+~#+AM-kS~k;<^ISq #tpCǟ~`Jw@FX?b?p~_}^>g)GoQv 71ëd)Iݣ*xX $vB}sܧczjw3W,0t|SE! ̕WM-W߬g%h] 7~0Q r[ Þ"%D`'p6n +FY&.;2nǴD'P7Ԫ.n~+mLl:`yIr d NFZյ'8)12H)ǧv> ִ/ mΰKA؀}S9>sJ8âvϊhr`U/QӚ;c pc>ZmOW`+j0@ 9ヘY09H^ #HA6 dH+VWoL^>3X,X Q5SB0Ϡ 0r1u,,V(!GYԦߊ2׸rݜpZx^,t3pIq]0UӞBYxʊ_@iM_0C=M5KxiQ냼?ʜ:g! L$~{&-"8` (?|%%ׁZ_'|7ٹKҠGDYrWo8w+%[6"C|: .12@ǚ9;w8F>NzkoW bnۯPȂ7t7 ^C|b9{B YOV?[.P DgYf~ |㕎5횻!R푩Uh3ϧ58D:/d'vƎ0ӬwTr )a"T r; L0nZ<072sY B pN2H,̧%+ ;} x?S۱)!ѱ Y?Ό3 +bhL~ol%>*yɩ ɗEW&wi o5?brG>N`U]AAL/^\ 7VXʱl){EZpwf!ۧƫnK$fZ់ka~ӶZ[Zࣜiw[+opZtq!zi.9<@ԇ=5+:58I ;~Gr9?6aCh4!n;VCg>d8Ջ{)ުJzD#n%U&=8.n*6*1s{R[fɆJiN3gYjN G )aaݘK}8'TgR=j^̶ B4chyd&e~{MELS\oԚɶ[W0ZC0n[>Soaz#(,.cWh:xk[j卖yGE+UP(n yx~ݸ3CDTJz>GGݛq`0KL.6CPAl(01NG-( U~f &{ IaŧX-⇈Ρ0d7obA_;|`FGO,z}x3N CUyCJ?#doM f~wu.$'%;G_>,3{eMaj(Y2w;駮slJuhq8-dN]iLgYl!ŦjMz>8Bİe*tDP18FUA'ЖMvՔ,ZS|ؔ:fm ?YDG%!CVLԃx卷gI :fK?Kؿq4LѬE&7e.7[)Lğ%X]@m O>s|,#zvzXu|$1'pE9 E\ $H`yJLW9Njwjj@06A/M"$'n,! DcӝD wz0T݉0%p+gp>l !9 a# bR4e0@ R_Hl(w0hi8CA X 1\Ijá~%E::wև㎯l$b~>zM\ZHŒ)I em=ԚML uErvܮ舭 2O0auYjN!hߩ9zT4xe3X1~=+N@F{΍ ZhlQ#r-=J`upiGDTM"xO{@9tǓâwI:lyfxd"Fy3~0^>k}(vӅ9w֗OU3}d˴h>;qvm*1 t.]MM8?H惱<#UЭjTVsɏJ ёEjSi" ofkKtpv24wtZy׶lTo*YI)6uh~GS?<XyߜO4## -{@⚖ iۮ״.fs{{1(q1;M+ԍY+"\2-zzX)=#=JxC> 6 #%ɓ,Ywy艑ݿ2`ɴ)'qc&@9HHñ0qfLq]K:Yf$^S8;7Af "s~kL7ʂKgU0Y`1)1Vx}&^ m0t$jy?Ɵ6Sr7HHDEPCN4b%]v)u>i\gxǕO䳛=j }d 9鏪%YFȈ {]CgDy[N!zmCR^5 !v}ڎ.1,)پюiNMi^&Zo"]?zqP[l t~ [-L2e;Vq{<٫njCW`=m&J>N0~iP̉KO6qt- Qdt֯g٨!s81up=)_{V"8שc `N[AHc P94w>4.:Zsd2Mm7H:K#)WM*7+qTБU| CwK g:= A=ڽhHVLa#r#*j6, 4FcyB,3y6LѵVXYS:n@TN;[5?^$M;m2aU4p;c 3\4{fZQ3t쩈n)9MY@۩ 6gI ?`2c7;:d/FQ=s*9u"=3ŇM4ZzdVbR$ye-pӶuw+$=C).?9[ՙ9Iי):ػ^GNS&c9t&GQ3fR}oO792χ'/j4!>WڗR_.~EsHBŰ7UٮU9򱔸UJ KA2\UW[=y$r'X! 9yT [~lRlLVhJ߇mҔg5[ۄY3Y҄Sy^û|4Sz Hv kE3ѮѦPY9Httd_χEV+1X[[YTo#W-FG$=[-0@.rM^EE:XW(/*|}&L6Lm=eËWz(iRw73S'!rt:>'?AM^cOPNh%.e'8LX\wBk]LɆ\rHfIivNPuJe"^!u]u83u>>J&йOeI༾_hpkdf;{\rwb^,9T [)d&t$^e†5H~=Oo 5ڨ&=ҕeQdv~<#rMXL;T725UV4%LOT'ފ",gUtO 'o~%Ul.+ C)7AfSձyP*NZztѯ!U&yc:{S9}蘋胵 *M7XDvA ,aabf꣞4SLc#0:j}xҞOeY5KL!"tZ3y`MrЅJ5Vl%UBWuKBD`SSaO5YUqrݟ*a8dC^#%і-i 4V}KAcf;aVQ$wTw1Nuk۰aR/^W>\0Ә\+RGD(0֞?x1O;VDf,CmPQ()CZUB`n)`z>M'g~D_gέ3MTQ?5O FCE0I*(V׍_-޹^4%փ"\9,{g"e6>͟Se{)mWĜվv3n"Ϣ֕{l,:{DH#[[{;r:HІVY$v7E6ν0[ڳT<%J?"~ElƊۜ [Gr&RL:KZ u+$ӣ c^*mEÁI+Z^ u ?|noӢap__,{cJ#nLshE:Ύ͸EХ2hIjv(>10`28U?q&6Aa;t>seG{AsE-asKw<&(dѰ IԤz̄A P i3fOe&n3Y/1k=31M /&իц- 4zLdJ"IĈgjvK hIȲE3!IUP+-} guT xRhWS~̆[Š"ԚDpܯ궷:da3 ^_hm̆0 ui_2VBH~ Lo4=BN36 piJd{rMN=2o97+i{yM1͙Ϙ.#"`KӡL%dr)j̶ s7?/<3c}3.R[T%c{K;⟡T=9N5BHp9',\e9v8j+Qt""Kٖ컎Y@/ՏX+h: 9S%Ho6+cɬ>VVq H OTL c(7KAEnf+B#='x{w̼-I *WR͙ɐ+MƐ"֑f |d ijoL_t1^vȳKأF=aӓq*Sҍ؃PIiƢTlF~2>#5"/ƪ+6q WJ.1(gI%c + 99j@3ӎWզ G`TN  ÒfC -8MS%"|7,Ka+Sױ)pI :nū6WL{wpiq0voNcaaZ0DK>9\e'B[EBNfP|ß|$X@T);˅;I6*)fOޤ䡾h((. JR1D^wapnl틒x[aA5s[Fb[ER^ÞeZ&z%!H=PϤ5Lʑ:c۞ϦU)kرPDx sZar%aRXu4,.g8c2a5GS6mYQ[RNxfTOh+ELc%=ϖ|Цc4,}Ղm؞#⟨UWN ZR#|b}CIٖCjPɡ*WheGEhOž8d m6qiߴFK*$pR؄ny W*#XQ Y.Cz*4˱O_Q98g_'gdYGU?IoPjw dhڂ/ "ks}F p-\ȝ vU\t}XE-Ho` gl oI@]̲J~7Pg5 yQ&mFfCv6{F@Kӝq")j1w:ZivI% eKg}Iav̯CwR2ye^ƽc^x>O60慟1 r=`tOܴ"ITn&;]׌[:Z5$YL;ZM^uS 9)7~[jZ|4U{rnIqSFRh&|:k-^{2+:%4G|X O^-*f+rzؒEp  0C - 3M+RmɈj:}W ݣⲳԵ̰v7y蛞q{M@ ;v(Th U_%b.`ntt)ÄރG݋B g!"?0$_zt^ 3Ӛɗ\IS-Gr^6HI4N(nR&$gm~K lQB4!@)8lˠ߉?vTOO;޺{%Z{EY[osr'٨ ['˝TeӼ&%Il带 UIfDKCVCiIMg!]̯e^WN., hVJkMe|]x8˺#Hjt#} @r{teAhSaP'y$,ᩳyAx9`*}}wGXdۺ=i8e=Yv[dg(:J_M(gVT VlCaW0c l3):xʍckWC^o)&m9 w6ybg├oτ)Z/4x%1+ܢ}ݽTj $ϢP_D5ٶ9@C,T 7e\}4/$UCCJKX! UbVQ!0E,=7w)c=ki3n"_,_2&$rT"pxR"8Ug֙"+ У=UB惼˲cwvX'Ϧsu7m*I^ ;qiMLmpd6^aC;N [~v8x`?x-V*C@&־W΃9e>ژx k/6bLb 6[ZmՈW(熯T X˻6*+'lc $_8Bo+Di~-KB:PHH!w}yB)QpӸk-::{X+.o/?gBC

我们怎样保护地球 作文400
我们怎样保护地球 作文400

我们怎样保护地球 作文400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盟闹种直锥?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3.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环保观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吗?我看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我相信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吗?
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广大公民已经有了一定环保意识,这是各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我们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垃圾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因此我们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简约了,已经简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
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人打猎,伐树,烧荒,那是为了生存.也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他们,所以还沿袭着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打猎伐树,请问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1.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2.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3.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
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然而这个报道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未能幸免.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饱喝足,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有几个到过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更别说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数人去过,那也不过是坐着豪华越野车蜻蜓点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饭饱后能有个娱乐和寻幽猎奇的后花园罢了.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恐怕要回到原始社会才符合要求.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让社会停滞不前.
一次我到云南省的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也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旅游者来说是青山绿水,可是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的人来说则是穷山恶水.”请注意,这还只是一个只需在此服役两年的人说出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来说又会如何呢?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这个也曾大喊环保的人清醒了许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视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条.我们反对的因该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盲目的,过度的毁灭性开发,而对那些能使当地人脱贫致富,步入文明,已做过生态评估,考虑到了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因横加指责和阻止.实际上,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性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相反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远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岛湖和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保方面,我们目前最急迫的目标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和阻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那些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反倒是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在吃饱穿暖之余,为了贪图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业如皮毛,高档木制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用具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才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而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的杀手.
试想,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杀之,而穷人则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活命而捕杀之,请问两种行为都该受到指责吗?
5.怎样的环保才“理智”
——兼评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随着时间范围的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各样关于环保的建议、提案、规则、法律,有人提出要对它们进行选择.比如,大学英语书的某篇课文宣扬这样一种被称为“理智环保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理智”地宣称: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因此人类应该“仅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为了争取支持,该理论“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人类确实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宣称我们应该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确实,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事实已经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作者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该文的另一个奇怪的观点是“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其它动物作出“牺牲”,那么“牺牲”的会是什么呢——大概仅仅是一些金钱,或者改变食用野味的爱好而已.我们知道,当生物间有冲突的时候,要不两败俱伤,要不总有一个要作出“牺牲”.现在人类不“牺牲”,那只有让其它生物牺牲了.它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呢?很简单——献出生命.
作者说,他喜爱北极驯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但是为了能开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坏驯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为这样能避免战争.且不说事实已经证明,开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战争;即使可以避免战争,为了人类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极驯鹿无法繁衍后代,这种在种族延续和金钱间选择金钱的做法是否理智,实在值得考量.
类似的,作者喜爱斑枭(但愿他喜爱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为了伐木工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倒森林灭绝斑枭.我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持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不伐木就无法生存,所以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只好把斑枭“出卖”了.
在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哪怕只要牺牲人类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换回其它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环保观.在这种“理智”的环保观中,我们看不见一点“理智”的影子,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我们只能看到一种莫名的“唯我独大”的霸气、一种为了一丁点的经济利益可以听任其它生物灭绝的可怕的漠视.
作者说,那些为不会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进行的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仅当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吗?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作者对那些为不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而进行的环保是不会支持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智环保论”吗?这种“理智环保”,其实就是坐等环境恶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后齐心协力把某个环境问题缓解一下.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它产生的速度.有些问题,我们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阶段,可“理智环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时才出手.可以说,这种“理智”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个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环保的办事方式.要环保,就要热爱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们“利用”的对象;要环保,就要把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听任问题一天天扩大.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