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经济制度唐代的经济制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3:43:50
唐代经济制度唐代的经济制度
x\r"I0f{+kH,ʔ$DjImJIH@TSœs TU3mVf)"ݯ^Sf<}{%hƽO?Fo/}ӏ:&S#>0ͩq;AkÖ)ɭ*XRQ\t+t{i;1c:L0/[u_'d p8>t\kzWAr߿)n;H@и' R~Y|USgԻģ}mj?+'D0Ly'H}4[-VܠUJNܙLvdҷS7 ݀c 7g$ynC%lWT ]&Nmm|;! SBʿ-bN0u- S: ƷC) ejp`**0ߨ3s (,f N x1rw"bS.R݊Z4Ƚ c4JB'aӠ‰4sy3u[=2~3v{wbނSS/ytNGl39i:ɏ|WMU;;퐘Ȍ n*ʋQ:uU.rA- 2ǨS=3'H[ܘuĉ8I`Xrq|X,PŊ4]%4vFš|UQ'C }qG#8 QTIXjvsm+by`un^|y/K*@F1޼mʧ ?N0Iukj1 vh ,[<5zpņŞ^8j 69QoMxKʭ$w:~  :e"쪻R`>!Az[/6~0uZxWu` QrIдFݣ0Nٿ/?>}X 5ŇoTGk{;)otnQx|2;wzFܩx'5Rdkѡqƛ}nf\#$0Nt6evW=m_)m RQQc yf?،߫',x1 ڦVzɿ'}c[pD5\ 6i\;S |a&A5fk" MUU2ouHGE2^GvG߇$ر!juE'6{SVa/ʹzQs4W8C;8{A'!ao!N~!²1B|bkRtaI aL=j4n{)ƓޏsGR"7-s>L {]!t֐QSKNt5zqBe/:9Yz{FRu&9nth򷎒^1WɶU`rN:Խn $d GDJf e dF,%%aʤ4UbIFDžf;89i.5{Gq\~^-oUsly;u%3s1O DMa_}Aa \,M W‰[ʻ?i kwp1t"b.3iϏUt +@guhQchגBQ93Gtީmn@ Fqr8r+x/ireKNn9{;x ??^BhǡL?W^pvrwVM|1tA ˘4*UA\.\+̣3 /Uֿ_`0z^[֮Ix nb.U1еy&,\&"^meΏ,i 0!" _k\KIjE+"8#=Mrkȼ6u~.o6txol/H{̰B{@Bex4If=&&j{Ww\R)| zQv(], %m_E#ߛυ6pw-wۜƵ/hz+SG!|o܇yLo| WTrɠEs*@Ҹۿk@:7GV[o¿5kwS^P'XcTO=ymd95F'`N -, &kȆGVi$u~'֑X05q>21mcmGN=8Y:Ѩ{XAKTAU:c˃ (e%Df(~>{SPe)%sYد߽S[TפtY߰HڻP@cL9 >\Y@biTLUjza$o^q/o #&իE_|bn)նy6ՆӴz{uVS3awYoA,3 فI C8̀:;ya hK{|wB_'P hmӸ&eٞAnk&xc\wlA%?Cf2`aUkw2m/N;wqWh:S,Mݽ'GGҵA"ZKYЎ"ͩVwK>9Fbr2w{iH yZjW3l6's4Dd_PBͿjXh1=N3깄)6uҒbktFG[1v8]%3rxlsؤ4l,X ,Al\a֑: Z+4ږ1hJV`nQzQ˫\!;e]@#obswSq|( !Sq*C|5t_S0fȑϐ *0  ̬ZL,'_JnK!lbdأc6.s̽(Yqh0~5{f$b*4mo9R"ҋNĉRRZik=U]uX&pm8GX b;-pYU.9&lK2~`۸֒{Ԏ쑾63\ڦ/iÄ $d[L۠yf@%G6iUxFbKCNOiS0l 4A 5UYB3a,K3=W+(E+d7Wڬ4ɠtS҅ >f J:V5CIuL{aP#i.͇fSmtAsH^RJB'z5?Ua!S:"@ m>R[L)y"L /K* `ڗH~'NaN+&UoD5gRj!i+hV8fb4bne$OzPwc.Hxsdk\!-p(!lag^I/8cf򝼁kIwG&[bON&Y-Wiꞷq9D t'j0d8 D@7ۚ4HXhQb"D΁9utʻ9j=2y:s'TA e_.U鱛\-\sޒbGPLNAyB ??JWdb9 L=1ҿ]U+=GQ" {W!I iJ: GnN;]ܱMg{eezjzdɆe(r_.A,+lcxU89ι6D6l=Vߐ$HG¤-wmxzEosHI,jMӤhm#OFyj oK!y6nP7ԟS溚8V s)Q%ACwmEgоjO/Eo33PuffXq(eϽS ʼnhVI#G4YB[W͠2aQ2{hƹ\֖AYsش#fv.J2h \UNaPj!Zm$\*SxUy67K1[CiQhT 6PL;%cu HEi ozS5Ubu:mq,iSC:`gK4:Io(}JY&`TR@}"t8a./WJntUGv]K6^BL52HG/B< aSè2i*_xCDeV_c<\ &J%;3XDc,.3dZ{ENe.UX>>J=AjZ6;Y8 D%Zb̩򦣹4;Zte<U/~d]" O??#Gz^odi!h*UVOxlbW.JON8TMaVvL;˟/_ǯC8Zh f3} 2D&X6Rb3f:Cg0d|4m ] DB[KhUoCV# *\zJ'\W]GU\([ Ȝ*"E9Ɗ{ e5GΚ8YV ȅwb8dmUV\ 8Ǣl\@^+Q),_mu!S",:ncpX"Z=,į0[nXDm%*k\Ǿb<ECh ߖbd#3(-}i(R܋jY)m[ DSVWbtm3_"`W_ޢb,oqy~pUCqqѷp\H.,+Fx.#IY$^N]aL]%B!Rb$fͣD8"o'X/N;Rb^q=e } Uo/~/Wbh[o$H{`!8pm$?^ Eoz1 AYIHz0рU0zV@E#Fy_H9#b\h-&[S@ߌ#1oBTܘCi[+cQdV8=Cկ#w#֖c4Fdav9( )|SF X*Iq# 2qT̡hB|Œ*8ibSi $Ǡ͸bތ/ DS̙y:SG;/qgbg|>OgҙAM٦5ߊBdá&*,cCiN("M̈v9@0K!KiYÝ4C|. Ԅ5/BfRMKEhRX*Xf-Pkv󳸵GkSŮз\le6Rbc ٬{?2:f -Nl| Ͷ&{1զ|õYd|E/m$wFfn7r'U"871H7CnUnj+n]!8| -476QܛBKVbT WHyN*x KPpNn m4Цh8+pڎqyb℃8q .~722n l<qVqqCc9+\weH9j\xh9urn1g9zjn[AαJ{vh KsIGtc@2]}GGFtX:otaQ:)QuY\%6-)D|R 4\c(;=8;ryigSe%oǷq; 1w}utN9@~'&-A;"8 ^(Qƺ5qx?Ã%H<6#XAٱ=߁EbDf|8<LQ}tQ\h]E{P!k?i`fP~(+p~#X?ۚAiWMğۙMMԤ~ϖ4ˑڈEooҖ o!Y 7h]ઈPuЀ?'(<hwbi @{.P; UltzM8|, vFP*(AmꅛHAq1XAfЂ xa bPc22Ԡhi ;2 ~P׮! ^p3ys}go ija-h^U83T!5;gL}nooOpfH Цn9yQ"ֹrQt㋔lJO|?}4Xc<iK23)_gW(#s 6Ԡ!R9i9_G,,Z~zȆ?\}AP/ʩ)+߄(ЄO>xoڋߞ[;݇b+aӿݦjJ{c?Q3?/

唐代经济制度唐代的经济制度
唐代经济制度
唐代的经济制度

唐代经济制度唐代的经济制度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庸调制


现在再讲唐代的经济制度,主要的仍先讲田赋.
唐代的田赋制度成为“租”“庸”“调”.
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这是一种均田制度,承北魏以来.均田制所与古代的井田制不同者,井田乃分属于封建贵族,而均田则全属中央政府,即国家.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则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说到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三十取一,更为优减.
“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在孟子书里即有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租即是粟米之征,庸是力役之征,调是布帛之征.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国家,人民经济,自然以仰赖土地为主.

唐代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耕种田地的自然是壮丁,便可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有丁有田,自然有家,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唐代租庸调制,大体比汉代定额更轻,说得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而且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这是唐制较胜于汉制之所在.

乙、唐代帐籍制度


然而这一制度,即从北魏均田制算起,时期维持得并不久,而且推行也并不彻底.因为北朝乃及初唐,全国各地,都是大门第豪族分布,而他们则依然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即使是不彻底的均田制度,也并不能长久持续.推行了一时期,便完全破坏了.

依照历史来讲,租庸调制之所以能推行,全要靠帐籍之整顿.唐初的人口册是极完密的.自小孩出生,到他成丁,以至老死,都登载上.当时的户口册就叫籍,全国户口按照经济情况分列九等.此项户口册,同样须造三份,一本存县,一本送州,一本呈户部.政府的租调,全都以户籍为根据.

帐则是壮丁册子,在今年即预定明年课役的数目,这是庸的根据.唐制每岁一造帐,三岁一造籍.壮丁册子一年重造一次,户籍册子则三年重造一次.一次称一比,引起可以用来和上期的簿帐相比对.唐制,州县经常须保存五比,户部经常保存三比,如是则地方政府对户口壮丁变动,可以查对到十五年,户部可以查核到九年.

这一工作相当麻烦.户口有异动,田亩有还授(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普遍经常地调查登记改动校对,丝毫不能有疏忽与模糊.这须具有一种精神力量来维持,否则很不容易历久不衰.

况且唐代很快便走上了太平治安富足强盛的光明时代,那是人不免感到小小漏洞是无关大体的.某一家的年老者已逾六十,他的名字没有销去,小孩子长大了,没有添列新丁.新授了田的,还是顶补旧人的名字.这些偷懒马虎是难免的.然而这些便是此后租庸调制失败的最大原因.恐怕并不要到达户口太多,田亩太少,田地不够分配,而租庸调制早得崩溃了.这是一种人事的松懈.至于地方豪强大门第从中舞弊,阻扰此项制度之进展,那更不用说了.

即就帐籍制度言,可见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而且任何一制度,也必与其他制度发生交互影响.故凡一制度之成立,也绝非此制度可以单独成立的.再说此项制度,其用意颇近似现代所谓的计划经济.这要全国民众,每个家庭,每个壮丁都照顾到,计划到.在近代大规模地利用科学统计,交通方便,声息灵活,印刷术容易,尚且感到有困难.古代交通既不便,政府组织简单,纸张亦贵,书写不便,这些都是大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户口登记逐渐错乱,此制即无法推行.迫不得已,才又改成两税制.唐代的租庸调制,可说结束了古代井田均田一脉相传的经济传统,而两税制则开浚了此后自由经济之先河.

丙、唐代的两税制

唐代的两税制,开始在唐德宗健中元年,为当时掌理财务大臣杨炎所策划.自此以来,直到今天,中国田赋,大体上,还是沿袭这制度.因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故称两税.

此制与租庸调制之不同,最显著者,据唐时人说法,两税制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的.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北,也如湖北人一般,不分你是主是客,只要今天住在这地方,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如是则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了.

又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是说你有多少田,政府便向你收多少租.如是则义务劳役等种种负担,也获解放了.这不能不说是此制之好处.

然而政府不再授田,民间自由兼并,所以两税制一行,便把中国古代传统的井田、王田、均田、租庸调,这一贯的平均地权、还受田亩的做法打破.这样一解放,直到清代,都是容许田亩自由买卖,自由兼并.这一制度和古制相较,也有它的毛病.

据当时一般意见说,租庸调制三个项目分得很清楚,现在归并在一起,虽说手续简单,但日久相沿,把原来化繁就简的来历忘了,遇到政府要用钱,要用劳役,又不免要增加新项目.而这些新项目,本来早就有的,只已并在两税中征收了,现在再把此项目加入,岂不等于加倍征收.这是税收项目不分明之弊,而更重要的,则在此一制度规定租额的一面.

中国历史上的田赋制度,直从井田制到租庸调制,全国各地租额,由政府规定,向来是一律平均的.如汉制规定三十税一,唐制则相当于四十而税一,这在全国各地,一律平等,无不皆然.但两税制便把这一传统,即全国各地田租照同一规定数额征收的那一项精神废弃了.

在旧制,先规定了田租定额,然后政府照额征收,再把次项收来的田租作为政府每年开支的财政来源,这可说是一种量入为出的制度.但两税制之规定田租额,则像是量出为入的.

因当时杨炎定制,乃依照其定制的前一年,即唐代宗之大历十四年的田租收入为标准而规定以后各地的征收额的.如是一来,在政府的征收手续上,是简单省事得多了,可以避免每年调查统计垦田数和户口册等种种的麻烦,但相因而起的弊病却大了.因为如此一来,就变成了一种硬性规定,随地摊派,而不再有全国一致的租额和税率了.

让我举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讲.据当时陆贽的奏议说:臣出使行经,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阒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这因为两税制之创始,本因以前的帐籍制度淆乱了,急切无从整理,才把政府实际所得的田租收入,以某一年为准而硬性规定下来,交各地方政府即照此定额按年收租.若某一地以某种情况而户口减少了,垦地荒旷了,但政府则还是把硬性规定下来的征收额平均摊派到现有的垦地和家宅去征收.于是穷瘠地方,反而负担更重的租额,形成如陆贽所说,由五家来摊分十家的负担,这岂不凭空增加了他们一倍的租额吗?于是那地的穷者愈穷,只有继续逃亡,其势则非到一家两家来分摊这原来十家的负担不止,而此一家两家则终必因破产而绝灭了.


再换一方面推想,那些逃户迁到富乡,富乡的户口增添,垦地也多辟了.但那一乡的税额也已硬性规定下,于是分摊得比较更轻了.照此情形,势必形成全国各地的田租额轻重不等,大相悬殊,而随着使各地的经济情况,走上穷苦的更穷苦,富裕的愈富裕.这是唐代两税制度严重影响到此后中国各地经济升降到达一种极悬殊的情形之所在.虽说此后的两税制,曾不断有三年一定租额等诏令,但大体来说,自唐代两税制创始,中国全国各地,遂不再有田租额一律平等的现象,则是极显著的事实呀!


唐代两税制,规定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因此农民必得拿米粮卖出,换了钱来纳税.如是则商人可以上下其手,而农民损失很大.让我再举一实例.

据当时的陆贽说: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又据四十年后的李翱说: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两百,税户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今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税户之输十千者,为绢十二匹.况又督其钱,使之贱卖耶?假今官杂虚估以受之,尚犹为绢八匹,比建中之初,为加三倍.

这一项田租改征货币的手续,也从两税制起直延续到现在.最主要的是,则是政府为这财政收支以及征收手续之方便起见,而牺牲了历史上传统相沿的一项经济理想,即土地平均分配的理想.自两税制推行,政府便一任民间农田之自由转移,失却为民制产的精神.结果自然会引起土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奖励了地主的剥削.


总之,这一制度之变更,是中国田赋制度上的最大变更,这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古今之变的一个至大项目.两税制结束了历史上田赋制度之上半段,而以后也就只能沿着这个制度稍事修改,继续运用下去.这虽不能说是历史上之必然趋势,然而也实在有种种条件在引诱,在逼迫,而始形成此一大变动.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与文化基础,一向安放在农村,并不安放在都市.先秦时代的封建贵族,唐以前的大家门第,到中唐以后逐渐又在变.变到既没有封建,有没有门第,而城市工商资本,在中国历史传统上,又始终不使它成为主要的文化命脉.一辈士大夫知识分子,还可退到农村做一小地主,而农村文化,也因此小数量的经济集中而获得其营养.若使中唐以后的社会,果仍厉行按丁授田的制度,那将逼使知识分子不得不游离农村,则此下的中国文化也会急遽变形.这一点,也足说明何以中唐以下之两税制度能一直推行到清末.

丁、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现在再把汉唐两代的经济财政政策两两相比,又见有恰恰相反之势.

汉代自武帝创行盐铁政策,这是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而在经济之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其下层贫穷,政府却并未注意到.总说汉代田租是很轻的,但农民并未得到好处,穷人还是很多,甚至于逼得出卖为奴.政府的轻徭薄赋,只为中间地主阶层占了便宜.

唐代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租庸调制的最要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是侧重在为民制产.至于上层富的,政府并不管.在开始,商业尽自由,不收税.而每一穷人,政府都设法授田,使其可以享受水准以上的生活.

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这一情形,似乎唐代人更要高明些.他可以许你过富,却不让你过穷.这更有些近似现代英美的自由经济.汉代人似乎不大高明,他只注意不让你过富,而没有法子防止一般劳苦下层民众之陷入于过穷.

不过这也仅是说汉唐两代关于经济政策之理想有不同,而亦仅限于初唐.待后租庸调制崩溃,改成两税制,茶盐各项也都一一收税,便和汉代差不多.至于汉代之盐铁政策,起于武帝征伐匈奴,向外用兵,而唐代租庸调制之破坏,以及茶盐诸税之兴起,也由于玄宗以下,先是向外开疆拓土,直到德宗时代,因向外用兵而引起军人作乱,内战频起,总之是由兵祸而引起了经济制度之变动,则汉唐并无二致.

‘很高就对了

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庸调制


现在再讲唐代的经济制度,主要的仍先讲田赋。
唐代的田赋制度成为“租”“庸”“调”。
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这是一种均田制度,承北魏以来。均田制所与古代的井田制不同者,井田乃分属于封建贵族,...

全部展开

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庸调制


现在再讲唐代的经济制度,主要的仍先讲田赋。
唐代的田赋制度成为“租”“庸”“调”。
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这是一种均田制度,承北魏以来。均田制所与古代的井田制不同者,井田乃分属于封建贵族,而均田则全属中央政府,即国家。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则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说到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三十取一,更为优减。
“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在孟子书里即有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租即是粟米之征,庸是力役之征,调是布帛之征。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国家,人民经济,自然以仰赖土地为主。

唐代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耕种田地的自然是壮丁,便可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有丁有田,自然有家,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唐代租庸调制,大体比汉代定额更轻,说得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而且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这是唐制较胜于汉制之所在。

乙、唐代帐籍制度


然而这一制度,即从北魏均田制算起,时期维持得并不久,而且推行也并不彻底。因为北朝乃及初唐,全国各地,都是大门第豪族分布,而他们则依然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即使是不彻底的均田制度,也并不能长久持续。推行了一时期,便完全破坏了。

依照历史来讲,租庸调制之所以能推行,全要靠帐籍之整顿。唐初的人口册是极完密的。自小孩出生,到他成丁,以至老死,都登载上。当时的户口册就叫籍,全国户口按照经济情况分列九等。此项户口册,同样须造三份,一本存县,一本送州,一本呈户部。政府的租调,全都以户籍为根据。

帐则是壮丁册子,在今年即预定明年课役的数目,这是庸的根据。唐制每岁一造帐,三岁一造籍。壮丁册子一年重造一次,户籍册子则三年重造一次。一次称一比,引起可以用来和上期的簿帐相比对。唐制,州县经常须保存五比,户部经常保存三比,如是则地方政府对户口壮丁变动,可以查对到十五年,户部可以查核到九年。

这一工作相当麻烦。户口有异动,田亩有还授(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普遍经常地调查登记改动校对,丝毫不能有疏忽与模糊。这须具有一种精神力量来维持,否则很不容易历久不衰。

况且唐代很快便走上了太平治安富足强盛的光明时代,那是人不免感到小小漏洞是无关大体的。某一家的年老者已逾六十,他的名字没有销去,小孩子长大了,没有添列新丁。新授了田的,还是顶补旧人的名字。这些偷懒马虎是难免的。然而这些便是此后租庸调制失败的最大原因。恐怕并不要到达户口太多,田亩太少,田地不够分配,而租庸调制早得崩溃了。这是一种人事的松懈。至于地方豪强大门第从中舞弊,阻扰此项制度之进展,那更不用说了。

即就帐籍制度言,可见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而且任何一制度,也必与其他制度发生交互影响。故凡一制度之成立,也绝非此制度可以单独成立的。再说此项制度,其用意颇近似现代所谓的计划经济。这要全国民众,每个家庭,每个壮丁都照顾到,计划到。在近代大规模地利用科学统计,交通方便,声息灵活,印刷术容易,尚且感到有困难。古代交通既不便,政府组织简单,纸张亦贵,书写不便,这些都是大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户口登记逐渐错乱,此制即无法推行。迫不得已,才又改成两税制。唐代的租庸调制,可说结束了古代井田均田一脉相传的经济传统,而两税制则开浚了此后自由经济之先河。

丙、唐代的两税制

唐代的两税制,开始在唐德宗健中元年,为当时掌理财务大臣杨炎所策划。自此以来,直到今天,中国田赋,大体上,还是沿袭这制度。因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故称两税。

此制与租庸调制之不同,最显著者,据唐时人说法,两税制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的。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北,也如湖北人一般,不分你是主是客,只要今天住在这地方,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如是则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了。

又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是说你有多少田,政府便向你收多少租。如是则义务劳役等种种负担,也获解放了。这不能不说是此制之好处。

然而政府不再授田,民间自由兼并,所以两税制一行,便把中国古代传统的井田、王田、均田、租庸调,这一贯的平均地权、还受田亩的做法打破。这样一解放,直到清代,都是容许田亩自由买卖,自由兼并。这一制度和古制相较,也有它的毛病。

据当时一般意见说,租庸调制三个项目分得很清楚,现在归并在一起,虽说手续简单,但日久相沿,把原来化繁就简的来历忘了,遇到政府要用钱,要用劳役,又不免要增加新项目。而这些新项目,本来早就有的,只已并在两税中征收了,现在再把此项目加入,岂不等于加倍征收。这是税收项目不分明之弊,而更重要的,则在此一制度规定租额的一面。

中国历史上的田赋制度,直从井田制到租庸调制,全国各地租额,由政府规定,向来是一律平均的。如汉制规定三十税一,唐制则相当于四十而税一,这在全国各地,一律平等,无不皆然。但两税制便把这一传统,即全国各地田租照同一规定数额征收的那一项精神废弃了。

在旧制,先规定了田租定额,然后政府照额征收,再把次项收来的田租作为政府每年开支的财政来源,这可说是一种量入为出的制度。但两税制之规定田租额,则像是量出为入的。

因当时杨炎定制,乃依照其定制的前一年,即唐代宗之大历十四年的田租收入为标准而规定以后各地的征收额的。如是一来,在政府的征收手续上,是简单省事得多了,可以避免每年调查统计垦田数和户口册等种种的麻烦,但相因而起的弊病却大了。因为如此一来,就变成了一种硬性规定,随地摊派,而不再有全国一致的租额和税率了。

让我举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讲。据当时陆贽的奏议说:臣出使行经,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阒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这因为两税制之创始,本因以前的帐籍制度淆乱了,急切无从整理,才把政府实际所得的田租收入,以某一年为准而硬性规定下来,交各地方政府即照此定额按年收租。若某一地以某种情况而户口减少了,垦地荒旷了,但政府则还是把硬性规定下来的征收额平均摊派到现有的垦地和家宅去征收。于是穷瘠地方,反而负担更重的租额,形成如陆贽所说,由五家来摊分十家的负担,这岂不凭空增加了他们一倍的租额吗?于是那地的穷者愈穷,只有继续逃亡,其势则非到一家两家来分摊这原来十家的负担不止,而此一家两家则终必因破产而绝灭了。


再换一方面推想,那些逃户迁到富乡,富乡的户口增添,垦地也多辟了。但那一乡的税额也已硬性规定下,于是分摊得比较更轻了。照此情形,势必形成全国各地的田租额轻重不等,大相悬殊,而随着使各地的经济情况,走上穷苦的更穷苦,富裕的愈富裕。这是唐代两税制度严重影响到此后中国各地经济升降到达一种极悬殊的情形之所在。虽说此后的两税制,曾不断有三年一定租额等诏令,但大体来说,自唐代两税制创始,中国全国各地,遂不再有田租额一律平等的现象,则是极显著的事实呀!


唐代两税制,规定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因此农民必得拿米粮卖出,换了钱来纳税。如是则商人可以上下其手,而农民损失很大。让我再举一实例。

据当时的陆贽说: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又据四十年后的李翱说: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两百,税户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今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税户之输十千者,为绢十二匹。况又督其钱,使之贱卖耶?假今官杂虚估以受之,尚犹为绢八匹,比建中之初,为加三倍。

这一项田租改征货币的手续,也从两税制起直延续到现在。最主要的是,则是政府为这财政收支以及征收手续之方便起见,而牺牲了历史上传统相沿的一项经济理想,即土地平均分配的理想。自两税制推行,政府便一任民间农田之自由转移,失却为民制产的精神。结果自然会引起土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奖励了地主的剥削。


总之,这一制度之变更,是中国田赋制度上的最大变更,这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古今之变的一个至大项目。两税制结束了历史上田赋制度之上半段,而以后也就只能沿着这个制度稍事修改,继续运用下去。这虽不能说是历史上之必然趋势,然而也实在有种种条件在引诱,在逼迫,而始形成此一大变动。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与文化基础,一向安放在农村,并不安放在都市。先秦时代的封建贵族,唐以前的大家门第,到中唐以后逐渐又在变。变到既没有封建,有没有门第,而城市工商资本,在中国历史传统上,又始终不使它成为主要的文化命脉。一辈士大夫知识分子,还可退到农村做一小地主,而农村文化,也因此小数量的经济集中而获得其营养。若使中唐以后的社会,果仍厉行按丁授田的制度,那将逼使知识分子不得不游离农村,则此下的中国文化也会急遽变形。这一点,也足说明何以中唐以下之两税制度能一直推行到清末。

收起

唐朝开国时候继续实行隋朝的均田制
伴随均田制的是租用调制 可以纳绢代役 保证了农时
但是中期以后 土地兼并严重 皇室 大臣 地主疯狂侵占农民土地 使得均田制不能再维持下去了
随后杨炎颁布了两税法 按照资产田亩收税
1除了田租和地税 废除一切苛捐杂税 简化了税制
2一年分夏秋2个季度征税
3不论主户还是客户 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4地主 商人 ...

全部展开

唐朝开国时候继续实行隋朝的均田制
伴随均田制的是租用调制 可以纳绢代役 保证了农时
但是中期以后 土地兼并严重 皇室 大臣 地主疯狂侵占农民土地 使得均田制不能再维持下去了
随后杨炎颁布了两税法 按照资产田亩收税
1除了田租和地税 废除一切苛捐杂税 简化了税制
2一年分夏秋2个季度征税
3不论主户还是客户 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4地主 商人 农民都要纳税 扩大了纳税源
5地税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评定等级 按照等级纳税

收起

租庸调制,两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