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全部人物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4:57:12
“傲慢与偏见”全部人物分析,
x}rkIvݯ\#QխnK;O E=P:eG y81 bj^|k`ʒǮ`"s2waw&~!Z7/Nz9*XɻmĽ_ny9/{/G?Eciv9yŢ{:$j?N{s'6sN"b]6S*x9N^wbˏۈ߼nug9*-<RwQs]NZx/yrt^`WߚE-'Mtp ;<=drI9;rf>+x~l,=رNŻz^!~L)Y}|'G{tN24yi7i[pM=<#p!m:s'*ȭߕ;Gtz.r7 Qb~eL*f縏NtDe3뛃/zݽdUJBĦ\tr3s}cZ3)v͵k-b6@04.UL֧Jw;UI>eK py|L^bAsr{LbKaa%cm|N= Ogn}) Do컍2@h! .c. sO8@}OPh]. peIC/'Vmu:&vY,En i4zs0>TR;d(RI?ay:$?3(ƏFMGwhE0*:P/Ӆ6at"c'Ǵ& ;]ԡNrt'J:^N* aq'3!ҋcݻ5 GU>i;diB~Ӿf#J7N偞ZI&{Qr˝P( |OL8>f`#u]1ы:u Y񟧑:Cp5L!b(up}k Of׈;.._S깈VpXkZE #j t6VF*9VIqj苨Y"Nt0Wl>.N6"2ZjםdLj4ٝ-(ί y(_0b|j;/cJA#+晓)_/3쉓/qe2jǿ>l8n 7 CEx~8*QgG0XW#]F.Wqv@?k0j4So, aъ풷H8Y_KifqBɩjY-ޚSI9F ' 5n:#$ '9Ӓ38W.@Z\W÷֖Ni't&BgYP2L.c.)Y̌oMm W$C/.>U3>Ը ԡ&69'znK}/"xKE P%cgG䥉ּ]g{%'*h+RX?|WkN>*@⁆- yg .CiPRxzPH@RCA"v?Fi0=Qf1fzCqMHlTFս^x/ocf1s ݺמW3ӣG 7`L0582g0c'0#Qx֔SO51̽(h\")@;y?zkR}uD3x ZbtN^.4@`_ K8)'` NnCNֈ3[EHWm~N )34i?vng|~ 9;q!$bY3jJ4BM7$O%5fKA%4}[B}]3ȟ DO0#A`tcN1CM$0d+taqɕүޚzO[{~qgʻ=LN[b"VAK~?gN29s{]N(Lb.\#"ex,71uIvL,y1LΧU[ ?W9S4]8ɕhOϼ 1GATIba{9ԮP*<7,"$6bZANmatl-v7[H 0R+g9=C(J򮟸bݝ[;Zbw5һpN\_AxFo1aʫ; `* YAoI ӢK;)H&o'fDԏ3( :?Djg.$eND6| {4/htL6(S:/+/p ar0t&Bͫ+{.U@XEopM,f'!Ibd~9dJ?!_B n/voR!*}Τm5p026 $(ӅPDSy=jX(\*&uOrwCUq1ghu=s przSP1UDѸFEU(H:>9u!Չ",G+3&*3{8Aܧ^ !;Co pN^!2!(v<Wm Ki0dNM/N0kN\Ӧj-j , fJHnMCVʪ䞉ue)xB>2.?4s677usi(;ꃓ{ѺXє8y gـ4Œj2pېDga/ՙ- 0" ;;.Z!%W:@zsYA[ T(1S S "0+6 .X@S +AȞ, 42$N4:\~[Jǹ:U8Pdz3s%IX\zxap$d a@+@EV`Vyɕʎ²:5d1<6u>K*)A!}j},#H\~ą!wrQkJ)ڷC%+AbuJotL ik,e[8 <=X}tgH1?B,ܙ^V؜#Uc[P88/8,XPrD>TrZٱ#aGIې|?<Tǐ@~C:N\qRNЦ;) *^]Z$ՈX7U&$t*o{k,Vb1b O6''2$(+RO&b>Rɚ|4EvpU(2G|8 3a(xִR_A1QNJxUrLuߍbq S~Z7RzXh:WU\ƝL1)Uܩ8[ @]#P(=ીIC-`n)K_9i/elz},ܳtB(\`9W_Dv57KvїIZGSrd%զ\rQ}#OepNgzglˈ:=K 10 !(kDmI0St9ӄwW%{8ôEpKlׂⷆ.&WU)JRҊ*r?E PKOќ )筢y~@an+c>9֎X/^2#%lS`!25G# Q6%^{%q7d<6_P">at-,DdE Y߯xc^?SB: ,%*fz3.{G.m:,}E-^*Z}x&MOUko7H6pAR pSgAMLT `[AR@H6 F$U͜Gg$ p90{-njZDP~XC>ѠRG(Ey4Mb/!2~֣zoB1xt'F)W_Ll5]Z{a`}ۑMKk7nϐQ~t+:WB137iP!S'xS UU[ *:2 XT[,~/Y'iw@MRF۲PƜIt&Ҭ#c|<0PH㤒 ңOG/u`*]ՀhwuLUq^< DgS^Ȓ걲!_xn뜦qabYϱrtET䰢;z/ O ذ `YO!0/u'+L3+ Щt'LKXsF֦N&JĞ #>i JWPp89c^-D'5UK¸jJb7r=6Kߕ9Gu[pa/l[n8'('`}lyiN> n>I*uG 9ʩW3Ry1mb RBr^+LnƠ6t `}Vg m}`N ]yb$ϸIօ˾cу]DB!`^6QhRp/|9֫MU *"_~TRv_V; -b,h=(y{ZVܛ3*V~"0-Rˏ"\5E^itM:΋ȹw4Cf5[)SM[|`ÒP\h'Gz<嗓rҤm#iA 5/~UL9|3O9:([~*lXr?>_? "a#ԶS%3I n* y)r&t;Eޖ&Ā=-(TU폢+^hsWP 1BxXOVW 99hҴ+j1=*u|Z"WGـ@֮ЭlfK P v"Ubf}mסXP'ƨv~owv˯叭M.{[D"} L̇GYO]E-wc=mWׇ@x9[& $9,% $Rks ȱJ%w ajOfX8VD&]G*R t^HS=PI:7娅;B,b޽8i-1KX<Ļh mVF6RZfALy^ Xd3ۣSP;rikDkuEQd?+ڟ]Ѵ[ gzuDrc ygQKʠYሔy?'8ݒn@D(M/J5{ɴC??coG.-qc`!KphgHvL1Y>*}r- 8opǯܐ'r1r @*{xҒH9$Rڻ5tYY_b^QH)EB; %Ygyc9X~TAT_~G1X/k!PwU:Rz2~I61;|Pq/tFSJ8|}8(ud pNđ6Xͬ k6ON k( \ DN&[=R;F S!$mA05_2>htgNzfNyqSSrj؄$ [9WQеZ~r7h)B{e66a轤nb)?\FsvXj~;^N(rX_oUnKmzXbbH:ŝKeUi}2 RiB’xL'Tz?zF^s&XO޳؍i'p T+e/ݱ {i'S7!z;S&:i7ص 8"Iʛ~qkˉ7RԮ3Ήq.zp4=d]wdzlgdhEO6qM8' 9G__)K?Yп+:?}'GF;1opDC@%f8[JÑu΁`\ ~6(9 f=G H͎yYگr5WY;BLNh?>q'ӵӦSnltc&GeZFjVC4 Ф:gxҟP\q;}}nݴv3=ކF=~~|X'SXm]kzZ[ 7 8y&P b/F%@;JAtb= qsV,Ur}CnTJ]˘eP >A/tXEݕf9UDBgљzRL?dbBXe n(H[ 8;Qm[80өiM9?XsLpj#!nٖp7縧vot 5bY#Σ(@i>DR"}BW!OB֬ RWUS#nYđoXy{4E?ZpeθK>O;>)rq_DRڄH0+uLaíhݮt9i~̀ؾ'P׃" ӄt_O9y( K *[;>%Sc@?C؄8]5B)haڋIm{<kLB*jKsq_V3Zf0D `+Ť \G KXHSSZ:ZѻEJS^~ :ѯ%fyc9At[6QjeGM۝^,r\ ]Tx~x4팪\úWmB~a̮tA/)е0T3x19},DuS`̮=߆%|㽕DK()M(Er'ew \![Q#4*h1c+0a,"1(ЯR}x7zS.lk!S6ÎUi6a4sO EslI )=Rhū~S.ٳؼp53hQum&h,LK A+ u4o'VG3NfӋ蚮aCDH4h;y戣44it kKl\Hhx,6ܾVq$7Mf|}#,v6Mz]aVs"2ݺ'Q i华]V=增ZDXɦ_6'+٪A{fxYE_}Jo3^Y&_]PO '/)vM-O=j21ʚlOA7jvc[P B;$9TC)o Y5Vo+2<JT$st8>ݽ3wu0vRz vubljp᝭6t4TBrc̋WNYRPI f {vȞOܩnnS|pS4zIT*&'^m:'!inH0Q(J +v N}ցЃ$^- WwW\LiaI3SkBЫiפZ)LzԻvn@u 1\j1%ߋl#s\k|yO9LAV(#e|Ͱ@w2zȏ`c פV?UԷؔ2S]Pz}& cI0w?W̴KNxteuFE~٫))PU-Zo)2gu SH韶ilRҚ6>Dn&tC+%_?^yw sʲ&sT!I*YYʶ.IA`w,<'-{sƇb(j[N/K^?s3S;<#[#Joܭ:0҇zܙS>Ԏ')윲[_4gv)%R A>$qsDt9 Fd͌*]iiעWstH2<>7bH͍P=quRB6p&F|9' E: Ցd BƒAbHoV.zZv'SSF9T)u-J}M4=ޞO 2c fu>M«Hbda铳G^w'2!3S@i\'{t(ǃZaYۭu˔N2s: u5_G帎u+B hMdb'ܴ$GVHfuoIRliO:J4~ܙ:(Nl=%+7_U ;=dܒR :%k-]*)љ'F½#QOnZs^ŤԾ$ktFchӥ%V)ǝޓk1P+*Cyc#meӸkҚDk۹\lA1>]pqPmNt'deTFw+H")٘0P1e 3@?Hcq?ӿ~OO_埿߭wg*uRWUcuТ_g <ĸB꾍w ùgzضre1{ ^0\ϭ)p}g-*!]̦1+z{*d$OPfy9)SkB,#Si(2=`Wz}6?[ZZS=!K53"EBnm0yg3> *6NRnUjB UbŔ'jOlGBaH95r8UMHt{ud'`(6h` @g "?þЄ!s=G" ӑCmMKd\< r Ƿ4tyOz =.5Xpwc.y}Sy%'PG8 J V$ହ5r"KaAsޱ9.+6Tޑ߷1894ɒúOOT~tΈ=;G;ڀr~ - 76 4Ŭ7NSY, vh nZ4f+K_ͦ) vPUG%DǖJ]OyTvhb4xp5f+܂7':a +sA4[T#ȷC4r实,Xj̭dE%R  -^@nbY59V낃1'ځlz3SYщL4#~ eY:*=Q 1L_d Wtw9W5n;_imantݟ*WCJMÁ4c4&=p&aJ(IIjQ9ƾ*3<{[Ũ-ѱ[cfr"_$ğΛ Dzah{[D:Os=Ƙ._hߐT0dVlg?"B#lt靇,$”2eIu}S'ȁ?Ua r"Tr2G.CRw0$'.gB3`\MeCݝm;ΰ:У#V a*W˳VE^IM {`ÊQռU§i8kNŢ L".9TD&Sq4XTuvlzFwekS©?&tM2/R+w`%4pZL{_͐XYNt'TD53^=#iTOlw7olsm ~(dS 9+a9NJz7KIL<ń9o.; =F{CyTgp(7,´˒wi ӌ'W1U~uSLIȓϹPHJ š"ќ"W2<6Dw^d.zNZOfIg+tt=x[L=҇+^O}hn'R/#,}~t G&0pz]ףZ҈&W'|NZXsr.w';3|E73 w zncUa/]\q?^xD].랖WO:;+V#Sq}v!u膄$9H);Yr GY#.+5vWMQ UkhpVE?l -6ظ?QOS-*lOм|*7z?#ϠRBīZ5>0R9sW&ztWۊj9BOl:]:%A{h~lf5a_aQ [ %\_GЌug:5N :2r:3{Y"deea59(GwExT^vZ %)\d \Rۂ<s;@1Z9'[N"SAg 1oʅf ͞iaȴwF-:ӦV*7wx#` {=}M[EmYnZU&MdyL8r=0Y}~ Kni:vy4׾ݯk/:(9})Ղ } ū5=UW@U^\CĩqPߥ 2ȀDڞR"Fw 1G@ 8l!04&:_j_嬎pyz7ͯ>}7_/~O?/a|rj_X~ Q>m5*1_}ft˴GW^dJEu~^uUw5 FR|qMhOO+\UO5n" "[]pDR/YX\R%VY~0e=j@LȘFԼ݌ %'Ek-jz{=L[

“傲慢与偏见”全部人物分析,
“傲慢与偏见”全部人物分析,

“傲慢与偏见”全部人物分析,
一、伊丽莎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矣.”[3]心理学家也说:“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时,必须要考虑到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也要考虑到教育的倾向.”[4]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姐,受过中等教育,是一名绅士的女儿.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较低下,亲友又是没有教养,常常在公众场合丑态百出,使她自惭自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
伊丽莎白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这样的“她们没有哪一个值得夸奖的,她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又无知;倒是伊丽莎白要比她的几个姐姐伶俐些.”[5]从这句话中,我们对伊丽莎白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别的姑娘都糊涂,只有伊丽莎白聪明.
如果此时我们不看下文,单从此处设想一下伊丽莎白,她聪明,伶俐,在识人一方面必定不凡,不以自己的喜怒哀乐影响对人物的评价,但是后来的事实正好相反.试看她与达西的第一次见面,就因为她听到“她还算可以,但是没有标致到让我动心.我现在没有那种兴致.向那些遭到别的男士白眼的年轻小姐投去青睐.”这一句话,她对达西有了成见,她对妈妈说:“我可以毫不含糊在向你保证,下次绝不同他跳.”她的确做到了,在后来达西第二次见面请她跳舞时,她拒绝了.
凭心而论,达西身材魁伟,相貌英俊,气宇轩昂,悟性比受到大家热烈欢迎的宾利较胜一筹,达西一年有一万镑的收入,见识不凡,受过良好教育.就是因为没有请伊丽莎白共舞,使她在此时产生了偏见你看“而且要不是他伤害了我的这份傲气,我还能很容易原谅了他的那份傲气呢”可见一斑.
“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6]达西先是发现伊丽莎白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使她看上去聪慧非凡,继而又发现她虽然身材不是理想中的,但是她脚步轻盈,她谈吐幽默,风趣,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所有的这些吸引了他,迷住了他,她和别的女孩是如此的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对一和人发生了好感,对她又不是很熟悉,不了解她的喜怒哀乐,这样是不敢贸然的去接近她,而是观察她的一言一行,看她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从她的言谈举止中去揣摩她是什么样的人,再想办法去和她交往.达西先生也是采取这样的做法,但是伊丽莎白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捣鬼,认为他想找自己的毛病来讽刺她,借以破坏她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用我们的常识来看,如果不是喜欢上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她反而这样认为,可见对达西的偏见已较深了.
对一个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总以为他处处不好,有时也会把自己幻想出来的缺点加到他身上.伊丽莎白在照顾姐姐的期间,在他们之间发生过几次讨论:女子多才多艺达到标准,人的性格问题,伊丽莎白每次都是针对达西,以此来与他对抗.试想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可是归结为偏见得到了巩固.
接下来,魏肯的出现,对达西的中伤,再加上达西给她的印象又是傲慢,也许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吸引了她,是她的智商变低了.本来漏洞百出的话她也深信不疑,使伊丽莎白在对待达西的殷切问好时,她无法用勉强礼貌的态度回答.等到不知所措答应共舞后,她又埋怨自己不该如此,觉得这样作对不起魏肯.她的朋友夏洛蒂劝她说达西对他有意思,她说:“下决心痛恨一个人,却又发觉他让人喜欢,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到现在她是有点故意对达西存有偏见了,不是不自觉的.
再后来,伊丽莎白在达西的表弟费茨威廉少校口中得知,达西破坏了姐姐和宾利的好事,对达西的恨不打一处来,说他是刽子手,非常干脆达到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而且尽量的侮辱了达西,把达西的自尊伤的体无完肤,你看“哪怕世界上只剩你这一个男人,也别想说服我嫁给你.”对达西达到偏见达到了顶峰.
与对待达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待魏肯,伊丽莎白之对魏肯的爱不同于娜塔莎对阿辽沙的爱“我不是把他(阿辽沙)当作一个般配的人那样爱他,不是通常女人爱男人那样爱他,我爱他就像我是一个母亲爱孩子.”[7]她对魏肯的感情也不同于维特之对绿蒂,维特的爱带有少年的热情与冲动“绿蒂对你的回忆是多么的圣洁,多么的温馨,仁慈的上帝呀,最初的幸福时刻又得以重现了.”“她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她正在酝酿一种能毁掉我和她的毒药,而我也满怀喜悦地接过她欲置我死地的酒杯一饮而尽.”[8]而是更多的像郝思嘉对艾思礼的感情“她如今能清楚的看到,他只不过是她自己的一个幼稚的幻想.假设她在那遥远的日子里最初就和他结婚而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他也早就没有什么价值了.”[9]同样的伊丽莎白也是这样,她爱上了自己替魏肯编织的花环.
魏肯她只想到他的种种优点,缺点被她故意掩盖了,她在姨妈家发现魏肯非常明显地流露出向女人献殷勤的味道,她却欣然地接受了.魏肯说不怕见达西,说只要达西不先离开这个地方,他是不会先离开的,但到了舞会他爽约了.她没有想到在一全陌生人面前讲自己的委屈,讲别人的不是要多么的不得体,他那样宊出自己,显得是多么粗俗下流.魏肯因金小姐有了财产离开伊丽莎白,她没有想到他惟利是图,不安好心,相反还为他开脱 .
也许应了那句自己的样样都好,自己看中的人也是这样.也许他没有的好处她也会把别人的优点加到他身上的,同样对他的缺点她也故意的忽略.这样在人不在现实中碰的头破血流是不会省悟的,所幸的是伊丽莎白没有碰壁,达西用事实让她看到魏肯的真面目.
与偏见对应的是伊丽莎白也有一颗爱心,简(大姐)因为淋雨感冒了,这样的小病,三个妹妹没有放在心上,做妈妈的也没放在心上,但是我们的伊丽莎白却执意要去看看姐姐病得怎么样,况且是在没有车坐,在泥泞中独自行走三英里的情况下,不在乎到达时的狼狈相,不在乎大清早拜访别人不礼貌,在她的心里想的只有姐姐,亲眼看到姐姐安好就放心了.试想如果没有一颗爱心能做到这些吗?
当她知道达西拆散了姐姐和宾利的幸福,面对有钱有势的达西的求婚,她一口回绝丝毫不给人家一点面子.与她形成对比的是她的好朋友夏洛蒂,从修养和见识她们不分上下,但是面对稍有资产的柯林斯的求婚她一口答应了,尽管她明白柯林斯不是有情趣的人.伊丽莎白正是由于对姐姐的爱,所以她更加的对达西不满,她不能给破坏姐姐幸福的人以机会.
对姐姐的好,姐姐本身是很讨人喜欢;但是对妹妹她也存着爱心,虽然妹妹和她的性格是那样格格不入.在妹妹莉迪亚要去度假时,她冒着被妹妹和妈妈怪罪劝爸爸不要让妹妹去.等到她的担心变为现实时,她首先考虑的不是她和简因这而受到的连累,相反的她为妹妹的明天担心.而此时她和达西的关系刚刚出现了转机,她对达西好不隐瞒,告诉了他妹妹的事.
如果 不是太关心妹妹她是不会这样做,相反她应该对达西隐瞒,以后把达西㧓到手再说也不迟.
在伊丽莎白所有的性格中,高度的自尊心也是其突出的一个,她过了20岁,不到21岁,也许说她少年心性,但是作为女性显得尤为可贵,面对强大势力不去奉迎,不去投其所好.相反,她自尊自爱,以自己在方式表达了反抗.
在面对达西的姨母干涉她婚姻的精彩对话更为反映了她的这一性格.要知道凯瑟琳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回头看伊丽莎白的这一举止就会感觉更为难得了.夫人身材高大,虽非德比郡治安委员会成员,却是这个教区最活跃的治安推事,只要有哪个村民喜欢吵架要,不肯安分守己或者哭穷叫苦,她都要亲自出马,到那个村庄去解决纠纷,平息怨愤,直到把他们骂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才算罢休.面对这样的人物,能和她说话就不错了,能和她对答如流,并且有勇气说不据理力争就更为难得了.“你没有权利来过问我,像这样一种行径,也别想让我坦率直陈.”“我犯不上要装成和夫人你一样坦率,你可以问我问题,我也可以不必回答.”试问这样的话出现在一个中产阶级小姐口中能不惊奇吗?
当然她只所以拒绝这个要求,里面包含对达西的爱,如果不爱他,她为什么不答应呢?经历了与达西的曲折交往,经历了妹妹私奔事件的担惊受怕,伊丽莎白真的长大了,不再对人对事抱有偏见了,有了达西这样明理的丈夫之后,她会变得更成熟.
二、达西
作为女性作家,作为终生未嫁只有恋爱经历的作家,奥斯汀作品中在主人公大多为女性,她们性格多变,有血有肉,这和作家的经历有关,也显示了作家写作态度的认真.相比而言男性形象就单薄一些,达西也是如此,除了傲慢别的就不是很明显了.
达西不像白瑞得(《飘中》的主人公)浑身上下流露着流氓气息,玩世不恭,也不像希思可厉夫(《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那样心灵扭曲,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明明爱凯瑟琳,却是伤害她“我一句安慰你的话也不说给你,这也是你活该,你自己害死了你自己.”[10]这是人在自己喜欢的人马上就要死的时候说的话吗?这样在人还是人吗?回过头来再看达西就舒服多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始终如一,这样虽说少了份浪漫,但同样可以打动人心.
这样来看他对伊丽莎白的傲慢就有意思多了,出于天性的不同,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可以利用不长的时间就和他们混熟,溶入其中;但有的人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达西就属于后一种人,不幸的再加上他又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权倾四野,尤其是他明明舞跳得好,但是在男客少,女客多的情况下,他宁可自己闲坐也不跳舞,不是他傲慢还有别的理由可言吗?
等到爱上伊丽莎白,他不按正常的逻辑去表白,相反他听伊丽莎白和别人的谈话,明明是自己想请她跳舞非得说成“难道你不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场瑞乐舞吗?”这样给人的感觉是请他赏脸,而不是他请她了,其结果可想而知.
爱了人家,就应该创造机会表白.但是达西拥有这样的机会是怎样做的呢?他俩单独呆了半个小时,他却聚精会神看书,连看都没看她一眼.在夏洛蒂家,他可以看地就是不看她,在第一次求婚时,他把自己的爱,把和她缔结良缘的反对思想和她说了,还满心认为她一定也在盼望他向她求婚,而且还带有她不会拒绝的神情,如果不是傲慢还有别的理由可以吗?
在对魏肯的态度上,他明明知道魏肯的种种不好,但是他不说出来,他认为时间长了人们发现的.在伊丽莎白对魏肯怀有好感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面对伊丽莎白的无理指责 他还是不会说出来,高贵的傲慢呀,差点葬送了一生的幸福.
也许要说他对伊丽莎白的误会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她是因为爱情使然的话,那么对佣人慷慨对佃农的大方,只能说明他有一颗爱心.
伊丽莎白的性格经历了陷入偏见,克服偏见.在对待婚姻上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充满幻想,柯林斯的求婚以及朋友夏洛蒂的所作所为,使她愤慨于爱情受到了物质利益的亵渎,魏肯的翩翩风度吸引她时,她几乎相信他具备了一切美德.直到了解魏肯各种劣迹之后,她才认识到对仪表的心醉以及令人神往的交谈都不是心的契合,爱情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从没发生过改变,只是被拒绝了一次,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在伊丽莎白拒绝了姨母的无理要求,心中重又燃起了希望,再次求婚,终于如愿以偿.
伊丽莎白答应嫁达西不是原来的达西,而是个革除了傲慢的达西,以真心实意对待爱情的达西.不能算是对达西的屈服,而是达西在爱情面前的屈服,在未来幸福的理想面前的屈服.这样说来即使达西不是富翁伊丽莎白也会嫁给他的,因为他们真心相爱.

傲慢与偏见人物分析
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一部讲述王子和灰姑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一部看后让人深省不已的故事。
《傲慢与偏见》所描绘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像故事的女主角伊丽莎白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出身但又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好...

全部展开

傲慢与偏见人物分析
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一部讲述王子和灰姑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一部看后让人深省不已的故事。
《傲慢与偏见》所描绘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像故事的女主角伊丽莎白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出身但又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好男人。正如奥斯丁所写 :"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镑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 !‘‘"总之,婚姻是那时人们寻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途径。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贝纳特家的二女儿,她具有很多优点——可爱,聪明,从她机智的谈吐中可以发现她不逊色于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她的诚实、美德和机智使她超越了充斥着那个讲究阶级差别、常常带有恶意的社会的蠢言恶行。但是,她的伶牙俐齿和匆忙下结论的习惯常常使她误人歧途。小说的故事就是围绕她如何克服重重障碍——包括她的个人缺点——追求幸福的故事情节展开的。伊丽莎白要应付的不仅仅是她不可救药的母亲,冷漠的父亲,两个举止鲁莽的妹妹,以及身边几个势利的令人反感的女人,她还要克服自己对达西的偏见,正是这种偏见让她一度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幸运的是,达西始终钟情于她,她最终克服了种种偏见,认识到了达西高贵的人格,也认识到了自己当初对达西错误的偏见。
达西,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庄园彭贝利的年轻主人。是小说的男主人公。达西智力超人,为人直率,但是同样也有着容易草率地下结论的毛病。他的贵族出身和巨额财产又让他过于傲慢自大。事实上,他的桀骜不驯正是致使他首次求婚失败的主,要原因。当他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谈得更多的是他们之间的地位有多么悬殊,而不是她的魅力、美貌或其他恭维的话。伊丽莎白的拒绝营造了他谦卑的品质。尽管达西不喜欢伊丽莎白卑微的社会关系,但是他一如既往地钟情于伊丽莎白,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他配得上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慧、坦率、思维敏捷、风趣活泼而有教养的小姐。她的爱情是从在麦里屯碰到民兵自卫团的军官韦翰开始的,伊丽莎白立刻被韦翰一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伊丽莎白听取信任韦翰对达西的污蔑。她为韦翰抱屈,心里责怪达西,这正是恋爱中的伊丽莎白的真实写照。由于听信了丰翰的谗言,加之伊丽莎白获悉促使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先生分离的主使人竟是达西,对达西的愤恨和对吉英幸福不可得的心痛完全控制了伊丽莎白的头脑她断定是达西的门户偏见和想把自己妹妹许配给彬格莱先生的自私想法导致了吉英和彬格莱先生分手。她深恶痛觉地指责达西毁了自己姐姐一生的幸福,剥夺了韦翰幸福生活的权利。达西的傲慢基于他不屈不挠的性格,由于他出言伤害伊丽莎白,引起她的偏见;也正由于伊丽莎白的自爱才产生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傲慢与偏见都达到了最高峰。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促使伊丽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达西在信中坦承了自己之所以拆散吉英和彬格莱是因为他误认为吉英对彬格莱并无真爱;而韦翰的所作所为又是那么地令人不齿,甚至想诱使达西的妹妹和他一起私奔。这信件在伊丽莎白心中宛如一枚重型炸弹,炸毁了她先前心中的种种障碍和芥蒂。伊丽莎白重新认真、冷静地审视了自己,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以往未免太盲目,太偏心,对人存在偏见而且不近情理",正是达西和韦翰对自己态度的不同促成了自己的偏见和无知,长期遮蔽双眼蒙蔽心智的薄纱终于被揭除新的正确的自我认识帮助伊丽莎白走出误区,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而达西也因伊丽莎白激昂的谴责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对自己从前的言行举止进行了新的认识和改造。再次出现在伊丽莎白面前的达西与求婚前的达西大相径庭。伊丽莎白看出他原来是个性格很柔顺的人,于是尊敬之外又添上了几分亲切,爱慕之心悄无声息地产生了。傲慢变成了谦逊,偏见变成了亲切。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和韦约翰的私奔依仗达西的资助得以平息,更使两人在感情上越走越近,浓浓的茶香中渗出甜蜜的滋味 。咖苔琳夫人狂妄愚蠢的到访不仅没能阻挡伊丽莎白与达西结亲的趋势。反而像爱情的催化剂大大激发了西第二次求婚的勇气。性格上的共同之处和对方对性格相互欣赏是两人最终走进婚姻殿堂、走向理性幸福的一坚实基础傲慢与偏见化为浓浓的柔情蜜意 。有情人终成眷属 。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情感风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对自我认识的偏差造成的 .天生的贵族导致了达西的傲慢,不公正的认识导致了伊丽莎的偏见 。达西能够抛弃世俗敢于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真爱,而公正的认识帮助伊丽莎白取得到了真正的幸福。他们的婚姻既是理性的选择又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达西出身贵族,家庭富裕而地位名望,他敢于拒绝姑母给予家庭婚姻,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他的出身、教养和接受的学识有很大关系。伊丽莎白自身上体现着婚姻的真正价值和时代追求 。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 .实际上反映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伊丽莎白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主见,并因之而获得幸福。面对情感她不像妹妹丽迪雅凭一时的冲动作决定,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体现了思想和理性的力量;面对现实,她不像夏洛蒂那样完全放弃感情的追求。伊丽莎白敢于面对阻挠她的一切力量勇敢地扞卫了自己高尚纯洁的爱情。尤其值得敬佩的是她坚持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反对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 。这在当时妇女处于无权地位把婚姻当作己唯一出路的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
爱情容易让人迷途。伊丽莎白和达西在爱情面前迷失过,但迷失之后的他们却是更加清楚的看清了对方的需要。他们是一对理智、善良、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知心人。

收起

伊丽莎白

之前没看过凯拉.奈特丽的任何电影,伊丽莎白的慧黠、风趣、灵动,被她准确地诠释出来,骨子里她就是伊丽莎白。她或许不如书中写得那么“大家闺秀”,有人评论她“野”,经常“咯咯”地笑,在舞会上和夏洛特笑弯了腰,我觉得这正表现出她真实开朗的一面,而非矫揉造作的故作优雅。她的优雅是不经意的流露,走路的姿势,还有舞会上行礼时优雅的宛如天鹅般的长脖子,得体的言辞。她也决不是...

全部展开

伊丽莎白

之前没看过凯拉.奈特丽的任何电影,伊丽莎白的慧黠、风趣、灵动,被她准确地诠释出来,骨子里她就是伊丽莎白。她或许不如书中写得那么“大家闺秀”,有人评论她“野”,经常“咯咯”地笑,在舞会上和夏洛特笑弯了腰,我觉得这正表现出她真实开朗的一面,而非矫揉造作的故作优雅。她的优雅是不经意的流露,走路的姿势,还有舞会上行礼时优雅的宛如天鹅般的长脖子,得体的言辞。她也决不是有人评论的傻大姐,她很聪明,头脑灵活,反应很快,对于母亲对简不伦不类的夸奖,立即出言挽回,也许就是她关于诗歌的说法和巧妙应对引起了达西对她的注意。有主见,不仅表现在断然明确地拒绝表哥柯林斯的求婚,而且对于女王般强势却无礼的凯瑟琳夫人不卑不亢,或许还有对达西初次“傲慢”的求婚的拒绝。幽默感,初次见面对达西和他那一半德比郡的调侃,简订婚后对自己未来的调侃,“或许柯林斯还有个表弟”。
上述优点综合起来,就是可爱的伊丽莎白。

另外,我非常喜欢剧中对伊丽莎白“才艺”不同于原著的处理,她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唱歌弹琴均非所长。她不是人们口中的才女,她的目标也不是成为才女,这一点与玛丽不同,这个下面再说。


达西

关于马修的达西,吧里已经有很详细的评论,参见《马修的演技很细腻,不是吗?》。我也觉得马修把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演得很细腻。剧中的达西是一个沉默的人,但是经典台词多数是他的,这为达西加了不少分。达西的几次出场都是和伊丽莎白的感情戏。
我觉得是伊丽莎白的聪明吸引了达西,就在初次相识的舞会上,关于诗歌和跳舞的说法。虽然之前他拒绝和她跳舞,但被吸引之后,为了和她“增进感情”,第二次舞会就邀请她跳舞。就像有人说的,我也认为伊丽莎白说跳舞能增进感情,Even if one’s partner is barely tolerable是对达西先前说她perfectly tolerable的回应,也许目的是告诉达西,你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都听到了。但是达西可没往那儿想,真的请她跳舞,另一个目的是想试探威汉和她的关系,之前看见他们并肩而行,略有醋意而且担心呢,因为他知道威汉的人品。
如果说初次见面是吸引的话,在尼日菲花园及第二次舞会上,达西则越陷越深了,直到在罗新斯花园伊丽莎白的表现彻底征服了他。经典的雨中表白和两人欲吻的镜头;德比郡的重逢,一个无比尴尬一个极力挽回;第二次表白心意,优美诗意的。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表现得非常饱满,这部分可以打满分的。

与原著相比,剧中的达西与其说是傲慢,不如说是忧郁和不善交际。另外,书中达西是一个很强的人,他对周围的人,宾利、费兹威廉、宾利的姐妹、乔治安娜等影响都很大,这不能全归于他的万贯家财,应该和他坚毅强势的性格有极大关系,可能限于篇幅,电影中没有这方面表现,使达西的性格少了一面。
但是,达西有深情含蓄的这一面,已经足够了。




仔细看了简的表现,的确除了姐妹俩闺房私话外,公开场合看不出简对宾利的回应,除了最后带泪的笑和那句“一千次地愿意”。舞会上宾利兴奋地看着简,简只是礼貌地微笑,头该往哪儿扭就往哪儿扭,并不和他对视和眼神交流,和别人跳舞也是含着一样的笑,难怪宾利和达西都对她的感情不确定,这一点表演很到位。
还有失恋后的隐忍,和忍不住的失落,几次向伊丽莎白说她没事了,都有越描越黑的嫌疑。
表演应该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发型。我总在想也许换个发型,不把那两绺近乎白色的头发垂下来,也许简就不会这么显老,和宾利在一起象是姐弟恋,辛好两人在一个画面的场景不多(好像没有)。可能是为了伊丽莎白不被比下去吧,总要找个次漂亮的演简,这样达西的那句对两姐妹相貌的评价就显得不那么中肯了。


宾利

我觉得宾利在剧中表演较为出彩,是一个简单的、明朗的、温和的青年,特别是从城里回来拜访贝纳特家,瞪着眼睛,紧张得喉头发紧。还有和达西彩排求婚一场,虽是远景,但一动一静,构图煞是好看,尽显宾利的紧张心情。
相貌吗,初看不觉得英俊,看着看着也就接受了。


宾利小姐

宾利小姐出场,不是神情傲慢,而是苦大仇深。讽刺伊丽莎白爱笑是得自家里的遗传一幕不错,与伊丽莎白告别时互相行礼,就不只冷淡,简直象是水火不容了。总之,我觉得宾利小姐表演得离题了,应该倨傲一些的,表现出真正的傲慢,也好和达西的傲慢做个比较。
离开尼日菲花园,坐在马车上,有一个宾利小姐的脸部特写,年轻,而且,居然有点酷。


夏洛特

我喜欢夏洛特,除了伊丽莎白外,我最喜欢夏洛特了。她是个很聪明的人,所以和伊丽莎白成为挚友,物以类聚吧。同时由于她年龄较长,自身条件不好,所以她较伊丽莎白敏锐和洞悉世理。她率先提出简一点也不表示自己的感情,要是再不给宾利鼓励,他很难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她所料。在舞会上,她很注意柯林斯,因为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当机会来临,她立刻抓住,改变命运。结婚后,虽然她也受不了柯林斯,但是她很聪明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鼓励柯林斯呆在花园里,美其名曰对他健康有好处,争取一间属于自己的起居室,创造自己的小环境。我想她不会让柯林斯知道她对他的真实感觉,因为既然改变不了什么,何必让他不舒服,他不舒服对她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生活原本如此,何必和自己过不去?我喜欢她的生活态度,够顽强。有人说简.奥斯汀是不赞成夏洛特式的婚姻的,因为没有爱情,可是你让夏洛特怎么办呢,她也想享受美满的婚姻,可是正如她说,不是所有的人都配有浪漫的爱情的,和呆在家里成为父母的负担相比,还不如嫁个衣食无忧的人家,何况她家里也不富裕。所以剧中夏洛特只是表示对房子、家具、小路非常满意,言外之意她根本不在乎嫁的是谁。
剧中有这样的场景,柯林斯在布道,下面的人打瞌睡、讲小话,只有夏洛特,认真地听,眼神充满了热切,以至于柯林斯讲错。这表明什么呢?她认为布道时的柯林斯是值得尊敬的,还是努力改善自己对柯林斯的看法,或者给柯林斯以鼓励?我想她一定会成为受尊敬的牧师太太。日后她有了孩子,也一定是个睿智的母亲,她不会对着孩子抱怨孩子父亲的平庸和市侩,但是她会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什么是学习的榜样,同样她会教育孩子尊敬父亲。
夏洛特告诉伊丽莎白她订婚了一段,表演非常有张力,短短几句话中,也许包含了对伊丽莎白小小的嫉妒,通俗来讲,就是我不象你相貌出众,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书中夏洛特第一个觉察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也是她有洞悉力的一个证明。


贝纳特太太

这是一个有点俗气的好母亲。你看她为女儿嫁个好人家设想得多么周到,简在尼日菲生病,不仅加深了简和宾利的感情,而且无意中加深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在舞会上为大女儿可能的婚事抑止不住地洋洋得意,走路都是跳着舞、转着圈。小女儿出嫁后的伤感,伊丽莎白用拥抱来安慰这个好母亲。贝纳特太太很护着女儿,书中特别写了由于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冒犯,她一直对达西没有好感。
她有她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聪明劲儿,象安排简住在尼日菲,还有书中写得安排简和宾利独处创造了宾利求婚的机会,剧中宾利来访,她象宾利不曾离开过一样拉着家常,透露出我们对你象以前一样的意思,给宾利鼓励。



作者: susan0905 2007-5-24 14:44 回复此发言

--------------------------------------------------------------------------------

3 傲慢与偏见(2005)人物评论
我喜欢剧中对贝纳特先生和太太之间感情的诠释,有冲突,有和谐,大女儿订婚后夫妻间温馨的夜谈,不象书中描写两人的关系那么无奈。吩咐佣人只做一块牛肉,表明这个家是贝纳特太太在操持。
这个母亲又的确有点那个,舞会上不慎将冰淇淋抹到别人身上,居然用勺子去刮,刮下来接着吃,每看到这里我就想说,天哪!

贝纳特先生

这是一个幽默的老头,伊丽莎白的风趣应该是受他影响吧。他的智商比他太太要高,但是在教育女儿方面却比较失职,或许那个年代教育女儿是母亲的责任?但是明显地贝纳特太太不具备那个能力,只会跟在女儿后面说“officers”。我觉得几个女儿都在完成自我教育,两个年纪小的就走偏了。


柯林斯

柯林斯的出场已经很有趣了,跳舞时脖子往前一扭就更加有趣。这个人物表现也很出彩,台词、动作、表情等等,我想再挑剔的人也得承认他就是简.奥斯汀笔下的柯林斯吧。


玛丽

莉迪亚和凯蒂就不用说了吧,疯疯闹闹,我想每个人中学时代班上总有两三个这样热闹轻浮的女同学吧,而且结党时更闹。倒是玛丽和姐妹们都不一样,读书、练琴,她是立志成为才女吧。目标是不错的,志向也很远大,但是资质差了一点,态度过于严肃了一点。如果合理引导,过了青涩年代,她会是怎样的呢?缺乏幽默感,会变得很无趣吧。而且如果没有幽默感,缺乏豁达大度,越有才越不可亲。
本质上她更象两个姐姐,所以经常跟在她们身后。


乔治安娜

剧中的乔治安娜最有可能受伊丽莎白影响成为一个风趣的人,因为她本身就活泼。


凯瑟琳夫人

强势到无礼的老太太。我想她有点喜欢伊丽莎白,或者伊丽莎白太抢眼了,所以凯瑟琳夫人格外注意她,问东问西。而且她很明白伊丽莎白的魅力吧,所以听到伊丽莎白和达西订婚的传闻就赶紧跑来干预。
诺大的罗新斯庄园,强势无礼也是控制的一种手段,只是将来到了德包尔小姐手里,在母亲手下那么柔弱的人,怎么管理得了呢?所以凯瑟琳夫人急着让女儿和达西订婚,这或许是原因之一吧。


威汉

据说这是剧中最帅的。第一次见面,他的帅和殷勤就使伊丽莎白对他颇有好感了;威汉的低调、谦虚,与达西成鲜明对比,而且自述的悲惨遭遇又唤起伊丽莎白的同情心。同样,伊丽莎白对威汉也很有吸引力,后来,和莉迪亚结婚后到贝纳特家,临出门看见伊丽莎白,想对她说点什么,是告别的话吗?只是伊丽莎白故意转过头去,才什么也没说地走了。

坐在马车上,莉迪亚站着向家人告别,走得稍远一点后,威汉粗暴地拉她坐下,莉迪亚日后的婚姻生活可见一斑。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