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0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4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2 06:46:55
求10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400字左右
x}r"Kߺ:eeXoBbP HJI P&_p);$rU8F#wm&N;)Sz⸛k85{S-ol7{S3_M ~YsIn77NޜⱗcF_ 4uky<0\53r3n-p:2WǽH5ƃvh yw7:Ҹ??L$[^|)۔-_n[.wr&vob%~2AWEӫnȖ{mU `2^s32uS9 4jJuY%\DP5gq7c1^5 L5^35ŸΏ)Ij .ONލi=\o45fwx[؝Mwv}˶Եٿ(fz?Xn޴;7O=/-rUn&&KAνpaq3kǸ'q'nM͗#3T~Ǎ\ 6]CP=n%l5$z+WD36Zg5¦s#qwmtbUUkȎ{& Hat/vnT_Fa&yn'6q˭۸}&V7w1,;ⲉ}MVjަr𠛼w"i@ipkT?ޱiVhrvػ}%\иOaL~82(;IS^TKskDoL3oNhYZIla{0li`҇J@npv ;܇L2>(f I${~|,#./s&}i}72#>Mߠbp^S`ʦ~>uGqOEлId;fbIkQ F2WM}2s5*1EYHo7,Oh˙l뀊{Ѹ9:̿\x$_zͦe ;A>Rj^Q%;(uoGۯ?{΁RDc7Z%:9H5*̞ˢ1 wݺ:8{cQ g7l;!Mۗ6zcQ49CP_'aԪ҉^)ƒ㔑]PjcMG [5ܸϔtL3PꕛHrMrn CFАII4!\B!nXru/8ssonu!~+ns~_w1-3܃u L3I`H[.b?Xg"JuCÒ]TLc/ R37Vؙ;nnj':t|pW7s } wghlm!qJ LR.:0U tj&qDfj'8&q8$=ujw #6vI}@ e{Nvvr)Dy>{l3՞"< tbƤ*P u>O6ݤGk90A``Y:ܥ-M]ȩی^@df̊KW}o3Z)80\gfF.MyA}Rc60&ndB M,>"[f9JbIa6f< e>#Šh`S,. 86S#Gxr_<vLcW2B(1C3:Ҏ{א.:ApRkIj$em}ѩPxmum(\)\"2xC$I[ ` Eݠrc]S{y"pΗP<|Ø?\5&E k} ~ޝbt Oƚf̏f#xQB4BVot׻bܹK żёkzSf>2ɟrR:~tMB P'Vy+^@Fý.^b 'x /=}ae ,.5ϼdI!bNMI:duzQ8`/> 1&(Y\mBiTϳܤt)b##>4;O ߯^S,%VX14VOAғ~>#Zʉ7ڲ--+bMj؄8L} NWl|J]j̈^|.0f\$BB¹ 5Epj)0?{8t i4Ck-ߎuxoE`j*;PF^p~ "jT GO r)N>455qds{ncϷ ngSX}㵎F%^Ik˝`ƏeIb_d;6GlvlӨU嵔썀kY1lbzlJFN_=aJm<0`c(Halt2@HPҮq MDS|n#7|shjl*;C1iX -/uE Lpzu> s01~yFv Zsf[?='Y7MF2uϡ%;mWB0H!nIyGQN%ңـS Q1QK'MB ?{#O1<`׊D4T5lw5aBbrE ?.;Sڐb劕@<[P;1ܙ|,{:~yN$B9o0܃Gd6 sƃHݭBv($M$Ms:;9{wo65QW%lubv+1x (489F+oy7E ĭuɞg~11U6{ä&XtBB'J d<뵒I=﨓tciZf_%׿S,^  줜8eIġσ)yĵq^(#4 7=he/ 4-Hdu܋֤߻c)LN,2lU| 4;;7 ';bû2tX+Vȯ@;UuZ"RLEn^qZ:tw^a*TB b|WlMN\36`V@gdw1m7~,}pThم|pnC%R^οV^~ ^qϭy Ο:]eE^!'6`0=6$zʩA\s&Z(ܝxu9Z]K(4Q$+>Llb<`Mq!,k.s0eΥ0se%gZBJ&tky>URʙck! 8H'Eh|:e?ub<=L~@A`9@I/B}@j=u\jؓcGh:`] e-uKr/3i췍K_njp(AZ\+~ =5L흶!V'ؚ-]L.ȍ@$hn5o/Cq.@wз4}9Œ3_'/ȻCk x>[sc2$w$v3RW0&=7JߦŤY S2Jz!".$У~ (n6b:0^|fԩN-!aIGEF14 =yv5%֌5;1^/u376@=lLX ˋYeUw8ȵوz^lUj+ڼoԴpK[`CuxPdLvǽL s @(&zF, ϛ%]VAr+$naL˟Rk>I5fgM|TĴR Qzįu+/Lo؏#ȉt92V n9<4ʗ/7gC^n9y޻Wi¢BLl)k"Tmy:_Jwq8iMB"HͶӚwF0@9hXAǁK^NK2VKkc!{']IS8U(BqK%xf>SHIӰ_ڡw:5D`=| (nwoeՊ\y[eN>iұPmç|fpbj0!4Anl&>z}8MiÜ5KhmK8ݚO$c݄%|1+kڮb6v~+6w_E|9P3WY_(,sx(_&s>)BEL[5L[5L-M y 9i0!pOXuaoT %[ t}+&'0ii{.bqFrJ ֯%4&qыqY \ iDpެOkfBr] 5`.p~l_Ğ ?8fOֆa8o~!:Wi:&=*[s؀xL鴊l# ȓu6#UM6-;77'fP7xW۸Qː5&arAAN$3Yܪ%udt<ܧ~$,Kz qֲ@T d[j΂_YDG}a'%62f:#;}b9cy;{]."Z]hDop.IojXn iJE+MDlUj ?ֶ4@>yT.GR4,s2s6wkg!iPR (9ADy8y"KM?,5"wsx7>lka _,|KQdq?? )gQnFƏyH GWWBo3͜O!sYD$"e*^0VH*c[mݩ츛glkpm|[Aj#|F 65qDr]ޘv!H++"Gd05v$T%{5vţ%ct)e*QWWgGsXݴzEue=F_~?/\ib-VU_u:WU_u:WU_u:WU_u:WU_u:WU~/ԱuF>>/5N>~w߿{\Jt-W]";ӳ TJuQ2 7=:ތP|UJ{v=ZLbr9?>P!$y WJTߡ&o m)DV&7N(oo"^NēE]$Ow .Axh_AzQ.E `!EM] _~'R.  M4{DuJ-GQ|+FH@¿)&@9[C᷐c| =&d|D"CH2Û4I!@p/2u-Ouf$пOyn/I3y 4G =F H ,gzJ&>S" wM*, ifo#xy!FB+ /Cl#H-jM ^^Z`2|?p&/i6%P4^%5ͼ?܈\@t^4|NY = :F^3;|i}#[DIwPqgf#G]PrD]r(pW9R[Ȋsh4s~}AС>$Mi:":gd:MJzB2(;bI;bĮ?#>u3n}oy#G*OiGu.GkOI> 4ӷ>Au;>O#>r$EOI? J~'sF+ޠhbuO)@\$ j Szěߤq3@bӁ|K# RɋHAߤ~)1HGAܵ7A܊A+zЊ#=( Bz5A FЄ^# 1UH% q~?HO$  0g!n i-2/~I'SzB(-G5o: H/E@87EK0!d$5Aj$ڲd#-/C83Ȅyt$V*v ⑮brD>ҼN?c$ )ivȵhYt2Wm|t$ $I}9%)Nޤ%I,5I]oГεWKPE#HJ#ASmJ"_uӷJ\+}IRp4WҖĥK_6y]ዸ#ψosWc

求10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400字左右
求10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400字左右

求10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400字左右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痴迷的,它就像一个知心朋友,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一翻开《三国演义》,我仿佛回到了东汉末年,我与关公一起过关斩将;与孔明一起神机妙算;与赵子龙一起勇闯长坂坡.从“桃园结义”到“赤壁之战”,再到“三国归晋”,我从中认识了大仁大义的刘备,认识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认识了英勇无敌的关羽,认识了疑心重重的曹操……像我的各种朋友,伴我成长,他们给我启示,给我快乐. 同时,我为桃园三结义而敬佩;为舌战群儒而喝彩;为赤壁之战而高兴;为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欣慰;但又为大意失荆州而伤心;为火烧蜀军八百营而着急;为出师未捷而惋惜;为蜀汉的最后灭亡而叹息!因此,读《三国演义》是种享受,有时快乐,有时悲愤,有时激情……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七情六欲也就融入其中. 一来二去,我看《三国演义》就爱不释手了,成天废寝忘食,沉浸在书中.一天不看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至此,我们家便出了位“书呆子”.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时期,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以这一时期作为历史背景而创作的小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千年前三国纷争的传奇,多少英雄豪杰谱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历史的壮歌.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被喻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狡诈的曹操、忠肝义胆的能将——关羽等等. 读《三国演义》,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于我眼前,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往返.我读到第四回,讲到曹操与陈宫行至成皋决定到吕伯奢家觅一宿时,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吕伯奢一家后,又复杀吕伯奢.当时曹操还说了一句很没良心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以致陈宫认为孟德是个狼心之徒,弃而他往.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确实太没良心,太没血性了.令世人感到气愤,致使曹操在民间背负骂名,毁誉参半.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感到很愤恨.我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宁可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自己.同时也令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宁可杀错一百个,也不能放过一个”我当时就觉得曹操很残忍,很没血性,做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呢?可后来我就发现这样的看法是很肤浅的.细细想来:哪个人没有半点私心?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备忠厚仁义,他不自私?他攻城掠地,口口声声要兴复汉室,其最终目的也还不是要一分天下、掌握权势、称王称帝?所以刘备和曹操都是一路子人,只是两人所走的政治路线不一样罢了.刘备善于保持住良好形象,这就是虚伪吧.相比于刘备,曹操就显得真得多了,他是奸诈中有坦诚.“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心里头有这种想法的不乏其人,可是 又有几个敢说出这样的话来?恐怕这天底下也只有曹操一人了.有勇气说得出这句话显示出曹操身上的一种王者气概,绝非一般之人.再说,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个误会,杀吕伯奢则是迫不得已的.试想一下当时如果吕伯奢回到家看到这一幕惨状,他能承受得了吗?我估计有三种结果:一,吕伯奢因悲伤过度含恨离世;二,吕伯奢痛苦地活着,沉浸于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之中终其一生;三,吕伯奢从此与曹操不共戴天,决意为家人报仇.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于吕伯奢而言都痛苦不堪的.这种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换了谁都承受不了,还不如被曹操一刀斩下来来得干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曹操杀掉吕伯奢未必是一件坏事. 我从《三国演义》中所读出的曹操确实是一代奸雄,可是他奸得真,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2-14 14:46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痴迷的,它就像一个知心朋友,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一翻开《三国演义》,我仿佛回到了东汉末年,我与关公一起过关斩将;与孔明一起神机妙算;与赵子龙一起勇闯长坂坡.从“桃园结义”到“赤壁之战”,再到“三国归晋”,我从中认识了大仁大义的刘备,认识了鞠躬 同时,我为桃园三结义而敬佩;为舌战群儒而喝彩;为赤壁之战而高兴;为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欣慰;但又为大意失荆州而伤心;为火烧蜀军八百营而着急;为出师未捷而惋惜;为蜀汉的最后灭亡而叹息!因此,读《三国演义》是种享受,有时快乐,有时悲愤,有时激情……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七情六欲也就融入其中. 一来二去,我看《三国演义》就爱不释手了,成天废寝忘食,沉浸在书中.一天不看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至此,我们家便出了位“书呆子”.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时期,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以这一时期作为历史背景而创作的小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千年前三国纷争的传奇,多少英雄豪杰谱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历史的壮歌.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被喻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狡诈的曹操、忠肝义胆的能将——关羽等等. 读《三国演义》,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于我眼前,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往返.我读到第四回,讲到曹操与陈宫行至成皋决定到吕伯奢家觅一宿时,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吕伯奢一家后,又复杀吕伯奢.当时曹操还说了一句很没良心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以致陈宫认为孟德是个狼心之徒,弃而他往.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确实太没良心,太没血性了.令世人感到气愤,致使曹操在民间背负骂名,毁誉参半.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感到很愤恨.我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宁可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自己.同时也令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宁可杀错一百个,也不能放过一个”我当时就觉得曹操很残忍,很没血性,做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呢?可后来我就发现这样的看法是很肤浅的.细细想来:哪个人没有半点私心?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备忠厚仁义,他不自私?他攻城掠地,口口声声要兴复汉室,其最终目的也还不是要一分天下、掌握权势、称王称帝?所以刘备和曹操都是一路子人,只是两人所走的政治路线不一样罢了.刘备善于保持住良好形象,这就是虚伪吧.相比于刘备,曹操就显得真得多了,他是奸诈中有坦诚.“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心里头有这种想法的不乏其人,可是 又有几个敢说出这样的话来?恐怕这天底下也只有曹操一人了.有勇气说得出这句话显示出曹操身上的一种王者气概,绝非一般之人.再说,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个误会,杀吕伯奢则是迫不得已的.试想一下当时如果吕伯奢回到家看到这一幕惨状,他能承受得了吗?我估计有三种结果:一,吕伯奢因悲伤过度含恨离世;二,吕伯奢痛苦地活着,沉浸于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之中终其一生;三,吕伯奢从此与曹操不共戴天,决意为家人报仇.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于吕伯奢而言都痛苦不堪的.这种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换了谁都承受不了,还不如被曹操一刀斩下来来得干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曹操杀掉吕伯奢未必是一件坏事. 我从《三国演义》中所读出的曹操确实是一代奸雄,可是他奸得真,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痴迷的,它就像一个知心朋友,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一翻开《三国演义》,我仿佛回到了东汉末年,我与关公一起过关斩将;与孔明一起神机妙算;与赵子龙一起勇闯长坂坡。从“桃园结义”到“赤壁之战”,再到“三国归晋”,我从中认识了大仁大义的刘备,认识了鞠躬 同时,我为桃园三结义而敬佩;为舌战群儒而喝彩;为赤壁之战而高兴;为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欣慰;但又为大意失荆州而伤心;...

全部展开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痴迷的,它就像一个知心朋友,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一翻开《三国演义》,我仿佛回到了东汉末年,我与关公一起过关斩将;与孔明一起神机妙算;与赵子龙一起勇闯长坂坡。从“桃园结义”到“赤壁之战”,再到“三国归晋”,我从中认识了大仁大义的刘备,认识了鞠躬 同时,我为桃园三结义而敬佩;为舌战群儒而喝彩;为赤壁之战而高兴;为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欣慰;但又为大意失荆州而伤心;为火烧蜀军八百营而着急;为出师未捷而惋惜;为蜀汉的最后灭亡而叹息!因此,读《三国演义》是种享受,有时快乐,有时悲愤,有时激情……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七情六欲也就融入其中。 一来二去,我看《三国演义》就爱不释手了,成天废寝忘食,沉浸在书中。一天不看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至此,我们家便出了位“书呆子”。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时期,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以这一时期作为历史背景而创作的小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千年前三国纷争的传奇,多少英雄豪杰谱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历史的壮歌。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被喻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狡诈的曹操、忠肝义胆的能将——关羽等等。 读《三国演义》,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于我眼前,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往返。我读到第四回,讲到曹操与陈宫行至成皋决定到吕伯奢家觅一宿时,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吕伯奢一家后,又复杀吕伯奢。当时曹操还说了一句很没良心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以致陈宫认为孟德是个狼心之徒,弃而他往。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确实太没良心,太没血性了。令世人感到气愤,致使曹操在民间背负骂名,毁誉参半。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感到很愤恨。我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宁可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自己。同时也令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宁可杀错一百个,也不能放过一个”我当时就觉得曹操很残忍,很没血性,做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呢?可后来我就发现这样的看法是很肤浅的。细细想来:哪个人没有半点私心?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备忠厚仁义,他不自私?他攻城掠地,口口声声要兴复汉室,其最终目的也还不是要一分天下、掌握权势、称王称帝?所以刘备和曹操都是一路子人,只是两人所走的政治路线不一样罢了。刘备善于保持住良好形象,这就是虚伪吧。相比于刘备,曹操就显得真得多了,他是奸诈中有坦诚。“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心里头有这种想法的不乏其人,可是 又有几个敢说出这样的话来?恐怕这天底下也只有曹操一人了。有勇气说得出这句话显示出曹操身上的一种王者气概,绝非一般之人。再说,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个误会,杀吕伯奢则是迫不得已的。试想一下当时如果吕伯奢回到家看到这一幕惨状,他能承受得了吗?我估计有三种结果:一,吕伯奢因悲伤过度含恨离世;二,吕伯奢痛苦地活着,沉浸于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之中终其一生;三,吕伯奢从此与曹操不共戴天,决意为家人报仇。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于吕伯奢而言都痛苦不堪的。这种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换了谁都承受不了,还不如被曹操一刀斩下来来得干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曹操杀掉吕伯奢未必是一件坏事。 我从《三国演义》中所读出的曹操确实是一代奸雄,可是他奸得真,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