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21:46:45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x}n#K `kJ}دzw:zU7)5uk^@OZ/Q>])8:ZygfhzwWS6SwFTy UKJU=3>]T~+.yspA_x[`R5+W˔ueݖY 4Swv2?\SZۡMѽq:?jwiTZ&&٣x*v|roW $6H^ٻ_9wY;, z[OD{0ǿ֯edGռ{]IɺРhuF }OTn=5MKS-P>}WGOʹ4'g1&-,-3J[$KuI$jzLտ)U ӠS@áQDX}RxI ~P״v0' lY+DˠS=ݢ={鄨.%]QZ 5GstO,ָB bim/Y #.;fQ;4Th?XQ8M OU#Rv}|#t^< Zڪ}@&[ hLAmmU_9ӈcIonF}/\{rC,ռ0Ƭ` r iLy^ .RG?w:Ѡ;u𒫚׺zG=0>8oq)}Qrx_aOyGO,zH< >y_UXeSFK#o1ξΝZVMUhŨWI BJAl4C}L'<[uWd\"fTJ֘xw&.K42ܫzNBmhq^*ZYR`ɿ7Ԏ5/4,_۶)ˣ4ki % 7|ͫfVf^wVJ $m|59ESpn$s|Ku"څܩ5J#uMt}5hY< q,,״a#:XU+NDJ/ĞIij޸wX.;Ly4^O.G#I%>*i5lꬣzzK|0M9-5SH{8^C>īR2 *_͉Z=fuՊ jHãyffu'VzֈGGO$&oΉ%6U!e@t -z6B;d^%,i͟!M1On#9Rάş|&9A+ITбP~{SLIBUZkk^!MFn0KVrAvA2zT"R^>r#ճlL s"^0z*]E:~'Fˆ`f޿!U=Lzȓ4JtvFG&F)fGsAVMCFV LuЊBdΒ Ў~oo&A)P4-W?weUͥ!zMY[@=7r]/A-f1_ ڢR D)~4~Z\J+D'(Rqz^$2CKꝙ *{V"%12ʗALVZt7{xZXۡFOC6XXjgD\.Lcۭ6O DG/K|XS5=-N&6-& k6Y !L:FK-us<柳р4O4+n> &nwpCR@y7g{INYA<1mO?ҧHyd*a0H%^J%?໕|sdv+A-\p9xRckb < P4pª iU MPy #_ 8\y>'Wr9H֨Si@lIL+s ^v)J"4'Rz!mU j/4(ihugJ3iگsۂ=,}˩"JPKjGQذdO9̀O_M> ߷hR̄+@#Vjp"P7petD;g+l-s>\;t{ȏ4bC֏XHFtbܽDžLJ `;E KU;I+` #SXRy AߒA,hO^Sg75tb!E_GyךK"[3حң.Vu_i  3Sv4)qV;C zfr  6IĆʶ"BkĝTI3QxeyC<|.R&1f_8L夿a߻OcHje;jUxۃ}< GD?fG]QfYXcpj6BoG풷u\@܍s{wlBC BHnh'ܟRG \O2i3^E5fiɪw{UV 8Xo~)G K4GcR\e\omkqxy QnJLAmԷ`ȸǛ`0 F ;Iżz@#9q+{9uBAUJ'"bBm|/<-sDX)t kE[VU^NV223A>)CZhn6is;CB+yG2Gū P/ɾWj yyǫ4:a ]]Zg5&wG *"I;㠃 t DouGxgHcoh_؉=$q5kɰL$ ܆ux1]} dNyqC8Ӕ/E4W|PX ? 0Rb vS5p#`fi6MQoT&yM,֢xg%`*3";HII v2t iDA/齟!AˢeMREɰ4pD}e\}E\兄-7i z]VvBxv$R2Δ!T7#q\};ò؀Wֹ#3٤A^t5( `I1utOk}!H/u /tqz3M[aR([6_0ΨeIY ~3GƤU-n14>^ZqL_v٣9t'?yf/{gTxQ!Iäe/ UJ+.hizS={ػC:S#M=G}h\>5s'}\{qө!NlGD~8 :q^>7Xb[hCq*.wVpЇRl"?bߣa{h?Y%I,er3'x%ɔd%XC"G¼aVx-7yϱ 1]."4H̿@&1(!qg:@DdSvA7@`9Jyp.vmx64-`&Ž8%4\vH8PcIQ5G=rMtZIU<-?^a$ZmogCD/$@#UX|$!Iv)[wqKIıژtdهd>+F_w}48P;h/iuo!pl|ơ_B/R<$^;x6~Fosa̒te?-h6Ei\`AoR9`g9}/ N*P~8n{(wsm%uɲODP[1ݩZpXZ~y/^Nn3o,T݊}.K~"g/x6(.Hy9fSz?XCfye҅kQϳ^͘4٧_l$:.$:81%7júǟ7{Qό*;9ls, AtWR|]|ΑE/6p"ݣ# ƒ5LWȝ$g~C0sл4cZ<ꍸhxMW.)8_$#C3.'dk3ڷChbFpx?x^b>6_kpfrWb$:ށPk)>~M$;.,u@rۤr (홧_J, :8k?D$5.f, hOH\sE7pm̺y(㣻Q )w>""&=(窥UCOhڒ 5t@O7Ƈq@9t"r:xl6\:oM-y2H`Ԯ_uNR )AdPcD#&Cw4pHP?Qo/~rk|٘L@q7qYr\r}(C7=/" -]M߬iL"y95=O#"ahZcMοNk Co`GJ^xy"%d?YshfA l%}~E,Y؉ӓEv%+IJ)Τb 30uQn5!RLc6dx N7>OrP4 ?"wݞyRiT;=E*8ΖޮZX_+qƋ:EobNA>WzfNÇt,0C DS)#k\“P[dim?]Al czQ[!] ʧ%Ms1^g{DDbn{#!~iݮװ-9KH@:Fx,ܙxg"رg2(8p⸿q8M-g }tgݬǬwd޿W:LnϨS|9UgRo g{KbjA%JbB+= C͈Bt 2恠GKVjC[#mwh0+4_4-hxsGfk8ִ$&vi|fn;@2~A٧wp.iD3ob4hbB%BTr?ȱVnئG„sg vdx$8f+L] Vg˴J(4C]IϧIʶ_ůKJiMlla, /p,|=H`;v.w\T+=v*NTniHF1+(i~<{C&Xe}ZjiBfq ^Іػ>Q]$޳@h5FVR5 IuKeX.NMrEđ.{q$KW:رѨ.ck 5ѐTJv ,[ӊB*\ކk>AƙYךi:55ɲ y(o;rIegNJP'z:ViSdrsPnO y`7,%yRrdїzm MnR*MY%Aut~1)WCSGT=`yoelV% &Lw?1  r[tJHS9[>1Sq.qZ,̡g ]vf>d̼YS)#Gn+nuFP zE}@ON]40A5 8ܤAbdw5T[G]HQ*.#IY?ɘĸ3iK?6guđ 1}gb%~`;Mk QV%6sJ]-&wM.T..S%-|71Ugd`q.fE[Yxm} \3e וY[38}ѭ^TYyDRV\SʍwO? ?~Q.&,ʊ\uy[MYlD4Ap@ƙBsD<2=}S1yi}tǠRQGS,[9aqax-Kq/m {vě bj{H E6ROhƩf)Ҽt>ՅA}vNδ(h"kW!X8dY OFЧ*qj7 kYDxFjB2O-0I*!TRWIMHBI:^bK_!z 2UzKFU4&l>@=!Ii0c~')7\;]+ q3#}AA=HCv/}-qо{\ Y-_m)'K2crDf4XW(*Y6Ϝ5nͺTCgN"*^tHnqvz qoS>zm[..u-B y("%Fcy"uZO*% j B#a}P5׭NBTʦPi1 _:;E o9O/|ϑ67F:?#JEo~6Y/daoڼl^$ڀUQ'َf'=ZWxBpb)7 ;Ia Є`SFx~B<sΏJ <>03A d0ž-fsKLQ=u:4l!û)>hbSoY]xģ1"h4R!Vѐi]-B?uĖhjb:"UkHѹ~!4u9x+dAv C'>o0tHr3XVdg3YV+Y<ţn O< f%+-.lD m|/]2Oszlj s"hnyU6aMoE#?7gc2ǺOC" d`Q)Ym+Fhf:^8DfT ɺ% Ga BF\FDގ4be^ "FUa>ZIn/G};qgqhGt6b)&ks`C k9"/3\ {4̗e( PdND8JrEU'5$%,hJМv3qEF @kf]9hdṭ1x,++H֤SqHukY.",ڒ=n|],(& F@>eLgk()1(DxETS4^ttNH̆pyx!At*=( Ge U%3U6]Í){ .ŲMi$"kdI7n7(?Nd6E`cUZ_:Q+9A0cog:%C+3=ip[dZHORc$^Xx;esơ z"NCY:Vt!T:*)Эau͹Iaw`ZK=bCn7=MEԖHQ tf6N[xEM1Da*H~ՒmkݶSdN߳9ExpJ4Pf?Qy"C68fA1Ai;pDNJN㤹TέJ‼ *FZWWsr<,֗$ω&{ۜ܈KR~HkVwZF(24 @K LnSx"&ĤAՃT?Ih|NW4],1?GJk ddl<6ůǥfvlYW }F %NKo8zp9Rq4[`֝ڱy2^  ;7eQ hU0Q[ǐtCx;8&3)\"0-p cQE 5 =!(20ԑp`'U|G6]^*I>a)qt<+R&Lmg(:wFXRo͋&p@t֡?$n7:7I0Ԣt?u~ !ei#D,oV]h 䄏a3r5LJ$&g<\iAXpz.{>K/. xpӁ܉`E|y^:$?lGuuĎ4?BHMeN=Xڲn%͜i7''ۨJ3zS(Hhlf>\OFH߁C0:!`NdN@t,{^Bc3e.`QۑsqO٠@vՑ]iA^\fN4%#6Y1N&aۡYLDVVcw` q\{}AsRbw.^TA&9yZ̀uhcwMuIuB~^Z|M1i]Jd0)}aUBm2hGJWP3*~^2;pt S-Ӗ2OFr˻llKྙb`su5pjܹ%aC8r[H(S I9]66:IC@l%LEkfoƮjMVF ߽4X;)!%F'qX1o*Cu˺i6Q"bZ1e{ʧ]3ߍE˧8?R$m"O:vz5>DqŊf"J A`3&rA$I >ٷs;pdIQ?I7DHx!$[ؾ dWE1P` ([9띣& Ys5 ~k޳t=qPP er@^ gn)(t`ItqJ" DC$>U+{&0\=&N[Eey(Mg.Y84AUAV"b(LJK"+t鈬I|HKYQO{ cy`0d fӮďl/蔁qd {T>:$&ͅAc;Wע}kӥ-gvGzKgX~udOvK\PP[uKz5'//~/XYyWc>&gX8WAЩ%@$>T~Kv"Կq&42awp tL<&߁o9]5[NPFdل xY\d  x矖tQYn3b dPkAOr@'is Alb[㉛cX P_xH]׎7<2/ go0E*m=qtrO?PX/燈(ܳpd߶߾R-fm6 %ީ~(@Qg @a4֟~ԇgbq5Jhh7f:R]/t~OXv5H 뙂o+:|I:סPfNQ(K,(%_Say>\TE^3F3)Q\DaP뚓ѺYyhjIa80M"nou#C6U>#R.UI\[N;MSgh:fjGZjv׬_nJ+ߞKŠf,r/I(BȌKt%aYMfIO1<"8j"FuY[ATӦ\>p.WF.YQ1٠ͻ_ǻq"*a[Z|ѓm\ÌPEz=*=cC1In|SoGS<?^#WJf`|hx 6 q\6[@"2AXK'!#x'R~y)5;*Uo.`P8$ ɖx [tg(oBv2p) lWc6 W0.}nHg$[mD`82= I9g"ԉ;|d۾'/hC5FTkc/S΄fp&=m(498!Mrq9,w# 6"x 6! FR|f /S'(nY0NHz:aԜ.0(+ص%}+6gO5in-+;}%j/X`Fޅlki<0i .kqWkJ.eCk6y*SW7jSV}h5hӽp9yjJLvd {Bυ9e*3I|6쨛S oU9\0CѤTk B[| M .BVM!F:=al5e ~sW5gIVxg'4^["[ׅC\q}i#hzlDd+ @ F1P 2 atujFğ"jtúCzQZYlviB3Va]a6VO8e(H) 7%$dV*L'h#^-M??G7Su1X3(˂N#coQ(?{(,S_ex~wYi bbrxfk/ y:*C#E^^:vizu d7MrLz0l3i-œHu Y v⽺0.|94R= Xmag3sdɾn V;/n;DU.+_F;l)p*Хr) Rv/a)LWܓARVCl>ˏ!kRJM.GBߺ<{-$=K4PFP'lk`k`=yA(O"Zj%f&(""jb/bK/8v?7YoE[m\\. ILԱ:5sk\%L3׌P¿Rt 5Jρ]4+ϟIૠg/L@ay]fr" X+Yn[5"E'дGP/気qZb@ ,4ir h$ɗq+"MA5vb ϟH;؞pN\=7`Bb$m^Wydfnҁqpc=K|a{5&ĉf] ŶFZ/R4GqhuzI_i^o&>ۍa}N ?ƈoDoqE2dtIuԆ$k0r%l%ޤP/=ٳ:;s81obC.!鲽0ͨCլD(*_@k9s8"ZZ;91gfF}@q+NǛC_@=.iƛ8@J]9[ͽvȼB_'hW^=$! Wâ#)|&PŌ - ngF"!ϾzWHG4]s3`y#~UKѧl 8 U*+zT/;Y,fy4ӿbSXLqe"?Py~UHf0Cg_|Wl.>vt_CTaNs1]pj 8"lE)&DƟVF5_Ԡ%  n8bc0NCY#oԮ^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湖北省秭归县新滩中学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要点
湖北省秭归县新滩中学 谭复根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列宁领导,指挥中心在斯莫尔尼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十月革命的意义:(教材第5页).
4、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① 列宁领导,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② 斯大林领导,1928-1937年,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1922年底(12月)成立苏联.
法制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1919年1-6月,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克里孟梭、英劳合•乔治、美威尔逊),签定对德问题的《凡尔赛和约》,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
3、对德《凡尔赛和约》与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4、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美国未加入,英法操纵.
5、东亚、太平洋地区,日美矛盾尤为激烈,1921-1922年,九国代表召开华盛顿会议,1922年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核心: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实质: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结果: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6、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7、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罗斯福新政”.
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先例),消除经济危机.
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国家工业复兴法》
意义:P23.
危机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只要这种制度存在,危机就不可避免.
8、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9、恐怖措施:①:“国会纵火案,②解散一切工会③焚毁大量进步书籍④反犹狂潮.
10、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专政(最早,危机之前)
11、1936年2月,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把绥清政策推向顶峰.影响:P35.
2、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四、五月,德军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轰炸.
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战争规模扩大.
3、1942年1月1日,26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雅尔塔会议,内容:P39—40.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与苏军东西夹击.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日投降根本原因: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展开猛烈进攻.苏联对日作战是履行雅尔塔会议的承诺.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繁荣景象
原因:P48.①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下降.
原因:经济发展中的弊端暴露;1974-1975年由中东提高石油价格引起的经济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3、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4、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原因:①美国援助(马歇尔计划);②重视教育,劳动力素质高;③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④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5、20世纪60年代,“欧洲共同体”组织成立.
1993年,“欧盟”成立,至今有27个成员国,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6、日本成为仅次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
原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50年代,美国出于战略需要扶持日本;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1、\x09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被迫下台).全盘否定斯大林.结果:并未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未取得成果,后转向政治方面,主要表现:由一党制转向多党制,国家权利分散.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的“八•一九事件”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2、\x09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最为突出的是匈牙利.
3、\x094、东欧剧变:
原因:20世纪80年代,经济困难(根本原因)导致社会危机;苏联放松控制.
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一年之内
表现:各国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国家名称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国家统一.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x09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领导人:尼赫鲁.
2、\x092、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造成印巴之间矛盾冲突不断.
3、\x09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4、\x09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5、\x09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6、\x09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x09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终于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8、\x09“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9、\x09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
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10、\x09中东地区动荡不定的原因:①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②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是列强必争之地;③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11、\x09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机,为中东和平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两位以色列领导人(拉宾、佩雷斯).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冷战政策”的含义:P84 本质:遏制共产主义.
2、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美苏冷战开始.
3、冷战的表现:
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1949年5月,美国建立“北约”组织;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约”组织,标志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4、\x09美苏争霸三个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占优势;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0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争霸高潮;事件:1973年越南战争结束,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20世纪八十年代,有所缓和,事件: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5、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6、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目前是“一超多强”(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7、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实力.
8、20世纪50-80年代,美苏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直接威胁世界和平.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9、1999年3月-6月的科索沃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是对世界多极化的挑战;说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0、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P95.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扮演重要角色);③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1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①利: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良好机遇;②弊: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跨国公司把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到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14、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①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②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③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④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1、\x09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起源:美国;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特点:P104
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②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③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高科技;④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x09文学:美国,德莱赛,《美国的悲剧》;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3、\x09美术: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西班牙,达利,《记忆的永恒》
4、\x09音乐:爵士乐,源于非洲音乐;特点:即兴演奏.
摇滚乐,源于美国.
5、\x09电影:电影诞生日:1895年12月28日,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
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

uykuy

我也不知道

1课: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914年4月列宁回国。——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

全部展开

1课: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914年4月列宁回国。——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后的主要任务: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新经济政策:①时间:1921年3月,②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人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成立:时间:1922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仅有4个国家加盟共和国,后来扩大到15个。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年列宁逝世。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①时间:1928——1937年,②领导人:斯大林,③主要成就: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农业集体化步伐加快。
新宪法通过:时间:1936年,意义: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后的“新秩序”: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②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③主宰和会的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④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④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国际联盟:成立时间:1920年1月,主要控制者:英、法。
华盛顿会议:时间:1921年到1922年,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课: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1929——1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实行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④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建立过程: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
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军部。二2.26兵变:①时间:19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会议:①召开的时间:1938年9月,②参加的国家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③英法的目的: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世的和平。④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⑤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绥靖政策:在面临法西斯侵略威胁时,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为自己求得一时的和平,达到祸水东引。这种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后果: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的全面爆发:时间:1939年9月1日,标志: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主要事件:德军占领法国在内的西欧——英国遭到猛烈轰炸——丘吉尔上台,主张强硬政策
二战的扩大:①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主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一步扩大的标志)。
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建立时间:1942年1月,②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了联合。③参加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④会议召开地点:华盛顿。⑤建立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雅尔塔会议:①时间:1945年2月,②主要参加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③目的: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④主要决议: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1942年7月——1943年2月)。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时间:1944年6月6日。标志: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作用: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
二战的胜利: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
二战的影响: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损失。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时间 表现(特点) 原因
五六十年代 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80年代产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7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阻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的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经济稳定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恢复到战前水平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持续繁荣时间: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原因:美国的大力援助,发挥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欧共体的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1993年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成员:法国和联邦德国等12个国家。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崛起时期:表现: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重要生产领域,名列世界前列。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大力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适当的经济政策。
危机时期:1974到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70年代始,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东欧改革:背景: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
主要事件:匈牙利改革:背景:1956年发生了匈牙利事件。内容: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高速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被苏联镇压。
东欧剧变:背景:80年代,东欧各国出现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过程:从1989年开始,东欧国家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随之发生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两德统一。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亚非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印巴分治和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印度化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现印巴分治。后来,印、巴分别建国。
印度独立后,工农业和科技有显著发展。新加坡和韩国成为现代化国家。
非洲的民族独立浪潮:二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埃及独立运动:1952年,纳赛尔领导革命,赢得了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
“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赢得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战火频仍的中东:产生的原因: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各地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以巴分治:1948年联合国通过“以巴分治”方案,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英国结束在该地的“委任统治”。战争的爆发:从以色列建国到1973年,共发生了四次中东战争。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战略位置和石油资源,使其成为各个时期列强的必争之地。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水资源的争夺以及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使中东地区矛盾极其复杂化。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收起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即十月革命。
3、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十月革命历史意义:俄国十...

全部展开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即十月革命。
3、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十月革命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
1、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3、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4、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严重的弊端。
选择题:
1、“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的标志是( D )
A.苏联的成立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D.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C)
A.六月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3月18日革命)
C.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A)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
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苏联这一名称始于(B)
A.1921年  B.1922年  C.1925年  D.1927年
5、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是(A)
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D.民主社会主义国家
6、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1、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规定: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1919年—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奥地利、匈牙利、土尔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亚洲、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3、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4、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4课
1、1929年—1933年,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这次危机的主要特点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2、为对付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即颁布的《国家工业复兴法》。
第5课
1、1933年,希特勒执掌德国大权,称为国家元首,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2、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在形成了。
1、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得利益最大的国家是( B )
A.英国B.美国C.日本D.法国
2、以下对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九国公约》认识正确的是( D )
A.使帝国主义重新划分了在华的势力范围
B.美国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地位
C.日本趁机扩大在中国的势力
D.暂时缓和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3、美国政府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实行( A )
A.罗斯福新政 B.精兵简政 C.法西斯专政D.门户开放
4、下列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D )
A.它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C.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D.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5、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 )
A.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危机
B.采用国有化的形式来消除危机
C.用改良的办法而不是扩张的方法克服危机
D.兴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队伍
6、德国纳粹党残酷迫害犹太人,无数犹太人遭到了非人的虐待,你认为纳粹政权迫害犹太人的根本原因是( C )
A.夺取犹太人的财富
B.犹太人想颠覆政权
C.煽动种族狂热,为侵略制造借口
D.犹太人中进步人士很多
7、关于《凡尔赛和约》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莱茵河西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B.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C.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D.德国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
8、在《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内容是( C )
A.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   B.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
C.德国海外殖民地被英美等国瓜分    D.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9、在华盛顿会议上,居主导地位的国家是( C )
A.英、法、美  B.英、法、日  C.英、美、日  D.法、美、日
10、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在发生。( C )
A.德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11、这次大危机的特点中,不包括( C )
A.工农业、商业金融全面危机  B.破坏性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危机
C.危机首先从战败国发生    D.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战争的危险
1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的调整。( B )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金融
1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B  )
A.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D.德国策划慕尼黑阴谋
二、列举题:
列举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第三单元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后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英国和法国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慕尼黑签订协定,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
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成为“绥靖政策”。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答:根本原因:和一战一样是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其他原因:一些大国为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世界各国人民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互相配合,还不能组织战争爆发。
2、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答:绥靖政策的影响;战术思想陈旧;欧洲国家各自为战。
第三单元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2年1月1日,美、英、法、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1942年7月,希特勒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打颤的重要转折点。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了总攻。希特勒自杀身亡。
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8月上旬,美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日本正式签署了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其启迪?
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2、雅尔塔会议的评价?
背景: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苏军解放全部国土,并从东面向德国逼近;美英盟军粉碎西线德军的抵抗,解放法国并从西面攻入德国。
影响: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消极因素: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一、填空题:
1、1938年9月, 德 、 意 、 英 、 法 四国政府首脑在慕尼黑签订协定,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 慕尼黑阴谋 。
斯大林、德国、联合国 9、苏联 、希特勒10、柏林、德国、欧洲战争
3、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成为 绥靖政策 。
4、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进攻 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5、1941年6月,德军发动了对 苏联 的战争。
6、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 美国 太平洋基地 珍珠港 12月8日, 美国 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 扩大 。
7、1942年1月1日,美、英、法、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 美国 首都 华盛顿 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8、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 罗斯福 、 丘吉尔 、斯大林,会议决定彻底消灭 德国 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 联合国 。
9、1945年, 苏联 军队对柏林发动了总攻。 希特勒 自杀身亡。
10、1945年5月2日, 柏林 守军投降。5月8日, 德国 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欧洲战争 结束。
二、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没有参与慕尼黑阴谋的有( D )
A、希特勒 B、张伯伦 C、达拉第 D、罗斯福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C )
A.偷袭珍珠港B.莫斯科保卫战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
3、下列不属于雅尔塔会议决议内容的是( A )
A.决定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C.苏联答应在欧洲战场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彻底摧毁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政权中最先垮台的是(D )
A、日本 B、德国 C、匈牙利 D、意大利
5、参加雅尔塔会议的国家有( B )
A、美、英、法 B、美、英、苏 C、英、法、中 D、美、英、中
6、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时间( A )
A、8月15日 B、9月9日 C、8月25日 D、5月8日
第四单元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地位下降。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
经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科技含量高。
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的货币为欧元。
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金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0世纪末,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
简答题:
1、50—70年代西欧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欧国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
美国的大力扶植;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2、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扶植;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科技。
一、选择题:
1、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D )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日本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的是( A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D )
(1)本国的民主化改革(2)美国的支援(3)第3次科技革命的影响(4)重视教育
A、(1)(2) B、(2)(3)(4) C、(1)(3)(4) D、(1)(2)(3)(4)
4、1993年,欧共体正式改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在欧盟的成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下面哪个条约的签署?( A )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B、《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C、《罗马条约》 D、《布鲁塞尔条约》
5、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B )
A、日本 B、美国 C、欧盟 D、德国
6、日本经济曾经以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最终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的时间是在( C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7、欧盟成立最初有多少个成员国(B)
A.6个B.12个C.15个D.25个
8、到2003年欧盟有多少个成员国( D )
A、12个 B 13个 C 14个 D 15个
第五单元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八一九事变”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1991年,苏联解体。
简答题:
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答: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各种弊端进行改革,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改革只是在原由体制下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之他的主观主义和急噪冒进,导致改革的失败。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
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
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