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北京的春节是什么风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03:48:00
老舍北京的春节是什么风格
x|ir*YV2U""32R !&I z͠A%{Wn בemf  kA`+a=F ^_Ę+ȵ_I|f}f\_Q/x/=d%bHfSNXz2<ʄ'T+ 0/L%)WZi&f)oS!`D[)Ӭ*Lm='y{LnglpfS?`ѳq=HITLtZM4M?爗{w3j6\Oz~I1_];e+W)90[`DaD%4N0҈5Q2a85(mMi}}dWO^4& 86fh?|΃M2^)}0PU;d0`Ip\~h^dTB£R4ia~68wMgrf__.G[?_RV6g0_!H|LI朔=ߘϦU0~LY0|90yaad9'_{v62NLKy<ٓ:] f3#Qc*aVN}vf0H.oIdjIe"6;njP!2οgA'8h}n`2 I[X Y 3SNhqub\>Kc "vi,ad>C\hy( RG]juAhݸ_?U50ePeBO3f:nx!>/[3i|l A |i_v h&K߾^Z[O_GVCѬIƎ@_cx+jM q/umyڛ' .|["<|&>U7|xأolbz5iZ(LT)QZm*QkLM5hb6΅zx 瞫SEY2< K X|xQ:l*lQLSa/ (&mt,6G(eޜdt tg2 T8Ыh5l &}|4OBrX&0_Ҝ)֭(V쌉>2@(L˼$*wmf -fc8Eo+%RQ0G<eP]ݸ۝' d˦K|g6򚮂% wr;2 /nJK1ÀvֵxL@J{.:/ 02~I>`z^ykLz 1;D)>2( Z8o)< 6J@\ su\E: <7۹- f 8χ8kλamSJ~F{GT/ W~PnSLdꦘ "wP#&K2_-r3'k;Җ˖yEqen_J;FΉ2=frړK *>?6'h߿~`8r8~9w @' Srf03cj;%zd{AnUAq 4@(ǵd $I]r f7XƭlkKAؐI>Ɍ6\7:]{'jD&D@l6wV7El'R[İS2&sRK?Xg'D28BNIjk?hW]譊 BcۑS>p _5<)r3(-\fd9{Y@9ʙIm :HhԄGPၢX 4 (ET*:DK0E$`k]` ogM D"HO ʟK#5to=Ks5iгֶgٕ\~4 |;6矷pxzO$۸X>]J,0_cLg#Ns|w3Po6ȦFCՐ BmB*B)\ I EshI7<5 Ͱbprv<_ҥݹu>gjh:W-i4%aG3an6u@re FN)5G%MݚM TYG[[gl7"V*ed ivygU89R%u^`+TXޘ!GL7;d%Oqdض~E)Ek?X>(C Z6*mb0I$ǨwHB؉ٽ kK9i-_0g1OP Mn9a &s|8wa%B!$d6x 'Xnټ1H$9ʉ (p Fк|G;' az/JRbAx|AOY1 dMڊT%E=s*QBr˜~lu:J-.{GA1,"ўsa͕߭]Z2""'uZT1zJKx=&AGv!l PClpjyrVu nK!ac*Z$#:CpmVS昋v0=aEbx\'uoet:=kvJ$(QR$[MTڧޙ: BxVKƿAR& >dr5@J?DW=X |R]:&bm0Mn+A/M!]!ٸe\("~o{;2`yprt`1LOVPs<bPy^fއ>(_!94FR]=@jb *vR5^MEMNJ{_SqXx$ :1^ͦKB.^0vH!Ơ欟LȶF5_15p14f2"WAeyp 9b;f#Ԃ%׼eٔ4@IZq*Lѽ%T4LD\d) I˹wI_c/.yW⟩[by#aζ|;.6z2G)gp+i\F`®~wB=.b ){ iUƎT;U0m@`7w"]) TV*gVYE2)[4^PqzхeW. /Q ca42q8^@ 2uT)V:N,RX ;Լ3~ƒg,L Su$o 7bCLhB ކh.# 1ƒOAO%-ީ [P1Vt':wz=\dg6A6TX1tۊ= fn',-1c0"Uڤ" JlZ*EZ͋f<Ě6yճPau<lw:][s4!(ܝS?Kv+Y@qYwq RIpV("[V\{MnzKA  <ro yz6:@߬q~^*Q,BzESdJP~MnFԹ'#{sPQE\UuM6(J{ԺٸhOM^KRti#$ybaҕB$<%((vRBx~ݎ8-1+> YvaK%y?^yx;L;Cg3[Yؼttj9~w]b&F,4 mD5C'L"QtFpO 9$4%u f+z&nA)+n㓊nFYje˨bVK=Fh{l4ѥ߫Ֆ([j%w8O /֞VK.'&{sم5XA4 Q^M~9̒+b% \Ⱦ }Rfƙq-R]Mht|P>u|Z")fףYaFHjA[ /FW *GK.qӋpuͻxhxZ <^4V#Z ODmWs.+蹛>ڭ`zrRLۧ"ixTzFm2w;UeneMdns N؅~1g DŽ/>΄>}N/ߢv@ӧg d% Wƌ-zXWGDP{L/~1.,+3-uD|Ӛo -"Ť)fڣI.H )4E$ k"\a?oϫxn -(ǨeΓx0[2Ɖp3ş ؍=r0c5^~5/L}C%nR'y_[\$Z٘H !_- ^HC'ʱ$G|eWS-1,Nƪ+9fi⤆n23Z0rfȬK'<5QDH+N}d5!y,QL$Hc7suE"Θ~p9I0#:~1䒬"[tr_W#L7o]f5iCA/t^6Yuw{zthmGMEŅ/AUi/)QIA?$|ez<ˆZR|$gW%;$1sȟ2J?H䈬l)"Z=?&^c=11R!tnjTcNJ/Ьͮ.by_,rdau4ϣ.L[\bhLP%ָ./bR ,?hi)t9PED!G\d~0#1g_Yt%}s0۰'\-[ TT~'H[l诽2{ǘ7l}7}n$j!/'~toUce0S5d@bbVJtdWM=ݳeJ|_`;e;"E&U I߻g>z,EPfjuž,[v}qb Щeij-0LMa!?l=+Svr΢}*^e#$o?a;>Sl(})bu>Խf1^dI1gf#ykcUlRlJr+x}Yul1w|,[hTleXq11΍]'BX$lbmО\EdJl0HщFvoj6A;ǣ=+Hji\ڞwLX(-]W<(d,uM]N"fa[lx{}F_;0axx:{/hۛsHrCGd?ˏ^ymn>@}9)TU֘Ӭ` ]"KLgX9V\[eT@2]r< R۶\KGA9T].(&mKD:RJB :cDzt-/aj-ڊ8dLӂrF^)=鞻>ʣ/sp@o ^^L|v+T9U+ ڍ>{1:$7i$ӊRWFji}r G52{\-Nh0LPSeti`V0i+oiNbWeQB#ye^Dl%J&O_C5GU dnݲN#yfޤ7W\찦é?Qz@ߛK8% z=#p|,_p)w8ns0b|P9`e{Wz2~ɝS+d~I]O$W` wT1҆?U4?J}M cEtdiVX+'EF0Ts d*tE6 ӄ5IONH^Ϣ?<\?/ol7q`]L$\)`֣

老舍北京的春节是什么风格
老舍北京的春节是什么风格

老舍北京的春节是什么风格
北京的春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例如,“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感受.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
  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7.课后“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五、相关链接
  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老舍的语言风格
  (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