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分别是什么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07:09:10
对于“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分别是什么呢?
x|ir+VϖdE( p( $ALt $@&$<-B؎t5dez~m;*W=j>TAw`RE3=$6I1thʯzrXDm'G/^' }&7ðdNmc WT -C'iӾ/$(\̰RgRx/ukR٠gf]Z34 kd\a2&ֳzZ2C][nBgd z WC{ 3wЌ^EԱm,[>;stz=zg:nć$5aR4~:ϋR{sUR< %U?NО̉f~1 Vގx\OKQhyS9<PDXF2)ѿ\7nqw$vv΃n=q`yΟucՅn}0{2 MnǸi] Z8F[dUٳ_Y|},y=C0dr"q5N&h51 zq̲ܯ(S= He&N#`vpTn0:D<"t٤{.UuyE߽ /V[$qkމ.oam>l6[6yo YtHy( MʳWi zro3+g FB!Q,'OA\ùN lSmEGpw \\Dc C9 =;LIG nxW~x_OP%Xo6I#~~9I*xSyvwE %ـ`~p2N# 04l>_F`VނQ4i2l.i7AкSmf s[*ϗp&?YocP!jR,$Ĵ3f`{mT f19jV>eֽN'HAL^Yz7,zەFdd8<ƳҦLwz]WdWSN`q 淞0& ff6Ev>OJxƧpIA߸JxyL$G=u+ٷ5 Ba4LJwk p掺<)D'+3Aşj ^"N ӝe{2[m +^U T=x`-KdWՂ34s? $ŭl[&IWW}# O TkQ'nae V҇{Dp23k莒ທ/7w6kڈǴ/ʀ%gY?'"aoD^&CYvef~q,`N6\^D.=n* R-)аatqq&y^߄ob61>ʎ`%'%a2 ;\":siJw`$e@&͚ON|.7a_yh>z E1dMNFX\F ne38B4g :9'\fam ~`~kFIbz̴A+ԑA sccZy {m !k?[K#3b:B!Z/LHO3];,~M؜ͫ lt`~}G 伜4G)8)V<K\6r%lFqCV2UC,/$.Ema)ө]VN]M2@ 0XYz.^$xTiĸ SO;E:Td2ɠ]%&{j /WiH{#(W m2H C+r6G٣I8SwՌ4>`6Ibo{//hcJ+`zzc`)q[7ST4]E{U~JI&:/jBc}Itiםt,C+oK6s|5AB, Ԣd {˓ilCН1C I݃jAf&0(ly6$&9R5h5 ܯ%\ )@Ny'trvOu$icW\[$z| W)il3*~2v'FGi#Ɖ`vLѝ \H{>0<'J2# UL+PyތWZyvH ͫzq^hˢ! /DcLD6{dNi?UXD1V ķןL~x;M'Oԣh])g{}(#| <e·EFX[ eؠقk̙rl[*&[@ݞRPAS5HOJ09lg%)Sv &6M!H6K u%D%^o䑎=b ^C@.KP{G)N]v!hRmd:Orf` #kSdDgp7L%ʲh@o'HkE~D F "qb:cʘ݉bzg%]ԡ8yI9e43!9iE0r6+阞˵&5uy;ɖH&pzR%Jځp] ?$o#'!1ww0[ipGB2 U7yҤyxS*<ܧ+;@Oj&JEL.ȧy^I#F0J1mYZ5N 72)q*I w~xK#O`咚;0% lվIyMᦌgLg9+sÔ, 唚lqhf]HHSn%A?61[YOiatiBaRe a) MLƧ;:u n@<{8 e]hF }35Kz$Pٺz{@rn^{e6d;h?}3S3&$&?ӵr,3 ١K4V GܻNhI۟}0j-)ؼVSRʛ—xdcraW+P{3rC߈\tCxOuvW͚0nAǕyzfFй@U 4eg^DZr6eB/E.6,(^"5Yjmǚ ^^HUØ~xk0w`R Aڝh3R^AoD]*v4!һKxs1G>s'[YPaC|pՃ@}ãyZcZ@7m(3wcW0ŅKvX}RBAh jYr)egt(F'tc.)P/QSkk9kӿn5\̝9w=138Ld(v\PgIT0~:YKvv.4Kfi27RF@aZ7 G]f* I1']P~OM9xxHf2\UYv$Yϔ_9Od7fM?Pߥy9Ή,Mʽ#]rE j͎j 27gN]M em5nW/$T׋OL*}o-ST! Ӄ.#stq´[LBe~qD5Ƞɤ]$P<+ WM!T+h;.cQw1IՍmcM1/NSZB`L̓p,kW|PR%uNy)Uq5SK;v\M ?,O o\5# XZTJ]N`Od( ASxVF! u2њ!MC} 7Qy!TLNn\Ϙ>bnٮR.g.{=žLVΟ +YOʄ򁙀^i! Q) | @V%kT%שpzڨbO!mn0FrI3Tso 0=Ce"la^GN1(Oq+ٿ(0X4#E)Nm/}?1 wq01x5ZpV*1\ׯm5(niW_pAl)k3[n6G~VW:|5>J\m ԖR@2O@-{1s%t2֦RgƥOZV(妶ߖ=ɱ刯ҭ>F'+&˙f)}~17Jn#N$[QnE6u;sƁefh*ޏn\y@e ET&6q5.%7fWeEUy3h5.P8X+*dXŭp* ӿrnRB A[~ˣQ=Hr@l)pbh| `TlXL`K*/-#;ހδ)SڒX)ҵi2-A,ق#%/Lk{ \,J|s%0 ߶nuTre$!i=Z-zOMU,hAROUE+eb ͔шg6ܓQ?gA7;5OوJ;elwWTL|mq__a23W L%k6xt+e{iJ*TSc?"0gl)ۓ KMpڿ0;qE)ˍTq.߉l*_?cWs)+_(vBj.rzHη̚awok 'Ndz )t@ӃXQ򖵛mJ<}4E/l.i(Yls\@ܗ3C j^Bnq58,G±ݕsbOC歼tCX0TU 'BMd-ŢfbUZ&&oQ~1ksx"%]C~.EkA|v21ٺ|]*Jq0ۄ]A;Sza3&lg*/.)#DZů:6@)<].fCVI;ՐgaItٿHl/_kYU44.HFhc[AcLqǰ^kq b_ݚB qK6GZvU=_:cpp` BwX.-Wt0S~1 LzշF}%"o~ F}PI IjTKmԯ? jIJ;w%TcQs:ijZ՟$vpb:]t2IN􀪇 V7Ҹ,(öhN)f|bd={Z+)Bo_SGך2n-`n}GBj!+1^?): (Jh< z#ZAIypzK-h{wVW^Xk_¨)"պUv%hr%=LcHRܻK#ƈW63vq: wI|O>gM~S7ه\UEdCĞ6oYP Tեͷ|?e" P|Ƿf⥙(A,]+PKϣ棠it`aG!P>UBc<'jպΞbXtwL'\T{dJ3 |h*^tP9|;2&[2R>v Lk ?]0x GJ4?-`5Cn"_w4p!4W֟pJ*|y?Jm%"L'0Sm4!Cz.gxٌ{8/᪴9щigAIkД/oFLyc#Atl3l_Ï{.%fCs8AktW@DIjv} j|刴D9Os~$; ?r Mkǯ>$x#ï"&EZtݞ2q甀BJe!4vsAtPH2 `gE&s GJ߇MWી^X4kFllIODC`כmٳLYϕ.Tl&d+T ƫ`Ώ{pϺ#{)^l!8cȞ-ta}3}cJ9v@RW]p1T$K4$˜Ϋ?Uqk`V#h,DNxdEOr 08 [;{7DU%gل.fB3~gä`|gP|[/V1I}MN2L* Y,IotTUnfc-U=戳 /l>lᅵWC֠愌lfsqZ!dƟ^‡i׮+pop%r0ߙ۠ކsj.rZ;`Qg+n!!*MK kp|ڏ:DA37|k~9b8r$U&fRhB }%-,㢤w4Ar_ÀSԠxRLm~Ȭ9oa7ręeh=wvo_ooc8S

对于“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分别是什么呢?
对于“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分别是什么呢?

对于“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分别是什么呢?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 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思想体系.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仍需要借鉴老子哲学思想.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他提出了作为人生价值根源和基础的“道”范畴.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脱解纷,和光同尘,反对争功名利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和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我们要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谐的天下,创造美好的人间
约公元前371~前289
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加冠后孟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列国,为许多统治者献之良策,其中有不少为之洗耳恭听.因此一段时期他曾为齐国的客卿,但是大体上他没有任过固定哪个国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岁时返回家乡邹国,尽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详,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当然孟子在西方实际上毫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由于他用中文写作的这一事实.老子的《道德经》和《孟子》大体是同一时间在中国写成的,前者却被多次译成各种欧洲语言,完全是因为许多人对书中表达的思想感到新颖有趣.但是相对说来很少有西方人对《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别新颖和深刻.
政府关心老弱病残的福利听起来引人入胜,支持轻税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动人.但是一位美国政治家揭示他主张这两种方针,而不做许多具体的决定,就有可能受自由分子和保守分子同样的不信任.孟子一方面表明他支持较平等地分享财富,另一方面赞成自由贸易和轻赋税,但是都未曾真正考虑过这两种方针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这种说法对孟子未免有失公允,因为他毕竟不是在参加美国国会竞选.一个哲学家提出了一套有价值的原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即使他没有具体指出怎样解决原理中的矛盾,还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象马基维利亚这样的哲学家由于把自己独特的原理表述得比孟子更清楚,因而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对中国人有影响.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孟子缺乏保罗的那种非凡的使人改变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在大约二十一个世纪中,在占人口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国度里,到处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