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09:46:22
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xZYrvJ/v^@QGq(RT$"HpK52-LTgG2{QlUY:q/;#r \Yu?RMx.Ȼ5ޑv[+c?~ïtPl.Ŷ"c-xԗ ONoddVS{+xc\S~+Z#5wm+n=w YMH5!H|I,`dhA"VRseZN+8E*h>C /!Kk-Y7%-H s~^+qF/YϿh)dKj/&jz`- ICo 褎yE>A59by{xe"D˞`I>SC5Ta&du36]eb0ZV5<w}Kڈ^ aO/6 % bbVNVH%.eD,)f GH%dQņM/-F0k6pݮBƍȧGWˢˋXM?F,ZH,O]ўA-{?WJB3J>o2*ަ]6KK%؟oLXDMv7D|.pSQp>YKNx_oOǿ_WFqj5T \Ĭ(bHw)gKr:H3E3#)\u-yulrxf*sr٬"gˡ[C(魂 Y\hމרl*LqsFO[w,!5>gǘTHHgh@!n{$Bj5YsT2A0fUt6kW\W,STx"FKY\0H;QI)?[Qڤպ`ԴzNI/j54A9b2rϬm˝JC4=4loWrdcL<,%-"U_@qLI2M-46-Nլ 1/bVѰiإ봻ii<۾7-65-F&C!b'j 7e:"]0SuMְŚ0`44{woYbz9LB"_gHid ɼ?[?$1K7 ӄ %`+u$km{:kX"s'9 ,ef= gY 8R2 ܅XON76-dɥl S% qf4o|7zH]JL!:hBzQt&Œf(QU珃վ>l#)Q1va6M@u#h~ֹdDJpbYXOB^-@U9,9ATщZPII^V6BnCRW EqX,{u,i; o!uyሡÖKнɓL^J蘵07PEZ|nZl}_LyQT[PӁ)b?'xSa}zԞMd4 d[R Jf lXR>]T] Deh48NphrcǏ1WP\e qQ3ϙ1M5tDس ,7w^CZbCңA'àPPo'ۂ,%'rд$i7BLɛ-4ۀl-5d%A"&ɈD5f2 nN`GG҈p3MlF ZC2g G!k~Gvǽe,ǨGY-ŸD#j:2KTրamKf 1R!D}瑡<LJkxnsY4ƭā=9SMaiPU%./t8Kzx,9ZKY$gQ7$m;L0KxVL3sHUL o>QZ=w)G )6+ )UlN0d#61if h>6-KrEguK +F&˛]H 0A _TX5taDe&5 f{!N$ma:H\ tY"5֡d">دެ״|}S_N?ΰc1R#:/'&RO/7KF{!!{Mdƀ38HX4LiZF019ϑk;ʟ@.2ݭ09ЬQiЉ 2t&3X`~ѩQ]KuVƅVyREoц (NhQ4.[յ|֒[]w7 iSЂ:O3@MpI8z}AxNO{}\p;-``>u r2~cxx^>'wr5|APfX}` `\$fQn9S^cm>i֫?%lZ3ӣ~s;䜼4Ug<|}o{ݮs^ZmplďICkXH at(?;A

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吾辈更应惜秒阴——《匆匆》试析
刘心爽
鲁迅先生在评价“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的成绩时,曾有过这样独到而精辟的见(“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朱自清先生就是“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他的别开生面、诚挚感人的散文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匆匆》就是其中之一.《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然而作者的生花妙笔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满腔情怀.
文章运用了诗的托物起兴的开头方法.“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气呵成的三个排比句,诗意浓郁.以有规律可把握,有踪迹可寻觅,去而复返,失而复得的燕子、杨柳、桃花来借物起兴,反衬匆匆飘逝,无迹无痕的“时光”.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但读者稍假思索,却自可得出答案.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从语言风格上看也是飘忽即过,如白马过隙,如匆匆一瞥.这一段说得明白晓畅,去又略带几分朦胧含蓄,开始表现出一种统摄全文的轻灵的意境来.
第二段,紧扣“匆匆”落笔,“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是扪心自问,也自然地开始将“我”融入文中,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了.“八千多日子”是转了半个圈子的记实.作者生于一八九八年,至写作该文的一九二二年,共度过了二十四个春秋,每年365天,共8760天,也正是作者概说的“八千多日子”.“象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是生动的比喻,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渲染“匆匆”的气氛.而结尾的“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因岁月流逝,壮志未酬而空虚惆怅的内心世界的敞露.这是感情的表白,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化意于事,写自己念及光阴虚度时诚惶诚恐的表现.“头涔涔”是极言作者因猛省自己蹉跎岁月,深感愧赧,而额头上汗流如注:“泪潸潸”却是表现作者因光阴虚度,无所成就而泪水纵横.言为心声,形为意表.外貌若此,心情如何自然不言而喻了.这一段言约而事丰,可谓着墨不多儿尽得风流.
时光的流逝是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的,但可以说大都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怎样才能使人们对此有具体形象的感受呢?于是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入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朱自清曾这样说过:(写文章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这一段描写就是他这种创作理论的实践,堪称为精雕细琢,针脚绵密的“加倍”描写.请看“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些具体且略带夸张的描写已够新颖,“加倍”了,但接下去的描写则更为别致,夸张的意味也更浓了.“伸手遮挽时,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样的描写的确让人从熟悉的生活中“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而最末的 “我的掩着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更是出神入化之笔了.叹息不过在短暂的几秒钟内,而此间内,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时光却连照面也不打,就仅以轻盈的身影一晃而过.这里夸张的描写加倍用力.而时间转瞬即逝的特点也藉此而神韵全出.朱自清笔下的“时光”正如置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物,经过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扩大,至细至微处也清晰可辨,历历在目,这一段是全文最着力的部分,作者为了更加显豁地表现时光的迅忽,描写是步步紧逼,越来越匆匆.一开始,借以表现时光流逝的事物所绵延的时间还比较长,如“早上起来”、“洗手”、“吃饭”、“默默时”,与此相对应的时间的流逝也还不是十分迅疾,而只是“挪移”,“过去”.接下去用以比喻的现象经历的时间更短促,时光的飞逝也更迅捷,由“挪移”、“过去”进为“跨过”、“飞去”、“溜走”,直至最后的“带着影子闪过”.这种步步逼紧,越发匆匆的描写,不仅形象地表明了时光须臾即逝的特点,而且使读者的感受由浅入深,体验由淡渐浓,不由自主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强烈的“惊异之感”油然而生.
散文是一种需要浓郁感情的文体.散文中叙事写景的目的全在于抒情.以上几段,作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细致刻划了时间逝去的踪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微妙的情绪.此即是“五四”时期一部分带有进步倾向的知识青年不满现状有所觉醒却尚未找到正确出路,既显得苦闷彷徨,又不甘沉沦寂寞,希翼有所作为的一种典型的思想感情.但这种感情的显现是蕴含在事实的叙写中的,即所谓“即事以明理,写实以寓意”.因此,从行文看,写实,写时光“匆匆”还是主要内容.
但随着文章的进一步展开,作者浓郁的感情逐渐由在山间林中缓缓流淌的涓涓细流而汇聚成不可遏制的洪涛,喷涌而出了.引文也一变由写实为主,在字里行间让感情缓缓显露而为直抒胸臆——让感情的洪涛飞瀑流泉般直泻而下.请看,第四自然段一连串六个设问句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淋漓酣畅地表达了作者爆发出的感情的巨澜.这六个设问句密密相联,环环紧扣.第一句首先问道:“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马上答曰:“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紧接着扣紧“徘徊”又设疑问:“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这实际上是“除徘徊外,什么也不剩”的反诘句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惆怅、伤感的心境.第三句扪心自问:“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第四句又进一步强调:“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游丝样细微的痕迹都未留,可见生活平庸之至了.毫无“痕迹” 正是作者苦闷所在.第五句设问连用两个“赤裸裸”把作者的苦闷、彷徨表露得更加显豁.而最后的“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却又表现了苦闷彷徨中的不甘沉沦.因为既“不能平”当然是不能这样的生活了,那么当然是有所希翼了.
这一段抒发了作者叹岁月空掷,恨碌碌无为的苦闷与惆怅;盼有所作为,想生活增辉的热望与渴求.感到真挚而强烈.但从字面上看,一串设问轻轻巧巧,无只言片字的慷慨激昂语,感人的力量成功地表现在不显力量上,然而却感人至深,魅力无穷.这一段以抒发情怀为主,却决不空泛,而是紧扣触发感情波澜的具体物象,实实在在无半点漂浮.六个设问句都是同时光的匆匆流逝而发的喟叹.而且在设问以抒情的同时,还随手点染,对飘忽而过的时光以形象化的描写.“逃去如飞”是生动的形容,“如轻烟,被微风吹散;如薄雾,被初阳蒸融.”更是随物赋形的传神描绘.
全文最后的收束,重复第一段中的关键句,点明题旨,突出“匆匆”, 而且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缜密.
纵观全文,篇幅极短,总共不过五百字左右,却形象地刻划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巧妙而自然地裸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传神地写实和感情的抒发二者通过精巧的结构,朴素清新的语言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统摄全文的“轻灵”美的意境.全篇轻轻悄悄,自然天成,却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的确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在艺术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思想上也不无可取之处.虽然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是高亢的,比较低落,抑郁,但却绝不颓废、消沉.它在对旧时代青年的孤寂、凄凉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中包含了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的揶揄和批判,显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通过作家的“加倍”描写,使我们从“平常身历之境”中万分地惊异时光的流逝,也可大受启迪的.董老说:“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我们读过此文,所受到的教益不也正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