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适的《我的母亲》的一些问题!1 找出母亲在坐着心中的三种定位完成填空 母亲既是我的____又是我的____更是我的____ 2 母亲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教育和关爱?(3点) 3 文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22:54:23
关于胡适的《我的母亲》的一些问题!1 找出母亲在坐着心中的三种定位完成填空 母亲既是我的____又是我的____更是我的____ 2 母亲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教育和关爱?(3点) 3 文中
x}r#ǵom {,30yp +ܷ ;EBV~J@%[V.C&\N;[_Wu 89,\ҫkGLfuvd?%,wwfK~ Fky8M}gs^d/NB_'VCx ݏ)_۽{{;iG 2X,xGv0.~?'>$e/o_Zh lB!5ەQg,m,!7p z*è9tݖ,ʣQ'&h ,'8qĸ-z$606?o@Ss9crn=m.Zðf2{ej s^w`=>1М678Ϡ6;2׵QH8.v0~ԯM.ߘ9(7Խb5GpCS1W+cCvv,bX:L8cSWTvȂW䌸 _Rus$R" ژPvbMh 4 ;I@lsZ YKK r N[oxֽ5o?펻[&9e3>41Q752ҫzLYm]Ru.1a<MLlˊ1)yxmwK^s"zШP0Ao8jgQO}Nof~(գ~& HT d yevhMeŕ 6$>ˆOIwIsԍm^AC_x=%MFI8%DXiWp4Iu`M ,/Jp0d> il3/_m/@v8#MTgeC?|ۥbmѠ2w~]iEMk"#MEU$st[p=q5Uzv:0GF i|hnڀY{{I&g]"9vW=τL195nc_:9㑽ި] a~aԶä (uv5`hvk*v0l=m 2HBa[U8ȐC3aD5^e ]n-8툼s̫t.@$3Wd{/:KTWUjS1@P6{$3(`[YEЇa׻JQa`]fAd c-h]WSL}' $dJ<>65rrήRφۇAw-϶jRBgԭACx P9 C2TS3+2 'yk$\DєjnEOO?AT>QʑZ 2YXrVT3; '@ > UNԨ}q(? uKwϕJ~uHru?*v/^1U &b4ٿd$!2Y-CaZ烰 :qwkZFm@ar2Ͳ\EM2dkA/csMFM~Eύ2_u-8}' ]`YMX e^lGk?S{'SOsI~2(F汮QK3fJK$}mBpw_hhSAD~VOb9lܸÏjqJ|#ĉ$?QBJf߭ 5rOs$2aUlWMe/ZJ‘h0caELI1U ֋d7?:-1]L[6mnu*GM-Xw%|p0SH 5J%&P\g]P7_W{hN dR GM*vʞB;LcD1hlE0,Mc,R$ö́Ӣ ztii2ɹrj3$G2#(n'fVΔT?Rʚʉ͖.BJ&#d{^z'U\]δ4OV'~ Z,_Ꮜ<ЖT9 2PvkEPrh({Y Um5\rM\A :BnS t[2$^Dg(Ǜ7$EB"Sݍ;m5=+?1^̫xH~Q؄M LԉT*9ɿBuepp:6I3)tsKB9à)q@HEN;&Лk(=ENgLؓ2MŠl<)z}FlqG fP *Q,# / &l+JU߽DC&8E4kߍRhxlN:<ޚ5rv-plZGN53f9Xq1U[";Iνv ɇ[9X~t!Q0 8ՕJ >ZT ̛Z,T`dHE͒ͧLr\oa=?3iY,/Azc~P##? }.?<EM+mc~Bdf:E8gUL4<MX/uaO,?csfqG_f _Q"@22Kb)boz颫ܒ$֩\ܚ)$T߂銜0?6bpreUuH`+a ( nO^bʛ{0+PEE^lK?,`բ7Xh6V(c"sBb/j* I?6Q8/Ө82SR7G6F+nRa$_Wj>PVDVPE,Y]XUًxo`d(]NI9@H&joRi6 P,~N]Ax%ypHr s8 5xz3 !M[f ٣OSaEJ?ID%qޝ U>)AW,=Ь-UVYޚ.3?RB"A܆3,Zt(d]+؝k]9 Բ[wScVNxJSt04o4\@q~@S; &fT8l:Jj*}ꥱf}~* JlxNdUT &U2:ej\^Yփw'M[bO̜+ggv}6^U޾^W8o+w;”gHAUit ΠڳƠԃ}=5FXE 9EkCUX,[ ހg.,?څ["!kh %|;JUWku.(F@>|c]5d.7/X ԊW jw "fBlJO:\}qH\zꀘu9O+]Ry i$s) "rdo2ܲlYҋ + 6Yi%ʨh=6eIaZ={Ծ5zL3ƹ4T*?`}ֻ=s_V5i$z[>7փ]DB2불^o6Jǟsۅ9~wu: lQP=APjpE KJai)7Dt%GBNTeI"+[b[▾/nmKO}RQ*nnJ|ND*J}nTT3&RY 4K%=P담K3eRa*nD1wLS_cj"VqT2L)ZT╦D5tM}qT6MmSaTYT"RvT N%~ީĿPT4wOú˶OM_jBAikPM0{`D&*nB".Oޯ**WƍT~j TRtfbH̀X링$Vnb}g3.K2A%f%!|Vߨ|cs"D"o]!~3SqCDzGT4)F;_l ?\ڝIQ5/-m^<<atF%HOҡ4Cmy+GPW!CJ,:gG #V5̿*?u;OZD&4z X_!a-F pSj 'Kv&q^_+l1ɐt2l濵'*KX?z3?#p ?Zʞ~ 5L&w~טF]~׸5wp3'.jWTveRBxw~oCr05B5+}Y<݆fDƱjSv dCl_JqI¬t"]0Cap6ln0!MVr&WrJkو|*;~x[#!usrF vàttނTq9dKZdk ^W=-o R2LQ3eɴf\#G ,+ mMFG^Ws>i"hj ;Nͼ+a;)$ M&S]^_;.| o]m m% ̱>~"Cg5BZN&5pmآReBx _1HzM%`?iRJ4bg!]zPCChS,bƮ'yZz0/>hU?բFqu:BOlnw@OIB" Q}Ejbtg_i߲&JB.T̹Sg׎h2 NO|/l):zeW{gYJK r N[oxֽ5n?d"9meɹ|ɨ%|%1G^ bΥ>F#՟Hx{6)k yJdzJʭ(KiHƟ@T4Y=0n.5ZrPk?uif(+l;& D9m7k+nxM@ԯ JeS)K**]9rkP0GIf8OYu Oo}jVόLcv6"s)XIGӀT2nI\se~W\OߵtywzgLclM2"Љ̞RϗG"_պ]P^gCrQ-J(zRT.V:vglᵻ$%9U dGG)-Y%ZŲw~g4Dܢ%h/!Rt6jKSݟǧ?-|*(sULFJ^*;IxCEB-"2}D){YmCh*!ߓ2%08lʒiF/�(4ǺpI @k'Kp}{Ł 0+*Qη\!|,&ޫ16v| ,kDęz@+R|H,Z') $\^GB%Q$X5Dʮ̰ٙ84+gX8WN1OTχc3gfvV/IB88-}@jo^*(>=>jG o9d˭qrEq͞N%Bp4R'7tӉ@X0\X[2omGy+'n'ØrTRm cm ҍ;e}mщ&YMyq/_BC",T$NPJAPȵEa_2Fx{JQ)~wtۂ^"׫ [/T`.X9z, 9۹L@?iu#^Trɐim]z)h*Zbj|#TZ֩JﭻrUIzMh Hv;B 7֯d"E mj.Xro:"J [5u74PlP(+%-tA%å3J*5sT:m{Ef٫*z.]|Vf""}.cSJL6M pbMP4ԃtf]Τ\AwȯzrySzP?.oooooooooo["["["["["["["["["["["["["["l|Kd|Kd|Kd|Kd|Kd|K?$:

关于胡适的《我的母亲》的一些问题!1 找出母亲在坐着心中的三种定位完成填空 母亲既是我的____又是我的____更是我的____ 2 母亲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教育和关爱?(3点) 3 文中
关于胡适的《我的母亲》的一些问题!
1 找出母亲在坐着心中的三种定位完成填空 母亲既是我的____又是我的____更是我的____
2 母亲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教育和关爱?(3点)
3 文中除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还写了母亲与其他人相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点)
4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于胡适的《我的母亲》的一些问题!1 找出母亲在坐着心中的三种定位完成填空 母亲既是我的____又是我的____更是我的____ 2 母亲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教育和关爱?(3点) 3 文中
1.恩师 严师 慈母
2全文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
3.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4.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1、慈母和恩师、
2、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宽容。仁慈。
3、(1)、教导我;
(2)、宽恕家人的过错;
(3)、母亲的刚气,不受别人侮辱。
4、聪明、仁慈、教儿严而有方、宽容、刚气。

1 慈母 严父
2 教会了我待人温和,慈爱,谦虚
3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

全部展开

1 慈母 严父
2 教会了我待人温和,慈爱,谦虚
3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4 母亲的刚气 朴实 待人温和,慈爱,谦虚

收起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是逐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

全部展开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是逐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⑴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⑵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⑶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设置本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获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番薯宝宝* 2008-02-26 18:05 检举

收起

1.恩师 严师 慈母
2全文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
3.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

全部展开

1.恩师 严师 慈母
2全文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
3.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4.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收起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全部展开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二、问题研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练习说明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三、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可以提供同类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收起

1.恩师 严师 慈母
2全文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
3.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

全部展开

1.恩师 严师 慈母
2全文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
3.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4.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一、整体把握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二、问题研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练习说明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三、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这篇课文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可以提供同类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收起

1.慈母,严父,严师

1.找出母亲在坐着心中的三种定位完成填空 母亲既是我的 ( 第一位老师 )又是我的( 严父 )更是我的( 慈母 )。

2.母亲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教育和关爱?
答:(1)“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被母亲批评。(2)“我”害了眼疾,母亲用舌头舔。(3)让我早晨披衣坐起,“要”我认错。
3.文中除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还写了母亲与其他人相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

全部展开

1.找出母亲在坐着心中的三种定位完成填空 母亲既是我的 ( 第一位老师 )又是我的( 严父 )更是我的( 慈母 )。

2.母亲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教育和关爱?
答:(1)“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被母亲批评。(2)“我”害了眼疾,母亲用舌头舔。(3)让我早晨披衣坐起,“要”我认错。
3.文中除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还写了母亲与其他人相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答:(1)母亲替大哥还债。(2)母亲对大嫂和二嫂的宽容。(3)母亲让五叔当众认错赔罪。
4.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母亲是一个严厉,温和,慈爱,和气,善良,宽容并不计较别人的过失。

收起

1.恩师 严师 慈母
2全文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
3.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

全部展开

1.恩师 严师 慈母
2全文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
3.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4.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1、慈母和恩师、
2、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宽容。仁慈。
3、(1)、教导我;
(2)、宽恕家人的过错;
(3)、母亲的刚气,不受别人侮辱。
4、聪明、仁慈、教儿严而有方、宽容、刚气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是逐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⑴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⑵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⑶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设置本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获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二、问题研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练习说明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