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看书的文章?600字左右越快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6 13:15:27
关于怎样看书的文章?600字左右越快越好.
x}nk[vݯB\Wq/Q6ž"P"ճS˞r/ڛO1ڋV=O/Biy;|w0M'r]ݴn>8zFf0G;;nW=;WntWu ױs&`Q2INWM9nˣ{ k *ZH@q;Xp θ(QΖ@ynMrݙaw6&_wS)ݬY$P=2H_ƬcJKĆ?[ϛbs _mAc3)i.s+ar- ZO> WI1#96vxM juj dZ\ E+v<[9R]`'/&%r7)}I61ʃx_l8 ,fJqI&4f Il!ɫvb?`ֻ|<`7L±:41-}KDsԴOWbp{ch2$)gppr|#cF=sO,8hRvB]c7WMWME3`Hz,bsgCȃɶLȻEaolO«G4T6t͓J}pZ#3Wx$ 8R-"w= ip;D~1#$h~NʸE{w7G&!Ѹ=@wfcgdqO?gIw1BHyt~$`/TqR.@rS[]1ո}Iix mǧ8iaD6vKrS(C MV*O\Z͗bOJ>p]/t[6^k{ݭ L6nr\ p/'Y=?pc07dYnvo֩}=$’ 4bULb} ]?60~_MKQW5 LX?{fPIoe\is\)oXM?Ll u<.cljnۇc/%'%p@p9;M`ӖQ@:]v(\0 S{˴ek#g~="Hqf"bTs7sP.[πu'nKC?/:J[4?( Mo\9fس]av7^J>">a5=2I E/qkp̝+_j #0 OAVp!Af#6 /X?&_C)':ɏzLq6S]`^- ǯPpjxX WJ8 `4Ÿ\f/$=y5\\-`LIv cĔ?lt?Kn&yNܙ!㿑/r wv@?^7c1 ld|a&5էTH0H)B9f2霂mض}m*~UdRFwY~`/hJe;"`}Ϙ‘!'Z^#D˺vaF96Bf  ɞs {cukjy{Ln''ynB)"H``ٷmpz8#CNDIDrP X#o=i {&:xh59x B| ֔[O Co;2I7:@N~bii=_398Ɵm)K[m@yR,ZK-[}Iawr~iӲałWyo39*#uj/Uorr,VH{ Ϙ'C?N %S!h $1I\i['M5'4 b nܨb^=T}9.vn%{9tƔe0阱~Kyٱچև N@넲rD$GS,^mcޟ.ӲGɕ^Gl4׍ԆfGuvA։\-r?2 .{đjU~"F%e]A ]SȌ(ŅU zQMmzȜ-Ϝms΀, _N/{kq.3XxCc@_A3=f}uB?è$j.UtHc b]5byB!++ rPrsIqNT6raMoPV.U̗łT@kʂblLoQ?/@ W=>yn HV-ceI1h2՘cNCPƩIUP 6_/kb缂hȼ'ײ]{R\]f>P#Ya41PRDOjB`j3(TӁ Xθ 'C"-Edƽ[Xެ!shb^ "g&EUR`Q4obELNRpZ*u_h #.ࠍ&t zĞQ;jѬ *G}2{PRU[ )}y .YǮ}52Pu?<2X9]zEușx쮬p#/`{;޹[1?lfe:˧گcJzG%P!8YNݑxJ%_(#UMrIl{.l**WZ(&Q{=kw\cIk!ۑ5 Of>Pk|*Jt+1$ ށQ#>yZ$"j5ՄysmzT>n;iR ;MNSuMF^Y~ lU r H47Kwjҗk"},Sw./[H0T;?wI( N59SAvIa/KLv}c*o sT E7AœU9OX_f@V[_53;wi&dI|' MA]p>IyvzGחwiTi0{L̈́p<:}X +@vGP=x j Djk!t"UeEX4HDPf"`p☗SX>C2AS\GOf| c&& i5#+)xu)%aYIɅ䕟)X+}B-zV1rADм[q|+JH B- ξ]Y't"&+TA.M,% $&O (͜Wg;;g;.*%VU*DP2=J`gՖ#{RfSbDZ1Mȶ߰/M`~FVY@> Z:ȣ} q=ҥk8hoЋNکDE)Zd^ S4:o]9A/Wt+HЫ y &&Oh+QvN3p.Ĉ-,3k8C9 %G9Zx> zCl_ό$3ʄ1nSC{5ŜgmuGF@eE3I$wBT"]VB)J!VE=Mb?`c N⫈W=𧼙>wTe‘hGv7I;[}Lj&jm!hδLXBqMHASTѠEjvw`^z۸@Tv BĔ9[jYgb: H:9)2Y\[+yzPh/9U:ű.)M흲+ Z%$h*~ZU BMR짮z 3=,2l*.Vp;wVth:N 31NiwD7>4##F<>Y_ |bZsrv4~~k^t *0oc=F3L3*]t3iqu6^&d_%: 'H 4i/¹(P/61]N**aco ̩j7kaq&$I`'j;WNPXlb%1j5ΕBԺ C#~B߃R{&J[3ǃ10{ͧDZl)h]1kWQӻ$펋,UV78CjRC{'f?tz pbbA ge\6DȠbdGisG"f监OljKGHWcqO.<[a3!S@|ud" 0٥D9ism("2:'9EQ t#)uئ*6WC(7dE `DC7W]I_?P6]>V8x!P][>ioPS7QPB5s໧&GViQ^G n:09"A^ Iß N+ցl3VD45gP)QWHh (L:+ j{q&׭"khΘ'"rCts5:X.c#H=z!G̝(-CZ;YT|bx$)>QAnF Kڧ`JǑ% <H'>\SeW_bsinV˖Xd1qFI9u+)썟#кLoΡt(!nvTT6?.E.qs3^ȗ-'{ :~A @]szK[T 2!6Z(G7btJm(] v~8O;i)*v@Aax?A2 EЭVfQc6: n5p~)":e-q9 ).{3cS6R 1ovY_ >Z@Er0KM&>4K.ʞ e{_5i)*g̻FQ=.18cs T"xLӳmrbDM@uhl 4r#A04^N)Μ+ClOM!dtӢt Yr9xneECc+T N/!JAj:TKf7ؚ?w=>ͷ?o3N/ V}Z5}~jIY?o$pb bb5JG$۴g-c.L]7.[mrN[͒y=;۽ݘxvXLAyAco{z&.FH4c< fP:phYS=^z8VJ7 n~dpe4nlc@N8[Ǧᢺ/Acsřrieb =+0ҶȰ @0rٷ"T[j·e,I?ӶnɻQ&qh]O\iC:|'#9(^6sGM$J|uWv3@N冲d5z[Q[>F\%Â3Y1e}vH !\|Z:sI4GˤJYB, Wl5f{l3S#U`@1LuqֱlՏsD bBĵ}(8@;[Ar C+%6S/rxҴN?#UIJsn d1G>"Ja_tɣ)S_֏Њ+%le&$(\LF`.X;]N] r8pQq r*RA婶靓_ɑ(^%/j8۔S,5S kzE 2*$ ^S&[| %fMA6"IIJY4fK$ 0z_ԡ/nxi_(gEpNbm:V]%PgR*ҧ4LgHe|a z1S<wrRdQG>#Д$# ;)Q]=R66x.#Τf#)(fn_tH .fR.H)ƷC鍯Jq=CAy_.3pZ։7VR!15˂v6adcXm ^3C2c͇;[[8bx_7:IrdnwZqx[p5}8>, Q %5Qz= ηD&ܘ- O 4 h䗛)ihͶ 9;TQ%*!x'yK,Q%h:y˘1ГOXln^w8({&l@oq?=?Evؙ^鉆2aX] Ù)Mg()M}zGIKSEiNMjT{( (n}(3B|\8 utt_0ĺ2 ;⃸(;Ьh!Y}M9Å/Yd DO͵b`ZW:t]'b)qK*s!#,lb)hh$qR%1RS(iQmPvڕ9ؗCW M)~?F}TtAfo( ͼ(vM\ qi ȨkI)[ A|QWݙ._Kvܞ9GX(Q>:@ `q~ yY%䇺 CNYq4cKw)r[d)b'ȁc/eM'LȜN JLůzΣ_#y'#4*VE0= JgZ8y]MJ SY$  jGN$$DwVʞ3 It@`ӻ*x 8BV T]" mF|ܜ4{=7E]F!Kґ-D SMQ3ѬZŧ1e6>"Jҹ=zny=Fuℾ+UU#M;lW`b[7&#q˲Uŀcrg:Tb!n\0-IL^D$J:ILԀc4F\k_B֨3Brs54U>aS39tĈij)Gd_{- J2\B[)-DYPwbo ö@&YyB Fd5jbn?㊰rܞF Pvj-q I)'̖ܢxF>zP:=_ VS{fYOnūv*1fǵ[΃CF5A)S_Pa`ՌvQ_'nJ_bYs$_WiN~U2wi՞-»ɖ/\8R㰪5/Ieu~@,. 5 XnY[ǘ mMXN}/M|ϲW. cysa'U~Ů< lJ`U1/7њH(Nڈ)㑨U=5@ kaU{5ؒhbw{qԾ 11(r;?^FیyAÌU"`Nи1I:%L9wB~uX#eu1 s MnԻ(2h1BVOe 4qSt܉I:ˤm^ӽ4c,EHЩDA ) ӠD: 5'{J>s"w Lxs1 &/:$=43nT!MG̿ӒjdbM7/E˒EIkA=~ ]F8RldJ98D,TvIS3H3)QGItű\]f(ŵ i:δbf^\Sd۩1tZ= 9Ad$jbސ^s#?oSS)AwEχy3rd{2Qp\6-tKb¦1E;\t5=P*i]7̹={{YD1#Q^\ XwfH;mM X$VC3߯5L<>tNUbp6OLD: xZ;L1D'Ƅr7M bGn\r!jc.HA& jS8yLa~RRE{T&vOCmV{\\;V ʎg\v/r~VCe3sU,^ǔţzBһ:$3]433++ͥ)vW-aqR(nϺThP\iF Ơ;w7WZߕ>l ,3oIz%inW?8_ݳwb4_Ç2HՂݙOah\5WjBvkRI2o3b^aƒ\J!m2P}aT"Wӽ[Q=1lIeU;7r[#銙޻Fiqf-f{lwk 9\5, xbz>}B%cyFݰX}9\W3BJF]b\&D)x_P חg-hOy,Ȓ!vP#H=\u.61vv3ax eݡhJᲤhy `eI-2&iS%\SDE)03?2إbF Z Y#ZQD"OաH}Yى+!6as[A '7ҢdPZ!d`^Na=&z#Xjc4EΞt'2/~f!4>k` '?4]<^_>stnPW5vL.-q+LQQ]m}" jRc:0@އҞ>f%V=D`$0Zyϭj:$3vV%]GA%= E2c gcAL˪>Ղl%vjȧxX$>2ɼɼ*('?*$:6*R3s.EőݗDʈG1pmB/ 6ȰQjm &tIC[ \Uҟ_p9XlU )?a"zT85'fte?I(UM|!S\ &L@C],1RKo?lIt' n F9JqkiP=^(&{a|?h^)!L6 {s^e3Oe(h!Je Z%,3ĘM +3b' 1nTdpJe.+Ln[.T/%˙|g| gYM̬OU"9 H~ AԀş\鬏;IK'8Su<9QL\Z8i:oo, Mn4+JD#qY#OCc ghҠϼ&QY'27是+`3fԂٳ>Bunx3Щe_'%n'(H=8lQ-_{ݹ5\Cڶ0 8JYGqd ۽®a4idc> N+(Uv&i/Mm@*_?cBӦ}2nV Q1YotZΕ|–m:9EFSR/2$ y'259uy$_RX{8|g%s況% N3eޒ:l'!!ΕT"#UH|/vH3r9E&wM.Qe:>M.3U!20a:B.Kg~} IʬfK8=gh\ 8.j(v%LЦ)12eZj}_5w]C{)Wñ7 ~:wE5&/ nB ,uh J'>+L[Lc:sF}efU#մ?$!B~ds($@UJ*e|yQLK*"?ckA ׎,ϵC*s@S"ӷ}J^i+Y#m%nF68Ue7h)?)br1B?k+4ӰJ:btb' qQ'uF75rAjԉOĮ, p"TͰ*mp#:&Dp2tUKMӭ}}P{;0 ǶY 4hY32?7Z59ehcNCR iFV{x/W3*yĢ%J6]Чl?O?HD=)15=a*b_[F2b& D36C6zQ7*S3*=rBF^@~3CM~&57Εe8؞22Fj-3fլ"Lf4Bk 6w"sT*:s/eݭV=߉#*#ucoh{PbZR;h_gUma0gt!gX!}.{2:÷ U%Z7 uJuA:T*Zc A-UԷl_ i*M qc}\\l 7}iʬ.AlwUš9 4]Bi:K>J7gK#Z֢w6j͐ղg5~R¾Ϙ%jwti&b'.=xxpz]y+0,`ڂi_،ZOE \~ )$YהҒ /JҖ2UUqv-5J`Q2v5i1&s8*&`r&k('/f&]]$"VstwQJ ;\LБl)#Ӣ>iƛ)(߬j`u-u4 v1;焣8J ЀdAiG^,|B;[d+&#d_.iAz?1JJu02ilr6mK*kejΙT|3:+FE/ !yk,?()}T[G7R,Ψ})n onpSL6%d I ܛguјĻGu.piGX~뺗,0\Hgc||ruB8Y-|l7eKR5FZ컴ҧ.9eH.b*П*e,^gw\k2*Ӝ(gp2?:KqbҹEIKltYiKy.龪ϛjm9yjpqۚצL!^I9toU-[Сd8Um,ڂqhs6t]ҸTPu֫e/؝|+-KA^>Mшeb.?*M[{>~߯&

关于怎样看书的文章?600字左右越快越好.
关于怎样看书的文章?600字左右
越快越好.

关于怎样看书的文章?600字左右越快越好.
史蒂夫﹒钱德勒说:“对于所有的人,都有一本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在浩如烟海的世界里有一本书正好适合你,有一位贤者经历过和你一模一样的处境,教你克服困难,实现愿望.有人说,收费工作干了多年,我们每天面对司机除了学会你好、再见,再就是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吞吐”金钱的“高级”机器,而这些每天的琐碎乏味到了极点,还要面对司机微笑,哪有这份心情,总是感到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干,干什么都没有激情,总是浑浑噩噩度过每一天,记忆力越来越差,什么都记不住;读书是年轻人的事,我们都老了,要工作还要照顾家,总是感到筋疲力尽的,没有时间看书,更没有精力看书,就是看书也是选择一些美容养颜、汽车之家之类的,这样比较现实,想象着天上掉下“馅饼”,成为富翁.然后等待着发薪水,无聊的度过每一天,看到身边的同事一个个晋升,就责怪自己“没关系”或“腿不硬”.我觉得与其这样漫无目的的抱怨,不如给自己的工作生活找个伴侣,哪怕是临时的也行,多读一些教你拥有阳光心态的书,几本下来你总能找到无聊的原因,教我们拥有包容人生的胸怀.看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无一例外的都喜欢看书,读书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已“知”的另一面,帮助我们获得“新”的领悟.有个朋友给我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金子往往总是深埋在煤堆里的,所以才不容易被发现,你要是在一个都是黄金的环境里,每个人头上都有个光环,你就是再努力,青睐的眼光也不一定会停留在你身上.”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生活的骄子,首先就要不断地读书,多思、多问、多学,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如果有天真的给了你一个岗位,你也能很快的做好.所以,多读书,乐读书,不仅要博览群书,更要有选择性的读书,古人云“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也要适当的读些史书、处事书、给人警醒的书是多必要的,至少让我们借鉴经验可以少走弯路并能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少读一些虚构小说之类的,那些书会直接影响到你人生的价值观.试想想,当你遇到困难信念动摇时,拿起一本励志书,它就会像伴侣一样,给你讲述“自己”的故事,给你足够的信心和力量,教你迎难而上,向目标奋进;当你遭遇不幸无法排遣时,拿起一本能解读心灵密码的书,它就会像伴侣一样抚慰你心灵的创伤,让你重拾往日的靓丽;当你获得成功时,拿起一本成功人士必读,它会像伴侣一样提醒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守住自己的成功,所以说书籍是益友、是良师、更是伴侣.有人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上没有阳光,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要想充实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方向,寻找一个贴心的伴侣,解读你,理解你,给你阳光,给你温暖,那就是书籍.

记得我们高中时学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大致告诉我们针对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阅读办法,如精度、选读、泛读、跳读等。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

全部展开

记得我们高中时学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大致告诉我们针对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阅读办法,如精度、选读、泛读、跳读等。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 (1)泛读 &通读&略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2)精读 &再读 &写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有些书一定是要精度的,比如搞政治的要读《三国演义》,搞经济的要读《经济学原理》,搞管理的要读《管理学原理》,搞军事的要读《孙子兵法》,要读《鬼谷子》,这些书都要反复的读,读上十几遍,几十遍都不为多,读书的过程,结合现实或者遇到的案例加以分析,把文字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它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 书要分三读。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伟人毛泽东的读书方式与常人显著不同。一般人看书,或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呆读死记,机械硬背……毛泽东则不然,他采用的读书方式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凡是较为重要的书或文章,毛泽东都反复看、划、批。他的书,没有不划杠杠的,到处都是记号、眉批,常常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荒谬”或“不通”等批语。在第一师范的五年半时间里,毛泽东在书边空白处或笔记本中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批语、评注。例如,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仅10来万字,他在书的眉头上却写下了1.2万多字的批语。毛泽东运用写作读书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因为通过勾画、眉批,能大大促进思考,使理解更深刻、全面,记忆更准确、系统,并产生新的创见、新的思路。这能把读、思、写三者合一,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一般人读书时不愿动笔,不爱思考,读再多的书往往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 (3)速读 &跳读&选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选择书籍方面我感觉还是多选择一下中国人自己写的书,我个人特别忌讳看一些外国所谓的名著,什么《战争与和平》,《远大征程》《红与黑》等,当时大学里面都认为不读外国名著就是文盲,我却是以为外国鬼子总是用大篇的文章来描述一些很小的事情,很浪费我们的时间。泛读的方法就是先看书的目录,大致了解书的大致内容,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读,或者对于部分内容进行精读。再如我们到了书店看到了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而每个都不错,而自己的时间又有限,这样就可以拿个小本子把自己喜欢的书的名字或者是经典的语言先记下来,回去网上一查就全都有了。 有人慧眼择书而读,就会事半功倍。名人名言娓娓道来:书籍浩如烟海,生命十分有限,只有择书,才能充分享用上乘之作。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二三流的书里耗费时日,最终只能驻足于三四流的水准。择书是门艺术,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一部书精读数遍。所谓“旧书不厌有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比读书的时间多。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合中小学生学习。自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难以为外人道。 在我看来一些关于名人人的传记很有必要要读的,比如《毛泽东传》,《孙中山传》等,金庸的书要读(遗憾的是我没有怎么读)。读书要尽量选择名师大家之作,这样才能更为受益。课本中的文章一般都是要精读的,这些内容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选书的时候要看作者介绍,通常被在封套或封底的上面。包括──作者的出生年月日、出身地、学历等所谓经历,以及到目前为止的作者实绩。你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一本书所包含的内容,是否为作者的专长。就算是赫赫有名的作者,如果他所撰写的内容,并非他的专长,一般来说,并不太可靠。又如──举出了很多似乎很有用的诀窍,如果到目前为止,作者不会以实际证明的话,那也不能相信。必须看清楚的是书本的最后一页。这里记载该书的发行年月日,只要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该书有些过时的信息,根本就无法派上用场。因此,看清最后一页就不难知道,这书是否已经过时,信息是否已经失效。 第二:带着问题去读书。 练气功有个要求叫“意在法先”,先要有意念,明确自己目的,然后去做动作。读书带着问题去查书找答案,这样就成了主动读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引用张五常语)。 很多学生怕发问,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什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A,“是什么”(What?);B,“怎样办”(How?);C,“为什么”(Why?)。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哪一类。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C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哪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越尖越好。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答案是自己可以轻易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第三:有高远的志向,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兴趣方能读的进书。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多的人看似在读书,其实很快就快睡着了,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把读书只是看成了任务,只是为了考试,殊不知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在为一生的成长引路。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翻成白话文,就是我这些年在学校里一贯鼓吹的兴趣导向型(interest-oriented reading)的阅读。读书要有选择,有比较,有次序,有目的,因为人的时间是稀缺的。但千万莫忘一条根本原则,读书是为自己读,是为满足兴趣而读,是为精神愉悦而读,不是为人前炫耀来读,更不是为积累谈资来读。为知识而知识的习惯,中国人少有。实用性极强的特征使得难以脱离器物层面进入思想殿堂,更乏严谨逻辑体系。诚然搞学术的必要条件是要有闲,但同样有闲,中国学人却未如海外学人那样出产系统性的成果。这是需从读书阶段就有必要严加注意的。《琦君散文》中说到: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流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下面引用张五常语)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三十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时都完全忘记外物一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能把读书作为一种爱好,当然比起不爱读书来是一大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我们不能把读书看成和绘画、集邮、钓鱼、养花一样,当作是一种兴趣去满足,或者当作是一种雅行去炫耀,而应使之成为一项生活的内容、一种生命的需要,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谁能说他“爱好吃饭”、“爱好睡觉”呢?谁又能拿吃饭、睡觉当作兴趣,或以此去炫耀呢?读书,就像给精神补充养分一样,是走出心灵迷茫的需要,是改变命运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言语无味。”他己将读书作为一项生活的内容、一种生命的需要,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第四:以理解代替记忆 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象出于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阅读不过是给大脑提供知识材料,只有经过思考,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变为自己的思想。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就是理解的过程,比如按照一定的线索,一定的主题进行总结,对内容进行推敲直到有种感同身受的体会。要切己体察,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以自己的思维理出一个头绪,用自己的话能够简述一遍作者的框架和逻辑,就算读懂了。(下面引用张五常语)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二百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着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1)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2)在课上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什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点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五:要注意积累的作用,不能期盼速成,要循序渐进。 积累的作用往往有我们无法想像的效果,不要指望靠一下子读书就有多大的学问,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读书一些感想是慢慢的体会出来的,不是一下子就有很多的灵感。 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刻苦用功。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读书精神熔炼读书之志、读书之勤、读书之乐、读书之法,读书精神使读者在读书实践中引人入胜、登堂入室。读书精神是读书意志、读书诚信、读书神态、读书风采的集成。读书要有专心致志的精神。陈毅说过:古时候的大学问家在学习上都是有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的。孔夫子读书“发奋忘食”,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求学问的精神,专心致志的精神,保持读书的良好状态,引发气贯长虹的读书气势,激励览读群书的动态推进,迎来读书的持续效应。 第六:读书要注意博学 (钱钟书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读书若不以其道,则无异于食毒也。《天龙八部》里扫地神僧是怎么批评鸠摩智的?他说鸠摩智从一开始就迷恋玄而又玄的武功招数,已然入了魔道且越陷越深。扫地僧慈悲为怀,便在他每次所窃上乘武功秘籍之旁放一部法华经。老人家的意思是什么呢,两类完全不同的武功药性相冲,可以克制单方面增长的魔性。实际上我们读书也要如此,很多书是很高深玄奥富有吸引力的,但长时间浸淫于一类书籍,尤其是某些玄奥的书籍以及某些学派,毒性特大,人就会走火入魔,以至于影响日常的心智和行为。因而我这里开一个药方,八个字——兴趣多元、类别对冲。一定要互补,每看一本玄奥的书之后,必须看一点实务性的、可操作性的书,让大脑回归真实世界中来。你到一个论坛也是这样,学术版读书版看累了一定要到灌水版放松放松。 第七:读书的方法要丰富 多读无字之书,比如读人。所谓读人,就是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特别是向伟大的人、成功的人学习。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最值得尊敬的人是能够弯下腰向别人学习的人。”腰杆挺直,是为了正气人生。而弯下腰,则是为了虚怀若谷。没有弯腰的姿态,就没有跃起的机会。不论我们多么从容不迫,都同样需要弯下腰才能有可能获得积蓄的机会。在民间,父亲训斥子女不会办事时,在企业里,老板训斥下属不会办事时,常说这样的话:“你没吃过肥猪肉,你还没见过肥猪走吗?人家别人是怎样办事的,你就没看到?你就学不会?”这样的话虽然有点难听,但却清楚地点明了一个简明而实用的常理:那就是通过观察别人,可以学到很多办事的能力。 常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那么你永远不能前进。”生活中,工作中,我们身边能说会道、能力很强的人很多,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应该是我们所注意观察和学习的。看他们怎样与老板沟通,看他们怎样求同事帮忙,看他们怎样给下属安排工作等等。然后,动动脑筋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观察一下这样做所达到的效果怎样。好的方面,我们应尽量去借鉴、吸收,差的方面,我们尽量去避免。香港著名富豪李嘉诚就非常注意培养他的儿子观察学习别人的说话艺术及办事能力。每当有重要的会议,会见重要的客人,处理企业的一些问题时,他总是让儿子在一旁观察、倾听、领会。也正因为他对儿子的悉心培养,才使得他的两个儿子在今天从容地支撑并发展起他的经济王国。向别人学习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读名人传记,我们可以从伟人和成功人士的传记里汲取知识、智慧和创造美好人生的力量。“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读名人传记更是如此。 读成功和失败。与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倒不如说“学习是成功之母”。不好好学习,失败可以成为失败之母,成功也可以成为失败之母。因此,只有学习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永恒的成功之母。成功学有一句话,叫做不要自己去撞得头破血流摸索成功经验,而要学习成功者的经验!简单的说是不要摸索,如果已经有现成的话。如果你永远不知道成功秘诀的话,你又如何获得成功!大家都知道欧洲古代有几个著名人,他们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亚历山大。他们前者依次是后者的老师。苏格拉底带出柏拉图,柏拉图带出亚理士多德,亚理士多德带出亚历山大。我们常说是明师出高徒。但是别忘了,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向成功者学习。因此,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当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要热情地欣赏和高兴,而不是嫉妒,要学习他们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加快自己成功的步伐。同时,当别人遇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我们更不要幸灾乐祸,而应该在同情、安慰的时候,思索一下他们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避免自己再走同样的弯路。 讨论法是一种学习的极佳方式,其效果甚至远胜“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讨论法”的最大功效在于能够极好地训练思维能力。“思维是智慧的核心”,训练思维是学习的核心任务。运用讨论法,最能调动思考的热情,使人处于最佳的思维态,大大开发思维潜能。讨论法,可以交流思想,丰富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一经讨论,每个人都有两个以上的思想;讨论法,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思维的深度、广度、正确度都能得到迅速提高;讨论法,可使思想产生碰撞、激荡,从而能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讨论法,在表述自己思想、见解的同时又是最好的口才训练爱因斯坦的学习大大得益于讨论法。 1915年秋,毛泽东发出了有名的“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毛泽东三字共二十八画),专门征求志同道合的学友。毛泽东不是为玩乐而征友,他的征友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交的都是“好学有远志,持身严而意志坚毅”的青年。从毛泽东与朋友的约定就可见一斑:他们相约“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家庭琐事,而是“只乐于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 第八:读书贵在为我所用 读书的目的就是能够为我所用,能读得进去,还能读出来方可,否则就是书呆子,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悲惨。比如处事之道中的信义原则是绝对不能用到战场的。假若有一天美国鬼子像对付伊拉克一样打着解放全人类的旗帜来对付我们中国,而我们还一厢情愿的用他们传授给我们的基督教义来对付的话,那我们就离亡国不远了。不要因为看到他们对我们有过几次的微笑就完全的忘记了他们的伪善性。他们白天能够在教堂祈祷,晚上就成了杀人的魔兽。现在的伊拉克就成了美国新式武器的试验田。而战争之初,我还清晰的记得美国的目标是还给伊拉克人民民主的权利。伪善的民族往往比赤裸裸的敌人还有可怕。 第九:成为会学习的人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的啄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30年搏击长空的岁月!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传统拋弃,使我们可以重新飞翔。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修炼与学习的意识,自我扬弃的勇气与再生的决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