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风筝 句段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1:45:46
鲁迅 风筝 句段赏析
x[Nkv[Jn}KUnp `06t܂O c ("$txَ19,?Jc'SKٞU~w%9/{I>z,OA^٣jf^;&ctצ|`'+լdv}>x/gf05òMkTl+ke#[?M8>Nۦ{f/G<8xlOVbПڻ̈́b)  ?󂋽df u{䟼zuf&2k[]"0'v`,&7;ߏ#'80 #6'ojnVtl1^]Mfࢋ< {#G&Çfy=dsU>"Lyc2nH>_MvMi r5/n殧Gef^쭓W{!o}$6WY_ư [VAֵ,AszL^vtKwևKo5m׉ f1S Rgу%ִxZQqVw` Pp#xی+BMx!#m {韙f#l=X7hn_'Lkfc$ 9=5h}ǃØENs܅Α9}tÓ ` 8?YuWy3gw65cGrph'1nJV7^GAtzN2TG#N} oLH=\(avNnIFvf0cmUIIЅ׭33 } 6' ð+ g\5ҙaKk4ؙ4`=m?4!b nL87q,%u5hŔڈZIMYe 2WxhqvC ]ᩅ%~;q#ROr)8!k3u Mmb^dh ɔc Lz4z;R==%o =Ob9!?/jz\ =cxE xGlȤ AaӡߙI "I$ <\5L~mۢ+y73\Lӟ_^GmO\#s\и3OMa; ~R7W9V϶_b0JPxӓH : ~tN[k8N31" ґdrOߘY-zkB2PPeDk|6{"N%B別fgLM/BDȎMzW-}̎PnDwAOjIZt-{ع9H5Ĕ@e }"7o:^^7f9$b=F]7XTbA-Diɹz1Ɵس,R,w8"G-F#J pв2nIDPLD,^Ť6S{6O)E! lJ<(S&[lX!։DS=\J):O Ι*$4AxqiIgiTxҊC10FQ4bss(]6^D_%I$%#uAgw[a@LIqsH@c2VT;>}jOL S6q;~k`T<@7N3 ;Dڻ`4lc#|laOۼZ8<O{6^rNbC$͍je`\f)>RO]\8KYo?"]7x)x;?,$Ms"LT#z2CCR k[i. V;d9a.S sY ,X3&TDj+E17K !ljX= ]yh.d!emgHQ7?Cyѫj,R#와o6 Bm⊰)fR*^;L9R%Mpw#ɳ @ vxj x@fkyc״"XRc9 @R5_aZ18:b]J_5wd»<[ ahqg[0!19NCHx9Zk`<rFG0l ܨ5Cw؋qX(LQr$ PPcl !zOmo4@f&w )f1|1=Gow#-rH (4կ/%xI3BLǛEvdBu 'oIFpf58&>f6q`FCr+`O qş`BAW2cp%쎪2nO2ghGU(U"1|GyeH kBPx6K0ȑD!}wfC~YY@{R+ @343,CbU)!7܇mK!hj3jp~=e4> xx+~!zS]0ad=/:T( ]RiRc}:Gv<) ػf<ɉT[JT!yE?epBeL 8ށC28F.V)v~AD.wcĕc-<=D`'d"jֶ.CH7,8z" m/OI*0_N+@$XG4wzn&]{V[,mKB75<ת1S~v+RRQ4&X 3#J yy;/c>,7fVE~3S8eQmB<%E+y88Pb&i AIPp ,eg0 {úp|bj͢KO7aǔB=&6RS^†y;g-ؼltsO:$tR>A] o}wMbZa$hD #6>v "W6| LۤO%Zful:<*}wOKB IJ{V\qT{7]Xݮm04v~ ,Ymt&ٶqrvՉC6<ɲ{Jեx٘Sӗ^ʽFZFt'rIV 5z<# aۑ9 `gA?z7,#u&6z-P'ꦄ^{QZ.y`܎޷``PI !l6#qS*Dٖ;`˱Z'M%>In@IeIVLmfZ${^`uBJ<<4oqm?~fq[`Uu*dUHE0@ d+%waLE 脜aoŦ=1-p/\[P=#Z^BK6|g3hQ\)<5nX~ "Ȏ( $RW"prDs~&2nǼۄy8JI[HۭH&¹MW9ț [y .kpsّ9XpONi#3b*}5t:'\iw#fC)8l="XQ2ワp*Iٿ,)|j`q.8a\gn"}PD7oUfduդxAMo`yf糊.nEB0,8Zh]Ta?*WLחǟvBJ57'!NJӞ_O8d"$MKŵT[NpV$;EO4x`}i'-bzЋx3hE=$;w;ǂuRB|csF.!p7ŝZK,f Iy6eiP.p\T_aʯo^x{X"v=U6[Oh=^D;-$96WHw&'޴j}+bvUheB-2`՟M;6 |G@'U*{(:yD Z$?0>r5^+ш#7d2&5\$g_Q.xSϦO7$RL_3mWC6w'jZ_ɍ*E萕  Z7MGՂO.zLOتWH9M sS^ acž[M=!Lg3EË:mWG7״g0xCGS*c4IoRr>x571 6oO~>l-yG闰 7Vg/&+9UG'BMP#ȷ6${4OIʐ6Ӣg29ǀtKu}La"uHNCgN\.\1#>2E8&OcD!{6|c5}(x>ic&]^,w#T lz3,yJ"MeT_l0DVDybShw~Jmn5DqҋK`2O ȥAc]r7`yC

鲁迅 风筝 句段赏析
鲁迅 风筝 句段赏析

鲁迅 风筝 句段赏析
1.写法精讲
①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②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③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④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到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⑤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⑥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2.重点精讲
①第一、二段:“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山桃也多吐蕾,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点缀相照应.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往事回忆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一段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②第三段:这段话描写出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我”“不爱”放风筝,“嫌恶”风筝,“不许”放风筝.而小兄弟“最”喜欢风筝.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失声“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多么美好的心灵,多么纯真的情感!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如醉如痴,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而小兄弟那时十岁内外,正是游戏的年龄,多病,瘦得不堪,正需要锻炼身体,而风筝正是可以使他高兴使他强壮的一项运动.这些都为下文“我”蛮横毁坏小兄弟“苦心孤诣”而“偷做”风筝埋下伏笔.
③第四段:放风筝,这本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我”却把它看作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而且强加于人,对小兄弟横加限制,以致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破坏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风筝,本段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作了具体的解释.“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如此无情的践踏,并“傲然”离去的神态,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被糟践的虽然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耐人寻味.小兄弟呢?他“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后来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兄弟受了这样无理的对待,也只能逆来顺受.因为“论长幼”,“我”是兄长,自以为拥有无限的权力.从“我”对风筝的态度和破坏风筝的粗暴行为,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种鲜明的印记被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打下的烙印.这使人痛切地感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
④第五、六段: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新鲜科学气息一旦吸进“我”的中毒很深的心灵,就产生了“惩罚”感,就难忘那“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心就“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痛感自己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喜欢入迷的表现视为“笑柄”,看作“可鄙”的思想与行为,是对一颗稚嫩的童心的严重摧残,由此而自责和反思,袒露出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灵美.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第六段承上启下.
⑤第七段:这段描写“我”企望“补过”的心情,“补过”的方法:由“不爱放风筝”,“嫌恶”风筝,反对小兄弟放风筝,毁坏风筝到“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我”抖掉了精神的枷锁,似乎恢复了儿童的天性,“嚷着,跑着,笑着”,在欢快的旋律中,极为简短的语句随着轻松的节奏跳跃着,好像重现了孩子们放风筝时活泼、欢乐的景象.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反衬罢了,因为时过境迁,一切都无从追回了,结果只能加重“我”怅惘、悔恨的情感.
⑥第八、九、十、十一段:这几段描写当“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去讨小兄弟的宽恕时,小兄弟却“全然忘却”在“我”看来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听着往事反而“惊异地笑着”:“有过这样的事么?”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示了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⑦第十二段:文章开头说,“我现在在那里呢?”在“严冬的肃杀”之中.这时,作者忆及逝去的春天.文章结尾说,又见到故乡的春天;而这时,“四面又明明是严冬”.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3.难点精讲
①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改的,鲁迅先生充满了自省精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②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怎样理解?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③“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④“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⑤“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⑥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
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

全部展开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
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
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
“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
至此,应该把鲁迅的另一篇文章与《风筝》连系分析,就是《狂人日记》。在《狂人日记》中,作者直呼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主题与《风筝》不谋而合,只是后者更为形象具体,它含“情”说“理”,情理交融,用事例去叙述,让读者更容易领会它深远的主题,感受言外之意。
《风筝》最特出的两大特点有如下:
一、 人物刻画之高明。全文一笔一划,有如勾画画像,着墨不多,却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听旁人的故事一样。”仅仅几笔,已将人物的意情神韵摄了下来,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已过去全然忘却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 情之深,感人到极。叙事的文章真情实感,往往以情动人。“我”的追悔、我的骄横,以及小兄弟的惶恐和绝望,种种的情感在文章字眼中恣意流露,读者一路读来,几乎与之一同呼吸,心情随之起伏。自我的检讨,对弱小者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批判,一种文人关注现实的情感,随文章流露了出来。
《风筝》整体上为叙事性散文,带有抒发感情的基调贯通全文。这种感情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采撷人生影片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有关风筝的一点记忆。
平凡的材料,情节也简单,但是,作者却在现象中层层深入,剖析,在平凡中得出了精深的哲理。文章通过了写自己幼年时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和成年后通过与兄弟放风筝,希望获得宽恕,揭示了自己的行动实质是对儿童的天真无邪的天性的虐杀。
作者批判剖析、自我,进而得出了旧社会思想一味戕杀儿童活泼自然的个性的结论。文章由小见大,言近旨远,把思想感情推向了一个更深远的高度

收起